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变带动质变 细节决定成败
——对提升我市教育质量的一些思考
有这样一个案例,是关于牙膏企业如何摆脱困境、扩大销售业绩的。一牙企对近几年的公司业绩感到不满,便召开全国经理级高层会议,以商讨对策。会议中,有名年轻经理站起来,对董事部说:“我手中有张纸,纸里有建议,若您要使用我的建议,必须付我5万元!” “好!”总裁接过那张纸,阅完后,马上签了一张5万元支票给那名年轻经理。那张纸上只写了一句话:将现有的牙膏开口扩大一毫米。这个决定,使该公司当年的营业额增加了32%。
此案例后来成了营销战略中的一个经典,细节决定成败,从一个很小的视角,很小的改变,就取得了非常大的成效,这足以让它成为经典。而这个道理同样适用于我们的教育,提升教育质量,不一定要大刀阔斧地改革,不一定要彻头彻尾地颠覆,也许改善教育发展中的某几个细节,就能有效的达到我们的目的。
毋须讳言,我市的教育与周边地区相比,客观上还是有差距的,教育问题也一直是我市的一个老大难问题。想要改变这种状况,绝不是短时间内通过一两个政策、办法可以实现的,但是我们不妨改换一下思路,可以将教育这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进行量化、细节化,然后从细节中发现问题,针对性地加以改善,抽茧拔丝,以量变带动质变,以细节决定成败。
见微知著 从细节看我市教育存在的几个问题
细节一:教师行为失范,市民论坛成为不满班主任的发泄场所
1
网络的一个重要功能是可以没有压力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可以真实地表现自我,说出平时不敢或者不适合说出的话,还不用署名,这就为自由发表个人观点提供了一个无限的空间。近年来,随着我市政府网站的建立,信息电子化公开化的发展,政府网站下辖的市民论坛越来越受到群众的关注,其中关于教育风气,关于教师行为作风的帖子越来越多,跟帖的学生、家长也越来越多,其中包括个别学生、家长对班主任的不满、发泄。问题主要集中在教师尤其是班主任的行为失范上面,引起不少争论。
受到当前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在急功近利思想的驱使下,班主任行使了权力,有道是“有权不用,过时作废”,有的家长想让孩子调座位,有的想让孩子当干部、评上“三好生”等,因而给班主任送礼、请吃饭,班主任也是不亦乐乎,请的人越多越显得其有价值,家长越怕越显得其有能耐。一位家长发帖说“我家孩子个子小,座位却排在后面,找班主任找了几次都没有用,后来到老师家里意思了一下,问题解决了,立刻调到前面去了。现在的班主任真不得了,不得不服啊,孩子还需要上课呢,我市的师风要端正!”类似的帖子不胜枚举,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整顿教师尤其是班主任的作风已经是刻不容缓,要提升教育质量,规范教师行为模式是一道必过的门槛。
细节二:学校与家庭沟通不够,家长对学校认同度普遍不高
“连我爸妈都管不了我,你们老师管什么管!”——我市文正学校某教师每每想到学生的这一句话,就感到一阵无力和无奈。确实,无论是家长还是教师,往往都走进了一个误区:认为教育就是教育机构的事情,孩子往学校里一送,教育的事就是学校的了,家庭只要提供好吃喝穿住就行了。这个误区的存在,一方面使家庭教育得不到重视,导致部分学生心理不健全;另一方面使得教师权力泛化,许多应该由父母教育的项目由教师代劳,限制了学生个性的发展。
2
作为与家庭沟通的手段,目前我市的中小学校普遍都设有家长会制度,一般一个学期开一次,但是这种仍然延续传统模式的家长会制度所起到的沟通作用实在是微乎其微,基本属于应付上级检查的一道必要的程序。“家长会开了两小时,老师板着脸,不是数落就是成绩排名,感觉老师就是家长的家长。”“家长会基本上就是成绩通报会,孩子在学校里的情况一点都得不到了解。”“都不知道学校做了哪些事,我家孩子如果在外地上学,成绩肯定会更好!”家长们纷纷表示与学校的沟通不够,对我市的学校缺乏一定程度的认同。
细节三:教师对学校的归属感不强,主观能动性有待进一步加强
教师作为教育系统的主力军,在教育质量提升这个问题上充当主要的角色,教师的素质提高一分,主观能动性增强一分,教育质量就会前进一大步。目前我市有教师 名,从学历看,研究生有 ,本科以上有 ,大专有 ,大专以下有 ,同比去年分别增长 ,可以说,教师的素质是逐步提高的,但是如何充分调动教师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能够安心、用心地从事教育工作,我市教育仍然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拿我市教育的龙头兴化中学来说,在我市的教师人员流转上似乎充当了一个很尴尬的角色,一方面从各乡镇、普通中学吸纳优秀的教师,充实教师队伍,另一方面又留不住拥有丰富经验的成功教师,被许多外地中学、民办中学挖了墙角。于是乎,兴化中学似乎成了某些有实力的教师的一个跳板,先进去镀个金,成了兴化的“名教师”后,以此为资本,到其他学校谋个高薪。这种情况的发生,一方面是市场经济的选择,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了教师对学校的归属感不强烈,跟学校的关系就是纯粹的利益关系,不愿意奉献。如何提高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增强其对学校的归属感,带动教育质量的提升,我市在这一方面仍有大文章可做。
追根溯源 从深层次挖掘问题产生的原因
分析上述问题所产生的原因,无非有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这两块。
3
内部原因主要包括“三个不到位”:
一、自我学习不到位。主要体现在学习的“五不够”:一是教师和家长对教育理论学习不够,对教育本质理解不深,管理缺乏高度,育人缺乏全面性。具体表现在:班主任工作仅仅局限于管好班级,满足于学生不出事,班级成绩不落后的低层次目标,没有站在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的高度,用前瞻性眼光来教育学生。家长没有重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只专注于物质条件的满足,而忽略了孩子的心理和道德教育;二是班主任对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学习不够,不少班主任老师一学年来没读过一本班主任专著,有关班主任工作方面的杂志和德育工作的报纸也涉及甚少,带班凭经验,处理老办法,面对新问题常感到意外或束手无策;三是教师和家长对教育法规学习不够,他们常能用心地做事,却不能合理有据地办事,部分教师和家长对待教育中出现的问题时采取简单粗暴的办法,对孩子隐性伤害依然存在;四是教师和家长对心理辅导技能学习不够,面对当前中小学生中出现的不良行为,部分班主任和家长们由于缺乏心理辅导的理论和技能,往往全把它们当作是学生思想品德问题,教育学生不能对症下药,教育成效不明显。五是教师对职业道德准则学习不够,对教师这个特殊的职业认识不够,放松了对自身师德、师风的要求,遇到利益诱惑的时候不能把握住自己,缺少教师所应有的奉献精神。
二、角色定位不到位。教师尤其是班主任主体性观念不强。大部分的班主任教师认为,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是严格的管理者,因此很多时候,在学校扮演了“家长”的角色,导致了“重位”,同时相当多的班主任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过多关注教学内容,忽视人文引导,造成班主任身份的淡化。在教育改革的现实条件下,主要体现在三个“没有”:一是班主任教师的角色认识上没有从知识和经验的传授者更多的倾向于学生学习与生活的合作者;二是班主任的主要精力没有从“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纪律教育”上投入到充分利用“榜样”力量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和人格教育上;三是班主任与家长的沟通没有从“学习成绩”的共同语言上转变为更多的去关注如何使学生“成为富有个性的素质全面的人”。
4
三、思想认识不到位。教育界的一些错误思想和社会上的不良思想限制了教师积极性的发挥。主要是五个“错误认为”:一是错误认为教学工作是“主业”,班主任工作是“副业”,“副业”没“主业”重要,对班主任工作不愿意大投入。具体表现在:班会课班主任备课要粗心些,上课也相对随意。与家长沟通,事先没作好充分准备,临时应付;与学生交流,不深入调查,谈心少主题,轻视班级建设;二是错误认为“教而优则仕”,认为教的好就可以管的好,所以许多教师在教学上取得一定成绩后,就会产生参与班级或者学校管理的渴望,一旦这种渴望得不到满足,心里或多或少都会有不满,导致对学校的认同度下降,归属感不强,甚至会萌生跳槽离开的想法;三是错误认为班主任的权力是“福利”而不是“义务”,认为班主任是领导给予的“美差”,是一条增加福利的途径。四是错误认为教育好就是成绩好,所以只是教师单方面的事情,不需要或者很少需要和学生的家庭进行沟通。五是错误认为部分学科教师天生不适合当班主任,如体育老师、计算机老师、实验点、音乐、美术老师等,班主任只能由主课教师担任。
外部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不健全的班主任制度建设 没有形成从培养到选拔,从考评到奖惩的一套完善的机制。据调查,目前,兴化教育部门还未有负责班主任专业发展的专门部门,不能及时对班主任的现状进行调研,因此无法根据班主任队伍现状和需求规划班主任的培训和培养工作;兴化中小学班主任选拔的途径主要是选派、推选配合学校随机抽取,而且选择的标准主要以其教学成绩为参考,基本以主课教师为主,忽视了对教师本身的道德考察;同时这种选拔某种程度上具有强制性,没有充分考虑教师的主体意见,也导致其担任班主任后不能充分履行职责;班主任考核年度制度没有量化,考核结果主观性太强,基本是以学生成绩论英雄,没有家长参与考核评分,师德得不到有效的约束。
二、集权式的管理模式 教师作为一个受教育程度较高的群体,有较高的民主意识,
5
他们有强烈的参与学校管理的需要。但是我国现行的学校管理模式主要还是集权式管理模式,学校的管理多是以领导和行政人员为中心,教师少有参与教育决策和学校管理的机会,缺乏有效表达自己意愿和利益的途径。这种管理模式不仅会降低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而且它会让教师感觉自己只是被管理的对象,导致他们产生无力感,进而削弱了他们遵守教师职业道德的意志,影响到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三、 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