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基于综合性能的纤维水泥基原材料优化选择

2022-07-12 来源:伴沃教育
2019年5月第5期(总248)铁道工程学报JOURNAL OF RAILWAY ENGINEERING SOCIETYMay 2019NO. 5(Ser. 248)文章编号:1006 -2106(2019)05 -0090 -07基于综合性能的纤维水泥基原材料优化选择\"李福海宀靳贺松I王江山I李瑞I

何肖云峰I胡丁涵I周双2(1.西南交通大学,成都610031;

2.深圳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深圳518118)摘要:研究目的:基于现阶段纤维超韧性水泥基工程材料的原材料选择随意、优化繁琐等问题,本文通过对

8组复合材料进行力学、工作等性能测试,并结合经济性能,构建综合型多指标灰色关联决策模型,优化岀最

佳材料组合,最后通过单轴拉伸试验验证分析最佳组的优良韧性及应变硬化特性,为其工程推广应用提供一 定的理论参考。研究结论:(1)养护龄期对各组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有显著影响,其中28 d龄期的性能更优越;(2)由12 mm聚乙烯醇纤维(简称PVA)、40~70目石英砂组成的复合材料抗压、抗折强度均为最佳,抗裂性能较好;(3)由6 mm PVA纤维,20 -40目石英砂组成的复合材料抗拉强度最高,拉伸性能最显著;(4)由6 mm PP纤

维.40 -70目石英砂组成的复合材料工作性能最佳,方便于施工与科研试验的搅拌等工作;(5)由12 mm

PP纤维,40 -70目石英砂组成的复合材料的灰色关联决策综合性能最好,其极限拉应变大约是普通混凝土

的300 - 400倍,有显著的拉伸韧性,推荐其作为提高结构使用寿命的工程韧性材料。关键词:纤维水泥基复合材料;原材料选择与优化;力学性能;经济指标;灰色关联中图分类号:TU599

文献标识码:AOptimization of Fiber Cement - based Raw Materials Based on Comprehensive

PerformanceLI Fuhai1 ,JIN Hesong1 .WANG Jiangshan1 ,LI Rui1 ,HE Xiaoyunfeng1 ,HU Dinghan' ,ZHOU Shuang2(1. Southwest Jiaotong University, Chengdu, Sichuan 610031, China; 2. Shenzhen BYD Company Limited, Shenzhen, Guangdong 518118 , China)Abstract: Research purposes: Based on the problems of random selection and optimization of raw materials for fiber 一

to 一 toughness cement - based engineering materials at present, this paper conducts mechanical and working performance

tests on 8 composite materials, and combines economic performance to construct a comprehensive multi - index gray correlation decision model, which is used to optimize the optimal material combination. Finally, the uniaxial tensile test is used to verify the excellent toughness and strain hardening characteristics of the best group, which provides a

theoretical reference for its engineering application.Research conclusions: ( 1 ) The curing age has a significant effect on 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each group of

composite materials, of which 28 d age performance is superior. ( 2 ) The composite materials composed of 12 mm

polyvinyl alcohol fiber ( referred to as PVA) and 40 - 70 mesh quartz sand are the best in compression and flexural strength, and have good crack resistance. (3) The composite materials composed of 6 mm PVA fiber and 20 -40 mesh*收稿日期:2018-10-23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308471);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17YFB1201204);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

(2682015ZD13)**作者简介:李福海,1979年出生,男,高级工程师。第5期李福海靳贺松王江山等:基于综合性能的纤维水泥基原材料优化选择91quartz sand have the highest tensile strength and the most remarkable tensile properties. (4) The composite materials consisting of 6 mm PP fiber and 40 -70 mesh quartz sand have the best working performance, which is convenient for

mixing in the construction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test. (5 ) The composite materials composed of 12 mm PP fiber and

40 -70 mesh quartz sand have the best comprehensive performance of gray correlation decision. The ultimate tensile strain is about 300 - 400 times of that of ordinary concrete, and it has significant tensile toughness. It is recommended as an engineering tough material to improve the service life of the structure.Key words: fiber cement 一 based composites ; raw material selection and optimization ; mechanical properties ; economic

indicators; grey correlation1研究背景21世纪人类社会采用的建筑材料仍然是混凝土,

但对其提出了新的要求:自重轻、强度高、韧性强、耐久 性好以及造型美观等,而实际应用中普通水泥混凝土 具有抗拉强度低、收缩大、极限延伸率小以及抗冲击性

能差等缺点,所以提高混凝土材料的韧性性能和裂缝 控制能力成为了现阶段土木工程与工程材料领域研究 的热点问题⑴。而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Fiber

Reinforced Cementitious Composite,简称 FRCC)的出现

解决了这一难题,该复合材料的特点是具有超高韧性、 高抗拉应变能力、高抗裂性能,拉伸应变值大于

3%⑴。纤维工程水泥基复合材料可以阻止水泥基体

中初始微裂缝的延伸,并协助基体分担拉应力,正因如

此,与未添加纤维的普通混凝土相比,FRCC的力学性 能、抗裂性能和拉伸性能有显著提高⑴。因此,对

FRCC进行原材料选择优化、配合比设计及耐久性等

科研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众所周知,充分发挥FRCC优越性能的基础保证 即为原材料选择和配比优化⑵。目前,原材料选择和 配合比优化的方法较多,诸如根据材料的力学性能、耐

久性能等特点进行单因素分析,然后大致综合各项性 能给出结论,这其中存在较大的主观性,并且优化步骤 粗糙。另外,也有如正交试验法、功效分析法、体积法

等评价理论,但这些理论方法都有一定的缺陷,如单一 影响因素片面化、需要的样本量较大、操作繁琐、试

验周期长、部分指标最优值难以确定等。对此,为了使 基材选择、配比优化结果更准确合理、实用贴切,本文 引入了一种新的决策方法——多因素灰色关联比选

评价。综上所述,虽然现阶段关于FRCC的基材选择和

配比优化研究的文献较少,而且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 但这一研究课题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可为FRCC的 应用提供技术支撑。基于此,本文进行了纤维水泥基 复合材料的力学、工作等性能测试,并结合经济指标,

构建了灰色关联决策模型,优化岀最佳原材料组合,最

后通过单轴直接拉伸试验,研究并验证了由最佳组合 的纤维水泥基复合材料的超高韧性特性,从而为纤维 水泥基材料应用于实际工程中提供理论参考依据。2试验设计与灰色关联模型2.1原材料及特性水泥:采用都江堰拉法基水泥有限公司生产的

P • 042.5级普通硅酸盐水泥。粉煤灰:所用粉煤灰为遂宁热电厂生产的I级粉

煤灰,密度为2.059 g/cn?,符合《用于水泥和混凝土 中的粉煤灰》GB/T 1596的规定。石英砂:采用优质石英砂,粒径为20 -70目。纤维:采用聚丙烯纤维(Polypropylene,简称PP)及

聚乙烯醇纤维(Polyviny Alcohol,简称PVA),并由中国 石化集团四川维尼纶厂提供。其他材料:试验用水为普通饮用自来水,减水剂为

Sika- II型高效减水剂。2.2配合比及材料组合分组本次试验基准配合比:水胶比为0. 25,砂胶比为

0. 36,纤维体积含量为2%,减水剂掺量为胶凝材料的 3%o为探究纤维材料及石英砂对纤维水泥基复合材

料性能的影响,选用两种纤维长度(6 mm J2 mm) 及石英砂粒径(20 -40目、40 ~70目)等变量,设计了

8组材料组合(后文以组号代替不同组合的复合材

料),具体组合分组如表1所示。表1材料组合分组组号纤维种类纤维长度/mm石英砂粒径/目1PVA1220 〜402PVA620 ~403PVA1240-704PVA640 ~705PP1220 ~406PP620 ~407PP1240-708PP640-70922.3性能测试方法铁道工程学报2019年5月2.3.1抗折、抗压试验根据GB/T 17671—1999的有关规定严格实施抗 折、抗压试验,采用抗折、抗压一体机进行加载和采集

数据。试件尺寸选用40 mm x40 mm x 160 mm,加载

速度为50 N/s;为分析不同限制条件下试件的抗压性 能,试件尺寸为40 mm x40 mm x 160 mm,加载速度为

2.4 kN/so2.3.2抗拉试验抗拉试验试件模具为“8”字模,仪器为WDW -10 的微机控制电子万能试验机,以0.05 mm/min的速率

(a)试件尺寸(单位:mm)(b)试件装置加载,通过位移控制加载速度。2.3.3工作性能试验图1单轴直接拉伸试件尺寸及装置2.5灰色关联模型依据GB 50080—2016(普通混凝土拌合物性能试 验方法标准》,在各组试件制作过程中进行,各组原材

王建明⑶针对决策指标繁杂、模糊性强的决策问

料搅拌完成后,即刻进行坍落度测试,所用工具为:上、 下、高分别为100 mm .200 mm .300 mm喇叭状坍落度

题,构建了层次分明、混合型、多指标的灰色关联决策 模型,该模型可以融合各指标信息,全面容纳各指标对 决策目标的影响程度,综合评价出合理结果,具体步骤 过程见文献[3-4]。3纤维水泥基复合材料性能测试桶,搅动工具,钢尺。2.4成果验证试验选取这8组原材料,拟如下设计试验:纤维体积

掺量取2% ,水胶比0. 3 ,砂胶比0. 36,粉煤灰掺量按

30%,养护温度为20七,养护龄期为28 d;采用实验室

3.1抗压性能型号为WDW - 10的微机控制电子万能试验机进行

各组复合材料在不同龄期下的抗压测试结果如

直接拉伸试验,加载速度以位移控制,加载速率为

0. 1 mm/min;采用应变采集仪LVDTs两个对试件中间

表2所示。由表2可知,纤维水泥基材料试件的抗压

性能与养护龄期、原材料特点有着明显关系,随着养护

等截面段的位移变化值,试件尺寸及装置如图1所示。龄期的增加,各组的抗压强度均有明显提高。(单位:MPa)639.752.9表2各组复合材料在不同龄期下的抗压测试结果

组号龄期728145.356.9244.2349.662.344& 5529.8746.5843.061.355. I61. 148.261.9细致分析表2,当养护龄期为7 d时,第3组的抗 强度呈现差异。压强度最大,第4、7组紧随其后,第5组效果最差;当

3.2抗折性能各组复合材料在不同龄期下的抗折测试结果如

养护龄期为28 d时,第3、7、8组的抗压强度优良,第

5组抗压效果最差,其他组抗压强度值均超过50 MPa。

表3所示。由表3可知,随着养护龄期的增长,纤维水 泥基复合材料的抗折强度逐渐增加,增长幅度基本在

2.0-2.5 MPa之间,增加了 20%左右,说明养护龄期

可以看出,相同龄期下,各组抗压值呈现多样性,但仍 能优于一般混凝土,这主要是因为基体中掺入的韧性 材料纤维与水泥基体材料相互胶结,基体内部空隙填 充较好,以及两者的化学胶着力与摩擦力承担了一部

对复合材料的抗折性能有着显著影响。由表3还可以看出,当养护龄期为7 d或28 d时,

分外荷载的作用,使得复合材料在受压时表现出优异 的整体性和抗剥落能力,所以各组纤维水泥基材料标 养28 d的抗压强度均比普通混凝土⑸的强度高了将

第3、7、8组的抗折强度均明显优于其他各组,几乎超 出1.0-2.0 MPa,其中第5组抗折强度最差,第2组

仅次之;此外,在相同龄期条件下,第7组和第3组的 抗折强度最优.均为最佳选择组合。近10-20 MPa。但由于纤维种类、石英砂粒径等差

异,复合材料内部胶结程度不一致,导致各组之间抗压

第5期李福海靳贺松王江山等:基于综合性能的纤维水泥基原材料优化选择93(单位:MPa)表3各组复合材料在不同龄期下的抗折测试结果

组号龄期/d^\\72818.627.639.34568.579.589. 111.39.011.57.28.510.89.911.710.611.5此外,折压比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复合材料的抗 裂性,如图2所示。由图2可知,28 d龄期时,第6组

维与外部异物的黏结强度不同,其次是不同龄期下,基 体内部水化反应不一致,从而纤维与基体水化产物胶 结强度不同,但当荷载作用时,受力表现行为一致,均

的折压比最大,表明其抗裂效果最优,第2、5组折压比 较小,更易发生开裂,其他组折压比略优于第2、5组;

7 d龄期时,除第2、5组抗裂效果略优外,其他组抗裂

为两个阶段:砂浆基体承受弯曲荷载;砂浆基体开裂, 纤维承受弯曲应力,并且能够阻止裂缝扩展蔓延,直到

效果相差较小,表明早期龄期下,由于水化正在进行, 各组抗裂效果一般,而从整体来看,前4组折压比受龄

被拉断拔岀,试件完全断裂破坏。3.3抗拉性能各组复合材料在不同龄期下的抗拉测试结果如

期影响明显小于后4组,不同龄期下各组折压比的变 化趋势基本一致。表4所示。由表4可知,随着养护龄期的增加,纤维水 泥基材料整体抗拉强度均有所提高,增长了约1.20 ~

1.30 MPa,可以看出,纤维水泥基材料的抗拉性能对

养护龄期有较强的敏感性。此外,拉压比是表征复合 材料脆性的重要指标。各组材料的拉压比如图3所

示。由图3可知,7 d龄期时,除第8组韧性最好外,各 组拉压比几乎一致,差值较小,脆性相差不大,而28 d

养护龄期时,第5组拉压比最大,表明其脆性更强、韧 性最差,第2、8组脆性较差,但韧性更优越。整体来 看,除第5组拉压比受龄期明显影响外,其他各组材料

的拉压比差异不大。另外,各组拉压比在不同龄期下 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表明各组纤维材料都有一定的

造成以上情况的原因如下:首先是不同种类的纤

韧性。(单位:MPa)63. 124.01表4各组复合材料在不同龄期下的抗拉测试结果

号龄期72813.7023.9233.404.5743.934.0854.554.6273.9783.053.574.955.255.21以上情况的原因如下:在标养条件下,由于不同种 类纤维的亲水性等性质不同,所以两种纤维与水泥基

浆体结合情况岀现差异。另外,纤维在水泥浆体中起 到了桥接增韧效果,将脆性浆体紧密结合在一起,使得 浆体内部结构饱满、填充完善,从而拉伸效果明显优于

普通混凝土及净浆,而不同龄期下,浆体内部水化反应

程度存在差异,所以两种情况下的浆体内部结构聚合

程度不同,拉伸强度不一致。3.4坍落度测试坍落度能够体现材料的和易性.其中包括材料的

图3各组材料的拉压比保水性、流动性和黏聚性,对保证施工、科研试验的正

常进行具有帮助作用。对于纤维水泥基材料,坍落度

此外,纤维与基体的胶合作用提高了基体的拉伸 韧性,促使纤维水泥基材料的抗拉强度显著高于普通 混凝土⑷,将近3倍。能够表征材料的工作性能,通过试验得到的各组工作

性能结果如表5所示。94铁道工程学报2019年5月表5各组复合材料的坍落度测试结果组号12345678坍落度/cm26282527.52728.52829由表5可知,各组坍落度值相差不大,在25〜30 cm

范围内,其中第8组坍落度值最大,为29 cm,工作性

能最好,比其他组高1〜3 cm,第3组最小,并结合现

场搅拌情况,最佳组合为第2组、6组、7组、8组;此 外,由于水泥基中掺加纤维,使得基体比表面积增大,

并且纤维在基体中相互交接错杂,对基体的流动性有 显著作用,纤维的掺入促使水泥基胶体与纤维胶结,从 而减少了基体与骨料的黏结拌和,并加大了拌合物的

黏度,所以与混凝土坍落度相比,各组水泥基复合材料 的坍落度明显下降了将近20 cm[7]o4基于综合型多指标的纤维增强水泥基原材料灰色关联优选4.1样本汇总各组材料的抗压强度、抗折强度、抗拉强度、坍落

度值及各组材料的经济指标形成了 8组样本5个指标

参数的标准矩阵,其中经济性能指标通过市场调查,结 合各组原材料的组合,并依据原材料的配合比及掺量 情况来综合确定,为了方便计算,经济指标值为近似

值。各组纤维水泥基复合材料样本数据如表6所示。表6纤维水泥基复合材料性能测试结果汇总组号抗压强度抗折强度抗拉强度坍落度单价/MPa/MPa/MPa/cm/(7E/m2)156.910.84.952610255. 19.95.252814362.311.74.572519461. 111.54.0827.517548.28.54.622712652.910.64.0128.57761.911.55.212814861.311.33.5729164.2确定指标权重本文利用层次分析法⑻计算各指标权重Q,依据 文献[8 ]的计算过程和步骤,构建指标的判断矩阵X:1丄222251先12X13X14X15X2\\X22X23X24X2531丄242X3\\X32X33X34X35=43153X41X42

X43兀44X45丄1丄2412-X51X52X53X54X55-11丄丄L 2 2321从而求得各指标权重a = [0. 129 0,0. 243 6,

0.454 0,0.088 3,0.085 1 ],然后求得最大特征根的近

似值为5. 399 9,最后进行一致性检验,C/?=0.075 9 <

0.1 ,X的不一致性程度在容许范围内,即判断矩阵满

足一致性要求。4.3计算各组灰色关联度根据样本汇总表结果,构建8 x5的样本矩阵A,

并进行初始化处理,得到初始矩阵C:-1.00001.00001.00001.000 01.000 010.968 40.916 71.06061.076 91.40001.094 91.083 30.923 20.961 51.900 0C =1.073 81.064 80.824 21.056 91.700 00.847 10.787 00.933 31.038 51.200 00.929 70.981 50.810 11.096 20.700 01.087 91.064 81.052 51.076 91.4000L 1.077 31.046 3 0.721 21.115 41.600 0J然后确定理想评价指标[1.094 9,1.083 3,1.060 6,

1.H5 4,0. 700 0],并计算各组指标集合与理想指标集

合的关联度厂(匂,句),从而确定关联系数矩阵R。最后结合4. 2节中确定的各指标权重,计算各组 合关于理想最佳组合的灰色关联度G(X,,X°),依据公

式厲二G(X,,X°) x%,计算得到灰色关联度向量集

灰色关联度向量集合能够表征各组合的优劣效果。4.4结果分析由上文计算得到灰色关联度向量集H = [0. 868 4,

0. 873 5,0. 840 7 ,0. 799 0,0. 753 6,0. 800 0,0.934 0, 0.767 0]。根据最大值优化原理,各组合的评估排序

为:7组>2组〉]组>3组>6组>4组>8组〉5组。 由此可以看岀,第7组组合效果最优,该组材料性能最

佳,即选取12 mm的聚丙烯纤维为增韧材料,40-70 目的石英砂为骨料支撑。5成果验证及分析纤维水泥基工程复合材料是一种韧性材料,有着

优越的抗裂能力,并且该材料在实际工程中主要被用

作高延性材料,以此抵抗外荷载造成的结构变形,缓冲

能量,因此该复合材料的超高韧性明显更符合当今工

程界所关注的潮流话题(新型材料对裂缝的控制能 力,延长结构寿命)。综上,与其他性能相比,该复合

材料的优良延性、韧性有着更明朗的工程应用前景和 使用价值。此外,现阶段科研工作者主要利用弯曲、断

裂、拉伸等试验来研究该材料的韧性性能,而直接拉伸 试验操作简单、数据可靠性强,对此,为了达到验证上 文成果的目的,即第7组复合材料的超高韧性性能更

优,也为探究第8组纤维水泥基复合材料的优良韧性第5期李福海靳贺松王江山等:基于综合性能的纤维水泥基原材料优化选择95差异,本文设计了单轴直接拉伸变形试验(详见2.4)。各组单轴直接拉伸应力-应变曲线如图4所示,各 组纤维水泥基材料的直接拉伸应力-应变曲线趋势基 本保持一致,均有应变硬化特性,且极限应变出现差异

化,极限应力值与上文决策排序结果一致,第7组材料 [图4(g)]的极限拉应力最大,极限拉应变也为最大值,

极限拉应变达到4%以上,极限拉应力接近2. 7 MPa,

展现了优异的拉伸韧性;第2组材料[图4(b)]的拉 伸韧性所有减弱,极限拉应变及拉应力均有所减小,其

极限拉应变值接近3.5%,极限拉应力为2.0 MPa,其 应变硬化的特性较明显;第1组材料[图4(a)]的拉伸 能力最差,最大拉应变与拉应力明显减小,拉应变为

3%左右,最大拉应力为1.8 MPa,但也能较好地体现

超高韧性材料的应变硬化特性;第2、3、6、4组材料

[图4(b)、(c)、(f)、(d)]的拉伸能力逐渐变差,最大 拉应变与拉应力明显比前几组减小,拉应变分别为

3%、1.5%、1. 0%、0. 4%左右,最大拉应力分别为

1.84 MPa ,1.82 MPa J. 68 MPa J. 498 MPa 左右,但在

一定程度上也能体现超高韧性材料的应变硬化特性; 第8、5组材料[图4(h)、(e)]的拉伸能力逐渐变差,

拉应变分别为0.26% .0.58%左右,最大拉应力分别 为1.46 MPa,0.98 MPa左右,但超高韧性材料的应变

硬化特性逐渐模糊。另外,根据图4不难看出,各组纤维增强水泥基复

合材料试件的直接拉伸试验应力-应变曲线均表现出 一定的应变硬化特性:试件在开裂后承载能力不降反 增的现象,再岀现裂缝并持续受力时,应变增加的同

时,应力不降反缓缓增长。与普通混凝土拉伸破坏不 同,复合材料出现多缝开裂,韧性好。此外,水泥基复 合材料的应力-应变曲线能够直观地反映岀材料在拉 力荷载作用下优良的抵抗变形能力和韧性性能⑼。综上所述,第7、2、1组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 展现岀良好的韧性性能,其极限拉应变值达到3% ~

5%,几乎是普通混凝土的300倍,其中第7组最为优

越,验证了前文的决策结果;此外,在拉伸过程中,明显 呈现出伪应变-硬化特性,为日后应用工程提供了良

好的理论基础⑼。6结论通过对纤维水泥基复合材料进行综合性能探索性

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灰色关联决策理论能够综合各种指标因素的

影响,全面系统地把各指标对纤维水泥基材料的影响 结合在一起,然后确定各样本的最终决策结果,并把各

样本的最终评估结果就行排序,与传统分析方法比较,24

1

.81

.260

0

0.5 1.0

1.5 2.0 2.5 3.0应变/%(a)第1组2.4

1

1 .8.26

O

0

12

3 4应变/%(b)第2组16

1 .2.840 O

0.1.0 应变/%(c)第3组6.

O

2 396铁道工程学报2019年5月5

2.0

1

1 .50o

.5O

0

0.5

1.01.5 2.0应变/%(f)第6组0

3.52. 2.Le0d w

1' .5 -R悄00

5 0

0

12 34

5应变/%(g)第7组edw/-R宦

0

0.5

1.01.5 2.0应变/%(h)第8组图4

各组单轴直接拉伸应力-应变曲线该法更科学合理、全面系统、结果准确,并且克服了先

单因素逐一分析而后综合评价的片面化缺点,最后通 过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在一定程度上能够 阐明各指标的重要性程度。(2) 纤维水泥基材料对养护龄期敏感度较明显,

养护龄期对各组复合材料的抗压、抗折、抗拉等力学性

能有显著影响,其中28 d龄期的复合材料力学性能更 优越。(3) 掺入12 mm的PVA纤维,40-70目石英砂的

复合材料抗压、抗折强度均为最佳;掺入6 mm的PVA 纤维.20 -40目石英砂的复合材料抗拉强度最高,拉

伸性能最显著;掺入12 mm的PP纤维.40-70目石英 砂的复合材料工作性能最好,适于施工应用及科研;掺

入12 mm的PP纤维、40~70目石英砂的复合材料(第7 组)的灰色关联决策综合效用最好。(4) 单轴直接拉伸试验验证了最佳组合材料的韧

性最优,第7组PP-ECC的极限拉伸强度及极限拉应

变均比其他各组更好,且第7、2、1三组的抗拉强度明 显高于其他组,也比普通混凝土高,极限拉应变可达到

3% -4%,几乎是普通混凝土的300 -400倍;各组纤

维水泥基复合材料的拉伸应力-应变曲线图也显示出

该复合材料有着明显的应变硬化特性、优越的变形能

力、显著的韧性效果。参考文献:[1 ] H. W・ Reinardt, A. E・ Naaman・ High Performance

Fiber Reinforced Cement Composites [ M J. London: E & FN Spon.1992.[2]

赵顺波,杜晖,钱晓军,等.钢纤维高强混凝土配合比直

接设计方法研究[J]. 土木工程学报,2008(7):1 -6.Zhao Shunbo, Du Hui, Qian Xiaojun, etc. Study on

Direct Design Method of Steel Fiber High Strength Concrete Mix Ratio [ J ]. China Civil Engineering

Journal. 2008(7) :1 -6.[3]

王建明.多目标模糊识别优化决策理论与应用研究[D].

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04.Wang Jianming. Research on Multi 一 objective Fuzzy

Recognition Optimization Decision Theory and Application [ D ]・ Dalian: 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2004.[4]

周小川.模糊层次法和灰色关联度在铁路方案决策中的 应用[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11.Zhou Xiaochuan. Application of Fuzzy Hierarchical Method and Grey Correlation Degree in Railway

Scheme Decision [ D ]・ Chengdu: Southwest Jiaotong

University, 2011.(下转第101页 To P. 101)第5期丰静王孟钧牛丰:方法论视角下重大工程决策研究101重大工程决策主体包括政府(各级政府及相关部 突、主观价值与客观对象间的差异推动决策主体在工 程理念的引领下不断展开价值寻求和客观认知,并通

门的统称)、咨询专家及社会公众等,其中政府在决策

中占据主导地位,咨询专家依据专业知识为价值辨析 与客体认知提供支撑,社会公众则通过听证、商谈、公

过合理的决策组织设计实现两者互动,向最优化决策 方案逼近。共媒介献言献策等方式参与到决策中。异质性决策主 体通过决策组织的设计,明确各主体在决策过程中决

参考文献:[1]

策权配置,促进主体间价值取向、客体认知等多维度信 息融合。在工程理念的指引下,异质性决策主体构成 的决策组织沿着价值寻求和客体认知两个方面展开对

高梁,刘洁.国家重大工程与国家创新能力[J].中国软 科学,2005(4) :17 -22.Gao Liang, Liu Jie. National Major Projects and

工程活动的整体设想,价值与认知的互动推动工程理 念向具有可操作性的多维度价值转化,并通过决策问 题界定、目标凝练与方案初拟、方案综合评比等决策活 动,使工程理念随决策实施嵌入到最终决策方案中。5National Innovation Ability [ J ]. China Soft Science, 2005(4):17-22 ・[2] Bent Flyvbjerg. From Nobel Prize to Project

Management: Getting Risks Right [ J ]・ Project

Management Journal, 2006 (3) :457 -467.[3]

Taleb N. N・ The Black Swan: The Impact of the Highly

结论Improbable [ M ]. New York: Random House Group, 2007.工程是价值导向下人类造物实践活动,主观价值 寻求与客观对象认知随着决策实施逐步统一,形成整

[4 ] Aaltonen K. , Kujala J. A Project Lifecycle Perspective

体设计工程造物活动的决策方案。重大工程决策需在 深刻把握其本质基础上对决策路径展开探寻。本文以 青藏铁路为案例展开单案例研究,从价值、认知和过程 三个维度对其立项决策展开解析;从横向上价值寻求

on Stakeholder Influence Strategies in Global Projects [J]. Scandinavian Journal of Management, 2010 (4): 381 -397・[5]张彩江•论不同系统决策中的价值分析模式[J].系统

科学学报,2006(3):24 -30.Zhang Caijiang. Study on the Modes of Decision Value Analysis in Different Systems [ J ]・ Chinese Journal of

与客观认知匹配和纵向上工程理念的具化两个方面提

炼重大工程决策路径,并将两个方面的活动进行整合 以构建决策框架模型。决策组织中主体间的价值冲

Systems Science, 2006(3) :24 一30・(上接第96页 From P. 96)[5]

甘静艳•含石粉人工砂再生混凝土及普通混凝土抗压性 能试验研究[D].南宁:广西大学,2013.Gan Jingyan・ Experimental Study on Compressive Properties of Artificial Sand and Artificial Concrete

Properties of Polypropylene Fiber Artificial Sand Recycled Concrete [ D ]・ Nanning: Guangxi University,

2015.[8]

张强勇,王保群,向文.盐岩地下储气库风险评价层次分

Containing Stone Powder [ D ]・ Nanning: Guangxi 析模型及应用[J].岩土学,2014(8) :2299 -2306.Zhang Qiangyong, Wang Baoqun, Xiang Wen. Risk Assessment of Salt Rock Underground Gas Storage

University, 2013.[6]

梁宁慧.多尺度聚丙烯纤维混凝土力学性能试验和拉压 损伤本构模型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14.Liang Ninghui. Study on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Multi -

Reservoir Analytic Hierarchy Model and Its Application[J]. Journal of Geotechnology, 2014(8) :2299 -2306・scale Polypropylene Fiber Reinforced Concrete and Constitutive Model of Tensile and Compressive Damage

[9] 周双.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试验研究及在桥梁无缝 化中的应用展望[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17.Zhou Shuang. Experimental Study on Fiber Reinforced Cement 一 based Composites and Its Application

[D ]・ Chongqing: Chongqing University, 2014.[7]

罗欢.聚丙烯纤维人工砂再生混凝土力学性能试验研究

[D].南宁:广西大学,2015.Prospects in Bridge Seamlessization [ D ]・ Chengdu:

Luo Huan. Experimental Study on MechanicalSouthwest Jiaotong University, 201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