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谈谈新课程标准下的中学历史教学

2020-03-24 来源:伴沃教育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2l卷第4期 2006年l2月 徐州教育学院学报 J.of Xuzhou Education College Vo1.21,No.4 谈谈新课程标准下的 中学历史教学 王 焱 (徐州矿务集团第一中学,江苏徐州221006) [中图分类号]C,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625(2006)04—0175—03 长期以来,中学历史教学形成了以“教师为中心,教材为 中心,双基为中心,考试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严重制约了学 生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和发展。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中学历史新课程标准>应运 而生。这场新课程改革决不仅仅是换一套教科书的问题。而 是一场教育观念的更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是一场涉及 到课堂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评价方式以及日常教学管 理等全方位的变革。在新的教育形势下,中学历史老师如何 贯彻执行<中学历史新课程标准>,是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中学历史课程标准的新理念 <中学历史新课程标准>较之传统中学历史课程。在教学 理念上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其突出特点是: 第一,强调以人为本 新课标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为目标,处处渗透着以人为本的新理念。 首先是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精神。 “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其目标,在 这儿知识不再是独立的直接的目标,成了培养能力、培养学 习习惯和方法及进行德育教育的载体。也就是说,我们不能 只重视认知能力的培养,要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学会 关心。 其次,倡导教学形式和学习方式多样化,体现了以学生 为本的精神。<中学历史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倡导教 学形式和学习方式的多样化,还学生快乐的学习时光,体现 了对学生情感体验的关注。 第二,注重过程教学 长期以来,历史教学大纲或教科书所呈现的是详尽而具 体的知识目标,只关注最终的结果,以考试的分数、知识掌握 的程度论优劣,而未把学生学习的过程看成是一个生命进行 的过程。注重过程是新课标的重要理念,是新一轮课程改革 的重要指导思想。 其一,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学历史课程标准》在 “评价建议”中提出,“要对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进行全 Dee.,2006 程评价”。把学习过程纳入评价体系之中就是为了引起学生 对过程的重视。那么,如何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呢?<中学 历史课程标准>指出,评价要综合采用观察、记录、调查、访 问、讨论、作业、测评、档案等多种方法,实际操作中应把几种 方法结合起来使用,避免以笔试作为主要的甚至是惟一的评 价方法。这将引导学生从注重学习结果向注重学习过程与 方法转变。 其二,注重教师的教学过程。<中学历史课程标准>中增 加了“过程与方法”这一目标,这必将引起教师对过程与方法 的高度重视,从而扭转长期形成的忽视过程的倾向,而努力 追求科学、完美的教学过程和好的教学效果。 其三,注重社会历史逐步演进的过程和学生个性化的思 维过程。<中学历史课程标准>注意使各个历史知识点贯穿 于社会发展的基本过程中:即注意陈述历史演进过程的基本 史实和基本资料,而不是列举历史学界的各种研究成果和结 论,这就使学生能够在占有资料的前提下通过分析、比较、判 断、推理、总结等思维过程产生对历史的认同感,得出理性的 认识和结论,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及探究性 学习习惯。 第三,突出实践性、探究性和社会性 其一,从教与学的方式上看。<中学历史课程标准>指 出,“历史学科的课程资源十分丰富,包括文字资料、影视资 料、历史文物、遗址、博物馆等”,开发和利用教材以外的课程 资源的活动实际上都是实践性活动。各种课内外活动。如课 堂讨论、绘制图表、故事会、辩论会、报告会、调查、参观、访问 等都是让学生动手动脑去实践、去探究的学习活动。过去那 种“听讲+读书”的学习方式不再占主导地位。 其二,从学习评价上看。在<中学历史课程标准>中,教 学评价本身是一项开放的、过程性的教学活动,它一方面把 各种形式的、实践性和社会性较强的学习活动,诸如调查、参 观、访问等纳入评价体系之中,作为评价学生学习成绩的一 个参数,另一方面又让多层次的人,如教师、家长、同学及学 生本人成为评价者,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评价体 系。这与传统学习评价相比有很大变化。内容上由检测知 识变为检测知识、能力、思想感情、学习过程与方法等综合内 容;形式上由单一笔试的形式改为自评法、观察法、活动法、 测试法等综合形式;评价者由教师改为家长、教师、学生等多 人参与,显然新的评价体系突出了实践性和社会性。 。二、历史教师必须更新教育观念。改进教学行为 课程改革高潮迭起,历史教师必须与时俱进,吐故纳新, 转变陈旧、落后的教育观念,树立符合新课程改革需要的新 理念,否则必将为时代所淘汰。具体而言,就是应树立以下 新理念: (1)教育目标观方面:历史教师必须由只重视知识的传 ・】75・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授与各种能力的单项训练转向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新课 程不仅重视学生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基本技能的训练,也特别 强调学生对学习过程的理解、学习方法的掌握、各种综合能 时课程改革的成败归根结底取决于教师,因此,在这个舞台 上教师能否游刃有余、驾轻就熟,历史课程改革能否硕果累 累、枝叶繁茂,关键在于教师必须不断充实自己,积累知识, 拓展思维,迎接挑战。新课标对历史教师应具备的素养和能 力的提高,以及态度、习惯、情感与价值观的形成。教师应让 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学会理解,学会宽容, 学会尊重,学会竞争,学会创造”,从纷繁复杂的历史中吸取 有益于社会进步,有益于个人身心健康发展的营养,跟上时 代的脚步,适应时代的发展。 力提出了更高要求,笔者认为应注意以下几点: 其一,应拥有广博的知识 毋庸置疑,作为一名教师,必须有扎实的学科专业知识, 否则是不可能教好该学科课程的。为了激发学生对本学科 学习的兴趣,拓展学生对本学科的更深刻、更广泛的认识,教 (2)教师角色观方面:教师教学的根本点在于“一切为 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不光立足于“教”,更重要的是 指导学生“学”,不能仅满足于学生“学会”,更要引导学生 “会学”,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由此,教师的角 色应是: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化为学习的促进者;由学生的管 理者转化为学生的引导者;由居高临下转为“平等中的首 席”;由被动的学习者转化为主动的研究者。 (3)教学观方面:教师必须改变旧有的单一、被动的、“一 言堂”式的教学方式,建立和形成能够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 的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把接受式学习与研究性学习、体验性 学习、探究性学习和实践性学习密切地结合起来,以促进学 生的创造性和个性的完善发展。要达到这个目标,就要实现 教学行为的几大转变,即由重教师的“教”转向重学生的 “学”,由重知识传授转向重学生发展,由重教师的权威转向 重师生的平等交往与对话,由重结果转向重过程,以及由重 统一规格教育转向重差异性教育。 (4)教材观方面:新课程的教材观认为,不必过分强调教 材的精华性、权威性和学术性,教材只是一种材料和资源,一 种帮助学生学习的工具,因此,教师不必完全忠实于教材、一 味地照本宣科,而应该大胆地质疑并有所创新;教师不仅是 教材的使用者和传授者,也是课程的开发者;教材应该是多 样化的,它的功能定位也应由“控制”和“规范”逐渐转向“为 教学服务”,即“教师用教科书教,而不是教教科书”,由“教 师带着教材走向学生——教师带着学生走向教材——学生 带着教材走向老师——学生带着教材走向世界(即学生带着 教材走向老师,走向同学,走向资料室,走向社会,走向自然, 走向网络,走向一切可以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地方)”。 (5)评价观方面:传统的评价观只重观考试、分数、升学 率,造成对学生的片面评价,导致学生的片面发展。新的评 价观要求教师评价应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把结果 评价与过程评价、多样化评价相结合,以实现从量到质,从知 识、技能到习惯、态度、情感和价值的全方位的评价,增强评价 的科学性和客观性,更好地发挥评价在课程改革中的功能。 总之,要改变过去以“教师为中心,教材为中心,双基为中 心,考试为中心”的教学观念和课堂结构,逐步树立起以“学生 为中心,生活为中心,三维(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 态度)为中心,全面评价为中心”的教学观念和课堂模式。 三、历史教师必须迎接挑战。提高素养 新课标的实施为教师的教学创新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同 ・176・ 师还应对本学科的发展史以及本学科发展的前沿知识有一 定的了解。语云:只知经,则不足以通经也!正是此意。所 以,除了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外,教师还要有较为广博的文化 知识,做到博而专。历史教学除了史学之外,还应了解其它 诸多相关学科,以历史与文学为例,新课程明显突出了科技 文化这一块的内容。要上好这一必修模块的内容,良好的文 学功底必不可少,古人曾云:“文史相通”。如<左传>、<战国 策>、<史记>等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而且一些文学作 品也具有很高的史学价值。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为了了 解唐代开元之际的历史面貌,杜诗就不可不读。 其二,应有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 历史学是一门综合性强,涉及内容广,跨度较大的学科。 新课程标准里面的模块几乎都是以专题的形式出现的,黑板 +粉笔的传统教学很难把这些知识传递给学生。借用多媒 体则可以做到这一点。多媒体可以将文本、图像、动画、视频 等多种信息传递给学生,化难为易,化抽象为直观,化凝固为 鲜活,便于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自已提出问题。它具有激 发兴趣,活跃课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阅读、分析、运用能 力,增加容量、突出重点,及时反馈等优点。因此,历史教师 学习和掌握一般的电脑操作技术、上网搜寻信息的技巧、制 作课件本领无疑是十分迫切的。 其三,应有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能力 进行探究性教学。对教师的能力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它 要求教师能够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 趣,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调查、解读、研讨等活动,发现 知识、获得知识、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问 题、创造性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能力。要达到这些 目标,教师自己首先必须成为探究性的学习者和实践者,以 自身的探究性的学习经验和实践能力,去更好地指导、丰富 和发展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活动。 其四,教学应有自己的个性 教学方法的大忌是单一化、模式化、公式化。那么,教学 怎样才能形成自己的个性呢?这就要求教师不能墨守成规, 而要勇于创新、积累、总结、提高。教师教学的创造性,首先 体现在对教材的处理上。其次,体现在编制和优化教法上。 最后,体现在教师富有个性的教学风格上。 其五,应群策群力,团结合作 新课程改革的力度之大,可谓“面目全非”。任何个人的 力量都很难完全正确把握新课程课堂教学。所谓团结就是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21卷第4期 2OO6年12月 J. Xuzhou Education College 徐州教育学院学报 Vo1.21,No.4 Dee.,2006 力量,历史组的组员之间要分工明确,每个组员负责攻克一 个模块,或一个专题,甚至多个组员负责一个专题。从我做 起,从现在做起,及早准备。唯有如此,才能把新课程教好, 很难想像一个人既要准备政治史,又要准备文化史,还要准 备战争史,这样做,只会吃力不讨好,事倍功半。如:新课程 中选修模块中的中外历史人物的述说、探索历史的奥秘、世 以说是白手起家,因此共同积累、集体备课、细心留意、有意 识的收集都是很有必要的。 总之,新课程改革必将给中学历史教学带来极大的震 撼。对历史教师来说,新课程改革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我 们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肩负起历史教育改革的使命,把历 史教学提高到一个新高度。 界文化遗产荟萃这三块,在旧的教材上几乎是一片空白,可 谈谈历史课堂教学的“导入’’ 王 瑜 (徐州市第十二中学,江苏徐州221006) 会给人一种背书的感觉,缺乏亲和力和感召力。因此,语言 要适当通俗化、口语化。例如,讲“张骞通西域”时问学生: “你去过新疆吗?你知道现在的天山南北一带在汉朝时叫做 什么吗?是谁开通了连接内地与那里的道路?”再说“我们一 起来了解吧”。这样的导入,穿越了时空,又拉近了师生的距 离,使得教师把自己置于与学生平等交流的层面上,让学生 感觉教师是和他们同样有着求知欲的成年学习者,是他们年 [中图分类号】C,633.51 [文献标识码】A 长的伙伴和真诚的朋友。这样很容易唤起学生学习的劲头, 变得很乐学。 [文章编号】1008—6625(2006)04—0177—02 新课改倡导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要求教师自 在注意语言通俗的同时还要注意简洁明了。导入毕竟 不是课堂教学的主体部分,不宜占用过长时间。一般来讲, 在"-Z分钟内能将新课主要内容带出来即可。所以备课时 身由“主讲型”向“主导型”转变。这种“主导”不是居高临下 的指挥,而是教师在平等交流中的引导,教师在交流中应处于 “平等中的首席”这个位置。课堂上教师实践这种角色转变的 第一步是教学伊始的“导入”。导入能否“抓心”,能否激起学 生的兴趣和求知欲,能否让学生很快进入学习状态,对主体环 节——“讲授新课”的教学将会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导入” 是不应忽视的一个环节,尤其是历史学科,讲的都是过去发生 的事情,具有不可重现性,学生普遍缺乏兴趣。那么课堂上如 对导入的语言要进行提炼简缩,做到言简意赅。否则,介绍 过多。说明过细,占用时间过长就会喧宾夺主。 第三,导入的形式要多样。设计导语时要讲究形式多 变,注意配合交叉运用。如果每一堂课都用一种模式的“导 语”就起不到激发学生兴趣、引人人胜的作用。根据初中历 史新教材形式上的主题式、内容上不强调线索性和系统性的 特点,我设计了如下导入方式(以川教版七年级上册为例): 1.补充导入法。内容上与前边知识之间有密切关系但 课文又没做衔接说明的,可采用此法。例讲“秦朝的统一”一 课,可对商鞅变法之后秦国就开始的兼并战争稍作补充说 明,然后设问“秦后来如何灭了六国最终统一全国的”,由此 导入新课。这样,既可还历史的完整面目,给学生一个全面 的印象,又有助于新课的展开。 何吸引住学生,将学生很快带入历史的天地呢? 第一,导入的教态要亲切。教态是一种无声的语言。行 为科学告诉我们,几乎一切无声的语言即体态语言都可以用 来作为人际间沟通的手段,可以用来为教学服务。美国心理 学家伯特・布鲁克斯曾说:“体态语言对于教师帮助学生保 持长时注意以完成任务而言,不失为一种强有力的措施。”可 见利用体态语言辅助教学会收到良好效果。 体态语言中最具魅力的是微笑。教学伊始,教师面带微 笑,这种表情会传给学生乐观、自信、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 能减少学生的紧张、压抑,从而神采焕发,开始有效思维。导 入时如果教师还能将传神而亲切的目光投向学生,既可使学 生感到你在对他讲课,能调动他们的参与感,也可以督促学 生认真听讲和学习。 微笑的表情、亲切的目光,再加上恰到好处的语气,会产 一2.温故导入法。对与前边相对而言从不同角度介绍同 历史时期状况的课文宜用此法。即引导学生回顾旧知识 之后。说明新课与旧课之间的关系,以便使学生的认识更全 面。如讲“远古的传说”时告诉学生:上一课是通过考古资料 来了解我国的原始农耕文化,而这一课则是通过远古的历史 传说来认识我国的农耕文化。再如讲“商鞅变法”亦可采用 此法,先回顾战国的战争,体会“乱”的特点,再说明还有 “变”的特点,由此导入新课。 3.前置导人法。就是为了突出主题将新课里讲的相关 知识点提至导人部分进行说明,以便使新课主体内容顺理成 章。如讲“汉武帝的文治武功”一课,可把刘邦建汉的内容提 ・生轻松愉快而又民主的氛围,使学生很快进入良好的学习状 态。在这方面我们不妨学学电视节目主持人的基本功—— “融进”教育对象之中,与学生在教育情景中交流。 第二,导入的语言要通俗简洁。导入的语言过于书面化 17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