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2014年第1期 罗裕梅凌鸿:我国网络信息消费中信息鸿沟的数字化解读 我国网络信息消费中信息鸿沟的数字化解读 罗裕梅凌鸿 摘要:信息鸿沟是制约信息消费发展的重要瓶颈,其中地区信息鸿沟是当前存在 最突出的问题之一。选择从网络信息消费的三个构成要素,即主体、资源和环境,分析 我国2006--2012年全国、地区间以及地区内省市间三个层面信息消费存在的鸿沟。数 据显示在三个层面上网络信息消费主体的鸿沟呈现不同的发展趋势,即先扩大后缩小, 网络信息消费资源和环境的鸿沟则表现不同程度的扩大趋势,据此提出通过创新信息产 品及服务来缩小信息消费主体的鸿沟,鼓励基于互联网的创业来缩小信息消费资源的鸿 沟,加强宽带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来缩小信息消费环境的鸿沟等相应对策。 关键词:网络信息消费;信息鸿沟;信息消费主体;信息消费资源;信息消费环境 中图分类号:F0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257-5833(2014)01-0053-11 作者简介:罗裕梅,云南大学工商管理与旅游管理学院讲师;凌鸿,复旦大学管理 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云南 昆明650091) 信息技术创新的不断加快,信息消费逐渐成长为国内消费市场的重要增长驱动力,表现出对 经济发展强劲的渗透和带动作用。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越来越依托于互联网获取各种信息 产品和信息服务开展高层次信息消费活动,是互联网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然而现实中,不同的 人群对信息资源的拥有和信息服务的享受却是不平衡的。联合国发展署将这种信息技术拥有、信 息技术利用以及信息创造能力方面显著的差异化现象,称为“信息鸿沟” (或称为“数字鸿 沟”)①。信息鸿沟起因于区域、城乡、行业、收入等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因素,但随着信息社会的 到来,这种信息消费上的不平衡,反过来会阻碍经济发展,影响社会整体的进步和稳定。这一不 平衡的问题已经引起了国际机构和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如ITU、OECD等国际组织已经将消除 信息鸿沟列为信息社会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2)。为了促进我国信息消费的发展,必须清楚认识到 我国当前网络信息消费中信息鸿沟的状况,努力缩小信息鸿沟,为信息消费发展“清障”。 在网络信息消费中,信息鸿沟会表现在网络信息消费的三个结构性要素上,即网络信息消费 者、网络信息消费对象和网络信息消费环境④。网络信息消费者是进行网络信息消费活动的主体, 收稿日期:2013—10-22 ①Norris,P.D tal divide:Civic Engagement,Information poverty and the lnternet World—wide,Cambridge,MA:Cambridge Univ Press,2001.PP.64-65. ② rru.Measuring the Information Society 2007:ICT Opponuni ̄Index and Wodd Telecommunicaton/IiCT d t0 .2007, Geneva:ITU. ③刘海霞、李后卿:《信息消费心理及行为分析》,《情报杂志》2004年第2期。 53 社会科学2014年第1期 罗裕梅凌鸿:我国网络信息消费中信息鸿沟的数字化解读 即广大网民;网络信息消费对象是网络信息消费者消费的一切信息产品和服务,即互联网所承载 的网络信息资源;网络信息消费环境则是网络信息消费者进行信息消费活动的宏观社会环境和微 观场所,即互联网基础设施环境。同时,信息鸿沟还会跨越三个不同的层面,即全国范围、地区 间以及地区内各省市间。 为了对我国网络信息消费的鸿沟状况有更全面的了解,本研究将分别从网络信息消费的3个 结构性要素出发,利用《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第l7—31次)》①、以及国研网数据中 心有关2006--2012年互联网宽带接人端1:3分省情况数据,对2006--2012年问我国网络信息消费 在全国、东中西部地区②间以及地区内各省市间三个层面的鸿沟进行比较分析,据此提出相应对 策,以期推动政府有针对性的制定和调整相关信息消费政策,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一、我国网络信息消费的信息鸿沟与解读 网民是网络信息消费的主体,网民规模对于网络信息消费的发展起到了直接推动作用。网页 是互联网信息资源的直接载体,网页的规模及网页上字节数的大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互联网信 息资源丰富程度,也反应了网民消费信息资源的程度。宽带网络的建设是互联网基础设施环境最 直接的代表,互联网宽带接入端15I数③作为各地区用户接人宽带能力的重要基础性指标,它代表 了网络通信的规模及能力。因此,本研究利用这些代表性指标,采用绝对量指标来衡量网络信息 消费发展的整体规模;采用相对量指标来对全国范围、地区间及地区内各省市间三个层面的信息 鸿沟进行数字化分析。其中,绝对量指标包括网民数、网页和字节数以及宽带接人端ISI数,相对 量指标包括网民普及率、网民人均网页数和网民人均字节数以及每万人宽带接人端口数。 (一)网络信息消费主体的鸿沟比较 网民数量是绝对量指标,它反映消费主体的整体规模,而网络普及率是一个相对量指标,它 反映的是一个地区信息消费的主体规模。 1.全国网民规模及普及率的差距情况。从全国网民数量及普及率来看,我国网络信息消费 主体持续增长,如表1所示,2006--2012年间,全国的网民规模由1.37亿增加到5.6亿,网民 的普及率也由10.5%增长到42.1%,网民数据的不断增长给网络信息消费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 间。然而在全国范围各省市间差距变化趋势以2009年为界,呈现出先升后降的态势,即网民普 及率最高的省市与最低的省市间的差距由2006年的25.8%增加到2009年的50%,然后开始逐 渐下降,但到2012年差距仍然保持在43.7%。这说明虽然全国范围内网络普及率的差距开始有 所缩少,但鸿沟缩小速度较为缓慢。 表1 2006--2012年我国网民总量及网民普及率情况 指网民普及率最高的省市与最低的省市间的绝对差。 资料来源:作者整理及计算。 ①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第17~31次)。 ②参阅《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第17次)中关于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的划分。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 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和海南;中部地区包括:山西、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 南、湖北和湖南;西部地区包括:内蒙古、广西、重庆、四川I、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和新 疆。 ③宽带接入端口是指用于接人互联网用户的各类实际安装运行的接入端口的数量,包括xDSL用户接入端口、LAN接入 端口、其他类型接人端口等,不包括窄带拨号接入端口。 54 社会科学2014年第1期 罗裕梅凌鸿:我国网络信息消费中信息鸿沟的数字化解读 2.东中西部地区间网民普及率的差异情况。以各地区平均网民普及率作为比较指标,如表 2.1所示,2006--2012年期间,中、西部网民普及率情况差不多,但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东部 地区的网民普及率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说明东部与中西部地区网络信息消费主体存在一定 差异。 表2.1 2006--2012年东中西部地区网民普及率的情况 单位:% 资料来源:作者计算。 各地区间差距的变化情况如表2.2所示,表中数据为地区之间网民普及率的绝对差,可以看 出差异主要存在东部与中西部之间的差异,中部与西部地区的差异较小且变化不大。东部与中西 部地区的网民普及率的差异在2009年前一直在扩大,且扩大明显,到了2009年后,略有下降, 基本维持。这种下降趋势,是由于从2006年开始东部地区网民普及率的增长速度逐渐低于中西 部地区网民普及率的增长速度,从而造成网络信息消费主体在东部与中西部地区间差距的缩小, 但东部与中西部的网络信息消费主体的鸿沟依然存在且较明显。 表2.2 2006--2012年东中西部地区网民普及率的差距情况 单位:% 资料来源:作者计算。 3.各地区内部省市间网民普及率的差异情况。以地区内各省市中网民普及率最高值与最低 值的绝对差作为该地区的差异指标。如表3所示,2006--2012年期间,不同地区内部的差异在发 生变化。东部地区内的差异远远高于中、西部地区内的差异,但东部地区内各省份间的差异在 2008年达到最高值40.8%后,开始回落,而中西部地区各省份间的差异在2010年达到最高值 16.3%及18.1%后也开始逐渐缩小。这些也说明在各地区内部,网络信息消费主体的鸿沟是存 在的,但开始呈缩小的趋势。 表3 2006--2012年东中西部地区内省市间的网民普及率差距情况 单位:% 地区内部各省市间最高值与最低值的绝对差数据。 资料来源:作者计算。 (二)网络信息消费资源的鸿沟比较 网页数和字节数的绝对量指标代表了网络信息消费资源的发展规模,而对于网络信息消费资 55 社会科学2014年第l期 罗裕梅凌鸿:我国网络信息消费中信息鸿沟的数字化解读 源鸿沟在不同层面的表现情况,则采用相对量指标来进行比较,即网民人均阚页数和网民人均字 节数,它们排除了非网民的影响,能更准确的反映网络信息消费主体消费资源的情况。 1.全国网络信.E-消费资源的差异情况。从我国网页数及字节数的总量来看,我国网络信息 消费资源持续增长。如表4.1所示,2006--2012年期间,全国的网页数由42.6亿个增加蓟 1227.5亿个,增加了28.5倍,年均增长77%;字节数由110380G增加到4902328G,增加了44 倍,年均增长90.4%。网页及字节数量的迅速增长,意味着我国网络信息资源内容越来越丰富。 表4.1 2006--2012年我国网络信息消费资源情况 单位:% 资料来源:作者整理及计算。 然而,从2006--2012年期间,全国各省市间网民人均网页数及人均字节数的最高值与最低 值的绝对差的变化情况来看,如表4.2所示,每个网民的网页数及字节数的差距呈现不断扩大的 趋势。说明在全国范围内,网络信息消费主体所消费的信息资源的鸿沟在不断扩大。 表4.2 2006—1012年我国网络信息消费资源的差距情况 单位:% 全国各省市间最高值与最低值的绝对差数据。 资料来源:作者整理及计算。 2.东中西部地区之间网络消费资源的差异情况。如表5.1所示,2006--2012年期间,中、 西部网民人均网页数及人均字节数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而东部地区这两项指标均高于全国平均 水平。说明东部与中西部地区网络信息消费资源存在显著差距。从各地区自身的发展看,各地区 网民人均网页数及人均字节数,东部、中部及西部地区在2006--2012年期间都保持持续增加。 说明我国各地区的网络信息资源在不断增加,即每个网民可获得的信息资源在增加。 表5.1 2006--2012年东中西部地区间网良人均网页数和字节数的情况 资料来源:作者整理及计算。 56 社会科学2014年第1期 罗裕梅凌鸿:我国网络信息消费中信息鸿沟的数字化解读 从地区间差异的变化情况来看,如表5.2表示的是地区间网民人均网页数和网民人均字节数 的绝对差。就网民人均网页数和网民人均字节数来说,东部与中西部的差距一直保持递增,并且 中部与西部地区的差距也在不断扩大。表明各地区间网络信息消费资源的鸿沟在不断扩大。 表S.2 2006---2012年东中西部地区间网民人均网页数和字节数的差距情况 资料来源:作者整理及计算。 3.各地区内部省市间网络信息资源的差异情况。从东、中、西地区内部的各省份来看, 2006--2012年期间,不同地区内部的差异也呈持续扩大,如表6所示,它表示的是地区内部各 省市间网民人均网页数及网民人均字节数最高值与最低值的绝对差。东部地区各省份间的差距远 远高于中部和西部地区各省间的差距,说明东部地区的信息消费资源的鸿沟更显著。从时间跨度 来看,从2006--2012年期间,各地区内部各省份间网民人均网页数及网民人均字节数的差距在 不断扩大,说明在各地区内部,网络信息消费资源鸿沟在不断加剧。 表6 2006--2012年各地区内部省市问网民人均网页数和字节数的差距情况 地区内部各省市间最高值与最低值的绝对差数据。 资料来源:作者整理及计算。 (三)网络信息消费基础环境的鸿沟比较 互联网宽带接入端口数总量代表了网络信息消费环境建设的总体规模,而每万人宽带接人端 口数则能更好地用于不同层面的网络信息消费环境鸿沟的比较。 1.全国网络信息消费环境的差异情况。从我国宽带接人端口数的总量来看,我国宽带网络 得到快速发展。如表7.1所示,2006--2012年期间,全国的宽带接入端口数由0.65亿个增加到 2.68亿个,增加4.1倍,表明我国网络信息消费基础环境建设总体规模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表7.1 2006---2012年全国宽带接入端口数情况 资料来源:作者整理及计算。 57 社会科学2014年第1期 罗裕梅凌鸿:我国网络信息消费中信息鸿沟的数字化解读 从全国各省市中每万人宽带接人端口数的最高值与最低值的绝对差的变化情况来看,如表 7.2所示,其差距由2006年的每万人相差2196个增加到2012年的4226个,几乎扩大一倍。这 表明在全国范围内,网络信息消费基础环境的鸿沟存在且表现出不断扩大趋势。 表7.2 2006--2012年全国每万人宽带接入端口数的差距情况 全国各省市间最高值与最低值的绝对差数据 资料来源:作者整理及计算。 2.东中西部地区间网络信息消费环境的差距情况。以各地区每万人宽带接入端口数作为指 标,如表8.1所示,在2006--2012年期间,东部地区的每万人宽带接入端口数远远高于全国平 均水平,而中西部地区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东部基本是中西部的2倍,而中部与西部之间的差 距并不明显,这些均说明东部与中西部地区问网络信息消费环境的鸿沟显著。 表8.1 2006---2012年东中西部地区每万人宽带接入端口数情况 单位:个 资料来源:作者整理及计算。 从各地区间网络信息消费环境鸿沟的变化来看,如表8.2所示,其表示的是地区间每万人宽 带接人端口数的绝对差。2006年东部与中西部的差距分别为497个和543个,2012年这个差距 扩大到1161个和1322个。而中部与西部的差距也表现出一定的扩大,这些说明我国各地区间网 络信息消费环境的鸿沟在不断加大。 表8.2 2006--2012年东中西部地区每万人宽带接入端口数的差距情况 单位:个 资料来源:作者整理及计算。 3.各地区内部各省市之间宽带接入端1:7数的差异情况。如表9所示,它表示的是地区内部 各省市中每万人宽带接入端口数的最高值与最低值的绝对差。从东中西地区内部的各省份来看, 2006--2012年期间,不同地区内部的差异呈持续扩大趋势,东部地区各省份间的差异远远高于 中部和西部地区各省间的差异,而西部地区内各省份间的差异又比中部稍高。从时间跨度来看, 从2006--2012年期间,东中西部内各省市间每万人宽带接人端口数的差距均一直在扩大。表明 我国各地区内部网络信息消费环境的鸿沟呈不断扩大趋势。 58 社会科学2014年第1期 罗裕梅凌鸿:我国网络信息消费中信息鸿沟的数字化解读 表9 2006--2012年东中西部地区内部各省市间每万人宽带接入端口数的差距情况 单位:个 地区内部各省市间最高值与最低值的绝对差数据 资料来源:作者整理及计算。 二、我国网络信息消费的鸿沟特征及原因分析 网民、网络信息资源以及网络基础环境是网络信息消费基本构成要素,他们从不同的方面反 映了一个地区的信息消费状况。通过对2006--2012年全国、东中西部地区之间及各地区内部省 市间网络信息消费构成要素的比较分析,我们发现,从绝对量看,无论是网络信息消费的主体, 还是网络消费的资源及基础环境,都得到快速增长。网民数量及普及率的增加,带动了信息消费 的需求,网络信息资源的丰富,带动了信息消费市场的发展;网络基础环境的不断完善,给信息 消费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平台。这三项信息消费构成要素的发展均体现出我国信息消费市场具有巨 大的发展潜力。然而,从相对量上看,这三项信息消费构成要素无论是在全国范围、各地区间还 是各地区内都表现出显著的鸿沟,而且,除了信息消费主体外,信息消费资源及环境在全国范 围、地区间及地区内三个层面的鸿沟均在不断加大,这一变化情况归纳如表1O所示。 表10 2006--2012年网络信息消费三项构成要素在三个层面鸿沟的变化特征总结 (一)网络信息消费主体的鸿沟特征与原因 三个层面的网络信息消费主体鸿沟特征呈扩大一缩小趋势。无论全国、地区间,还是各地区 内,其信息消费主体的鸿沟均较为显著,但全国层面以及地区层面间的网民普及率的差距均是在 2009年左右达到最高值后开始表现出下降趋势,但这种下降并不是非常明显。地区内层面,如 东部地区内网民普及率的差距在2008年达到最高值40.8%后,开始回落,中西部地区内的差距 在2010年达到最高值16.3%及18.1%后,也开始逐渐回落。因此,网络信息消费主体在三个层 面的鸿沟均表现为扩大一缩小的趋势。 究其原因,第一,经济的发展是互联网用户持续增长的基础,因此,我国经济的发展带动了 我国网民普及率的不断增加,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必然带来信息消费主体在各地区间及各省市间的 鸿沟现象。 第二,信息意识的差距。信息意识是人们利用信息系统获取所需信息的内在动因,具体表现 59 社会科学2014年第1期 罗裕梅凌鸿:我国网络信息消费中信息鸿沟的数字化解读 为对信息的敏感性、选择能力和消化吸收能力①。有无信息决定了收集、判断和利用信息的自觉 程度。对于网络信息消费而言,用户的信息意识表现为通过互联网获取信息的主动性,对网络上 信息进行判断甄别的意识,利用互联网信息解决自身问题意识。这样的意识越活跃,越能积极利 用网络信息,挖掘出有价值的信息,提高自身的信息获取能力。由于不同层面信息需求意识上的 差距也就造成不同层面网络信息消费主体的鸿沟现象。 第三,从信息和技术传播的一般模式看,存在随时间延续产生的“衰减效应”,即网络技 术、信息及观念等在群体之间扩散传播的过程中,其能量不断消耗、速度逐渐降低。互联网使用 在地区和人群问传播也存在这样“衰减效应”②。那些网络的易接触群体在过去的网络普及中已 经基本都进入网络生活范畴,而未使用互联网的人群是网络渗透门槛较高的人群,针对这个人群 的网络普及需要有强诱因刺激。“衰减效应”造成我国网民普及率增速普遍下降。相对于网民普 及率低的省市,网民普及率高的省市受到“衰减效应”的作用更加明显,从而网民普及率增速 的下降更快。在地区间,由于东部地区信息技术发展较早,网络普及率较高,从而这种“衰减 效应”也更加显著,这样就造成东部地区网民普及率的增长速度低于中西部地区网民普及率的 增长速度,网民普及率高的省市的增长速度低于网民普及率低的省市,从而减小了信息消费主体 在全国、地区间及地区内三个层面的鸿沟。 (二)网络信息消费资源的鸿沟特征与原因 网络信息消费资源的鸿沟特征表现为信息消费量和信息消费需求的不平衡。虽然我国整体网 络信息资源的规模在不断扩大,但是在全国范围、地区间,或是各地区内其信息消费资源的鸿沟 均在不断扩大。这些鸿沟的存在反应了我国各省市间及各地区间信息消费量和信息消费需求不平 衡,这一问题是当前信息鸿沟中最值得引起关注的。 究其原因:第一,消费者在消费信息的过程中能够通过学习不断地积累经验,提高自身的消 费能力,从而对信息消费产品提出更高的要求③,并能更好地发挥网络产品的潜在效用,而效用 的提高,又会进一步促进消费者对信息消费产品的需求,因此,网页数量及字节数量得到进一步 提升。而对于西部地区,由于消费者的信息消费较少,信息消费的能力得不到提高,从而从信息 消费中获得的效用也较低,因此,对信息消费产品的需求不高。这种对信息消费产品的消费所存 在的“马太效应”,不断扩大各地区之间以及地区内各省市之间的信息消费资源的差距。 第二,收入上的差距也是影响信息消费的一个主要原因。国内大量的研究都提出消费者的收 入水平是影响其信息消费的一个主要原因④。本研究从国研网数据中心获得2006--2011年各省 城乡人口数及城乡人均收入水平数据,计算出2006年和2011年两年各地区的人均收入,并从全 国、地区间及地区内三个层面进行比较,如表11所示。 表1 1 2006年和201 1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在三个层面上的差距 单位:元 资料来源:作者整理及计算。 在全国层面,各省市间人均收入水平最高与最低值间的差距由2006年的15422元增长到 ①张素芳:《信息意识定义分析》,《情报学报》1999年第1期。 ②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第25次)》。 ③符国群:《消费者行为学》,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86—89页。 ④崔海燕、范纪珍:《习惯形成与中国城镇居民信息消费行为——基于省级动态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情报科学》 2012年第5期。 社会科学2014年第1期 罗裕梅凌鸿:我国网络信息消费中信息鸿沟的数字化解读 2011年的26603元。在地区层面,东部与中西部人均收入的差距,在2006年分别为5075元和 6008元,而在2011年分别增加到8707元和10260元。同时,中部与西部的差距由2006年的933 元增加到2011年1553元。在东中西部各地区内收入水平最高与最低省市间的差距分别由2006 年的13282元、1501.6元和2990.1元增加到2011年的1857元、1696.6元和6967.3元。在全国 范围、各地区问及各地区内各省市间人均可支配收人发展的不平衡的加剧,必然也造成各地区信 息消费水平上差距的进一步扩大。 (三)网络信息消费基础环境的鸿沟特征 信息消费基础环境的鸿沟特征表现为东部发达地区与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差距不断扩大。东部 地区的每万人宽带接人端口数远远高于中西部两地区,是中西部的近2倍,在地区内部这种差距 更大,如2012年,东部北京是海南的3.2倍,西部的内蒙古是贵州的近2倍。这些都表明信息 消费基础环境建设在不同层面上均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并且这些差距还在不断加剧。 究其原因:网络信息消费基础环境的状况主要是受到该地区电信固定资产投资力度的影响。 投资差异是由市场投资回报率决定的。东部地区由于对信息化依赖度高,投资回报率也高,就会 吸引更多的投资,呈现出马太效应。在西部地区,因对信息化的需求较少,而且地广人稀,投入 回报率较低,很难吸引投资①。虽然国有电信企业在平衡投资方面也作了努力,但是市场机制的 力量是强大的。 本研究通过国研数据中心获得2006--2012年间各省电信固定资产投资数据,并对2006年和 2012年全国范围、地区间及地区内各省市间电信固定资产投资进行了比较,结果验证了我们这 一基本判断,如表12所示。 2006年和2012年电信固定资产投资在三个层面上的差距 单位:亿元 表12 资料来源:作者整理及计算。 由表12可知,在全国层面,电信固定资产投资额最高的省市与投资额最低的省市之间的差 距由2006年的237.8亿元增加到2012年的405.2亿元,在地区间,东部与中西部的差距分别由 2006年的197亿元和150.6亿元增加到2012年的285.1亿元和254.8亿。中部与西部相比较, 中部的投资额低于西部的投资额,然而,中部的每万人宽带端口数却高于西部地区,其原因是受 到西部地理环境的影响,西部边远地区人烟稀少、地理环境复杂,因此投资成本较高,而相应的 宽带普及率提升方面的作用较小。 在东中西部各地区内电信固定资产投资额最高与最低省市间的差距分别由2006年的230.6 亿元、33.6亿元和80亿元增加到2012年的393.9亿元、108.8亿元和139.1亿元。在全国范 围、各地区间及地区内各省市间电信固定资产投资力度的不平衡的加大,造成了网络信息消费基 础环境在各层面鸿沟的加剧。 三、缩小我国网络信息消费中信息鸿沟的思考 (一)缩小网络信息消费主体鸿沟的思考与建议 从信息消费主体看,总体趋势是上网的人越来越多,地区之间虽然有差别,但是呈现下降的 ①Ahmad,N.,P.Schreyer and A.Wolf,“ICT Investment in OECD Countires and its Economic Impacts”,The Economic Impact of ICT—Measurement,Evidence and Implicationss,2004,PP.61-83. ,OECD,Pari61 社会科学2014年第1期 罗裕梅凌鸿:我国网络信息消费中信息鸿沟的数字化解读 趋势。关键问题在于如何加快这一趋势,事实上,如果细致分析,就会发现,差别大的可能是在 中小学教育和中老年这个年龄段。因此提出以下建议: 1.加强中西部中小学教育的信息化,提升中小学生信息化教育水平。在东部地区,由于中 小学相关软硬件基础设施和老师配备较强,中小学生较早接触计算机和互联网,对此非常熟悉, 而在中西部,中小学信息化教育相对落后,学生对互联网了解不多,有些还仅仅停留在聊天和玩 游戏的水平,而没有学会利用互联网的教育和学习的功能,这涉及到信息鸿沟更深层次的涵义。 因此,要在全面推进居民信息意识提升的过程中,注意加大对中西部相对落后地区的中小学信息 化教育的宣传和投入力度,从起点上改善信息鸿沟存在的根基,提高中小学群体对信息的认识、 吸收及利用能力。 2.重视中老年人上网的服务。中西部落后地区另一个重要的信息洼地是中老年人,他们要 么没有工作,要么工作较少接触计算机,对计算机本身就有一种恐惧感和隔膜感,不知道如何利 用计算机来进行交流和获取信息。国际上,电信已成为基本公共服务的一部分,例如芬兰已把宽 带接人权视为基本人权①。对于初级信息产品和服务也可以纳入公共服务部分,特别是中西部落 后地区,以推动信息产品和服务获取的普及。就使用者而言,政府可以采用普遍服务补偿机制来 保障这一部分人对电信和宽带资源的平等分享权,以确保经济机会公平,例如美国、欧盟就对残 疾人、长期失业者等弱势群体使用宽带提供资金补贴,提供培训等。 3.不断创新信息消费产品和服务,减少“衰减效应”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在以上网民普及 率的数据分析中,受到“衰减效应”作用,网民普及率的增速在不断下降,在《中国互联网发 展状况统计报告(第31次)》中指出对于未来没有上网意向的非网民,多是因为不懂电脑和网 络、年龄太大、上网需求不强,互联网上的各种应用与其现实生活仍存在距离,因而没有形成足 够的需求去刺激其学习并接受新事物。针对这些人群仅仅是依靠单纯的基础设施建设、费用下调 等手段是不够的,还需要互联网应用形式的创新、针对不同人群有更为细致的服务模式、网络世 界与线下生活更密切的结合、以及上网硬件设备智能化和易操作化等。 (二)缩小网络信息消费资源鸿沟的思考与建议 近年来网络信息消费资源的鸿沟呈现扩大的趋势,这应该值得中央政府高度关注,成为推进 信息消费、消除信息鸿沟的中心工作。这一鸿沟实际上反映了不同地区对信息化的经济依赖度不 同,是制约整体信息消费的最主要的瓶颈。在东部省份,如上海、北京等已经进入信息化社会, 这不仅仅体现在硬件,更多体现在信息技术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融人度的差别。 1.加强信息产业的发展,尤其是中西部地区及落后省份的信息产业,提高信息消费层次。 信息产业的存在是信息消费者进行信息消费的前提,没有信息产业提供的信息产品和服务,信息 消费就无从谈起。实践证明,信息服务水平越高,居民信息消费满意度越高,信息需求也会增 长,因而网络信息消费指数也会越高。如对上海、海南、陕西及贵州四省的信息消费资源进行比 较,2012年这四个省市的每个网民的网页数分别是673个、149个、76个和14个,其互联网应 用指数②分别为65、59.1、57.4和55.4。更加丰富的信息产品和服务,必然会促进更高的消费 需求和消费层次。因此,各地区应继续加大对信息产业的扶持力度,特别是中西部及落后地区的 信息产品和服务的建设,一方面,发展信息技术产业,提升我国信息技术的自主创新能力;另一 方面推动信息服务业快速发展,如加大对中小信息服务企业的政策扶持力度,探索培养信息服务 领域专业人才等。缩小各地区的差距,全面提高我国信息消费的质量和层次。 2.加强信息化教育。知识文化水平是消费主体自身提高其信息消费需求及消费层次的一个 重要因素,中西部地区由于总体文化水平较低成为制约其信息消费需求和信息产业发展的关键环 ①刘波:《用市场化方式消除“数字鸿沟”》,(21世纪经济报道》2013年8月20日。 ②互联网应用指数是根据《第25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个人互联网应用指数”计算而得。 62 社会科学2014年第1期 罗裕梅凌鸿:我国网络信息消费中信息鸿沟的数字化解读 节。加强信息化人才的培养以及计算机和网络知识的普及具有深远的意义,加大学校教育的投 人,扩大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招生规模,加大教育系统和国家创新体系的计算机普及和因特网 接人,实施知识发展战略,不仅可以提高了未来劳动者对于信息消费的需求和层次,还有助于提 高整体的信息化建设水平。 3.鼓励基于互联网的创业。互联网一方面具有加剧地区间差距的力量,但另一方面更是将 世界铲平的一大推动力量①。因此在互联网上,只要善于把握,人们之间可能变得更加平等,享 有同样的创业机会②。比如在淘宝网上,就有很多皇冠级别的店来自于中西部。因此,解铃还须 系铃人,利用互联网本身的力量,鼓励人们通过基于互联网的创业来填补地区之间的鸿沟,有可 能成为解决信息鸿沟的主要力量之一。在东部经济相对发达,但商务成本也高,创业机会并不比 中西部更多,因此,中西部可以结合自身的资源禀赋优势,通过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鼓励此类 创业。 (三)缩小网络信息基础环境鸿沟的思考与建议 加大对中西部地区宽带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缩小地区间的差距,促进网络信息消费的发展。 信息基础设施是信息消费的基础,因此政府部门应增加投资力度,加大宽带网络基础设施建设, 扩大网络覆盖面积,为各地区居民提供良好的网络消费环境。由于目前我国基本上是靠市场机制 推动宽带发展的,而在发达地区和城市的宽带及光纤接入建设已基本具备市场自我循环的能力, 但西部的一些落后地区建设成本仍居高不下,企业缺乏投资动力,因此,政府应在政策措施上向 中西地区及落后省份倾斜,缩小不同地区信息基础设施的不平衡性,促进宽带网络的整体发展。 . (责任编辑:晓亮) Unscramble the Information Gap of China’S Network Information Consumption Digitally Luo Yumei Ling Hong Abstract:The gap of information is an important bottleneck restricting the information consumption development,in which the most serious problem is influential organization is regional information gap. This paper firstly compares the difference of three levels from consumer.resource and environment of network information consumption during 2006—2012,such as nationwide,inter—regional and regional levels.The data show that the gaps of information consumer present different developing trends such as enlarge first and dwindle afterward,the gaps of information consumption resource and information consumption environment take on the expanding with different degree.This study provides that information consumption resource could be a critical problem in regional information—gap in China. According to these situations,this paper analyses the causes of it and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These suggestions include enhancing education information in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s,focusing on the middle--aged and elderly with information・-delayed and innovating information products and services to reduce the gap of information consumer,developing information industry and education and encouraging internet—based entrepreneurship to reduce of the gap of information consumption resource,strengthening the infrastructure of broadband to reduce the gap of information consumption environment. Keywords: Network Information Consumption; Information Gap; Information Consumer; Information Consumption Resource;Ifnormation Consumption Environment ①[美]托马斯・弗里德曼:《世界是平的》,何帆等译,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年版,第48—61页。 ②Mansell,Robin,“Digital Opportunities and the Missing Link for Developing Countries”,Oxford Review of Economic Policy,17 (2),2001,PP.282-295. 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