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病理生理学试题

2020-09-15 来源:伴沃教育
一 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24分)

1. 呼吸衰竭:外呼吸功能严重障碍,以致在海平面、吸入气、静息状情况下,PaO2低于

8kPa(60mmHg),伴有或不伴有PaCO2大于6.67kPa(50mmHg),并出现一系列临床症状和体征者。

2. 功能分流:病变部位肺泡通气/血流比例显著降低,使流经这部分肺泡的静脉血未经充

分动脉化便掺入到动脉血内,类似于动静脉短路。

3. DIC: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是指在某些致病因子作用下,凝血因子和血小板被激活,大

量促凝物质入血,引起血管内微血栓形成,同时或继发纤溶亢进,从而出现器官功能障碍、出血、贫血甚至休克的病理过程。其主要特征为凝血功能失常。

4. 肺性脑病:由呼吸衰竭引起的脑功能障碍,病人可表现为一系列神经精神症状如定向、

记忆障碍、精神错乱、头痛、嗜睡、昏迷等。

5. 肾性贫血:肾性贫血是指各种因素造成肾脏促红细胞生成素产生不足或尿毒症血浆中一

些毒素物质干扰红细胞的生成和代谢而导致的贫血,是慢性肾功能不全发展到终末期常见的并发症。贫血的程度常与肾功能减退的程度相关。

二、选择题:(选一最佳答案,每题1分,共20分)

1.疾病的概念中下列各项叙述最确切的是:(B) A.疾病是机体不舒服

B.疾病是机体在一定条件下受病因损害作用后,因机体自稳调节紊乱而发生的异常生

命活动过程

C.疾病是不正常的生命活动过程 D.疾病是机体对内环境的协调障碍

E.疾病是各组织器官的细胞受损的表现

2.细胞内外液成分不同,它们之间渗透压的关系是:(E) A.细胞内高于细胞外 B.细胞内低于细胞外 C.血浆低于组织间液

D.组织间液低于细胞内液 E.细胞内外液基本相等

3.急性低钾血症对神经肌肉的影响是:(B) A.静息电位负值增大,兴奋性增高 B.静息电位负值增大,兴奋性降低 C.静息电位负值减小,兴奋性降低 D.静息电位负值减小,兴奋性增高 E.阈电位负值增大,兴奋性增高 4.反映酸碱平衡中呼吸因素的最佳指标是:(B)

A.Ph B.PaCO2 C.BB D.SB E.AB 5.某溃疡病并发幽门梗阻患者,因反复呕吐入院,血气分析结果如下:pH7.49, PaCO2 6.4kPa(48mmHg),[HCO3-]36mmol/L。该患者体内可能情况是:(B) A. 代谢性酸中毒 B. 代谢性碱中毒 C. 呼吸性酸中毒 D.呼吸性碱中毒 E. 酸碱平衡正常

6.慢性呼吸性酸中毒时机体代偿的主要方式(B)

A. 组织外液缓冲 B. 肾脏代偿 C. 呼吸代偿 D. 骨胳代偿 E. 组织内代偿 7.休克时心力衰竭发生的机制中下列哪一项是错误的(E)

A.动脉血压过低,冠脉流量减少

B.交感兴奋,儿茶酚胺增多,心肌耗氧量增多 C.酸中毒、高血钾抑制心肌收缩 D.心肌抑制因子抑制心肌收缩

E.前负荷过大,心室搏出量减少 8.外致热原引起发热主要是

A. 刺激局部的神经末梢,释放神经介质 B. 直接作用于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 C. 激活局部的血管内皮细胞,释放致炎物质 D. 促进内生致热原的产生和释放 E. 加速分解代谢

9.下列哪一种情况不发生低张性缺氧(E)

A.支器官异物 B.服用过量催眠药 C.胸腔大量积液 D.吸入大量氯气 E.吸入大量CO 10.发热过程中发热激活物主要作用于

A. 激活中性粒细胞 B. 激活单核巨噬细胞 C.激活内生致热源细胞 D. 提高机体代谢率 E. 直接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 11.应激时急性期蛋白不具有下列哪一种功能? A. 促进凝血 B. 抑制纤溶 C. 消除自由基 D. 抑制蛋白酶作用 E. 清除异物和坏死组织

12.应激时抑制免疫功能的主要激素是:

A. 加压素 B. 胰岛素 C. 糖皮质激素 D. 生长激素 E. 雌激素

13.休克期(淤血期性缺氧期)微循环灌流的特点是(D)

A. 少灌少流,灌少于流 B. 少灌多流,灌少于流 C. 多灌多流,灌多于流 D. 灌而少流,灌多于流 E. 不灌不流,血液停滞

14下列哪项属于心衰时肺循环淤血的表现(E)

A. 下肢水肿 B. 肝肿大 C. 肝颈返流征阳性 D. 颈静脉怒张 E. 心性哮喘

15. 妊娠末期的产科意外容易诱发DIC,主要是由于(B)

A. 单核吞噬功能低下 B. 血液处于高凝状态 C. 微循环血流瘀滞 D. 纤溶系统活性增高 E. 血中促凝物质含量增加

16.Graves病(弥漫性甲状腺肿)的主要信号转导障碍是: A. 促甲状腺素(TSH)分泌减少 B. TSH受体突变与配体亲和力降低 C. TSH受体下调或减敏 D. 刺激性抗体与TSH受体结合 E. 阻断性抗体与TSH受体结合 17.细胞凋亡不足的疾病有

A. 白血病 B. 帕金森病 C. 再生障碍性贫血 D. 心力衰竭 E. 艾滋病 18. 向心性心肌肥厚的主要发生机制是(D) A. 心肌收缩力减弱 B. 心输出量增加 C. 冠状血流增加 D. 收缩期室壁张力增高 E. 心率加快

19. 肺源性心脏病的主要发病机制:(C)

A. 用力吸气使胸腔内压增高,影响心舒张功能 B. 用力吸气使胸腔内压减低,使心外负荷增加 C. 缺氧、酸中毒导致肺小动脉收缩 D. 缺氧导致红细胞减少,携氧能力下降 E. 肺毛细血管床大量破坏

20.慢性肾功能不全晚期有下列哪些变化?(B) A.血钙增高,血磷下降 B.血磷增高,血钙下降 C.BUN增高,血钙增高 D.血钾增高,血氯下降 E.血钠下降,血钙增高

2. 低渗性脱水体液丢失最严重的部位是(C)

A、细胞内液 B、血浆 C、组织间液 D、第三间隙液 E、淋巴液

3、某患者术后禁食3天,仅从静脉输入大量的5%葡萄糖液维持机体需要,此患者最容易发生(B)

A、高血钾 B、低血钾 C、高血钠 D、低血钠 E、低血钙

4、如下易发生肺水肿的病因是(D)

A、肺心病 B、肺梗死 C、肺气肿 D、二尖瓣狭窄 E、三尖瓣狭窄 5、尿崩症患者易出现(A)

A、高渗性脱水 B、低渗性脱水 C、等渗性脱水 D、水中毒 E、低钠血症 6、给高钾血症患者输入钠盐能使心肌(E)

A、兴奋性恢复 B、收缩性提高 C、兴奋性提高 D、自律性增高 E、传导性改善

7、碱中毒时出现神经-肌肉应激性增高并出现手足抽搦的主要原因是(C) A、血清K+ 减少 B、血清C1- 减少 C、血清Ca2+ 减少 D、血清Na+ 减少 E、血清Mg2+ 减少 8、关于组织因子(TF),不正确的是(B)

A、TF是一种由263个氨基酸构成的跨膜糖蛋白 B、血管内皮细胞恒定表达TF C、TF可通过Ca2+与因子Ⅶ形成复合物 D、TF-Ⅶa复合物可激活因子Ⅹ E、TF-Ⅶa复合物也可激活因子Ⅸ

9、支气管哮喘引起的缺氧中下列哪一项血氧指标变化不存在(C)

A、动脉血氧分压降低 B、动脉血氧含量降低 C、动脉血氧饱和度正常 D、动-静脉氧差减小 E、静脉血氧分压降低 10、发热病人最常出现(A)

A、代谢性酸中毒 B、呼吸性酸中毒 C、混乱性酸中毒 D、代谢性碱中毒 E、混乱性碱中毒 11、输液反应出现的发热其产生原因多数是由于(D)

A、变态反应 B、药物的毒性反应 C、外毒素污染 D、内毒素污染 E、霉菌污染

12、应激时糖皮质激素持续分泌增加会产生哪些不利影响(E)

A、抑制免疫炎症反应 B、抑制甲状腺轴 C、胰岛素抵抗 D、抑制生长激素的分泌 E、以上都对 14、关于D-二聚体的表述,哪一条是错误的(D) A、在继发性纤溶亢进时,血中D-二聚体增高

B、在原发性纤溶亢进时,血中FDP增高,但D-二聚体并不增高 C、D-二聚体是纤溶酶分解纤维蛋白的产物 D、D-二聚体是纤溶酶分解纤维蛋白原的产物 E、D-二聚体是DIC诊断的重要指标 17、同细胞凋亡不足的有关疾病是(C)

A、帕金森病 B、AIDS C、慢性甲状腺炎

D、心力衰竭 E、心肌梗塞 18、家族性肾性尿崩症是(B)

A、自身免疫性受体病 B、遗传性受体病 C、继发性受体异常病 D、G蛋白异常病 E、转录因子异常性疾病

19、下列哪项属于心衰时肺循环淤血的表现(B)

A、肝-颈静脉返流征阳性 B、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 C、下肢水肿 D、肝肿大压痛 E、颈静脉怒张 20、死腔样通气可见于(A)

A、肺动脉栓塞 B、支气管哮喘 C、肺不张 D、肺实变 E、胸腔积液 21、治疗肝性脑病的措施中下列哪一项是不妥当的(B) A、静脉点滴谷氨酸钠

B、给予足量碱性药物纠正酸中毒 C、补充葡萄糖

D、补充钾盐纠正低钾血症 E、给予左旋多巴

22、慢性肾功能不全时,最能反映肾功能的是(E)

A、血浆尿素氮 B、血浆尿酸氮 C、血浆肌酐 D、高血钾程度 E、肌酐清除率 23、组织性缺氧的患者吸氧的主要目的是(E)

A、增加血氧容量 B、提高氧饱和度 C、提高动脉血氧含量 D、提高血液与组织之间的氧分压差 E、改善组织供氧 24、关于组织因子(TF),不正确的是(B)

A、TF是一种由263个氨基酸构成的跨膜糖蛋白 B、血管内皮细胞恒定表达TF C、TF可通过Ca2+ 与因子形成Ⅶ复合物 D、TF-Ⅶa复合物可激活因子Ⅹ E、TF-Ⅶa复合物也可激活因子Ⅸ

25、由纤溶功能亢进引起的出血倾向,与下列哪个病无关(D)

A、肺严重损伤 B、白血病 C、肝功能严重障碍 D、糖尿病 E、DIC 26、再灌注过程中不会导致氧自由基生成的是(D) A、黄嘌呤氧化酶作用于次黄嘌呤 B、中性粒细胞吞噬活动增加

C、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系统功能失调 D、激肽释放酶-激肽系统激活

E、儿茶酚胺自身氧化

27、中性粒细胞介导的再灌注损伤机制不包括(C)

A、毛细血管阻塞 B、内皮细胞肿胀 C、促进细胞凋亡 D、微血管通透性增高 E、致炎物质的损伤作用 28、下列哪一种情况可出现急性右心衰竭(D)

A、高血压 B、心肌梗死 C、甲状腺功能亢进 D、肺梗死 E、主动脉瓣关闭不全

三、问答题

1、试述高渗性脱水的基本特点

(1)失水>失钠,细胞外液高渗,通过渗透压感受器刺激中枢,引起口渴

(2)细胞外液容量减少,渗透压升高,ADH分泌增加,因而尿量减少,尿比重增高。

(3)细胞外液高渗,致使细胞内液向细胞外转移,使细胞脱水皱缩,严重患者因颅骨与脑皮质间的血管张力增大,可导致静脉破裂而出现局部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

(4)由于细胞内液向细胞外转移以及醛固酮分泌增加,有助于血容量恢复,故血液浓缩及外周循环衰竭远比低容量性低钠血症为轻。 2、试述水肿的发病机制

水肿发病的基本机制是血管内外液体交换失衡和体内外液体交换失衡。前者包括毛细血管流体静脉压增高。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微血管壁通透性增加以及淋巴液回流受阻,这些因素均会导致血管内液体滤出大于回收而使组织液生成过多;后者包括GFR↓和近曲小管、髓袢以及远曲小管与集合管重吸收增多,导致体内钠水潴留。 3、试述代谢性酸中毒时心肌收缩力减低的机制

+2+

(1)H增多可竞争性抑制Ca与心肌肌钙蛋白亚单位结合,从而抑制心肌的兴奋——收缩偶

联,降低心肌收缩性,使心输出量减少。 +2+

(2)H影响Ca内流。

+2+

(3)H影响心肌细胞肌浆网释放Ca。 4、煤气中毒是如何导致缺氧的?

(1)CO与Hb的亲和力比氧大,Hb与CO结合形成碳氧血红蛋白,从而失去携带氧的能力。 (2)CO抑制红细胞内糖酵解,使2,3-DPG生成减少,氧离曲线左移,氧合血红蛋白中的氧不易释出,加重组织缺氧。

(3)增加其他血红素对氧的亲和力,使氧离曲线左移。 5、试述休克早期的机体代偿

(1)全身血液重分布:儿茶酚胺分泌增加,使皮肤、腹腔脏器和肾血管收缩,而脑动脉、冠状动脉无明显改变→保证心脑血供。

(2)自我输血:容量血管收缩,增加回心血量,维持动脉血压。 (3)自我输液:毛细血管流体静压降低,组织间液回流增加。

(4)其他:醛固酮及ADH增高,保钠保水,增加循环血量;交感神经兴奋增强心肌收缩力。 6、试述DIC患者发生出血的机制 完整:

(1)凝血物质的消耗

在DIC发生发展过程中,各种凝血因子和血小板大量消耗,特别是纤维蛋白原、凝血酶 原、因子Ⅴ、Ⅷ、Ⅹ、Ⅷ的血小板普遍减少。因此曾有人将DIC称为消耗性凝血病。此时。因凝血物质大量减少,因而凝血过程受阻。 (2)纤溶系统的激活

DIC时在凝血系统激活后,常有继发性纤溶系统的激活。这主要是由于在凝血过程中,通过酶性激活(蛋白酶作用造成酶性水解)由Ⅻa形成Ⅻf,Ⅻf使激肽释放酶原转变成激肽释放酶,后者使纤溶酶原变为纤溶酶。一些富含纤溶酶原激活物的器官(如子宫、前列腺、肺等)因血管内凝血而发生变性坏死时,激活物便大量释放入血而激活纤溶系统。血管内皮细胞受损、缺氧、应激等也皆可激活纤溶系统,导致纤溶酶增多。纤溶酶除能使纤维蛋白(原)降解外,还能水解凝血因子Ⅴ、Ⅷ和凝血酶原等,故这些凝血因子进一步减少,从而引起凝血障碍和出血。 (3)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的形成(FDP的生成)

凝血过程的激活以及继发性纤溶过程的启动使血中纤溶酶增多,纤维蛋白(原)被降解。纤维蛋白原在纤溶酶作用下先从其分子的Bβ链上裂解出一个小肽,然后又在Aα链上裂解出碎片A、B、C和H,留下的片段即X(分子量240~260KD),后者再在纤溶酶作用下不断裂解先后产生Y(分子量150KD)、D(分子量100KD)及E(分子量50KD)片段。它们统称为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gDP)。纤维蛋白在纤溶酶作用下形成X'、Y’、D、E’片段,各种二聚体、多聚体及复合物,统称其为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两类FDP的功能特性基本相似,其中X,Y碎片可与纤维蛋白单体聚合,从而抑制纤维蛋白多聚体生成;Y、E碎片有抗凝血酶作用;D碎片抑制纤维蛋白单体聚合;大部分FDP均抑制血小板的粘附和聚集,因此FDP可通过强烈的抗凝作用引起出血。 简要:

(1)各种凝血因子、血小板因大量消耗而明显减少。

(2)纤溶系统同时被激活,纤溶酶增加,使纤维蛋白凝块溶解,并可水解因子Ⅴ、Ⅶ、Ⅱ、ⅩⅡ等。

(3)FDP形成,它可抑制纤维蛋白单体的聚合,抑制血小板粘附、聚集和抗凝血酶。 7、试述心功能不全时机体的代偿

(1)神经-体液调节机制激活:交感神经系统激活,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激活。 (2)心脏本身的代偿反应:心率加快,心脏紧张源性扩张,心肌收缩性增强,心室重塑。 (3)心脏以外的代偿:增加血容量,血液重分布,红细胞增多,组织利用氧的能力增加。 8、试述肾性骨营养不良的机制

(1)高血磷,低血钙与继发性甲状旁腺机能亢进。由于PTH的溶骨作用,使骨质脱钙,导致骨质疏松,同时局部钙磷比可大于70,结果形成局部钙结节。血钙降低可使骨质钙化障碍。

(2)维生素D3活化障碍:1,25-(OH)2VD3具有促进肠钙吸收和骨炎沉积等作用。CRF时,由于25-(OH)VD3活化成1,25-(OH)2VD3能力降低,使活性维生素D3生成减少,引起肠钙吸收减少,进而出现胶原蛋白合成减少、低钙血症和骨质钙化障碍,导致肾性佝偻病和成人骨质软化的发生。

(3)酸中毒:CRF时多伴有持续代谢性酸中毒,后者可使骨动员加强,促进骨盐溶解,引起骨质脱钙。同时,酸中毒可干扰1,25-(OH)2VD3的合成,抑制肠对钙磷的吸收。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