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李白七言歌行体诗歌的艺术特色
作者:聂恋懿 陈琳瑜
来源:《学校教育研究》2016年第04期
“歌行体”这种新的诗歌体式,在唐以前,经历了一个不断变化,不断发展,不断完善的过程。进入唐代,“歌行体”作为一种独立的诗歌样式,开始大量登上诗坛,并成为初唐诗歌创作的新走势。而七言歌行,到了李白手中,纵横奇变,开创了“歌行体”的崭新局面。
李白七言体诗歌的艺术特色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李白的七言歌行体诗打破了诗歌创作的固有格式,无所依傍,笔法任性情而变幻莫测,营造出摇曳多姿的神奇世界。
李白凭借其超凡的才情、丰富的想象和大胆的夸张,使语言节奏的变换与思路的跳跃、情感的跌宕和气势的奔泻达到高度的和谐。如《远别离》取舜之二妃泪染湘竹的故事,和《竹书》杂记舜禹被逼、南巡野死的传说,“使其词闪幻可骇,增奇险之趣,盖体于楚骚,而韵调于汉铙歌诸曲,成为一家语”(王琦《李太白全集》卷三引胡震亨评)。
第二,李白七言歌行体诗感情一气直下,句式长短变化,音节错落,节奏旋律回旋震荡,突出了气势和力度,使诗歌呈现出豪迈飘逸的风貌。七言歌行体诗这种文体自由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挥洒,章法可以自由变化,更适合于李白狂荡不羁的个性,诗篇错综变化,波澜壮阔,气势豪迈。
《蜀道难》的体调在乐府中最为新奇,主要是调动大量散文和楚辞句式与杂言参差错落,随景色的变化和感情的起伏长吁短叹,惊呼咨嗟。“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强烈咏叹,作为全诗的主旋律三次出现,又自然将诗意分为三层递进。诗人用想象、夸张、神话传说来描写自然形象,为我们描绘出一幅色彩绚丽的山水画卷。诗歌用大量散文化的诗句,字数从三言、四言、五言、七言、九言直到十一言,参差错落,长短不齐,韵脚富于变化。这种形式的诗更适合表达他那热烈奔放的思想感情,使《蜀道难》这首诗成为千古绝唱,和李白同时代的殷璠赞《蜀道难》说:“可谓奇之又奇,自骚人以还,鲜有此体调。”(见《河岳英灵集研究》)
第三,李白歌行体诗展露出独特的艺术个性 非凡的气魄和生命的激情,具有壮大奇伟的阳刚之美,充分体现了盛唐诗歌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
如《将进酒》,诗的开端是两组排比长句,以黄河水起兴,作者对眼前景色很有感触。自己的青春就像眼前的黄河水一去不复返,满头青丝眼看就要变成霜雪。但还功业未成,不禁悲伤,只要“人生得意,便没有遗憾”就应纵情欢乐。这是诗人怀才不遇 报国无门思想的体现,也是诗人发泄对朝廷的不满的解脱。虽然诗人痛苦,但诗人仍对未来充满希望,他积极自信地说“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体现了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这句话成为千古绝句,激励后人奋发向上。
全诗大起大落,诗情忽悲忽乐、波澜起伏,通篇以七言为主,而以三、四、五、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十言句破之,句式参差错综。
在歌行体的艺术形式和艺术表现上,李白显示了巨大的创造力,变初唐歌行的“规制”,形成了酣畅淋漓,纵横恣意,雄奇奔放,跌宕多姿的风格特征。沈德潜说李白诗歌“想落天外,局自生变,大江无风,波浪自涌,白云从空,随风变灭。此殆天授,非人可及。”正是对李白歌行体艺术特征的形象描述。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