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孩子成长路上的陪伴者
家庭教育越来越受到大家的重视,因为孩子的教育、成长成了每个家庭生活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大家都在努力地尽一个当父母的责任,都想让自己的孩子成为最优秀的一个。在这个过程中,虽然父母们目标一致,教育方式却完全不同。大家了解到的,或者你在用的教育方式是怎样的?我归纳总结了一下,大致分为这么几个类型的父母:鞭策型父母、牵引型父母、放任型父母、冷漠型父母、陪伴型父母。
今天,我想先跟大家探讨一下几种类型的父母都是什么样的表现?这些父母会给孩子带来什么后果?
一、鞭策型父母。何为鞭策型父母?就是在孩子的身边努力地、甚至用尽全力地督促着、监视着、管教着孩子的一切言行,以最严厉的方式来教育着孩子,以求孩子最大限度地、用尽全力地向着父母定好的“优秀”目标前进。这儿的优秀,可能每个家长内心都有一个不同的定义。为什么我会加上引号,就像大家说的,这个优秀是家长自己的定义的,而这个定义来自哪儿呢?“定义的来源大家倾向于升学的压力、学校的排名、社会的认可、家长自己的期望。”大家说的其实都没有错,不过,我们每个人心目中给孩子优秀的定义还是来自家长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而我们正是用我们内心“优秀”的标准在要求着我们的孩子,对吗?
我们内心的标准是不是不会完全相同?比如有的追求高分数,有的追求孩子高能力、有的追求孩子内心的安宁和幸福、有的追求孩子将来的地位和工资。
看来大家还是比较认同最终目标是让孩子身心健康、幸福快乐对不对?也就是说,我现在对孩子的要求,比如说高成绩、高能力等等,都是为了我们的最终目的而来是吧.
大家所熟知的虎妈式教育,一定都非常了解吧:她本人,是一个非常严苛、过分自信的人。在蔡美儿的教育下,姐俩3岁练琴,两个女儿4岁就开始阅读萨特的文章。长女索菲亚14岁便在卡内基音乐厅登台表演钢琴独奏,路易莎12岁就坐上青年管弦乐团首席小提琴手的位子,姐俩被称为 “音乐神童”,且门门功课都得A。蔡美儿指出中国父母得以“成功”的三大特质:不理会孩子的自尊心;认定孩子必须孝顺父母;坚信小孩子不懂事,需要父母指引。
成功的当时肯定会很高兴,但内心的快乐应该是永久的,不但在成功的时候快乐,在失败的时候,内心也是安宁的,能坦然地接纳,这才是一个人一辈子的福,大家觉得呢? 大家再反回头看虎妈的观点:“不理会孩子的自尊心;认定孩子必须孝顺父母;坚信小孩子不懂事,需要父母指引。”大家觉得这个观点怎么样?当一个孩子的所有心灵满足和愉悦都需要别人的认可和掌声来得到的话,这是一种外求。并且,每个孩子都不可能是人生各个方面的全能冠军,当他面对自己不是冠军的一面时,当他的某些方面不被别人认可和接纳时,他的内心是怎么样的呢? 我也不敢对这些成名的虎妈狼爸们做一种绝断的评价,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如果一个孩子在一种不被尊重、不被包容、不被接纳的环境中长大,孩子的内心会有很多的伤痛,特别是当这些伤痛来自父母的时候,那将成为孩子永远不能愈合的伤口。表面的光鲜只限于表面,内心的伤害和痛苦却有可能追随孩子一生.
大家对现在的大学生每年都有挂科现象有所了解吗?寒假中,我接触到很多在校大学生,其中不乏特别优秀的孩子们。在跟他们的聊天中,我了解到,即使当年高考时的佼佼者们,到了大学会有很多孩子挂科,甚至留级。
原因是什么?我也曾和这些优秀的孩子们探讨其中的原因,他们告诉我,最直接有原因就是在小学到高中的学习过程中,父母和老师管的很紧,孩子们完全是在一种力量的推动下被动的学习,一旦脱离了这些管束,孩子们就不知道如何来管理自己,不知道自己的目标是是什么,不知道他已经是一个独立的人,所以,便出现了高材生挂科也相当普遍的现象。不得不说,这是这些鞭策型父母教育的“功劳”。 不得不说,这是这些鞭策型父母教育的“功劳”。
另外,还会有一种情况,就是这些孩子长大后会形成一种类似拖累症的思维习惯,他们会一直去追求成绩和业绩,而不会去感受自己内心的感受。比如有些工作狂,他们的内心就一个标准,成功才是他的目标。当他能够在工作中成功,取得了一个成绩,他内心并不能真正满足,因为他这时候又有更高的目标等他实现,所以,他就像一头拉磨的毛驴一样,一直不停地转啊转,他自己停不下脚步,也不知道自己可以停下脚步。所以他们不会去看自己内心有些什么需要,或者根本不知道还可以去了解自己的内心需要。如果他的工作不成功,那么他的内心会非常痛苦,因为他会觉得这是他这个人不行、不好,会给自己整个人很负面的评价,因此会痛苦、焦虑。当然,这还只是鞭策型父母管教下的一部分孩子
还有另一部分,个性比较强的孩子,在青春期有了反抗力量之后,会成为最先的叛逆者。他们会因把心思用在与父母和权威的对抗上而不惜牺牲自己的前途,还有的甚至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以上就是鞭策型父母的一些特点和对孩子可能造成的伤害。
二、什么是牵引型父母?
这些父母也是一些尽职尽责的家长,他们时刻守护在孩子的身边,无微不至地关心照顾着孩子学习、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他们害怕孩子受苦,害怕孩子受到任何外来的伤害,所以他们始终不遗余力地紧紧拉着孩子的手前进。他们不打骂孩子、不责备孩子,他们只是心疼着孩子。因为“太爱”,所以他们舍不得孩子自己走路,他们舍不得孩子自己去摸索,孩子们就像这些父母笼中的小鸟,虽有翅膀,但从没离开过这个可以绝对安全的空间。他们代替孩子做一切可以代替的事,甚至代替了孩子的成长。日久天长,孩子会习惯于父母的这种呵护,他们觉得很自在,不用用力,他照样可以前进,不用使劲,他照样可以完成所有任务。
这样的父母一般会包办代替孩子,或者过度地满足孩子,或者会给孩子过多的关心,表面是为了孩子好,其实就像一把软刀子,一点点割去了孩子成长的权力和机会。包办代替就会使孩子变成拄拐棍行走的人,一旦离开父母,他们会连路也走不稳。不但剥夺了孩子成长的机会,还导致孩子缺少做事的经验,能力得不到发展,时间久了,自我评价就会降低,内心形成“我无能”、“我不行”等自我概念。就拿大家都熟悉的孩子的学习来说吧,有些孩子总认为学习是为家长学的,所以他们会等待家长的督促,等待家长的检查,只要家长一撒手,孩子的成绩肯定会大幅度下降。到这时候,孩子感受到的是自己的无能,也会因此而失去自信。
大家有没有听到过,有些孩子在小学学习成绩很好,而到了初中,特别是住校之后,成绩开始下降,除去孩子对初中的教学方式不适应之外,大家有没有想过家长的责任呢? 过度满足,会让孩子觉得得到的一切都是应该的,孩子会变得自私、霸道,心理也很容易失衡。因为他不可能总在“无私”的父母身边,一旦他们走入社会,走到一个团体中去,他们会感觉很愤怒、很委曲,因为并不是每个人都像父母一样满足自己的需求。结果,孩子的内在动力一点点消失,以致形成一种依赖,对什么事都失去兴趣,不愿意为实现某个目标而付出努力。其实,这也是孩子容易出心理疾病的原因之一过多关心,让孩子失去很
多成长的机会,他们会不断地限制孩子,不断地压缩孩子的成长空间,导致孩子不敢尝试,为了求得安全,心事都会采取放弃的态度,发展出一种“习得性无助”的行为习惯。“习得性无助”是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1967年在研究动物时提出的,他用狗作了一项经典实验,起初把狗关在笼子里,只要蜂音器一响,就给以难受的电击,狗关在笼子里逃避不了电击,多次实验后,蜂音器一响,在给电击前,先把笼门打开,此时狗不但不逃而是不等电击出现就先倒在地开始呻吟和颤抖,本来可以主动地逃避却绝望地等待痛苦的来临,这就是习得性无助。这样,一部分孩子感觉父母真好,在父母身边完全不用操心任何事,于是就会发展成不能独立、依赖父母的人。大家看看那些啃老族,是不是与父母的过度保护有关?另一部分孩子,在自己有了力量之后,从父母铺就的温床中清醒过来,于是便在内心产生了对父母的一种怨恨和愤怒。他们极力地反抗,极力地与权威对抗,但终因自己成长中的无力而以失败告终,最终,成为自卑而颓废的人。以上是牵引型父母的一些特点和给孩子的影响。
三、何为放任型父母?
这些父母总是会找到各种借口来放任孩子不管,工作忙、婚姻生活不顺利、孩子不听话。。。。。。在我们现实生活中这样的情况还是比较少的,感觉每个父母都很爱自己的孩子,只是爱的方式不同而已,像这样完全放任孩子不管,甚至放弃自己的孩子的父母应该说是极少数的。咱就不多做分析。
大家可以说说,这样的父母会给孩子带来什么样的影响?这些孩子会是最可怜的孩子,因为他们内心缺少最起码的关爱和呵护,他们的安全感是最差的。随之出现的问题也就会非常多,而且会非常严重。咱们这儿一般不会存在这样的父母,因为咱们都是因为关注孩子的成长才来到这儿是吗,所以咱就不多说。 只能说他们的生存能力可能会强些,其它不能保证。
我想告诉大家一句话:你一定在心里铭记,即使全世界的人都抛弃了你的孩子,你都要做孩子最后的港湾。
四、何为冷漠型父母?
冷漠这个词大家觉得一定和自己不沾边儿,因为大家都觉得自己对孩子绝对不会冷漠,因为大家都从心里爱着我们的孩子。那么冷漠型的父母有哪些表现?并不只是表面上对孩子的不关心、冷淡的态度,更多的是对孩子情感和内心的一种忽视。他们只注重给孩子的衣食住行,只关心孩子的物质生活,而从来对孩子的内心和感受都不管不问。比如:只追求孩子的成绩,至于孩子为什么成绩上不去,他不会管,只是愤怒于他的成绩不好,只是觉得孩子不够努力而训斥、打骂和指责;只希望孩子听话,从不想听听孩子有什么话要说;只想让孩子最优秀,从来没想过自己是否优秀,是否能成为孩子的榜样,一旦孩子达不到自己的期望就暴力相向;只管孩子吃的好、住的好,从来不问孩子是否还有精神和情感的需要。我记得跟一个家长聊天的时候他曾问我:“我给孩子吃最好的、穿名牌、玩高档玩具,可他也不知足啊,整天给我闹出一堆的事儿来让我心烦。你说,一个小孩子家家的能有什么想法啊?他知道什么是情感啊?他能有什么感受啊?”
大家想想,这样的父母会给孩子带来什么样的后果?孩子不会面对自己的情绪,不能接纳自己的情绪;孩子不接纳自己,不能完全客观地评价自己;孩子会觉得在妈妈眼里成绩和表现比我这个人更重要,形成一种低自我价值感。等等
因为时间关系,咱们就分享这些内容。我想让大家从这些父母的特点中反思一下,自己有没有这样的行为和教育思想存在。只有找到自己的差距,才有可能改进和进步,大家觉得呢?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