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的历史和逻辑
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的历史和逻辑
陈一收
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的形成经历了一个历史与逻辑的演进过程,从原著文本上可约
略地划分为从莱茵报时期到共产党宣言时期的五个阶段。分析理论的发展脉络和
[摘要]
思维逻辑,追溯理论生发的客观历史过程,探究不同语境下马克思市民社会观点的内在关联,才能领会马克思从广义和狭义的不同层面以及理论的不同维度上阐述市民社会的真实意图。
[关键词]
马克思;市民社会;历史进程;理论逻辑;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633(2010)0604605
旨。从内在的逻辑主线上看,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的生发过程大概经历了概念萌发、初步发展、深化发展、成熟定型、全面确立的五个阶段。(一)莱茵报时期是马克思市民社会概念萌发阶段。早年的马克思曾是黑格尔理性主义国家观的信仰者,相信国家应该是政治的和法的理性的实践2,倾向于同整个国家理性和国家伦理联系起来解决每一个涉及物质的课题。从莱茵报时期开始,马克思发现,运用黑格尔的国家观对现实中物质利益问题的解答难以使人信服,认识到唯心主义与社会现实之间有着深刻矛盾。思想上的苦恼使他对黑格尔理论观点的正确性产生了怀疑,并萌发了反思以往思想信仰和清算黑格尔的哲学的想法。在摩塞尔记者的辩护一文中他提醒到,人们在研究国家状况时很容易走入歧途,即忽视各种关系的客观本性,而用当事人的意志来解释一切。但是存在着这样一些关系,这些关系既决定私人的行动,也决定个别行政当局的行动,而且就像呼吸一样地不以他们为转移。3马克思开始从物质利益上的对立来认识不同阶级的地位差别和矛盾冲突,反对用统治者的意志来解释一切。但受当时思[中图分类号]A81
马克思的市民社会是从前人理论架构中脱胎出来的,必然要经历一个外部思想交锋和内在自我批判的的过程。在理论批判和思想信仰清算的过程中,市民社会理论在使马克思思想发生剧烈变化和巨大转折的同时,也随着马克思对其研究的不断深入而动态演进和不断提升,成为绵延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中的理论脉络和逻辑主线。理解和领会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的内涵,应该遵循历史和逻辑相一致的思维方法,把逻辑分析建立在客观发展的思想历史基础上,才能还原其本真意义,领略其真正的理论意图。一、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的生发历程
在不同时期,马克思批判市民社会理论的着力点有所不同。随着研究视阈的转换和理论研究的不断推进,马克思对市民社会这一个术语,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表达,将马克思在不同时期、不同历史语境中的市民社会概念同质性地混在一起使用,或者将其建构成一种共时性的理论逻辑系统,都是极其有害的做法。1循沿马克思思想发展的历史,以其自身的思维逻辑贯穿理论生成不同时期的观点,才能真正理解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的内涵和意[收稿日期][作者简介]
20100927
陈一收,福建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
中国化。福建福州350007
46天府新论2010年第6期
想认识的限制,马克思还未意识到这些决定人们行动且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关系就是生产关系。为了弄清国家和法的实质,对所遇到的大量与物质利益有关的社会问题作出更科学的解答,马克思大量阅读了启蒙思想家和法国大革命的相关著作,着重考察了中世纪以来西欧各国社会历史的发展,写下了克罗茨纳赫笔记,为批判黑格尔法哲学做了思想准备和材料积累。(二)从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到德法年鉴是市民社会理论初步发展的阶段。在对欧洲主要国家历史经验考察之后,马克思发现,在剥削社会中,独立的私有财产或4
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的历史和逻辑
7
即具体劳动的等级。随后,马克思从市民社会中发现了,实现人的解放,关键就在于形成一个与政治国家彻底剥离的、具有独立性地位的主体力量的无产阶级。他分析德国的实际情况,指出德国解放的实际可能性就在于形成一个被戴上彻底的锁链的阶级,一个并非市民社会阶级的市民社会阶级,形成一个表明一切等级解体的等级。8
这一时期,马克思不仅对黑格尔的颠倒性思维进行了拨乱返正,批判了黑格尔妄图在不触动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前提下解决市民社会与国家之间矛盾的观点,还指出了资产阶级革命的局限性,在政治解放和人类解放的关系解剖中将无产阶级革命问题提上议程,完成了自己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从民主主义到共产主义的转变。虽然马克思的这次转变受到了费尔巴哈唯物主义思想的影响,但是,马克思将唯物主义贯彻到社会历史和经济生活现实中来,并找到了理解国家和法的本质的钥匙,触及经济生活这一本质,孕育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思想,理论上呈现出超越抽象人本主义的发展趋势。但是,由于还没有深入社会经济结构内部,马克思对于市民社会是什么以及它是如何决定政治国家这一根本性问题的理解还是比较感性、模糊的,还没有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命题做出正式表述。(三)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到神圣家族是马克思用政治经济学解剖市民社会并使其进一步深化发展的阶段。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秉持到市民社会中寻找人类发展钥匙的原则,从政治经济学的视角深入剖析市民社会的经济关系,对异化劳动做出了四方面的基本规定,科学揭示了私有财产的秘密。在世俗基础上验证市民社会决定国家的观点后,马克思着力于解剖生产的内在机制,依据生产及生产发展的客观规律对社会历史进行划分,在私有财产的扬弃基础上初步探索了实现共产主义的道路,使市民社会思想在批判中变得更加深刻、充实起来。在神圣家族中,马克思恩格斯批判了那种认为历史的发源地不在尘世的粗糙的物质生产中,而是在天上的云雾中9的唯心主义观点,科学揭示了资产阶级人权的经济基础。他们坚信,社会成员之间的真正现实的联系是市民生活,而不是政治生活,只有认识了某一个历史时期的生产方式,才能真正认识这个时期。此时,马克思彻底放弃了关于人的一般本质的抽象议论的做法,用市民社会的实际基础说明人们的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走出了费尔巴哈没能走出的关键一步,真正的私有财产,不仅是国家制度的支柱,而且还是国家制度本身,并写下了自己的第一部著作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开始批判黑格尔及青年黑格尔派颠倒的世界观,明确指出,黑格尔把理念当做主体,而把真正的现实的主体变成了谓语的思维逻辑倒因为果,倒果为因,十分荒谬。因为,家庭和市民社会本身把自己变成国家政治国家没有家庭的天然基础和市民社会的人为基础就不可能存在。5从此,马克思将市民社会从一个被国家决定的被动性范畴转变为决定国家的主动性范畴,从根本上解决了市民社会问题研究的前提问题,在历史观上与黑格尔划清了界限。私有财产决定政治国家的认识,实质上就是市民社会决定政治国家观点的深化,意味着马克思已经开始把市民社会看作是一个特殊性与普遍性相分离的私人活动领域,并把它引入到现实的经济生活领域。在德法年鉴上的两篇著作,即论犹太人问题和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不但深化了市民社会决定政治国家的观点,而且拓展了市民社会理论的内容。马克思指出,没有超出作为市民社会成员的人,把他们连接起来的唯一纽带是自然的必然性,是需要和私人利益,是对他们的财产和他们的利己的人身的保护。6马克思力图剖析市民社会本身的矛盾并解决人的政治异化问题,已经从物质生活和物质要素上触摸到了市民社会的经济本质。他认为,由追求私有财产和私人利益的成员构成的市民社会,不仅是政治国家的前提和基础,还是现实中种种不合理性和矛盾的根源,虽然资产阶级政治革命从政治上把普遍性集中在虚幻的共同体国家中,但是并没对市民社会进行批判性的革命和扬弃,市民社会成员的权利实质上还只是资产阶级的权利,工人阶级仍然是被剥夺了一切财产的人们和直接劳动47天府新论2010年第6期
即,把人作为在历史行动中的人去考察,已经接近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具有决定性作用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思想。总之,在掌握了理解国家和法本质的钥匙,揭穿黑格尔思辨哲学仅止步于副本的弊端后,马克思立刻从现实社会及各种物质利益关系这一原本着手,对市民社会进行政治经济学的解剖和对黑格尔法哲学的全面批判,突破了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的藩篱,指出,市民社会矛盾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存在着资本对劳动的剥削关系。这个时期,马克思思想已经脱离了黑格尔,同时,也迈出了使对人的抽象的崇拜,由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来替代10的关键一步,使市民社会从人本主义概念向生产关系概念转变。(四)从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到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市民社会概念成熟定型并向新的哲学原则高度提升的阶段。在被恩格斯誉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纲中,马克思指出,(市民)社会形式的,11
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的历史和逻辑
主义高度,从而使自身的市民社会理论范畴基本成型。(五)从哲学的贫困到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的市民社会概念全面升华,并促使唯物史观公开问世的阶段。在哲学的贫困写就并发表之前,马克思就在1846年底致安年科夫的信中指出,社会不管其形式如何究竟是什么呢?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在生产、交换和消费发展的一定阶段上,就会有一定的社会制度、一定的家庭、等级或阶级组织,一句话,就会有一定的市民社会。18而在哲学的贫困中,他指出,蒲鲁东根本无法理解经济范畴只不过是生产的社会关系的理论表现,即其抽象。这些一定的社会关系同麻布、亚麻一样,也是人们生产出来。社会关系和生产力密切相联。随着新生产力的获得,人们改变自己的生产方式,随着生产方式即保证自己生活的方式的改变,人们也就会改变自己的一切社会关系。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19显然,马克思不仅确立起了生产关系的科学范畴,用它来代替先前的交往关系、交往方式等等非正式的名称,并把人类历史的发展视为由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运动决定的,从哲学上将市民社会理论提升为唯物史观的一个核心组成部分。随后,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再次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原理,揭示物质生产在社会历史中的决定性作用,阐述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相互作用,科学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产生、发展和灭亡的必然规律,论证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历史使命,从而在唯物史观的基础上,将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融为一体,把克服市民社会与超越政治解放、实现人类解放紧密联系起来,取得了解剖市民社会、破解历史之谜的真正胜利。此刻,不像有些经济学家从头脑中发现科学和创立体系,马克思已经真正使由历史运动产生并且充分自觉地参与历史运动的科学就不再是空论,而是革命的科学20了。13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个人是属于一定的而市民社会这个世俗基础本身应当在自身中、从它的矛盾中去理解,并在实践中使之革命化。12显然,马克思彻底地摆脱了费尔巴哈抽象人本主义的影响,从社会实践的角度来理解社会生活本身,并阐明了用革命实践改变包括市民社会在内的客观世界的历史使命。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确认整个市民社会是全部历史的真正发源地和舞台,反对轻视社会关系而局限于言过其实的历史事件的历史观14。他以现实的个人为基础考察市民社会和人类历史,把物质生产及由此而产生的一定的社会关系和政治关系作为重点进行剖析,揭示出市民社会的经济本质,正式把市民社会规定为在过去一切历史阶段上受生产力制约同时又制约生产力的交往形式,15
它包括各个人在生产力在一切发展的一定阶段上的一切物质交往16,建筑的基础。17
时代都构成国家的基础以及任何其他的观念的上层这一阶段,在经历了从感性具体到抽象再到理性具体的思维历程后,马克思对唯物史观进行了第一次系统而科学的阐发,将之规约为物质的生产关系的总和,视之为全部上层建筑的基础,从资本主义社会的市民社会解放出非资本主义的市民社会,从而开创性地把市民社会内涵的解读提到了以往任何思想家都无法企及的历史唯物二、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的辩证厘析
作为一个历史性、动态生成的理论,市民社会的思想的形成,在马克思那里并不是一步到位,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经过思想交锋、理论清算和自我批判的逐渐提升过程。在不同时期、不同文本、不同语境中对市民社会概念有着不同阐述,是马克48天府新论2010年第6期
思随着研究市民社会视野的不断扩展,从广义和狭义的不同层面以及理论的不同维度上对市民社会的把握,它们存在着一般和特殊方面的联系,并不是逻辑上的对立和实质内容上的矛盾。(一)整个市民社会是全部历史的真正发源地和舞台观点层面从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的逻辑和历史的起点上看,马克思对市民社会的考察主要是在德法年鉴时期进行的,而且是以欧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切入点和研究背景的。这已经比莱茵报时期主要以落后的德国为研究场域有所扩展。尔后,我们在马克思的相关论述中不难发现,马克思在做了历史的实证考察和对材料的充分研究后,他进一步将市民社会拓展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整个历史进程上来。在研究视野不断拓展的过程中,马克思对人类社会的历史之谜的研究逻辑也经过了从法哲学到政治经济学再到政治经济学和哲学相结合的演变。最为明显的是,从费尔巴哈提纲开始,马克思的市民社会概念呈现出外延扩展的趋势,并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完全呈现并表述出来,将其规约为物质生产关系的总和,并视之为全部历史的真正发源地和舞台和一切时代国家及其上层建筑的基础。由此,市民社会概念范畴成为了唯物史观的理论线索,马克思从非资本主义的市民社会的立场上导引出人类彻底解放的历史趋势。恩格斯后来评价到:马克思从黑格尔的法哲学出发,得出这样一种见解:要获得理解人类历史发展过程的锁钥,不应当到被黑格尔描绘成大厦之顶的国家中去寻找,而应当到黑格尔所21
那样蔑视的市民社会中去寻找。在这里,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的历史和逻辑
思想都是历史的思想,人们的思想总是要以客观历史和鲜活现实为基础。思想从来也不能超出旧世界秩序的范围:在任何情况下它都只能超出旧世界秩序的思想范围。23没有现实中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推动,没有商品经济催生的私人领域和政治领域的分离,并使普遍利益体系和特殊利益体系之间的矛盾激化,就没有市民社会性质和特征的充分暴露,也就更谈不上对现代意义上的市民社会做出理论上的总结。正因为在前资本主义社会时期,政治国家和市民社会还只是在人们观念与逻辑层面上的分离,人们对于它们之间的关系的认识也还处于朦胧、模糊的状态,而在现实中,政治生活统摄了整个社会生活,社会生活消融于国家的政治生活中,私人领域还没有从公共领域自主地分化出来,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之间的界限极不明确,资本主义社会作为最后一个对抗形式的社会,是历史上最发达和最复杂的生产组织。因此,那些表现它的各种关系的范畴以及对于它的结构的理解,同时也能使我们透视一切已经覆灭的社会形式的结构和24
生产关系。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他才把资本主义社会作为真正的市民社会进行解剖和分析。这里所说的真正的市民社会,是对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私人领域的自主性充分体现和作用发挥上而言的,并不从总体意义上否定其它社会形态的市民社会。这从马克思后半句的意思转折和话语转向上可以解读出来。他说,但是市民社会这一名称始终标志着直接从生产和交往中发展起来的社会组织,这种社会组织在一切时代都构成国家的基础以及任何其他的观念的上层建筑的基础。25从这里可以发现,虽然市民社会这一用语是在18世纪才产生的,但是正如马克思所言,低等动物身上表露的高等动物的征兆,只有在高等动物本身已被认识之后才能理解。因此,资产阶级经济为26古代经济等等提供了钥匙。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市民社会的这把锁钥,是从整个人类历史意义上而言的,在物质的生活关系的总和的广义上使用的,并不局限于特定的社会形态,富含着以往任何思想家都不可能做出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含义和解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理论高度。(二)真正的市民社会只是随同资产阶级发展起来的观点层面马克思在早期也肯定黑格尔提出的市民社会是在现代世界中形成的这一观点,认为真正的市民社会只是随同资产阶级发展起来的。22马克思之所以认为真正的市民社会在资本主义社会才存在,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和复杂的理论逻辑。首先,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是从黑格尔扬弃过来的,而当时,黑格尔把握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带来的变化,发现了政治国家与市民社会的矛盾与对立,都根源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可以这样说,任何家的对立已经在前资本主义社会客观存在着,只不过还没有在成熟商品经济的推动下发展起来,还没有抛弃了共同体的一切外观并消除了国家对财产发展的任何影响27而已,而资产阶级社会本身只是发展的一种对立的形式,28它不仅暴露了市民社会中客观存在着私人利益和公共利益之间的矛盾,还提供了反观前资本主义社会市民社会的参照系,由此可以由生产进入到物质生活领域来寻求人类社会的历史之谜。从这个意义上说,资产阶级社会只是市民社会的典型形态,而马克思成为了古典市民社会理论的终结者。虽然马克思后期重点想通过剖析资本主义社会49天府新论2010年第6期
的矛盾来寻求人类彻底解放,但是并不意味着就是用资本主义社会来替代市民社会。在1859年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马克思还指出,对市民社会的剖析应该到政治经济学中去寻29求。在1871年的法兰西内战初稿中,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的历史和逻辑
交往这一前提性条件的一切社会中,区别就在于发展水平及其发挥作用的程度不同。我们也没有理由也不能用资产阶级社会来取代市民社会的理论意义及其在马克思理论体系中的重要地位。概上所述,马克思在思考和解剖市民社会的时候,正处于思维极度活跃、理论快速发展的时期,在掌握了人类历史发展的这一锁钥以后,他还经历了理论上不断提升、完善的过程。他的市民社会理论比以往任何定义在内涵上更为科学、明确,在外延上更为广阔,在意蕴上更具革命性、现实性。尽可能从文本上回归到马克思创立理论的历史进程中,梳理其内在演变的逻辑,掌握动态生成性理论的发展主线,才能廓清笼罩理论上的迷雾,辩证地厘析不同理论表述上的关联,真正领会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的科学内涵和价值理念。他也强调:表面上凌驾于市民社会之上的国家,实际上正是这个社会的一切龌龊事物的温床。30恩格斯在1886年的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仍指出,市民社会,经济关系的领域是决定性的因素,国家的意志总的说来是由市民社会的不断变化的需要,是由某个阶级的优势地位,归根到底,是由生产力和交换关系的发展决定的31
,在1888年的关于共产主义者同盟的历史中,恩格斯还重申这一观点。因此,作为从生产和交往中发展起来的组织,市民社会并不是资本主义社会中特有的现象,它存在于具备生产和参考文献
1张一兵,周嘉昕.市民社会:资本主义发展的自我认识来自于马克思主义的一种谱系学分析J.南京大学学
报,2009,(01).
2345678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
251252,
439,
345.
199514-15,
56,
55,
88,88,
8788,
130,
131,
141,155,
130-131,
32,
130-131,
1956.14,216,379,
811121314151617192021242527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
卷M.人民出版社,131.
92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人民出版社,2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6卷M.人民出版社,30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7卷M.人民出版社,
1957。191,152.
1995:241,532,251.199523,23,
32.
10183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人民出版社,262829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人民出版社,
1963662.
(本文责任编辑王云川)
1964,409.
5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