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矿井地质条件分类报告

2022-05-28 来源:伴沃教育
第一章 矿井地质

第一节 区域地质概况

一、区域地质

井田位于霍西煤田乔家湾详查区,根据《山西省区域地质志》对区域构造单元的划分,乔家湾详查区所处构造单元为吕梁块隆之次级构造单元勍香—太林南北向褶带之克城—南湾里复式向斜的南部。

(一)区域地层

井田所处位置为克城—南湾里复式向斜的中段核部偏东翼。克城—南湾里复式向斜北起蒲县克城一带,南到南湾里一带,走向北北西-北北东,其核部出露地层为二叠系,两翼为石炭系,边部为奥陶系,新生界(新近系 、第四系)松散沉积物零星覆盖于不同时代的地层之上。区域地层分区属山西区长治-临汾小区,区域地层特征详见区域地层简表。

(二)区域构造

本井田所处构造单元为吕梁块隆之次级构造单元勤香—太林南北向褶带的南部,克城—南湾里复式向斜的中段核部偏东翼。克城—南湾里复式向斜北起蒲县克城一带,南到南湾里一带,走向北北西-北北东,出露上下古生界地层,内部发育一系列彼此平行成雁行斜列的次级褶曲,两翼岩层倾角10~20°,核部发育一些延伸距离不长的张性正断裂,边部发育一些北北东、北北西向断裂。

区域岩浆活动不发育。

表2-1 区 域 地 层 简 表 地层单元 厚度岩 性 特 征 (m) 系 统 组 由冲积和洪积层组成,分布于河床及I全新级阶地。成分为砾石、卵石、砂层夹粉统 0-30 土及粉质粘土。一般厚0-30m。分布(Q4) 于山前盆地、河谷、沟谷底部 分布广泛,岩性为浅黄色粉土、粉质粘上更马兰土,具垂直节理,含钙质结核,局部夹第新统组 0-25 砾石层。山区及丘陵地带一般厚四(Q3) (Q3m) 0-25m。 系 Q 中更离石灰黄、浅红色粉质粘土,夹有2—3层新统组 0-50 棕红色古土壤及灰白、灰黄色钙质结核(Q2) (Q2l) 层。山区及丘陵一般厚0-50m。 下更午城黄红、灰绿等杂色粉质粘土、粘土,夹新统组 0-18 卵石、砾石层,呈尖灭状,含钙质结核,(Q1) (Q1w) 山区及丘陵地带一般厚0-18m。 由紫红色、深红色粘土夹钙质结核组成,局部地段夹棕黄色、棕红色粘土或静乐亚粘土条带,含Fe、Mn结核或薄膜。组 0-20 山区及丘陵地带一般厚0-20m。含(N2j) Hipparion sp. Prosiphneus 新上新Lctitherium sp Hipparion 近统richthfeni Lynx shansius 系 (N2) N 下部主要由多种颜色的粘土、亚粘土、保德亚砂土、砂层、砂砾层及砾石层组成;组 0-30 上部由棕黄、棕红色粘土、亚粘土及少(N2b) 量亚砂土组成。山区及丘陵地带一般厚0-30m。与下伏基岩呈不整合接触。 三灰白、浅灰绿色及肉红色长石砂岩为二马叠中统主,夹紫红色泥岩,厚520m左右。含营组520 系 (T2) Purakannemoyeria youngi (T2er) T Sinokannemeyoria pearsoni 界 新生界Kz 中生界Mz 二叠系 P 上古生界Pz2 石炭系 C 和尚以紫红色砂质泥岩为主,夹紫红色细砂沟组200 岩,厚200m左右。含Pleuromeia stornbergii Neoalamites sp. 下统(T1h) (T1) 刘家以砖红色薄板状砂岩为主,夹红色砂质沟组390 泥岩,厚390m左右。 (T1l) 石千岩性为黑紫色、棕红、鲜红色泥岩夹长峰组150-190 石石英砂岩,顶部含薄层石膏泥岩,厚(P2sh) 150-190左右m。 以紫、褐、黄褐及杏黄等杂色泥岩、砂上统上石质泥岩为主,夹黄绿、灰绿、灰白色长(P1) 盒子石石英砂岩,厚350-450m。含350-450 组Chiropteris reniformis (P2s) Lobatannularia ensifotia Gigantonodea hallei等。 灰白色中-粗粒砂岩、灰色砂质泥岩、下石泥岩夹煤线组成,顶部出现紫斑泥岩,盒子85-136 厚85-136m。含Emglcctopteris 组trangularis Cathaysioptoris uhitei(P1x) 等。 下统(P2) 重要含煤地层之一,以深灰色泥岩、砂山西质泥岩及灰白色中-粗粒砂岩,中下部组45-76 含主要可采煤层,厚45-76m。含(P1s) taehiopteris mccltineris.Crinus sp Lingula sp. 海陆交互相沉积,为灰色、灰黑色砂岩、太原泥岩、石灰岩及煤层组成,中下部含主上统组71-142 要可采煤层,厚71-142m。含(C3) (C3t) Pseudoschllagerina texana Neuropteris ovata等。 平行不整合于奥陶系中统之上,底部为本溪中统铁铝岩,其上为薄层砂、泥岩,夹1-3组5-33 (C2) 层薄层石灰岩及不稳定薄煤层,厚(C2b) 5-33m。与下伏奥陶系平行不整合接触。含Neuropteris gigantean Dzazoaneua Vozhgalica等。 上部深灰色薄——巨厚层灰岩。中部灰峰峰色中厚层角砾状灰岩与泥质白云质灰组64-126 岩互层。下部浅灰、灰黄色薄——中厚(O2f) 层含泥质白云质灰岩。厚度64-126m。 上部灰色、浅灰色灰岩夹灰质白云岩、含泥质白云岩和石膏。中部灰色浅灰色上马薄——中厚层豹皮状灰质白云岩、白云中统家沟质灰岩互层。下部浅灰、灰黄色角砾状154-250 下组薄板状含泥质灰岩、灰质白云岩、白云奥(O2) 古(O2s) 质灰岩。厚度154-250m。含陶生Armenoaras sp.Ecculiomphalus 系界sp. O Pz1 下马上部灰色、浅灰色薄——中厚层灰岩、家沟灰质白云岩、白云质灰岩和石膏互层。92-146 组下部黄灰色泥灰岩、页岩。底部为含底(O2x) 砾的石英砂岩。厚度92-146m。 冶里灰黄色、灰色、浅灰色含燧石结核白云下统组、亮103-137 岩夹燧石层底部为黄绿色泥质白云岩。(O1) 甲山厚度103-137m。 组

二、区域含煤特征

矿区及周边出露的地层有二叠系中统茅口组、上统峨眉山玄武岩组、龙潭组、长兴组、大隆组、三叠系下统飞仙关组及第四系。地层走向总体为南西~北东向,倾向东南,倾角6~28°,一般10~16°左右,由浅到深地层倾角逐渐变小。井田及相邻区域出露地层特征见下表(表2-2):

表2-2 系 第四系 (Q) 统 组 矿 区 地 层 简 表

段 主要岩性 冲积、残积、坡积物等。 一般厚度(m) 0-10 三叠飞 仙 关 下统系 组 (T1) (T) (T1f) 长兴大隆组(P3c+d) 上统龙 潭 组 二叠(P3) (P3l) 系 (P) 峨眉山玄武岩组(P3β) 茅 口 中统组 (P2) (P2m) 现由老至新分述如下:

灰、灰绿色、灰紫色,三 段 薄~中厚层状钙质泥岩 3(T1f) 夹灰岩、泥质灰岩。 灰、浅灰色,薄~中二 段 厚层状、块状灰岩、泥 2(T1f) 质灰岩,夹钙质粉砂岩。 灰黄色、黄灰色、灰一 段 绿色粉砂岩、粉砂质泥(T1f 1) 岩及泥质粉砂岩。 黄灰、紫灰色粉砂岩、泥质粉砂岩夹泥质 灰岩、燧石灰岩及蒙脱石泥岩。 灰~深灰色,薄至中厚层状细砂岩、粉砂岩、 泥质粉砂岩、粉砂质泥岩、泥岩、炭质泥岩、灰岩及煤层等。 浅灰、灰绿色,厚层 状玄武岩,上部夹凝灰岩。 灰色,薄~中厚层状灰岩。 90 140 140 45 263 不详 不详 1.茅口组(P2m):出露于井田北部边界外。为灰色、浅灰色,中~

厚层状,隐晶~细晶结构灰岩,具溶蚀现象和缝合线构造,裂隙发育,充填方解石,产珊瑚及瓣鳃类动物化石,局部见燧石团块,厚度不详。

2.峨眉山玄武岩组(P3β):出露于井田北部边界外。为浅灰色~灰绿色,块状玄武岩,具气孔及杏仁状构造,含大量杂色斑纹及黄铁矿结核,厚度不详。其上一般有2~20m紫色、灰绿色凝灰岩与玄武岩过渡。

3.龙潭组(P3l):出露于井田北西部边界附近。主要由浅灰色、灰色及深灰色,薄至中厚层状细砂岩、粉砂岩、泥质粉砂岩、粉砂质泥岩、泥岩、炭质泥岩、灰岩、煤层组成。含煤20~35层,一般28层左右,含可采煤层10层,其中全区可采4层。含腕足类及瓣鳃类动物化石,产大量植物化石,见栉羊齿Pecopteris Brongninart SP.化石等,厚度在263m左右,与下伏地层呈假整合接触。

龙潭组是典型的海陆交互相沉积,海相动物化石及植物化石十分丰富。常见腕足类、瓣鳃类、海百合、螺等动物化石,代表浅海或滨海沉积;常见大羽羊齿、栉羊齿等植物化石,代表一种温暖潮湿的气候环境。

4.长兴大隆组(P3c+d):出露于井田北西部。主要由黄灰色、深灰色、紫灰色细砂岩、粉砂岩、泥质粉砂岩、粉砂质泥岩组成,中夹数层灰岩及黄绿色蒙脱石泥岩,产腕足类及瓣鳃类动物化石,见中华准全形贝Enteletina Sinensis(Huong)等,厚度一般在45m左右。

5.飞仙关组(T1f)

根据区域资料,飞仙关组地层按岩性组合及颜色变化情况自下而上分为五段,井田内出露一、二、三段,分别简述如下:

(1)飞仙关一段(T1f1)

主要由黄灰~灰绿色粉砂岩、粉砂质泥岩及泥质粉砂岩等岩层组成,

薄~中厚层状,微波状水平层理,上部夹1~2层灰岩,底部夹1~4层黄绿色蒙脱石泥岩。与下伏二叠系上统长兴大隆组呈整合接触,含克氏蛤Claraia Clarai及瓣鳃类等动物化石,厚度一般在140m左右。

(2) 飞仙关二段(T1f2)

浅灰色、灰色,薄~厚层状、块状灰岩、泥质灰岩,下部含鲕粒灰岩,夹灰紫色及浅灰绿色泥质粉砂岩,隐晶~显晶结构,中厚~厚层状,具锯齿状缝合线构造及水溶蚀现象,产腕足、瓣鳃类动物化石。厚度一般在140m左右。

(3) 飞仙关三段(T1f3)

灰、灰绿色、灰紫色,薄~中厚层状钙质泥岩夹泥灰岩,具水平层理,中下部夹泥质灰岩及灰岩3~4层,底部为泥灰岩及钙质泥岩,产瓣鳃类动物化石。一般厚度在90m左右,地貌上多呈缓坡。

6.第四系(Q):主要为坡积、崩积、残积亚粘土、粘土、冲积砂、砾石等松散沉积物。厚度一般小于10m。

二、构造

矿区位于三塘向斜北西翼中段,总体为一单斜构造,地层走向呈北东~南西向,倾向南东,倾角5~32°,一般10~16°,从浅部到深部,地层倾角逐渐变缓。

区内次一级褶曲不发育,矿区内及边界附近发现断层2条,简述如下:

F21:位于矿区北西部界外,走向为北东~南西向,走向长度约1450m,倾向南东,倾角43°,为正断层,落差约15m。

SF8:位于矿区西部,走向为南~东向,走向长度约9000m,倾向西,

倾角70°,为正断层,落差约100m。

总的说来,矿区构造复杂程度类型应属简单。

第二节 矿井地质

一、地层

井田位于霍西煤田克城矿区乔家湾详查区中东部。区内地层出露较好,自东向西由老而新依次出露:石炭系上统太原组、二叠系下统山西组、下石盒子组、二叠系上统上石盒子组,第四系零星分布于山梁、山坡和沟底。

(一)奥陶系中统 1、上马家沟组(O2s) 1)二段(O2s2)

为一套海相碳酸盐岩沉积,本区未出露。本次ZK201孔揭露41.57m,未见底。为厚层状白云质灰岩,具豹皮状结构,节理裂隙和溶蚀现象较发育。

2)三段(O2s2)

为一套海相碳酸盐岩沉积,本区未出露。本次ZK201孔揭露厚度77.82m。上部以角砾状灰岩为主,夹石膏条带,裂隙及小溶洞发育。下部为中厚层状白云质灰岩,节理裂隙发育,有方解石脉充填。

2、峰峰组(O2f)

本组为含煤地层的沉积基底,为一套海相碳酸盐沉积,本区未出露。 下段(O2f1) 岩性以泥质灰岩、白云质灰岩为主夹灰岩,夹有薄层状、似层状的石膏层,厚53.51-67.28 m。上段(O2f2)岩性为灰褐及深灰

色致密厚层块状灰岩为主,厚14.24-19.37 m,顶部含较多的星散状,结核状黄铁矿。 (二) 石炭系(C) ⒈中统本溪组(C2b)

平行不整合覆盖于峰峰组之上,本区未出露。厚13.90~22.77m,平均厚18.31m,为一套海陆交互相沉积。由灰色、浅灰色铝土质泥岩、深灰色泥岩、炭质泥岩及较稳定的石灰岩、煤线及“山西式铁矿”组成。

⒉上统太原组(C3t)

该组是区内主要含煤地层之一,为海陆交互相沉积,主要由砂岩,含燧石生物碎屑灰岩、粉砂质泥岩、粉砂岩、泥岩和煤层组成。K1砂岩底为本组底界,K7砂岩底为本组顶界,主要岩性和岩石组合特征基本稳定,并具有4个灰岩标志层(K2、K3、K4、K6)和2个砂岩标志层(K1、K5),可划分为三个岩性段。本组厚78.80-91.00m,平均88.07m。。

⑴ 下段(C3t1)

本段自K1砂岩底至K2灰岩底,厚29.56-33.84m左右,平均厚31.70m。主要由灰色、深灰色泥岩、砂质泥岩、灰白色砂岩及煤层、煤线等组成,上部含9号、10号、11号主煤层,9号、10号在井田西部合并为一层,称10号煤层。

⑵ 中段(C3t2)

本段以K2灰岩底为底界,K5砂岩底为顶界,厚28.38-47.74m左右,平均厚38.06m。为灰岩间夹泥岩、砂质泥岩和6号、7号、7下号、8号不可采煤层或煤线等组成。

⑶ 上段(C3t3)

本段以K5砂岩底为底界,K7砂岩底为顶界,厚23.14-36.85m左右,平均厚29.99m。。主要为含菱铁矿结核的灰色粉砂岩、粉砂质泥岩、泥岩、含丰富海相贝类等动物化石的K6泥灰岩及K5灰白色细砂岩等组成,含4、5号不可采煤层。

(三)二叠系(P) ⒈ 下统山西组(P1s)

本组主要由灰色、灰白色细细-中粗粒煤屑石英杂砂岩、铝土质泥岩、灰黑色泥岩及煤线、煤层组成,属内陆湖沼相沉积。煤层自上而下编号为1号、2号、3号煤层。K7砂岩底为本组底界,顶界到K8砂岩底。厚54.50-75.16m左右,平均厚64.83m。本组是区内主要含煤地层之一。

⒉下统下石盒子组(P1x)

由黄绿色长石杂砂岩,长石石英杂砂岩、黄绿色砂质泥岩、灰色泥岩、紫红色砂质泥岩等各种岩石交互出现组成。下部夹煤线,上部夹杂色(紫红、粉红、葡萄紫、黄绿)铝土质泥岩,具鲕状结构,俗称“桃花页岩”,中部有一层较厚的长石石英杂砂岩(K9)把本组分为上下两段,本组以K8底为底界,上至K10底,下段厚53.93~68.38m,平均60.14m,上段厚80.2m(304孔揭露)。

3.二叠系上统上石盒子组(P2s)

分布于井田西北山梁地带,底部以K10砂岩底与下石盒子组分界。由于上部地层被风化剥蚀,下部残留地层厚度约64.12m(304孔揭露)左右,均为上石盒子组一段(P2s1),岩性为黄绿色、灰绿色的岩屑石英杂砂岩与紫红色泥岩-粉砂岩互层,K10砂岩为灰白色中粗粒岩屑石英杂砂岩,底部有石英质砾石和泥砾,与下伏地层冲刷接触。

(四)第四系(Q2+3)

主要分布于井田东部,其次零星分布于井田西部、中部山梁及山坡地带,主要为中上更新统黄土,岩性一般为黄色,棕黄色粉土和亚粘土,黄土层中多含钙质结核。厚度0-50左右m。

二、构造

井田构造受克城—南湾里复式向斜的控制,总体构造线走向呈北东-南西向,主体为一轴向北东,向北东倾伏的不对称宽缓背斜,背斜轴位于孟家庄村一带,井田大部为背斜东翼,地层倾角3~10°,靠近轴部倾角稍大,西翼地层倾角6~12°。井田西北边界一带为一北东向向斜轴部。通过本次工作,发现断裂构造两条,分述如下:

F1正断层:位于井田西部马峪沟东蒿坡-后红土梁西北山梁一带,坑下亦有揭露,走向北北西-北西,纵穿井田,倾向南西西-南西,倾角71°,断距15-18m,断裂带宽45m左右,断裂带内岩快大小混杂,棱角明显,呈明显张性正断裂特征。

F2正断层:位于井田东部木洼岭西-水凹泉一带,走向北北西,纵穿井田,倾向北东东,倾角62°,断距17-19m左右,断裂带宽30m左右,断裂特征与F1正断层类似,属张性正断裂。

井田主要构造见表2-3 。

表2-3 井田主要构造一览表

名称 性质 走向 倾向 倾角 断距 延伸长度 破碎带宽控制程(m) (m) 度(m) >2000 度 初步控孟家庄宽缓背北东 背斜 F1 斜 正断层 325 0制 235 071 15-18 >3000 045 初步控制 初步控制 F2 正断层 3250 550 620 17-19 >3000 30 此外,井田内10号煤层揭露陷落柱6个,单个规模70-165×40-80m左右,其特征详见表2-4。

表2-4 井田揭露的陷落柱一览表

陷落柱编号 XL-1 10-3号采空区 150 80 2000-2004年采掘图记录 XL-2 10-3号采空区 120 50 2000-2004年采掘图记录 XL-3 西采区回风大巷西 XL-4 10-3号采空区 165 50 2000-2004年采掘图记录 XL-5 东采区运输大巷中部 XL-6 行人巷南 90 40 行人巷揭露 160 80 东采区运输大巷揭露 120 60 西采区回风大巷揭露 位置 长(m) 宽(m) 揭露工程 综上所述,依据DZ/T0215-2002《煤、泥炭地质勘查规范》附录D构造类型划分原则,井田范围内地质构造类型属简单类型。

三、岩浆岩 井田未发现岩浆岩。

第二章 煤层、煤质及有益矿产

第一节 煤层

一、含煤性

井田内含煤地层平均总厚164.58m,含煤16层,平均煤层总厚11.1m,含煤系数6.74%;可采煤层4层,平均总厚6.72m,可采系数4.08%。其中山西组平均厚63.83m,含煤6层,煤层平均总厚2.74m,含煤系数4.29%,可采煤层1层,平均总厚0.72m,可采系数1.13%。太原组平均厚100.75m,含煤10层,煤层平均总厚8.36m,含煤系数8.30%;可采煤层3层,平均总厚6.00m,可采系数5.96%。

二、可采煤层

井田内主要可采煤层有2、9、10、11号4个煤层,其中9、10号煤层在井田西部边界附近合并为一层厚煤层,大部为独立煤层,2、11号煤层为全区发育的薄煤层。分述如下:

2号煤层:位于山西组下部,下距K7砂岩底26m左右。据钻孔揭露2号煤层厚度为0.58-0.92m,平均0.72m。不含夹矸。顶板为粉砂岩、砂岩、泥岩,局部有炭质泥岩伪顶,底板为泥岩、粉砂岩。2号煤层局部有砂岩冲刷现象,在井田东部和南部沿沟谷有较大面积的出露和剥蚀。该煤层在井田内厚度变化不大,结构简单,属稳定可采薄煤层。原八亩条煤矿对其有开采,采空面积约0.45 km2,沿煤层露头古采破坏面积较大,剩余可采面积集中于井田西北部,约占井田面积的1/4。

9号煤层:位于太原组K2灰岩之下,K2灰岩为其直接顶板,K2灰岩底面凹凸不平,与2号煤层间距约为80m左右。9号煤层厚度为1.01-1.98m,平均1.47m,结构简单,不含或含1层夹矸。底板为泥岩,局部有底鼓造成煤层变薄现象,在井田西部边界附近与10号煤层合并为一层,归入10号煤层,在井田大部分叉为独立煤层。煤层稳定,为全区发育的稳定可采薄煤层。该煤层基本无开采,开采10号煤层的巷道对其局部有揭露。

10号煤层:位于太原组下段顶部,西部边界附近为9+10号煤层的合并层,统称10号煤层,在井田大部分叉为独立煤层。根据揭露资料,厚度为1.88~5.43m, 平均3.23m。含0-4层夹矸,矸石最大厚度为0~0.0.58m,岩性以泥岩、炭质泥岩为主。顶板为K2石灰岩,分叉后顶板为泥岩、炭质泥岩,底板为铝土质泥岩,为全区稳定可采的中厚-厚煤层。该煤层为以往后沟、马峪沟煤矿及地方小煤矿开采的主体煤层,采空面积统计约为4.26 km2未开拓区域主要集中在井田西北部。东部村庄压覆面积较大,埋藏浅,控制程度较低。

11号煤层:位于太原组下段,上距10号煤层1.10-6.14m左右,厚度为0.80-2.88m,平均为1.33m,顶板为泥岩,底板为泥岩、粉砂岩、灰岩,含0-1层夹矸,为全区稳定可采的薄煤层。该煤层基本未开采,开采10号煤层的巷道对其局部有揭露。

此外,1号、3号、7下号煤层有零星可采范围和可采点,由于其分布零星,可采面积小于评价面积的1/3,厚度小或含较厚夹石,属不可采煤层,未圈算资源储量,其可采范围详见插图3-1、3-2、3-3

井田内可采煤层特征见表3-1。

表3-1 可采煤层特征表

煤时 层 代 编号 山 西 2 组 9 太 原 10 组 11 煤层厚度(m) 煤层间距(m) 夹石 结构 顶板岩性 底版岩性 粉砂岩 泥 岩 石灰岩 泥 岩 泥 岩 泥 岩 泥 岩 泥 岩 可采性 稳定性 最小-最大 最小-最大 层数 平均 0.59-0.92 0.72 0.90-1.98 1.47 1.88-5.43 3.23 0.80-2.88 1.33 平均 72.51-86.72 80.93 0.00-2.95 1.52 1.43-7.80 4.45 0 简单 大部可采 稳定 0-1 简单 简单-全区可采 稳定 0-4 较复杂 全区可采 稳定 0-1 简单 全区可采 稳定

三、煤层对比 (一)对比方法及依据

该区含煤地层沉积类型和特征与区域上大致相同,煤层对比采用标志层法、地层组合特征法,层间距法、煤层自身特征法等,本区各段地层组合及煤层自身特征明显,标志层发育良好,层间距相对稳定,便于对比。

(二)标志层对比

作为煤层对比标志主要有太原组K2、K3 、K4灰岩,K6泥灰岩,K1 、K5砂岩,含菱铁矿结核泥岩及山西组K7砂岩,下石盒子组K8砂岩,煤层,地层组合关系等。

K8砂岩

K8砂岩是划分盖层与煤系的关键性标志层,位于下石盒子组底部。其岩性为细—粗粒砂岩,以石英为主,含煤屑及白云母片,岩层等杂质,一般是灰白色,具正粒序,发育大型板状斜层理,与下伏岩层多为冲刷接触,层面上可见大量煤屑及白云母片。再其上下不远可见含鲕粒的铝土质泥岩层,其下发育1号煤组和2号、3号煤层。

K7砂岩

位于山西组底部,是山西组与太原组的分界砂岩,岩性为灰白色细—粗粒煤屑石英杂砂岩,具板状和槽状斜层理,其下发育4号煤层(线)或炭质泥岩、黑色泥岩。再下为较厚的含菱铁矿结核泥岩层。

K6泥灰岩

位于太原组上部,区域上岩性为灰褐色泥灰岩,具水平层理含丰富贝类等海相动物化石,其上常发育棕褐、褐黑色硅质泥岩,成分以玉燧为主,岩性独特,其下与K5砂岩之间赋存5号煤层。

K5砂岩标志层

位于太原组上部,岩性为棕褐、灰白色细—粗粒石英杂砂岩,分选好,磨圆度高,钙泥质胶结,含煤屑,具反粒序,显波状、缓波状层理。是太原组三段与二段的分界砂岩,本标志层特征明显,易于辩认。

K4灰岩

位于太原组二段上部,局部相变为砂岩,含丰富的蜓类瓣腮类生物碎屑化石,深灰色,其下发育7号、7下号不可采薄煤层。

K3灰岩

位于太原组二段中部,深灰色含丰富的生物碎屑化石,含燧石条带及团块,其下发育8号不可采薄煤层或煤线。

K2灰岩

位于太原组二段底部,深灰色,含丰富的蜓类生物化石,层位稳定,多与9+10号煤层直接接触。是良好的标志层。

K1砂岩

位于太原组底部,是太原组与本溪组的分界砂岩,为灰白色石英砂岩,细—粗粒结构,硅质胶结,分选性好,具板状及槽状斜层理,标志明显,是良好的标志层。

(三)煤层对比

1号煤组位于K8砂岩之下,山西组中上部;2、3号煤层位于山西组下部,与1号煤组之间多有含白云母片和煤屑砂岩相隔,下有K7砂岩控制。

2号煤层下距3号煤层12m左右,两煤层之间岩性为泥岩、粉砂岩及不稳定砂岩。

3号煤层下距K7砂岩约13m左右。

山西组煤层顶、底板岩性组合关系、层位、厚度相对稳定,特征及物性反映明显,测井曲线反映清晰,便于对比。

太原组顶部往往可见4号薄煤层或煤线,K6泥灰岩之下发育5号煤层;

K5砂岩层位稳定,特征明显, K5砂岩之下发育6号煤层; K4灰岩层位稳定,特征明显,局部相变为砂岩,其下发育7号、7下号不可采薄煤层;

K3灰岩厚度变化不大,层位稳定,特征明显,全区分布,其下发育8号煤层;

9、10、11号煤层位于太原组K2灰岩之下,K2、K3 、K4与9、10、11号煤层层位组合稳定,灰岩厚度较大,标志明显。9、10、11号煤层厚度,结构,层位稳定,特征明显,对比可靠。

此外,煤层自身特征,如2、3、9、10、11号煤层结构,层位相对稳定,特征明显。3号煤层及以上煤层硫含量低,3号煤层以下煤层硫含量逐渐增高。11号煤层硫含量较低也是显著

特点。

总之,本区煤层容易对比,特别是主煤层,对比的可靠程度较高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