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1模板施工 9.2.1.1胀模板
a)现象:模板外胀,造成局部断面尺寸鼓出。 b)原因分析:
1)固定模板的钢管或对销螺丝间距太大或不牢; 2)木模钉子被混凝土侧压力拔出; 3)模板上的U型卡没有卡满;
4)模板及模板支撑系统强度刚度,稳定性不够。 c)防治措施:
1)根据构件断面的大小及高度,固定模板的钢管或对销螺丝间距应均匀,并根据不同混凝土对模板造成的侧压力不同,采用不同的间距,以45-60cm为宜,且固定要牢固。
2)木模板和木模交接处,不少于四只钉子,长向间距不大于20cm。 3)模板及模板支撑系统必须具有足够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 9.2.1.2模板漏浆
a)现象:在构件转角和底部及中部有浆液渗出。 b)原因分析: 1)模板拼缝不严密。 2)模板上的孔洞没有封堵。 3)模板底部支撑面高低不平。 c)防治措施:
1)模板在拼接前要认真的进行调直、整平,板肋有损坏的要及时更换。 2)模板和模板之间的连接,木模板上表面要刨光,钢模板下表面要平整,二者之间用钉子固定
3)模板底部的支撑面要用砂浆坐底,上层模板和下层构件之间的缝隙要用密封带贴紧。 9.2.2钢筋工程
9.2.2.1钢筋焊接一次不合格
原因:进口钢筋与国产钢筋强度不同,材质不同,焊接方式不同,在焊接过程中,碰焊可焊性差,温度稍微有点高或低,焊接中就会出现质量不合格现象。
措施:
a)焊前加强练习,直至掌握住一定温度时,再做焊前试验,试验合格后,方可成批焊接。
b)提高焊工碰焊技术和钢筋碰焊前练习。 9.2.2.2钢筋焊接接头不正
原因:
a)钢筋轧钢技术有好有坏,轧钢过程中未能轧正,出现弯头、焊工质量意识差。
b)加强钢筋原材料进厂的检验和焊工质量思想意识。 9.2.2.3焊接中有缩孔
原因:预热过程中,接头温度达不到标准和焊工质量意识差。 措施:
a)焊前碰焊练习,试验合格后方可成批焊接。
b)加大预热过程,一次不行,重新预热,直到温度达到标准后方可焊接。 9.2.2.4钢筋表面微容面烧伤
原因:电极内表面有杂质,钢筋夹不紧和钢筋锈蚀未消除干净。 措施:
a)消除电极内杂质,使钢筋在电极内夹紧,或改换电极槽口形状增加接触面积。
b)加强除锈蚀工作。 9.2.2.5焊接接头区域有裂缝
原因:钢筋的磷硫的含量不同,不符合钢筋的规定。
预防措施:通知有关部门进行现场检查,不符合规定的钢筋应更换钢筋,不合格材料坚决不用。 9.2.2.6表面锈蚀
a)现象:钢筋表面出现黄色浮锈,严重的转为红色,日久变成暗褐色,甚至
发生鱼鳞片剥落现象。
b)原因分析:保管不良,受到雨侵蚀,存放期过长。 c)预防措施:
1)钢筋不得直接堆置在地面上,必须垫高在20cm以上。 2)库存期限不得过长,应随用随进。
3)治理方法:淡黄色轻微浮锈不必处理。红褐色锈斑的清除,可采用机械法。盘条细钢筋可通过冷拉或调直除锈,粗钢筋采用除锈机。对于锈蚀严重,发生锈皮剥落现象的,因麻坑、斑点损伤截面的,应降级使用或另行处置。 9.2.2.7混料
a)现象:钢筋品种等级混杂不清,直径大小不同钢筋堆放在一起难以分辩,
影响使用。
b)原因分析:管理不当,制度不严,直径大小相近的,用目测有时分不清。 c)预防措施:钢筋应设专人管理,不同的钢筋应分开堆放,每堆钢筋应立
标签或挂牌,表示其品种、等级、直径、技术证明编号及整批数量等,钢筋直径不易分清的要用检尺检查。 9.2.2.8成型钢筋变形
a)现象:钢筋成型时外形准确,但在堆放过程中发现扭曲,角度偏差。 b)原因分析:成型后往地面摔的过重,或因地面不平,或与别的钢筋碰撞
造成,堆放过高压弯,搬运频繁。
c)预防措施:搬运堆放要轻抬轻放,放置地点应平整;尽量按施工需要运
去现场,并按使用先后堆放,以避免不必要的翻垛。
d)治理方法:将变形的钢筋抬在成型案上矫正,如变形过大,应检查弯折
处是否有碰伤或局部出现裂纹,并根据具体情况处理。 9.2.2.9露筋
a)现象:结构或构件拆模时发现混凝土表面有钢筋露出。
b)原因分析:保护层砂浆垫块垫得太稀或脱落,由于钢筋成型尺寸不准确,或钢筋骨架绑扎不当,造成骨架外形尺寸偏大,局部抵触模板,振捣混凝土时,振动器撞击钢筋。使钢筋移位或引起绑扣松散。
c)预防措施:砂浆垫块垫的适量可靠。竖筋可采用埋有铁丝的垫块,绑在
钢筋骨架外则;同时,为使保护层厚度准确,应用铁丝将钢筋骨架拉向模板,将垫块挤牢;严格检查钢筋的成型尺寸,绑扎钢筋骨架时,要控制好外形尺寸,不得超过允许偏差。
d)治理方法:范围不大的轻微露筋可用灰浆堵抹,露筋部位周围孔洞混凝土应敲开或凿掉,然后洒水用砂浆抹平,重要受力部位的露筋应经过技术签定,采取措施补救。
9.2.2.10钢筋电渣压力焊接头偏心和倾斜
a)现象:
1)焊接接头的轴向偏移大于0.1d或超过2mm。 2)接头弯折角度大于4。 b)原因分析:
1)钢筋端部弯扭不直,在夹具中夹持不正或倾斜。 2)夹具长期使用磨损,造成上下不同心。 3)顶压时压力过大,使上钢筋晃动和移位。
4)焊后夹具过早放松,接头未及冷却使上钢筋倾斜。 c)防治措施:
1)钢筋端部歪扭和不直部分在焊前应采用气割切断或矫正,端部歪扭的钢筋不得焊接。
2)两钢筋夹持于夹具内,上下应同心,焊接过程中上下钢筋应保持垂直和稳定。
3)钢筋下送加压时,顶应力应适当,不得过大。
4)焊接完后,不能立即卸下夹具,应在停焊后约两分钟再卸下夹具,以免钢筋倾斜。 9.2.3混凝土工程
9.2.3.1混凝土试块达不到设计要求
原因:
a)材料上,砂、石、水泥、外加剂没有原材料合格质量报告,没有合格的抽样检查,(如黄沙含土、含水未测验、外加剂,水泥未进行试验)原材料把关不严。
0
b)在混凝土搅拌过程中,没有严格按照配合比配料,没有严格控制水灰比和控制水的用量加水过多,在塌落度超出规定范围之外,外加剂加多或加少,加错,称量不准,超出规定允许范围,搅拌时间不够都是造成混凝土达不到设计要求的原因。
c)泵送混凝土过程中,随意加水或混凝土在搅拌车里超过两小时继续使用。 预防措施:在混凝土工程要严把原材料进料关,各种骨料、水泥、外加剂要有材料合格质量报告,没有的不用,把好原材料的进料关,没有混凝土通知单和配合比严禁开车,严格控制混凝土的水灰比,控制水的用量,(下雨天)把塌落度控制在规定范围之内。对电子秤要三个月进行一次称重试验,随时进行调试,做好调试记录备查。按配合比搅拌时间搅拌,把好混凝土的第一关。在混凝土浇灌过程中严禁中途随便加水,混凝土超过两小时要降低混凝土标号使用,不能随意加砂浆,再用在所浇灌的工程上。 9.2.3.2蜂窝、孔洞
a)现象:混凝土局部酥松,砂浆少,石子多,石子之间出现空隙,形成蜂窝状的孔洞或混凝土构件内有空腔,局部无混凝土。
b)原因分析:
1)混凝土配比不准,或原材料计量不准,造成砂浆少石子多。 2)混凝土搅拌时间短,振捣不密实。
3)混凝土下料不当,造成混凝土离析,而使砂浆和石子分离。 4)因混凝土漏振而造成蜂窝。
5)模板孔隙未堵好,或模板支设不牢,振捣混凝土时模板移位,造成严重漏浆或墙体烂根,形成蜂窝。
6)钢筋密集或混凝土中有泥块和杂物掺入。 c)预防措施:
1)混凝土搅拌时严格控制配合比,保证计量准确。 2)混凝土落差不提超过2m,否则用串筒下料。 3)柱、板、墙底部应先用砂浆找平,然后支模。 4)混凝土振捣应分层,每层不超过30cm。
5)在钢筋密集处,可采用细石混凝土,并认真振捣密实,若机械振捣困难,
可采用人工捣固。
6)防止砂石中混有粘土块或冰块等杂物,若发现混凝土中有杂物,应及时
清除干净。
(d)治理方法:混凝土有小蜂窝,可先用水冲洗干净,然后1:2或1:2,5水泥砂浆修补;如果是大蜂窝,则先将松动的石子和突出颗粒剔除,然后用高一级的细石混凝土捣实。混凝土孔洞的处理经有关门批准后方可处理。混凝土孔洞的修补,亦按大蜂窝处理的方法进行施工。 9.2.3.3麻面
a)现象:筒壁混凝土表面局部缺浆粗糙,或有许多小凹坑但无钢筋外露。 b)原因分析:
1)模板表面粗糙或清理不干净,拆模时混凝土表面被粘损,出现麻面。 2)模板脱模剂涂刷不均匀或局部漏刷。
3)模板接缝拼装不严密,浇混凝土时缝隙漏浆。
4)混凝土振捣不密实,内部有气泡,停在模板表面,形成麻点。 c)预防措施:
1)模板表面清理干净。
2)脱模剂涂刷要均匀,不得漏刷。
3)混凝土分层均匀振捣密实,严防漏振,每层混凝土均匀振捣至气泡排除为止。
d)治理方法:麻面主要影响混凝土外观,对于表面不再装饰的部位应加以修补,即将麻面部位用清水刷洗,充分湿,润用1:2水泥砂浆抹平。 9.2.3.3露筋
a)现象:钢筋混凝土结构内的竖筋、环筋等,没有被混凝土包裹而外漏。 b)原因分析:
1)钢筋垫块移位或漏放,钢筋紧贴模板,致使拆模后露筋。
2)钢筋过密,如遇大石子卡在钢筋上,水泥浆不能充满钢筋周围,使钢筋密集处产生露筋。
3)因配合比不当混凝土离析,浇捣部位缺浆或模板严重漏浆,造成露筋。D)混凝土振捣时,振动钢筋,使钢筋移位,造成露筋。
c)预防措施:
1)浇混凝土前应检查钢筋及保护层是否准确,发现问题及时修整。 2)钢筋保护层垫块每隔1m左右放一块。 3)钢筋较密集时应选配适当的石子。 4)为防止钢筋移位,严禁振动棒撞击钢筋。 5)混凝土自由落差不得超过2m,否则用串筒下料。
6)浇混凝土时,不得踩踏钢筋,如钢筋有踩弯或脱扣者应及时调直,补扣绑好。
d)治理方法:将外露钢筋上的混凝土残渣和铁锈清理干净,用水冲洗湿润,再用1:2的砂浆抹平,如露筋较深应将薄弱混凝土剔除,冲洗干净用高一级细石混凝土捣实,认真养护。 9.2.3.4混凝土烂根
a)现象:在柱子的底部出现混凝土漏浆,石子外漏。 原因分析:
1)模板支撑面不平整,与模板之间有一定的空隙,造成漏浆。 2)模板与模板之间拼接不严密造成漏浆。
3)混凝土配比不准确,或混凝土原材料计量有误,造成砂浆少,石子多,
混凝土自由落差大,混凝土离析,下层不密实。
4)混凝土振捣时模板移位造成漏浆而烂根。 b)预防措施:
1)模板底部首先用砂浆找平,宽度以8cm为宜,使其和上部模板之间接缝
紧密。
2)模板之间的连接应将模板上所有的U型卡孔卡满,模板进行调直。 3)混凝土搅拌时严格按照配合比,保证材料计量准确,自由倾落时按要求用串筒下料。
4)浇筑混凝土时,应经常观察模板的变形情况,如发现模板变形,应立即停止浇筑,并应在混凝土凝结前修整完好。
c)治理方法:烂根轻微处,用1:2的水泥砂浆进行修补,烂根较为严重者,应经有关部门批准后,采取一定的补强措施,而后进行处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