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3)

2023-02-21 来源:伴沃教育


第30卷第2期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8年3月 Vol.30 No.2 Journal of Tangshan Teachers College Mar. 2008

󰂗教育教学研究󰂗

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

李 蓓

(河北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16)

摘 要:贫困大学生是近年来高等学校中出现的一个特殊群体。和其他大学生相比,贫困生面临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和学校环境等多种压力,形成心理障碍的机率高于普通学生。分析并了解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探索影响其心理健康的原因,对寻找对策,有针对性地做好疏导工作,使贫困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和健康成长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 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15(2008)02-0102-03

Psychology Problem of Poor University Student and Counter Measure

LI Bei

(Foreign Language Department, Hebei Teachers University, Hebei Shijianzhuang 050016, China)

Abstract: Poor university student is a special colony arising in university in late years. The chance forming psychology problem is higher for the colony than others because of the pressure from the surrounding including society, family and university. It is significant for their finishing school and pullulation all right to establish counter measure on the base of investigating their psychology healthiness situation, to help them aiming at the cause.

Key words: poor university student; psychology health; problem; counter measure

健康的心理对大学生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它是大学生实现理想的基础,是培养大学生高尚品德的前提,是大学生成为高质量人才的必备条件。由于社会发展的不完善,我国高等院校贫困生问题己成为一个带有普遍性的社会问题。

42.2%不愿在媒体上公开求助,40%参与社会活动的热情受到打击,近20%由于贫困而对社会持极端的观点。 (二)贫困生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

从各类社会调查和高校心理咨询的情况来看,大学生中贫困生存在心理问题的比例明显高于非贫困生,其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因自卑心理而导致的人际关系敏感、长期的自卑、焦虑而引发的抑郁心理和过于虚荣而造成的心理失衡等。

1. 自卑心理

自卑心理主要来源:(1)家庭生活上比较困难,经济上比较拮据自卑;有部分特困家庭学生不希望同学知道自己家庭困难,尽一切可能筹措学费和生活费,但自卑感很重。(2)进入大学后接触到现代高科技的学习方法和学习工具或更时尚的文化消费,使他们一时难以适应种种差异并以此产生

一、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一)有关贫困大学生数字统计

据有关资料显示,在全国普通高校中,经济困难学生约240万人,占在校生总数的20%,特别困难学生的比例在5%—10%,人数大概在160万。有70%以上来自农村,其中有 57.6%的学生来自经济落后地区。据某高校对在校贫困生的心理状况调查结果显示:心理处于不健康或亚健康状态的约占50%;有 73.27%的贫困生对生活状况不满意,64.51%体会不到生活的幸福;有 52.53%的贫困生存在抑郁状态或抑郁倾向,60%因贫困而感到羞愧难当,22.5%感到很自卑,

────────── 收稿日期:2007-11-29 作者简介:李蓓(1971-),女,河北清苑人,河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 102 -

李 蓓: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

的自卑。(3)他们发现自己在人际交往、社会活动、业余特长等方面都不如其他同学而产生自卑。

2. 抑郁心理

贫困生由于经济上的重负导致心理上的重负,从而产生压抑、浮躁的心理,尤其是那些因家庭突遭变故或父母离异所导致的特困家庭学生。

3. 自我封闭

有些贫困生对他人总存有一种戒备心理,将自己的交际圈局限于一个很小的范围,有的甚至独来独往。受个人成长经历和所受教育的影响,他们对那些经济条件较好的大学生认为他们不可靠、太虚伪、自我中心主义、不能正确理解和接纳自己;他们还认为其他贫困生是“小心眼”,很难成为自己的知心朋友,从而也不太愿意与他们深度交往。还有就是对异性有一种畏惧感,认为自己条件差,害怕付出没有回报,不能得到意中人的真爱。

4. 虚荣的心理

有些贫困生虚荣心过重,尽管经济拮据,但仍会节衣缩食来美化自己的外表,又往往因自己的行为而懊悔,觉得对不起父母,造成更大的心理压力,乃至心理失衡。

5. 嫉妒偏激

贫困大学生感到自己经济条件不如人,而产生一种怨恨或不满的情绪体验,贫困生容易产生对现实生活的不满以及对他人的憎恨,导致极端的嫉妒心理。久而久之,其个性中就会溶入偏激的色彩。如爱钻牛角尖、认死理、固执、走极端、对社会失望、怀疑、对学校和老师的教育从思想上产生反感并与之对立。

二、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分析及成因

贫困生在大学学习和生活期间,在承受较大经济压力的同时,心理上也笼罩着阴影,由于经济上的重负造成心理上的“贫困”,直接影响着他们的生活质量和学业进步。这些心理问题的根源主要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1. 经济贫困

贫困大学生多来自农村和城市中下岗职工的家庭,经济上的压力使他们感觉到自己承受着改变家庭命运的重任。这种压力既是贫困生努力学习的巨大动力,也是当他们遭遇困难后迅速形成自惭、自责心理甚至离校出走的重要因素。另外,大学一般位于城市,琳琅满目的商品和各种各样的消费热点很容易刺激人的物质消费欲望,这对于囊中羞涩的贫困大学生来说,无疑平添许多忧愁。

2. 社会不良影响

社会现状中出现的一些不良现象加剧了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困惑。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在一些人的心目中,金钱为唯一追求目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势利和冷漠,看到自己的同学有钱购买各种商品,穿名牌衣服,花钱阔气,无形中加剧了贫困生对金钱的渴望,但经济拮据又是事实,所以

导致其心理失衡。一旦别人讥笑自己穿戴不时鬃,经济不宽裕,贫困生就很容易产生自卑感和焦虑感。另外,当前就业的压力,再加上人才市场的择业竞争还存在一些不公正的现象,以及贫困大学生由于生活环境的原因,自身在风度、言谈、气质等方面的不足,使其失去了很多竞争的机会,又没有父母可以依赖,因而面临的就业压力更大,心理焦虑的程度也就更深。

3. 校园环境

当前在大学校园存在大学生消费的攀比现象。大学生中不时泛起各种各样的消费热点,这无疑给囊中羞涩的贫困生带来了沉重的心理负担。处理不好,会使贫困生因为心理失衡铤而走险。此外,在大学校园中,评价学生的标准是多元的,很多贫困生不会唱歌、跳舞,更谈不上会使用手机、电脑等现代化的物品,变得自卑、敏感、脆弱、封闭,导致贫困生在学习方法和教育方法上一时难以适应。

4. 个人因素

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是影响和制约他们心理健康的主要内因。有些贫困生过份地关注于自己的经济状况,不能正视自己,认为自己“穷”是一种耻辱。因此,有许多贫困生为自己的贫困出身而自卑、痛苦。害怕别人看不起而自我封闭,对有钱人产生仇恨,甚至怨恨自己父母,怨恨自己的家庭。忽略了对正确人生观的追求,让贫困的枷锁束缚,丧失青年人的远大理想和进取心。

5. 社会、家庭生活背景的影响

家庭中父母对子女采取何种养育方式、家庭成员的关系、父母的文化素质、家庭的政治地位以及社会上存在的一些消极现象等对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影响是很大的。许多例证表明,大多数心理障碍较为严重的贫困生,童年时期都受到了其父母的消极影响。贫困大学生在学习、人际交往、人格等方面出现的心理问题无不与家庭经济状况有关。据调查显示:贫困大学生家庭的亲密度、成功性、娱乐性、知识性、道德宗教观较好者其抑郁症状较轻。 三、解决贫困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

1. 健全资助体系,切实减轻他们的经济压力

贫困生心理问题的源头是经济贫困。因此,要解除贫困生的心理问题,首要的就是要对贫困生提供一定的经济帮助,消除其后顾之忧,使其读书的学费等基本问题能得到保证。政府和高校应积极建立多渠道扶助贫困生的有效机制,如:提供工作岗位,实行勤工俭学制度。健全“奖、贷、助、补、减、免”制度进行援助。动员社会广泛参与,共同解决高校贫困生问题,可以建立通畅的社会捐资渠道,动员社会团体或个人积极捐资助学,从而设立各种扶贫助学基金。

2. 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体系

学校方面要把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转变教育观念的重要内容,健全心理健康教育机制,尤其是要加强对贫

- 103 -

第30卷第2期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8年3月

困生的思想教育和正确的理论与思想的引导。高校应当建立贫困生心理健康档案,对贫困生心理健康状况作重点归类分析,建立贫困生心理问题筛查、干预、跟踪、控制一体化的工作机制,开设适合自身实际情况的课程体系,开展心理健康课程教学,开展心理咨询,使贫困生了解心理发展变化的规律,掌握调整情绪和消除心理障碍的有效方法,提高承受挫折和适应环境的能力,增进心理健康水平。

3. 教育贫困生正确面对贫困

教育贫困生正确面对贫困,鼓励他们勇敢迎接困难和挫折,帮助他们克服自卑心理,树立自信心,增强承受能力,尽快调整挫折带来的消极心理,引导贫困生在面对困难时积极争取和接纳他人的支持,而不是回避、拒绝他人的关心和帮助,增强社会责任感,树立回报社会的良好心愿。

4. 贫困生要勇于尝试

贫困生要学会接纳自我,完善自我,要不断给自己积极的心理暗示,不苛求完美,要勇于尝试,加强人际交往。支持贫困生大胆参与社交活动,高校应鼓励他们参加各类社交活动,以此扩大人际交往,增强交往能力,开阔心胸,走出自我,获得他人的理解支持,增强生活、学习和工作的信心和勇气,优化心理素质,促进人格完善。

5. 树立自强自立的贫困生典型

通过自强自立的贫困生的典型事迹,树立贫困生榜样,引导和鼓励贫困生以积极健康的心态投入到大学的学习和生活中去,树立正确的、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确面对人生中的困难和挫折,教育贫困生通过自强不息的坚强意志和刻苦努力的学习精神,最终自我减压、自我解困。

2000,120-186.

[2] 张智勇,罗珊红.大学生SCL90量表测查结果的比较研究

[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8,12(2):77-78.

[3] 龙晓东,廖湘蓉,邓治文.关于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状况的

调查与思考[J].湖南社会科学,2003,4. 6. 综合多方面途径力量

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涉及教育的思想和管理问题,是需要依靠国家、社会和学校的综合力量等多方面途径,给予贫困生应有的关心和尊重,用物质和精神两种手段去帮助贫困生,使他们具有良好的自我调控与适应能力,能与他人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具有健全人格,使他们在良好的环境中成长。另外,还要呼吁家庭、社会更多的理解。对于贫困家庭而言,贫困生是家庭的希望所在,但不能过多地给予压力,而要给予理解支持和动力,要允许他们有自己的选择。对于其他家庭而言,要教育孩子尊重关心贫困生,而不是把他们视为异类,惟恐避之不及。社会要给予贫困生更多的关爱,为他们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社会环境。

总之,加强和改进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仅要在理想信念、思想品德、行为养成、心理健康等各个层面展开,还要使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培养贫困大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提高贫困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情绪调控能力,促进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的全面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 胡永红,贺思辉.综合评价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

(责任编辑、校对:刘玉娟)

- 104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