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故事
作者:
来源:《现代国企研究》2017年第02期
【一条自主创新的路子】
科技创新能力是一个国家科技事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是强国富民的重要基础,是国家安全的重要保证。
中国运载火箭技术是在研制导弹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与生俱来就具有自主创新的优良基因。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系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一研究院,以下简称“一院”)在自行设计、自主研制目标的牵引下,依靠航天人锲而不舍地探索和攻关,瞄准世界航天科技先进技术,不断追赶世界先进水平,取得了令国人骄傲、令世人瞩目的伟大成就。在遵循“三步棋”预研模式的基础上,一院将其发展为“生产一代、研制一代、预研一代、探索一代”的新模式,更加突出了自主创新在航天技术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在这一发展模式主导下,长征运载火箭系列型谱逐步形成。运载火箭实现了从常规推进到低温推进,从串联到串联加捆绑,从一箭单星到一箭多星,从近地轨道、太阳同步轨道、地球同步轨道到地月转移轨道,从发射卫星载荷到发射载人飞船技术跨越发展,具备了发射低、中、高不同轨道、不同类型卫星的能力,并在国际商业卫星发射服务市场上占据了一席之地,成为我国为数不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较强国际竞争力的航天高科技产品。
从东方红一号卫星高歌太空,到神舟载人飞船遨游星河,再到“嫦娥奔月”、“天宫神八”交会对接,一院用了40年的时间,解决了若干项火箭技术难题,实现了运载火箭技术的跨越式发展。2010年,一院历史性地完成了自主研制的运载火箭的百次发射,这一年中国航天发射次数与美国并列位居世界第二,中国航天发射技术进入世界先进水平。中国航天正是着力于自主创新,以界他国而自立于世界,以界他时而自立于当代,从这一点来看,载人航天精神又具有普遍性和借鉴意义。 【戚发轫的签名】
在著名的拜科努尔发射场,戚发轫亲眼目睹了“联盟”号飞船发射的全过程。其中的一个“镜头”更是刻骨铭心:万里无云的蓝天下火箭傲然矗立,整装待发,3名身着白色宇航服的航天员,昂首阔步地出现在公众的视线里。在他们即将进入“联盟”号飞船之时,飞船的总设计师健步走上前来,当着3位航天员的面,在发射任务书上郑重签下自己的名字。
在与航天员们一一握手告别的时候,他说了一句话:没有把握我不会送你们上天的。 戚发轫期待着这一天,自己也可以作出同样庄重的承诺。 为了实现这个承诺,戚发轫近乎苛刻地要求自己,要求同事。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在1999年11月发射试验飞船之前,有人提出:火箭升空到一定高度工作结束,该与飞船分离的时候,万一分不开咋办?于是,工程总体就要求飞船上再增加一项能让航天员手控发送分离指令的功能以防万一。由于牵涉的问题比较多,一些人带着抱怨情绪议论纷纷。戚发轫宣布:只要是为保成功,保航天员安全,一个字:干!
结果为了这一个干字,几年来,戚发轫和他的同事们为增加飞船的可靠性与安全性绞尽脑汁,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半点不敢懈怠。
2003年10月15日上午,中国首次载人飞行的辉煌时刻即将到来,杨利伟健步走向飞船。 满头华发的老科学家迎上去,当着航天员的面,在发射任务书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戚发轫。
【把买车的钱省下来】
在载人航天工程应用系统副总指挥高铭的心里,一直铭记着一位老专家的身影。 在交通如此发达的今天,身处上海的这位年过60的副所长,每次来北京参加调度会,只选择一种交通工具——火车硬座。看着这位老专家开会时熬得通红的眼睛,高铭心疼了:“您老怎么不坐卧铺啊?”
老专家的回答让她动容:“任务组经费非常紧张,我自己能省一点就省一点。” 和这位老专家一样,多少航天人宁肯委屈自己,也绝不让自己的事业“吃亏”。 一位参与载人航天项目的中国科学院空间中心的年轻科学家谈起一次“激烈”的争论。 他所在的空间综合电子技术研究室科研条件比十几年前好多了,积累了近百万元的科研发展基金,有的同志建议买部汽车改善改善条件。
但大家经过一番“激烈”争论后认识到:今天搞航天仍然不能忘记艰苦奋斗,在研制工作中尽量降低成本,节约开支,买车要比依靠社会交通服务花费大,目前还没有工作需求。 买车计划“流产”了。而当年载人航天研究中计划拨款偏少,严重地影响了研制进度,研究室毅然拿出了多年积累的科研发展基金几十万元,购买了示波器等急需的科研设备,按时完成了当年的科研任务。
这位年轻人打趣地说:“我们自己多吃点苦,航天任务就少吃点苦”。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