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古诗九下

2021-10-07 来源:伴沃教育
杨炯《从 军 行》

主旨

这首短诗,写出书生投笔从戎,出塞参战的全过程。有力地突现出书生强烈的爱国激情和唐军将士气壮山河的精神面貌。表达了作者宁愿投笔从戎,驰骋沙场,保边卫国的壮志豪情。

写作特点及表现手法

全诗采用的是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其中,首联采用实写,先交代赴边缘由及心中所感;中间两联采用虚写,描写想象之境,反映军威战况;其中“牙璋”“凤阙”“铁骑”“龙城”采用的都是借代的修辞方法。 尾联采用实写,表达从军赴边的强烈愿望;全诗富有浪漫主义色彩。

关键句理解与赏析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分别从视觉和听觉角度描写了将士冒雪同敌人搏斗的无畏精神和在战鼓声激励下奋勇杀敌的壮烈场面。

主旨句:“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采用的是直抒胸臆的表达方式,直接抒发从戎书生保边卫国的壮志豪情。艰苦激烈的战斗,更增添了他对这种不平凡的生活的热爱,宁愿做个下级军官驰骋沙场,为保卫边疆而战,也不愿作置身书斋的书生。 重点词语赏析

请评析“照”和“自”的表达效果 “照”渲染了军情紧急的气氛;“自”写出了书生由衷的报国激情,写出了人物的精神境界。

李白《月下独酌》

主旨

写诗人在月夜花下独酌,与“我外之我”的影子及月亮一同畅饮的情景。诗人运用丰富的想象,表现出由孤独到不孤独,由不孤独到孤独,再由孤独到不孤独的一种复杂感情。 全诗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的寂寞孤傲及举目无知音的孤独之情,也表现了他放浪形骸、狂荡不羁的性格。 写作特点:

在写作上,本诗突出的特点是拟人和对比反衬手法的巧妙运用。诗人借助丰富的想象,赋予月亮浓厚的感情色彩,把月和影描绘得那样善解情意,可喜可亲,好象她们真的成了诗人可以倾诉心声的知音了。诗人在人间感到孤独,才越觉得与月、与影交游亲密欢洽;而写同月、影的欢洽,目的也正是能更加反衬出诗人在人世间的孤独寂寞情怀。曲折出之,效果鲜明,耐人寻味。 重点语句赏析: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诗人独自在花间饮酒,身边更无旁人,于是他忽发奇想,把天边的明月和月光下自己的影子都拉了进来,连同自己在内,化成了三个人,举杯共酌,冷冷清清的场面,顿时热闹起来了。诗人运用丰富的想象,表现出一种由独而不独,由不独而独,再由独而不独的复杂情感。表面看来,诗人真能自得其乐,可是背面却有无限的凄凉。

如何理解诗中“月”的意象:

在诗人李白的笔下,月亮是那样纯洁、那样光明、那样令人向往。它不仅是美好事

物的象征,也成了诗人理想的寄托。诗人在人间感到知音稀少;在邈远的太空,却找到了永结同心的朋友。这正从侧面表现了诗人对现实社会的愤懑和厌恶,也表现了诗人遗世独立的高洁人格。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写作手法

运用了比喻、夸张等艺术手法,写得惊心动魄,绘声绘色,热情奔放,气势昂扬。全诗句句用韵,除开头两句外,三句一转韵,这在七言古诗中是不多见的。 主旨

诗中抓住有边地特征的景物来状写环境的艰险,从而衬托士卒们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内容:开头极力渲染环境恶劣、风沙遮天蔽日。接着写匈奴借草黄马壮之机入侵,而封将军不畏天寒地冻、严阵以待。最后写敌军闻风丧胆,预祝凯旋而归。

诗虽叙征战,却以叙寒冷为主,暗示冒雪征战之伟功。语句豪爽,如风发泉涌,真实

动人。全诗句句用韵,三句一转,节奏急切有力,激越豪壮,别具一格。

名句: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 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 檄砚水凝。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韩 愈

主要内容

首联:写自己获罪被贬的原因。

颔联:书“除弊事”表刚直不阿之态。 颈联:就景抒情,情悲且壮。

尾联:吐露了凄楚难言的激愤之情。 要点

1、第一、二句中的“朝奏”与“夕贬”、“九重天”与“路八千”形成鲜明对比,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诗人命运的急剧变化,其中蕴含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朝奏”,点名获罪的原因是“自

取”,是尽职尽责;“路八千”指出贬所的遥远偏僻。这两句透露出作者忠而遭贬的愤怨,也含蓄地表现了他刚直不阿、坚持真理的倔强性格。

2.第六句“雪拥蓝关马不前”借景抒情,并做到了眼前景与心中情的完美统一。请你对此评价加以分析。

答:“蓝关”形容关山险恶,归途渺茫,前途茫茫,“雪拥蓝关”语意双关,明写天气寒冷,暗写政治气候恶劣。“马不前”其实是人不前,三字中流露出作者英雄失落之悲,表现了诗人对亲人、对国都的眷顾与依恋。这句借景语言情思,诗人忠而获罪,远贬潮阳,抛妻别子而南行,心中是极其伤痛的。

3.韩愈被“左迁”的缘由是(用原诗句回答): 一封朝奏九重天。

5.点明作者报国之志的一句是: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6、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中借物寓情、情景完美统一的诗句是“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7:①写被贬原因的诗句: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

②本诗中表明韩愈被贬的态度和主张的诗句是:欲为圣明除弊事, 肯将衰朽惜残年。 ③表明为朝廷革除弊政的忠心和不惜衰朽残年的勇气的诗句:欲为圣朝除弊政,肯将衰朽惜残年

④写为国事不惜自己的一切,却被贬,内心悲伤,瞻念前程,悲己悲国心态的诗句: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⑤韩愈的《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中用象征手法暗示了自己艰难处境的诗句是: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⑥韩愈在《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中直抒胸臆表明自己为国除弊不惜一切的诗句是“为圣明除弊事, 肯将衰朽惜残年” ⑦《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中表达诗人前路艰难,归期无期的处境是: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8.找出两个生动的动词,并试作分析:“横”,“拥”,以动写静,点出前程莫测的愁苦。

9、对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赏析有误的一项是(D)

A.首联直接写出自己获罪被贬的原因,“朝奏”与“夕贬”对比,让人感觉到诗人命运变化的急剧。

B.颔联表明诗人的心迹:不惜残年为皇上革弊除害。

C.颈联即景抒情,表现了诗人忧家伤国的情怀。“马不前”表现了诗人内心的矛盾与痛苦,也让人联想到马致远的“瘦马”,都是以马写人。

D.尾联写诗人向侄孙韩湘交代后事,显得从容、宁静,表现了诗人豁达、乐观的思想境界。

吐露了凄楚难言的激愤之情

《望月有感》

白居易

这是一首感情浓郁的抒情诗,读来如听诗人倾诉自己的离乱之苦。诗的前两联就是从“时难年荒”这一时代的灾难起笔,以亲

身经历概括出战乱频繁、家园荒残、手足离散这一具有典型意义的苦难的现实生活。 “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意思:手足离散各在一方,犹如那分飞千里的孤雁,只能吊影自怜;辞别故乡流离四方,又多么像深秋中断根的蓬草,随萧瑟的西风,飞空而去,飘转无定。

“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两句赏析:

诗人不仅以千里雁、九秋蓬做了形象贴切的比喻,而且以吊影分飞与辞根离散这样传神的描述,赋予它们孤独愁苦的情态,深刻揭示了饱经战乱的零落之苦。诗人在这里以绵邈真挚的诗思,构出一副五地望月共生乡愁的图景,从而收结全诗,创造出浑朴真淳、引人共鸣的艺术境界。全诗以白描的手法,采用平易\\

的家常话语,抒写人们所共有而又不是人人俱能道出的真实情感。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雁门太守行》是古乐府旧题。这是一首正字抒情诗,诗人用极其简洁的方式从总体上概括了这场战争的艰苦性,高度赞扬了官军将士们艰苦卓绝的斗争精神,给他们的斗争染上了悲壮的色调—这是一支振奋人心的战歌。

首联:写景又叙事。首句运用比喻和夸张手法,渲染了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后句写守城将士严阵以待,借日光显示守军威武雄壮。

颔联分别从声色两方面渲染战场的悲壮气氛和战斗的残酷。

颈联写部队黑夜行军和投入战斗。

尾联引用典故写出将士誓死报效国家的决心。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宋·王观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

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

千万和春住。

【注释】

鲍浩然:诗人的朋友。

水是眼波横:水像美人流动的眼波。 山是眉峰聚:山如美人蹙起的眉毛。 眉眼盈盈处:山水交汇处。 【诗意】

水好像是眼波横流,山好像是眉峰攒聚。要问远行的人去哪里?有山有水风景很美的地方。 方才送春天归去了,又送君(鲍浩然)回去了。要是到江南(江苏浙江)赶上春天,千万要把春天留住。 【作者简介】

王观,字通叟,如皋(今属江苏)人。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进士,历任大理寺丞、江都知县等职,神宗时官至翰林学士。 【赏析1】

这是一首送别词,感情真挚,语言浅易,以新巧的构思和轻快的笔调,表达了送别惜春这一主题。

上阕以眼波和眉峰来比喻水和山,灵动

传神: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盈盈绿水似少女眼波流动,簇簇青山象少女攒聚的眉峰。

“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敢问远行的人到哪里去?到山青水秀风景优美的地方去。

下阕送别惜春,寄予着对友人的深深祝福: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刚刚送走杨柳依依的春天,现在又要送您(鲍浩然)走了。

“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如果日夜兼程,到(浙东)还能追赶上草长莺飞的江南春色,千万不要辜负那大好时光,一定要把春天留住。

该词送友惜春,构思新颖,比喻巧妙。水是横着的脉脉含情的眼波,山是蹙皱着的眉峰。以眉眼盈盈喻山川之美,显得十分灵动。“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惜春之情溢于言表,亦寓于对友人的祝福之意。语言俏皮,媚而不俗,在送别词作中独

领风骚。

别云间 ---明.夏完淳

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 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 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 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作者简介]

夏完淳,明末少年抗清英雄,著名诗人。九岁善词赋古文,才思敏捷,有神童之称。 [赏析]

《别云间》是作者被清廷逮捕后,在解往南京前临别松江时所作。上海松江县,古称云间,即作者的家乡。作者在此诗中一方面抱着此去誓死不屈的决心,一方面又对行将永别的故乡,流露出无限的依恋和深切的感叹。

首联叙事。其中“羁旅”一词将诗人从父允彝、师陈子龙起兵抗清到身落敌手这三

年辗转飘零、艰苦卓绝的抗清斗争生活作了高度简洁的概括。

颔联抒写诗人按捺不住的满腔悲愤。身落敌手被囚禁的结局,使诗人恢复壮志难酬,复国理想终成泡影,重整河山的爱国宏愿一次次落空,他禁不住向上苍发出“谁言天地宽”的质问与诘责。

颈联坦露对故乡、亲人的依恋不舍之情。表达了诗人对家人深深的愧疚与无限依恋之情。

尾联盟恢复之志。尽管故乡牵魂难别,但诗人抱定誓死不屈、坚决复明的决心,生前未能完成大业,死后也要亲自看到后继者率部起义,恢复大明江山。诗作以落地有声的铮铮誓言作结,鲜明地昭示出诗人坚贞不屈的战斗精神、尽忠报国的赤子情怀。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