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者的选择:口译过程解析
在塞莱斯科维奇的三角形翻译假设的基础上,本文从作者自身的口译实践出发,结合达尔文的“自然选择”概念,提出口译是译者根据口译活动中语境、社交目的、文化差异等语言外部因素的变化,对不同目的语表达进行“优胜劣汰”的选择,最终用口语输出在“优胜劣汰”中存活下来的目的语的过程。
标签:译者 口译 “优胜劣汰”
一、口译的特点
口译作为跨文化交流的一种方式,与笔译有诸多不同之处。与笔译相比,口译具有即时性、不可预测性和不可逆性等特点。首先,口译具有即时性。口译要求译员在极短的时间内快速作出反应,译员需要具备即时应变能力。第二,口译具有不可预测性。翻译的内容往往是不可预测的。信息发送者对其自身下一步要发送的信息也不是绝对可以预测的。比如即兴演讲者往往是根据当时的场景以及听众的反应进行演讲,所以不能事先完全确定自己的讲话内容。从译员角度来说,他所接受的信息自然具有不确定性。译员在翻译过程中,一般无法事先得知将要接收的信息,虽然在某些特定的语境下译员可以对接下来的信息作出一定的预测,但是这种预测也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第三,口译过程中的信息传递是不可逆的。一个译员在输出信息之后,便不能再回过头来对自己输出的信息进行修改。因此,译员必须具备较强的短期记忆能力,在翻译的过程中要以准确的记忆为基础,快速地作出正确的信息输出选择,以确保信息得到准确无误、流畅通达的传递。
二、口译过程解析
对于口译活动研究,巴黎释意学派的代表人物塞莱斯科维奇(1990)曾提出了一个三角形翻译过程的假设。根据这一假设,在口译的过程中,译员在听力理解的基础上可以记住原语的词语和结构,把原语表达的信息直接用译语表达出来,但是在更多的情况下,译员在听力理解的基础上记忆的并不是原语的结构、词汇等,而是脱离原语言外壳的交际意义,然后再运用目的语的词语把它准确、流畅地表达出来。所以,正常的口译过程可以简单地归纳为:听力理解——脱离原语言的交际意义——输出表达,如下图所示:
从图中可以看出,根据塞莱斯科维奇的三角形假设,不同语言之间的转化有两种方式:一种为由语言1通过直接的代码转化形式转化成language2;另一种则是在掌握语言1的意义之后从三角形的顶端“意义”开始传送自发表达的意义,此时已经变成意义的原语外壳将被剥离,语言外在的形式对译者就不再有约束力。
“脱离原词原语外壳”的释意对于口译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在口译研究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这种释意也有自身难以克服的不足,例如它无法对脱离语
言外壳这一过程和译员的角色作出合理的解释。
口译活动中交际环境因人而异,因地而异,交际主题不断变化,语言、语码和语体亦随之发生变化,“语言的感知、辨识、语言、语义、语篇、文体、修辞、文化、社会心理分析、意义判断和综合等均在瞬间发生着变化。”(刘和平,2001)。笔者认为口译的过程就是一个基于塞莱斯科维奇所述的在理解交际意义的基础上,译员对多种不同的目的语表达形式进行“优胜劣汰、物竞天择”的过程,就如达尔文的进化论一样。译员在口译的过程中,起“优胜劣汰”的主体作用,就如同是对物种进行筛选的地球。语境、社交目的、文化差异等语言外部因素则扮演一个促进译员对译文进行优胜劣汰的环境变化因素,就如同推进物种淘汰进化的气候变化等环境变化一样。口译的整个过程可以概括为四步:1.译者理解并记忆“脱离原词原语外壳”的交际意义;2.译者找到相应交际意义的多个目的语表达形式;3.译者根据语言外部因素进行优胜劣汰;4.译者输出优胜劣汰后存活下来的目的语表达。如下图所示:
2012年5月9日,浙江省中小企业局局长在浙江——特拉华企业对接交流会上发表讲话,笔者应邀做交传口译。下面以其讲话的翻译为实例,具体说明口译过程中的优胜劣汰。
该局长的讲话内容主要是介绍浙江中小企业的现状,以及浙江与特拉华在企业合作交流上所做的努力。交流会旨在促进双方企业的技术与资金交流,实现共赢。从语言层面看,该材料属于典型的经贸文本。内容包含大量的数字信息,文体严肃、正式、规范。从交际情境以及交际目的等语言外的因素看,其交际场合十分正式、严肃,交际目的主要是介绍浙江省。在这一环境背景下,促使译者对语言作出优胜劣汰的选择标准就是以严肃、准确的译文为导向,以简单有效的信息传播为目的。在这一标准下,口译过程中的优胜劣汰现象非常明显。
(1)目的是进一步落实去年7月赵洪祝书记在访美期间与美国特拉华州州长签署的《浙江省与美国特拉华州战略合作备忘录》的有关精神。
The purpose of this symposium is to further implement the strategic cooperation memorandum signed between Zhejiang and Delaware during our Secretary’s visit to the United States last year.
对于例(1)翻译的选择处理,主要集中在《浙江省与美国特拉华州战略合作备忘录》以及赵洪祝书记这几个信息点上。《浙江省与美国特拉华州战略合作谅解备忘录》有如下几个译文选择:1.“The Strategic and Corporative Memorandum of Zhejiang and Delaware.”2.“the Strategic Cooperation Memorandum between Zhejiang and Delaware.”等等。这句话内容较长,对其进行翻译选择,起主导作用的因素是,要在短时间内快速作出简单有效的信息传播。根据这一标准实施优胜劣汰之后,笔者选择了第二种译文,因为与第一种译文相比,第二个译文虽然略显不规范,但却更利于译者作出快速反应,更易于听众理解,能保证信息的有效传播。而对于赵洪祝书记这一信息的处理,译者也可以有多种选择:“Zhao Hongzhu, Secretary Zhao”“Secretary Zhao Hongzhu”“our secretary”。对于外国听
众,赵洪祝对他们来说十分陌生,而这里的主要信息为书记这一职位,因此笔者选择了“our secretary”这一翻译,以方便听众接受。这两个选择主要都是基于交际目的作出的优胜劣汰。下面再来看一个语境占主导影响因素左右译文表达形式选择的译例。
(2)为此,我谨代表浙江省中小企业局对所有参与此次交流大会的各位嘉宾表示由衷的谢意和热烈的欢迎。
Therefore, on behalf of the SME Bureau of Zhejiang, I would like to extend our warmest welcome to all the guests present here.
这是一句典型的外教辞令,十分正式得体,其交际意义为向来宾表示欢迎。在这个句子里,优胜劣汰最主要的影响因素变成了正式得体的语境。笔者在理解了原文的意思之后,有如下几个可能的翻译版本:1.“So, welcome here everyone! ”2.“I want to say welcome to everyone!”3.“I want to extend our welcome to all of the guests here!”4.“I would like to extend our warmest welcome to all the guests present here.”从以上四个不同的表达形式中不难看出,最后一种相比之下最为正式、得体,最符合当时的语境。于是,经过这一因素的优胜劣汰,第四个形式“I would like to extend our warmest welcome to all the guests present here”也就得以“生存”下来。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其他类似的例子。例如:
(3)美国是最大的发达国家,经济总量大,资金充足……
While our American counterpart is the largest developed country which has a huge economy, sufficient capitals...
根据这一交际意义,相应的目的语表达句型有“American is...,our American counterpart is...”最终根据正式得体这一标准,our American counterpart被保留了下来。
最后看一个具体词汇选用上的优胜劣汰过程。
(4)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浙江历来是个出经验的地方。
Since China opened up itself to the world, Zhejiang has made numerous achievements.
在例(4)中,“经验”一词的交际意义比较难处理。如果按照字面意思理解,其相应的目的语表达应该是“experience”,“skills”等。整个句子可以翻译成 “Zhejiang has made numerous experience.”这显然不是原文想表达的意思。究其原因还是由于中西文化的不同而引起的。进一步剖析其交际意义,笔者认为这里的“经验”应该是“成就、功绩”的意思。根据这一意义,其目的语表达就有“accomplishment”,“achievement”等。由“experience”,“skills”到“accomplishment”,“achievement”。根据文化的不同,笔者完成了具体词汇上的优胜劣汰。
译者作为口译优胜劣汰中的主体,其扮演的角色与自然界中的优胜劣汰主体地球(自然环境)有一定的不同。自然界的优胜劣汰是无条件的、本能的一种选择过程,而译者作为具有能动性的人,选择的过程也带有一定的不确定性。例如,译者对原语的理解、认知,以及其反应能力、听力理解能力等都会对译者的选择带来很大影响。例如:
(5)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中小企业3.2万家。
Among these, there are 32 thousand scaled enterprises.
在例(5)中,如果译者缺乏必要的商务知识,就很难对“规模”一词作出正确的理解,那么,优胜劣汰就难以实现,信息的准确专递也就无从谈起。与此相反,在看到“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这类十分模板化的表达时,译者往往会条件反射般地很快给出“Distinguished guests”,“ladies and gentlemen”这样的翻译。并不是说在这个例子中,译者不需要作出任何优胜劣汰的选择,而是这一过程在极短的时间内就已经完成。而对于其他一些语言外部变化因素较多的情况,译者就需要更多的时间进行优胜劣汰的选择。
三、结语
口译是译者根据口译活动中语境、社交目的、文化差异等语言外部因素的变化,对不同目的语表达进行“优胜劣汰”的选择,最终以口语形式输出在“优胜劣汰”中存活下来的目的语的过程。口译的质量与效果主要取决于译员对双语的理解能力,对不同语境、社交目的、文化差异等因素的判断能力,对双语表达的辨识和配对能力以及双语口头输出能力等。因此,要提高口译能力与口译质量,译员要做到如下几点:首先,译者要提高双语的听力理解能力,了解双语文化内涵,以便在口译过程中快速、准确地把握“脱离原词原语外壳”的交际意义。第二,译者必须大量阅读双语对照读物,丰富语言表达形式,同时提升自身的双语辨别能力,了解多个目的语表达形式的差异;还要进行反复的口译训练,使“译者理解交际意义——找到相应交际意义的多个目的语表达”这一过程成为条件反射般高效的本能反应。第三,在拥有一定双语能力的基础上,要熟悉不同语言环境下的语境、交际目的、文化背景等因素,以便准确、高效地根据语言外部因素对表达形式进行优胜劣汰。第四,在目的语输出方面,译者要重视语流、语速,提高自身的口头表达效果,确保受众准确、高效地接收信息。总之,如果译者能将口译中的“优胜劣汰”的选择过程变成像自然选择一样的本能反应,那么口译的质量与效果将大大提高。
参考文献:
[1]布林尼.进化论[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
[2]勒代雷,刘和平.释意学派口笔译理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
[3]塞莱斯科维奇.口语理论实践与教学[M].汪家荣等译,北京:旅游出版社,1990.
(杨超超 于应机 浙江宁波 宁波大学外语学院 31521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