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绩
中国农业大学 课程论文
(2013-2014学年春季学期)
论文题目: 茶艺之我见 课程名称: 茶艺 任课教师: 侯彩云 班 级: 园艺112班 学 号: 1101080404 姓 名: 赵策
1 / 3
谈茶艺是否必有六要?
茶艺之我见
——谈茶艺是否必有六要?
一片嫩叶,超越五彩之缤纷;一壶开水,饱含冷热之变化。叶与水邂逅在远古的东方,沉浮间的一缕香气,飘荡中却愈加浓厚,香满寰宇、味遍古今。茶,本身只是一片绿色的东方树叶,茶与水的交融却演绎出一场横亘古今、包罗万象的精彩大戏。自古王公可闻其香,市井可见其色,黎庶可尝其味。人、茶、水、器、境、艺的交融成就茶之艺,何为茶艺?一人当有一说,一人当有一见,鄙人浅薄粗鄙,平日亦好小饮,曾见茶艺于课堂、荧屏,今有小思,妄谈茶艺,乞望见谅。
关于茶艺的培训,核心内容离不开前人总结的“人、茶、水、器、境、艺”这六要素,不可否认,人、茶、水、器绝对必不可少,不用说茶艺,简单喝茶也必须有此四要,泡茶者、喝茶者必为人,无茶又怎能谈茶,无水茶便只是一片树叶而已,而无器则茶与水将安附?
先说人,很多人可能都认为谈到茶艺便必须有人,但并不是有人饮茶都能称之为茶艺。我赞同这种看法,但是我认为茶艺中的“人”并不一定是“懂之茶人”,但必须是“喜之茶人”。茶艺之深,很少有人敢于说懂,我认为即便是复兴中国茶艺的台湾前辈,也不敢妄称懂茶,茶艺永远是值得我们去学习、探讨和感悟的,谈茶艺之人只有入门早晚之分,而无懂与不懂之差。但谈茶艺的人必须是喜茶之人,闻茶之香便言苦,闽茶之味而不能下咽者何谈茶之艺?
再说茶,茶艺必有茶似乎无人否认,但茶艺之茶是否必为好茶?我认为不然,茶,以何而论好与坏?我们常以色、香、味之别来论茶之优劣,但人之好恶因人而异,茶之历史常见某名人说“此茶绝妙”,故而世人皆附和而称好。常人饮新茶,一般会听他人介绍此茶色有多美,香有多沁,味有多甘,因而在品茶时常对号入座,故而皆知此茶妙在何处!我认为,要比茶之优劣,应以科学的态度,严格控制影响他人判断的因素,在此情况下,让众人试看、试闻、试品,在综合众人意见评比孰优孰劣!那时,茉莉花茶或许可以教龙井更胜一筹。茶之优劣难辨,我有非常简单的方法,既喜之为优,不管其他人或古人怎么评价,也不论市场价格高低。水与茶之理相通,以此可以类推。
关于茶器,了解越多,对其喜爱便会越少,憎恶之情油然而生。我并不否认我存在“酸葡萄”心理,但随着人们收入的增加,茶器便能开始变味。现在很多茶器偏离了茶器本身的价值所在,仅仅作为一件件收藏品而被束之高阁,已经不
2 / 3
谈茶艺是否必有六要?
知道已经有多少人是为了买茶器而买茶器,少有人为泡茶而置器。不知听多少人讲过,有人花钱雇人养紫砂壶的故事,我个人认为,这应该作为茶艺界的反面教材,而不应作为趣谈而一笑了之,更不应作为效仿的榜样。器为之茶方称茶器!那是否茶器越贵越好,越精越有价值呢?我认为不然,首先我们应看我们用此茶器的目的何在,观茶叶之沉浮,四五块得一透明玻璃杯即为上品!有人说,紫砂壶用久了,即使不用放茶叶,仅仅注入开水,少时便可倒出一杯香茶。试问,又有几人愿饮茶渍而弃新茶?强调这些,无非是话紫砂,而增加其收藏价值的噱头而已。得一壶,我爱其形;有数杯,我喜其巧,足以,其他冗杂,我认为,喜则置,不喜则弃。
幽境配好茶自是别有一番情趣,也更能让人品味茶之妙趣。但除环境外,心境更为重要,心境不同,饮茶之得千差万别,品茶之误深浅参差。喝大碗茶的苦力纵使身居深山古刹、得饮佳茗,亦不可得茶道之万一;山间隐者,古寺高僧,纵使闹市之中得一粗碗高沫,亦能察世间疾苦,感万民艰辛。对于吾等凡世俗子,追名逐利,劳碌奔波,倘能得一时之佳景,品茶一壶,使心境得一时之净化,此亦茶之所妙,境之所在!因此,心境才是茶艺之根本,环境只是由茶入境的辅佐而已。
最后说茶艺之“艺”,茶艺之艺,既是技艺,又是艺术。先说技艺,即包括种茶、采茶、制茶、泡茶与喝茶的各项技艺,一般而言会因茶的种类和所用器具而有各种差异,但总体来说技艺就是一种程式化的动作集合,程式化的动作会给人以美的享受,但如果将茶艺拘泥于城市化之中,这种茶艺便显得矫揉造作而不再具备任何美感。我认为,茶之艺离不开境,通过茶艺而得到茶之精髓,从而通向茶所通向的静谧、恬淡、无为之中而有为的超世心境。其实,至今我也没想明白到底这种“艺”是什么,但似乎探索的过程便是这种艺的所在。
故而,六要实为茶艺之必须,但一千个爱茶之人对“六要”便有一千个理解,需要我们不断探讨,求同存异,共同寻找茶艺的真谛!!
3 / 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