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连续三天被雾霾笼罩,PM2.5一度达700微克/立方米以上。环保部门的数据显示,从东北到西北,从华北到中部乃至黄淮、江南地区,都出现了大范围的重度和严重污染,北京只是其中最典型的地区。
雾是自然,霾是人为。持续的雾霾其实是工业文明对自然损害程度的直观展示,是对人类将承担的污染后果的现身说法。恩格斯一百多年来被引用最多的论断之一,就是警告人类不要过分陶醉于对自然界的胜利,因为每一次胜利都会遭到自然的报复。他认为,“每一次胜利,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在往后和再往后却发生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取消了。”雾霾之下难以运转的航空、海运、道路交通和与此相关的现代化生活,正是对“取消最初的结果”的体现。
城市化一向与工业化同步,越是现代化的城市越早承担污染的后果,这是普遍情况。但除此之外,严重的雾霾天气也昭示了城市在规划上的不合理之处、在发展上的隐忧。以北京为例,PM2.5主要来自于工业污染、燃煤和汽车排放。三者比较而言,工业污染是最有治理抓手的一项——如要治本可以将重污染企业外迁(北京已经做到了),如要治标也可以在应急情况下要求企业临时减产减排,无论哪一种都是有明显可控制性的。但燃煤和汽车排放却会随着城市体量的增大、边界的扩张而不断加大,治理对象分散且复杂。从近年来的情况看,北京的一系列措施,如改用清洁能源为城区供暖、机动车治理摇号限号、大力发展轨道交通等,都是对城市体量增大现状的不断跟进。只是相比起迅速推进的城市边界,公共政策跑得有些气喘吁吁。
功能过度集中,带来了过大的体量,这已经是北京发展的深层困境。而公共交通的集中发展和机动车治理方案都相当于被现实逼出来的政策,应急性较强前瞻性较差,又使城市在规划上失去了先机。此刻笼罩京城的雾霾,虽可泛泛归结为现代化、工业化之殇,但也是城市治理中负面因素累积的结果。控制城市功能、控制进入北京的项目以及机动车治理成熟化,都是防止未来雾锁京城景象频频出现的重要方法。
正在城镇化中崛起的新型城市应格外注意前车之鉴。各地雾霾天气的出现,既是对现代生产触碰自然底线的警告、对GDP至上思路的反驳,也是对城市规划的合理性、城市治理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的检验,当然,还是对城市居民承担公共责任、
维护共同利益自觉性的考验。最新消息显示,北京雾霾有望在16日散去,但极端污染天气的危害如此之大,其所警示的发展之忧无论如何都不应被雨过天晴后的城市所遗忘。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