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英语教学文化论文范例

2023-06-16 来源:伴沃教育

英语教学文化论文范文1

本文从Focus-on-form的理论入手,通过部分商务英语实践教学环节的特点,探索在以交际为中心的商务英语实践教学中渗透相关文化信息的方法。高职教学定的人才培养模式,要求我们在课程设置中相应采取“必须、够用”的原则。而高职学校中的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课程大纲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因此,许多学校都在自己探索适合本校具体情况、当地经济发展状况的新思路。在这个全国范围的高职教改环境里,我们看到不少学校商务英语专业都在课程设置上作了很大的变动,比较明显的特点就在于缩减文学、文化、语法甚至于阅读、翻译、写作等传统英语专业课程,同时加大了经贸、英语听说以及相应的实践课程。其目的很明确,即在普遍存在学时短、课程多、师资力量弱的客观情况下,加强专业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和商务方面的专业知识以突出“高技术应用性人才”的培养目标。

但是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我们却不断发现新的问题———学生对于跨文化知识的匮乏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商务英语专业教与学的障碍,在商务英语实践教学环节中体现尤其明显,如:跨文化谈判实践中语言技巧与非语言技巧的掌握;跨文化翻译实践中的文化符号不对称问题;跨文化交流中价值观念与行为差异;跨文化管理理念冲突等等。这些问题的出现要求我们再次审视跨文化信息在商务中的作用与存在方式。

一、跨信息在英语教学及英语交际中的作用

(一)近十几年来在我国开始流行交际法教学,强调语言的社会交际功能和使用功能。交际能力通常包括五方面的内容:1.语言———指掌握语法知识;2.功能———指运用听、说、读、写四方面的能力;3.语境———选择与所处语境相适宜的话语;4.交际者之间的关系———根据对方的身分、地位、社会场合,说出合乎自己身分的话语;5.社会文化知识。文化语言学研究表明,语言中储存了一个民族所有的社会生活经验,反映了该民族文化的全部特征。而交际能力的培养也就是使学习者在与对方交流中,根据话题、语境、文化背景讲出得体、恰当的话,这种能力反映出学习者对所学语言所代表文化的了解程度。外语教学目的是培养语言应用能力,交际能力离不开对所学语言国家文化的了解,学习一种语言必然要学习这种语言所代表的文化。

(二)而将此问题进一步放大,也能发现类似的社会需求。当跨国公司进入国际市场时,由于价值观念、行为准则、思维方式的不同,不同文化背景的企业管理者在企业管理和决策中会产生不同的观点,而他们之间的文化冲突现象日益显著,就必然严重影响企业的发展。。著名跨国公司文化差异研究专家戴维•A•利克斯甚至认为———凡是跨国公司大的失败,几乎都是因为忽略了文化差异所导致的结果。在这样的社会需求下,具有商务英语专业知识同时也具有一定文化背景知识与跨文化沟通技巧的人才无疑会更有竞争力。目前在高职院校学时短、课程多、师资力量弱的客观情况中,仅通过阅读来增加跨文化知识显然不够充分,而通过在商务英语实践教学中渗透文化信息,让学习者在模拟实践中体验文化差异将是一个较为理想的切入点。

二、文化信息在商务英语实践教学中的渗透

(一)Focus-on-form的启示Focus-on-form在中文里被翻译为“语意与形式兼顾”,它是上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关于语法和语意教学的新兴理论,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已经成为西方第二语言习得的一个热点。Long把Focus-on-form定义为“在以意义或交际为中心的课堂下,随着语言形式的偶然出现,学生的注意力被明显地吸引到这些语言形式上去”(1991),“是对语言形式特征的偶然注意,或教师或学生提出这些语言形式特征,它们往往在理解或表达中引发问题”(1998)。既然在以语意为中心的课堂教学中可以达到语法和语意共存,那么同样我们也能借用Focus-on-form的思路,探索在以交际为中心的商务英语实践教学中渗透相关文化信息的方法。下列模式是以Focus-on-form的操作方式在商务英语实践教学中“隐性”渗透文化信息的尝试之一:1.课堂活动准备工作:确定课堂(专业)教学目标!选择有关跨文化信息2.课堂活动组织形式:语言交际活动开始!语言交际活动终止!学习者自觉注意活动终止原因!文化差异因素出现(可采用InformationGap方式)!跨文化信息渗透!语言交际活动重新开始!体验文化差异!语言交际活动结束!完成课堂(专业)教学目标

(二)案例教学课堂中跨文化信息的渗透案例教学,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以案例为基本教学材料,将学习者引进教育实践的情境中,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向互动、平等对话和积极研讨等形式,提高学习者面对复杂教学情境的决策能力和行动能力的一系列教学方式的总和。

1.恰当的案例选择是实现文化信息渗透的前提案例的选择应该同时能够满足专业教学的需要和体验文化差异的需要。

2.合理的互动与引导是实现文化信息渗透的关键教师需要在整个教学环节中扮演好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作用,保证学习者能够自然、自觉感受到文化差异的存在及影响。

(三)商务谈判实践环节中文化信息的渗透商务谈判实践环节实际上非常适合学习者们体验不同文化背景中人们的心理特征,思维模式及其引发的行为方式的不同,所以情景设计与心理分析应该成为此实践环节中的重点。1.情景设计应尽量贴近现实,为文化差异带来的冲突预留空间在实践环节最初的指导中就有必要为模拟谈判的5.4亿增长到2004年的近13亿。受耕地面积减少和人口增长双因素影响,人均耕地面积逐年下降,2004年降为1.41亩左右,不到世界人均耕地的一半。有关研究预测,到21世纪30年代,我国人口将达到15—16亿,到时,人均耕地面积将会比目前减少1/4,人地矛盾将更为尖锐。加之,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耕地减少的趋势在短期内难以逆转,土地资源的稀缺性将日益凸显出来。与日益减少的耕地相比,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却日益增多。2003年我国农村从业人员总量已达4.897亿人,约占我国劳动力总量的70%,按照现有生产力水平和生产规模,我国目前农业生产大约仅需1亿劳动力,因此,农村剩余劳动力达到3.4亿,目前大约有1.2亿在外务工,仍有2.2亿多可能长期处于隐蔽性失业或半失业状态,且这种状态在长时间内难以改观。不仅农业生产的要素状况如此,而且在几十年的农业发展过程中,农业技术进步的程度和水平也出现了极不平衡的状态。在工业发达的沿海和大城市郊区,农业技术模式已开始向资源密集型过渡,呈现出了以设施替代劳动和土地,这种技术模式的发育是与这类地区的资源及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相适应的。。由于受农业劳动力剩余和土地相对稀缺的双重挤压,农业劳动生产率相对较低,因此,农业技术进步趋势会向节约土地的技术进步的转移,如多熟种植、间套和节肥、节水等。在以生存性农村为主的西部贫困地区和山区,由于劳动力投向农业的机会成本很低,劳动生产率和土地生产率均十分低下,所以这类地区农业技术发展的方向是提升土地生产率,生物技术如良种、化肥、地膜覆盖是其正确选项。由此可见,我国农业发展和农业科技发展水平都是不平衡的、多层次的,和少数尖端领域技术突破性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总体农业科技水平的落后,与高水平的科研水平并存的是低效率的普及工作。这些因素决定了我国农业发展和农业科技水平呈现出多元性,要求我们在今后的农业科技进步中选项的多层次性。超级秘书网

三、多元化农业技术进步的必然选择

由于受到资源约束、市场约束、战略目标和工业化水平等因素制约,导致我国在农业技术进步的选项上不能只是静态单方向的演进,而必须是动态的多元化的推进态势。在沿海地区、大城市周边郊区及工商业比较发达的地区,其工业化水平高,经济发展快,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方便且比例高,劳动价格相对昂贵,土地则显稀缺,农业的发展应立身于自身优势和区位优势,压粮扩经,优化产品结构,提高农产品质量和专用性。大力发展精准农业、品牌农业,农业技术发展的方向是提高竞争力,技术选择上应以资源密集型为主,以实现资本对相对稀缺的劳动和更加稀缺的土地的替代,重点发展生物技术,改善生产条件和设施,适当发展现代信息技术,大力推广农机械的使用。中部地区是我国粮食主产区,是我国农业的典型代表,生产中保持了精耕细作等传统农业的优良技术,人口众多,土地面积宽广,但劳动生产率不高,其发展目标应首先满足我国居民对农产品的需求,所以,中部地区农业技术的方向必然会朝着劳动密集型和有利于不断提高土地产出率的方向发展。

。农村剩余劳动力众多且素质不高,劳动生产率与土地生产率十分低下,但土地稀缺特征不明显,从扩大粮食产量以满足人们基本生存需要出发,这些地区应以提升土地生产率和劳动生动生产率为技术进步的主要方向,重点推广能提高土地生产率的生化技术如良种、化肥、农膜以及有利于水土保持、平衡生态的技术。当然,基于诱导性技术变迁理论,使得某些农业资源的稀缺性和市场对农产品的需求变动能及时地传达给有关技术变迁的当事人。为了使农业技术进步沿着正确的道路发展下去,正确的政策取向应该是以诱导型制度变迁为主要手段,使农业资源的配置成为技术创新的长效动力,引导农业技术遵循劳动力价格、土地价格与资本价格之间的有机互动的方向变迁。农业技术政策的机制在于依托诱导型和强制型制度变迁获得预期的技术变革效应,从而使农业技术选项建立在切合实际的基础上。

【参考文献】

[1]朱玉春,刘天军写作编著.数量经济学,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

[2]张全红.我国农业技术进步的路径选择,农业经济,2006.5.

英语教学文化论文范文2

关键词: 高职英语教学文化导入语言应用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

我国新修订的《高等学校英语教学大纲》中规定: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根据要求,教师在课堂上除了教授学生语言知识外,还应导入相关的文化背景,从而增强人文教育。因此,高职英语教师要从根本上转变观念,重视文化导入教学,逐步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一、高职学生英语学习现状

高职学生的英语水平不高,绝大多数学生只有中学的英语水平,而且英语水平参差不齐,主要表现在词汇量比较小、英语文化背景知识匮乏、应用语言的能力很差等。笔者在课后和学生们进行了交流,发现喜欢学习英语的学生不到50%,有些学生甚至对英语完全不感兴趣,只是为了通过大学英语三、四级考试而盲目地学习英语。这种状况不容乐观。英语学习兴趣的浓厚与否,会直接影响高职学生英语学习的效果。高职学生英语水平不高的主要原因就是他们对于英语学习不感兴趣,没有学习动机。有些教师不了解高职学生的这一现状,就可能会竭尽全力地维护好课堂纪律,殚精竭虑地给学生灌输语法、词汇知识,出现学生学得“苦”、教师教得“累”的现状。至于教学效果都无暇顾及,更别说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了。

二、文化导入的重要性

(一)语言与文化是密不可分的

基础英语教学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让学生掌握英语的语言知识及其表达方式,而且应当让他们获得新的知识、新的精神与理念,特别是了解和掌握与本国国情不同的他国事物、现象和文化,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和完善学生的语言素质特别是语言应用能力。对于一种语言的习得,决离不开对这种语言所表现的社会文化内涵的了解。语言不但是文化重要而突出的组成部分,而且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是文化的载体,同时还是文化的产物。学习语言的过程就是认识文化的过程。中国人和英语国家的人生活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之中,在风俗习惯、、思维方式、道德观、价值观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中西方文化内涵的差异必然造成词义、句义、联想意思、比喻意义等语言现象的差异。语言学家认为语言学习者失败的原因很多,但主要是没能把文化学习和语言学习有机结合起来,许多高职学生在英语考试中也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但让大家尴尬和困惑的是,在跨文化交际中,学生的语用失误频频,表现出的实际水平与其语言基础大相径庭。

(二)激发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

人们学习外语通常出于两种动机:一种是受学习、工作或生存等客观需要的推动,被称为工具型动机(instrumental motivation);另一种是因对该语言或使用该语言的国家、民族及其文化充满好奇心,或者对语言学习有浓厚的兴趣,属综合型动机(integrative motivation)。两种动机,哪一种更能促进外语学习并无定论,但是如果学习者兼有两种动机,那么他的外语学习积极性必然最高,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英语在中国受到学生、老师和社会高度的重视既是因为各种英语测试,也是因为英语是一门世界通用的语言,掌握了英语就能获取更多的信息,了解更多的文化,与更多的人们进行交流。对于一些高职学生来说,他们本身的英语基础的确相对薄弱,但他们对了解中西方的文化差异等人文知识却非常感兴趣。如果教师能在课堂上很好地进行文化导入,加强背景文化知识的教学,通过让学生了解西方国家的风土人情、节日、风俗等情况的方式,就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让学生在不自觉的快乐中,获得知识,完善认知结构,从而使英语学习成为一件身心愉悦的美事。

三、文化导入的方式和途径

(一)词汇教学的文化导入

高职学生普遍存在着词汇量少的问题,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听、说、读、写等各方面的能力。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对新词的词义、搭配等讲解往往十分重视,并会给出多种例句帮助学生记忆掌握单词,但对词汇文化内涵的讲解却往往缺乏重视。词汇包含的文化意义非常丰富,它们是一个民族的语言、社会和文化发展的结晶,充分体现出这个语言群体的文化环境、价值观念和生活习惯。。”由此可见,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既要对学生输入词汇的拼写和字面意义,又要让他们记住这些词汇的文化意义。比如:

1.掌握词汇的文化内涵。有些同一概念的词语在两种文化中可能具有截然不同的文化内涵,教师凡是遇到在英汉语言里具有不同文化内涵的词汇时,就应不失时机地提醒学生。如英语中的retire一词,虽然解释为“退休”,但它和汉语中“退休”一词所反映的文化价值观念却不同。英语retire略带贬义,意思是65岁退休后就意味着失去了原有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收入,成为被人可怜、看不起的人。而汉语中的退休是指劳动者经过了辛勤的付出,为社会作出了自身的贡献后进入休闲放松、享受生活的黄金时代。又如,猫头鹰在汉语和英语中的内涵意义不同。英语中有as wise as owl(像猫头鹰一样聪明),表明讲话人把猫头鹰作为智慧的象征,禽兽间的争斗要猫头鹰来做裁判,而中国人却视猫头鹰为不吉祥之兆,其差别大相径庭。为避免词语的不等值性所带来的交际窘迫,在初次学习这些词的时候就应当让学生对其特点加以了解。教师在教授词汇时,不能只传授它的基本含义,还应该传授词汇的文化内涵。

2.注意词汇的使用范围。例如:breakfast一词,在美国令人想到的可能是面包、牛奶、燕麦粥、咖啡等;在中国,却是大饼、油条、稀饭、馒头等。由于文化的差异,在一种语言里有的词在另一种语言里却没有对等的词,如:汉语里有“”、“铁饭碗”、“走后门”是英语里没有的。英语里同样有happie,coyboy等在汉语里没有的词汇。

(二)与交际有关的文化导入

随着当前各国间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国际合作的广泛深入,外语教学的内容和目标也应随之改变,特别是针对高职类学生来说,也许他们的英语读写能力不如本科院校的学生,但他们的英语实际运用能力却可以通过日常的教学活动得以突破,从而使他们在社会活动中更具竞争力。

1.与感谢、道歉等相关的日常用语。在教学活动中,我们经常会碰到一些与日常活动相关的句子,这些句子看似简单,但如果不恰当地使用,就会带来交际窘迫。第一,说道歉。英美人说“对不起”时常用“I am sorry./Pardon me./Excuse me.”,甚至不小心咳嗽也要说:“I am sorry./Excuse me.”而中国人说“对不起”的用法却不同,如中国人说:“Sorry,my English is not so good.”但实际上自己英语水平并不差,因为中国人太谦虚了,英美人会认为中国人言不由衷。第二,见面打招呼。中国人一般在吃饭前后问:“吃过了吗?”路上遇见了,会问:“上哪去?”但是如果问英美人:“Have you had your meal(吃过饭了吗)?”英美人肯定表示不解:“你想请我吃饭吗?”,问“Where are you going?”就会被认为是干涉个人隐私,是不礼貌的行为,而英语的问候语则是:“Hi./Good morning./Good afternoon./Good evening.”第三,称赞和谦辞。称赞语是交际的剂,它使交际得以在融洽的气氛中向前推进。英美人对于称赞往往只说声:“Thank you.”而中国人认为对别人的赞扬表示认同,太不谦虚了,中国人喜欢赞扬别人,贬低自己,对赞扬往往表示自谦。这些都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提醒学生,让学生在具体的场景中自编对话进行操练,做到学以致用,运用自如。

2.禁忌语与委婉语的使用。了解禁忌语及其相应的委婉语是十分必要的,否则在交际中会显得唐突粗鲁,极易引起尴尬或不快。如“poor(贫穷)”在英文中是一个可怕的字眼,它意味着生活困窘,也标示着社会地位低下,一般可以用needy,down on one’s luck,disadvantaged等词替代。又如,同样是指“肥胖”,fat会引起不快,plump则会使人联想起身材的丰满,而对于身体过瘦的女人用slender,slim(苗条)代替a skinny woman(骨瘦如柴的女人)会使人容易接受。对于疾病和死亡中西方文化中都有其各自的委婉说法,英语中die会由go,pass away,be with the God等委婉语代替;一个人耳聋,不用deaf(聋子),而是用hard of hearing(耳背)来代替。不同国家的禁忌语和委婉语表达了不同的价值观念和文化理念,英语委婉语也已成为英语文化中不可割舍的一部分,是英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让学生多了解一些这方面的常识将有助于交际的成功开展。

(三)专题选修法

1.定期、限时开设文化课程或进行系列性的讲座。讲座作为传授知识的一种有效手段,对于文化教学来说也是必不可少的。文化讲座可以将支离破碎的文化信息重新整合构造,有利于学习者进行系统文化知识的学习。而且这种讲座可给学生提供教师文化方面的最新的研究成果,同时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增强他们的文化敏感性。但是,文化专题讲座提供给学生的大都是直接的经验,而且大量冗长的讲座往往会使学生感到厌倦,所以教师在设计讲座时应该力求简明扼要、生动有趣,将学生自己的文化体验与讲座内容结合起来,创造更多的体验式学习机会。

2.分学期开设选修课。学校可以根据学生的需求,分学期开设“欧洲文化入门”、“英国概况”、“美国概况”等文化类课程。文化导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只有对所学语言国家的历史、地理、文学、教育、艺术、哲学、政治、科技、风俗习惯等各方面的文化知识进行系统全面的认识,学生才能真正增强跨文化意识,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形成多角度、立体的思维方式。

四、文化学习评价的方法

通过测试的方法来考查学生对于所学语言的文化背景知识的掌握情况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笔者认为,在众多的测试法中,作品集评价法是一种真实、可靠且综合性的文化测试和评价方法。它指学生在一段时间内(通常是以学期、学年或阶段为单位)按照教师的要求或根据自己的需要,完成的一系列系统、有序的作业、研究报告、学习日记、测试等“文件”为基础,对学生付出的努力、进步的情况、学习的态度、学习的方法和成就的多少进行评价。比如:在学期开始时,教师与学生一起商定作品集,包括的内容、各个作品的形式、评价的标准和时间计划。学生通过参与评价内容和目标的确定,更加清楚自己的学习任务,更能督促自己竭尽全力去完成学习内容,实现学习目标。比如作品集内容可以是阅读文学作品,以泛读的方式大量接触英美文学作品,通过阅读这些具有真实文化语境的语篇,学生能够了解西方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审美取向、历史文化背景等。在整个学期期间,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较高层次的指导,通过对作品的时代背景及主要人物作本质性的分析,使学生准确地把握作品内容,增强对所学语言国社会、历史、价值观念等的认识,从而提高实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学期结束时,学生对学习的过程和效果进行展示,可以是书面的形式,如论文、日记等,也可以是口头的,如演讲、表演等。教师将评价表发给学生,让他们对自己的作品进行自评;此外,学生交换文件夹,进行互评;最后,教师对学生的文件夹进行终评。根据学生对于文化知识、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等各方面的掌握情况,给予等级评定,一般分为优秀、良好、一般、差四个等级。这种评价方法有利于教师更好地设计和控制教学活动,创造最佳的学习气氛。同时对于高职学生来说,这种评价法能刺激他们的学习积极性,给予他们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去完成任务,能更好地进行自主学习。

五、结语

语言与文化是密不可分的,文化导入必须寓于语言教学之中。在基础英语课教学上,教师应结合高职学生的特点,注重把语言与文化有机结合,同时辅以第二课堂多元化的教学内容,使学生既欣赏文化又学习和掌握语言技巧,以最终达到激发高职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提高其语言运用能力的目的。以文化为切入点的英语教学模式,对教师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它促使教师走出语言教学只教词汇和语法的误区,大胆尝试新的教学思路和方法,重视文化教学,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英语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2]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3]胡文仲.外语教学与文化[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

英语教学文化论文范文3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语言是随着民族的发展而发展的,语言是社会民族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历史、风俗习惯和风土人情等,各民族的文化和社会风俗又都在该民族的语言中表现出来。语言离不开文化,文化依靠语言,英语教学是语言教学,当然离不开文化教育。 

一、为什么进行文化教育 

1.文化差异是跨文化交际的障碍 

现代化的进程加速了精神和物质产品的流通,将各个民族纳入到一个共同的“地球村”中,跨文化交际成为每个民族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然而,文化差异是跨文化交际的障碍,克服文化差异造成的交际障碍已经成为整个世界共同面临的问题。 

2.文化教育是实现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关键 

语言能力是交际能力的基础,然而具备了语言能力并不意味着具备了交际能力。越来越多的人已达成共识,即交际能力应包括五个方面:四种技能(听、说、读、写)加上社会能力。但英语教学中,教师往往比较重视语言的语法结构,而忽视了语言的社会环境,即语言中的文化教育,致使学生难以知道什么场合该说什么话。在此,语言的文化差异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作为一个重要问题被提了出来。 

二、文化教育的内容 

 

1.介绍 

在教材中"What's your name?”出现的频率相当高,但对于它在何种情况下使用却鲜有解释。实际上,英语国家的人在谈话时一般先介绍自己的名字,如“I am..."对方自然会即刻说出自己的姓名。即使在填写表格、面谈等场合需要问及姓名时,一般也只说“ Your name, please?”或“May I know your name?”如果使用“What's your name?”,他们将有一种被审问的感觉。  

2.打招呼 

中国人日常打招呼习惯于问:"你吃饭了吗?"(Have you had your dinner?)如果你跟英语国家的人这样说,他们认为你是想请他们吃饭。英语国家人打招呼通常以兴趣爱好为话题如天气、健康状况、交通、体育等等。 

3.称呼语 

例如“comrade"是社会主义国家所特有的称呼,在英语国家称呼不知其名的陌生人常用Sir和Madam。如果我们和英语国家的人以comrade相称,他们将会感到莫明其妙。 

我们在教材出现称呼一位工人为"Uncle Wang"的情况,这也是中文思维套用英语的现象。汉语中的亲属称谓有泛化使用的倾向,常用于非亲属之间:年轻人对长辈称"叔叔"、"阿姨";对平辈称"大哥"、"大姐"。但在英语中,亲属称谓不广泛地用于社交。如果我们对母语是英语的长辈称"Uncle Smith"、"Aunt Brown",对方听了会觉得不太顺耳。 

又如学生知道teacher的含义是"老师",也就相应地把"王老师"称为Teacher Wang。其实,英语中teacher只是一种职业;汉语有尊师的传统,"教师"已不仅仅是一种职业,而成为一种对人的尊称。由于这种文化上的差异,造成学生的简单理解:王老师=Teacher Wang。同样还把汉语中习惯上称呼的"张医生"、"王护士"称为Doctor Zhang, Nurse Wang,英语国家的人听起来感觉不可思议。英语中称呼人一般用Mr., Miss, Mrs.等。 

4.感谢 

一般来说,我们中国人在家庭成员之间很少用"谢谢"。如果用了,听起来会很怪,或相互关系上有了距离。而在英语国家"Thank you."几乎用于一切场合,所有人之间,即使父母与子女,兄弟姐妹之间也不例外。送上一瓶饮料,准备一桌美餐,对方都会说一声"Thank you."公共场合,不管别人帮你什么忙,你都要道一声"Thank you."。这是最起码的礼节。 

当别人问是否要吃点或喝点什么时(Would you like something to eat/drink?),我们通常习惯于客气一番,回答:"不用了"、"别麻烦了"等。按照英语国家的习惯,你若想要,就不必推辞,说声"Yes, please."若不想要,只要说"No, thanks."就行了。这也充分体现了中国人含蓄和英语国家人坦荡直率的不同风格。 

5.称赞 

在英语国家,赞美也常用来作为交谈的引子。赞美的内容主要有个人的外貌、外表、新买的东西、个人财物、个人在某方面的出色的工作等。通常称赞别人的外表时只称赞她努力(打扮)的结果,而不是她的天生丽质。对别人的赞美,最普通的回答是:"Thank you."如, 

A:Your coat looks nice. 

B:Thank you. 

6.隐私 

中国人初次见面问及年龄、婚姻、收入表示关心,而英语国家人却对此比较反感,认为这些都涉及个人隐私。如在JEFCBook 1 Lesson 16中有这样的对话:"How old are you, Mrs Read? ""Ah, it's a secret!"为什么Mrs Read不肯说出自己的年龄呢?因为英语国家人都希望自己在对方眼中显得精力充沛,青春永驻,对自己实际年龄秘而不宣,妇女更是如此。再如中国人表示关心的"你去哪儿?"(Where are you going?)和"你在干什么?"(What are you doing?)在英语中就成为刺探别人隐私的审问监视别人的话语而不受欢迎。 

英语教学文化论文范文4

一、注重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学习是最好的刺激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对学习来说,“兴趣”将直接影响学习效果。林格伦对兴趣的调查结果证明,兴趣占影响学习成功因素的25%,占影响学习失败因素的35%,可见兴趣对学生学习成败的重要。所以,教师要想尽办法,上好每一节课,使单调乏味的反复练习变得活泼生动、妙趣横生。。如教BookⅡ形容词和副词和最高级时,我就问一个学生:“Whoisthemostbeautifulinourclass?这个学生应在班里边找边说:”WangXiaomingis,这下全班同学哄堂大笑,因为王小明的外号就是“白马马王子”。这一问之后,学生个个争着举手,从情绪高昂,争着回答另外的问题,eg:whoisyoungerthanyou?等等。这样展开教学活动给学生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

当然兴趣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而要持续不断。教师应做到备学生、备教材,设计每一节课,都使其有趣味性。创造和谐的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应尽量多扬少抑,哪怕这个学生仅仅取得一点进步。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激活学生学习动机,增强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变被动应付为主动探求知识,使之成为乐之者。

二、完善学生的“自我意识”。

当然应试教育犹如将学生推入知识的海洋,其结果可能导致其学会“游泳”,也可导致“淹死”其中。那些本可以成为“游泳高手”者,由于缺乏指导而“夭折”,我们人为地推毁了他们想建立的“成功自我意象”,让其次次地体验“失败”、“低劣”、“不如人”。。

①、帮助学生成功。帮助自卑者找回自信,让自信者更自信,特别是帮助所谓的“后进生”制订短期容易达到的目标,帮助他们达到目标并及时给予真诚的鼓励,促使他们体验到成功。

②帮助学生创新思维。思维的创造性是指新异情况或困难面前采取对策,并能够独特地解决问题。教师有意识地从思维的多向性引导,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探索知识,积极思维,充分发挥他们自己的创见。

③帮助学生结对子,鼓励互帮互学,改变旧的学习方法。养成新的学习习惯。

三、优化合理的课堂结合是关键。

①灵活运用“五步教学法”。

②对好单词关。培养兴趣,激发求知欲;直观教学,增强感官印象;总结规律,记忆单词。

③过好导课关。“温故而知新”,在复习基础上,巧设情景,引出新语言项目,再启发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由学生尝试去总结悟出新语言的规律。并让学生在练中学,学中练。

例如讲到名词性物主代词时,我就请学生回忆形容词性物主代词,再设情景记性:

A:Putonyourcoat?

B:whichoneismycoat?

A:Theblueoneisyour?

B:Oh,yes,it’smine,Thankyou.

先提问your、my,再问yours、mine的意思,学生容易地回答出来。于是引出新语言项目。

四、培养竞争意识,增强学习自觉性。

现代社会充满了机遇,也充满了竞争,充满了走上台来推销自己的时机。这种竞争应该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培养起来,成为习惯性意识,随时准备着抓住机遇,去迎接挑战。

教师在教学中,要纠正学生的保守态度和嫉妒心理,向学生灌输正确的人生观念,高尚的思想意识,并身体力行地发动学生,促成他们充满活力,积极向上,勇于表现,不怕竞争的作用,以适应现代生活的要求。具体可以分小组竞赛,男女生之间竞赛,自由组合竞赛,个人挑战竞赛等。如教单词可竞争谁读得又快又好又准;教会话时,可竞赛谁对话正确、流利;竞赛哪个组,哪个同学先背出来。这样竞赛项目一出来,同学们的热情立刻高涨起来,学习自觉性增强,学习效率就大大提高了。

英语教学文化论文范文5

目前,英语教育界对于英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必要性已经形成共识,但在如何进行文化导入等方面尚存在着一些问题,这很不利于文化导入的研究与实践。本文将在前人和他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文化导入的原则进行进一步的研究,以丰富文化导入的理论研究,指导文化导入的实践。

一、已有的对于文化导入原则的研究

我国学者鲁健冀(1990)、赵贤洲(1992)、束定芳(1996)、鲍志坤(1997)、王英鹏(1999)等从教学材料选择的角度提出了一些文化导入的原则,大家虽然表述不尽相同,但基本观点相似。这些原则是:实用性原则(或相关性原则)、阶段性原则(或层进的原则)、适合性原则(或规范性原则)和系统性原则。实用性原则要求文化导入的内容与学生所学的内容密切相关,与日常交际所涉及的主要方面密切相关。阶段性原则要求根据学生的语言水平、接受能力和领悟能力确定文化导入的内容,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由现象到本质。适合性原则要求文化导入的内容要有广泛的代表性,应属于主要目的语国家中有代表意义的主流文化,而且要根据不同的导入目的注意文化的共时性和历时性。系统性原则是针对大纲而言的,它要求有关部门应该根据外语教学的实际情况制定较为详细的教学大纲,明确规定各阶段外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内容、原则、方法以及要求学习者所要达到的水平。这些原则主要是针对教学材料的选择而言的,它们对选择和编排教学中文化导入的内容具有指导作用。

二、教学原则的内涵及要求

根据现代教学论的观点,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任务遵循教学过程的规律而制定的对教学的基本要求,是指导教学活动的一般原理。教学活动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教学原则作为指导教学活动的一般原理也应有整体性的特点。因为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学原则既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又是教学过程的总调节器。它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教学目的的确定、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安排、教学方法的选择和教学的组织形式等教学活动。有效的教学需要完整的教学原则体系的指导,即有针对教学过程的目的、内容、活动和结果诸成分的系统原则,对教学全过程提供有效的指导。正如苏联的巴班斯基从四个方面所提出的九条教学原则一样,每条教学原则都要按逻辑顺序同教学过程的每个主要环节及其主导因素相符合。这样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就都有调度它以发挥最优作用的原则。以往的文化导入原则虽然可以对文化导入教学材料的选择起指导作用,但从总体上说,是不够完整的,未涉及教学过程的其他环节。本文拟从教学原则的整体性要求出发,针对教学过程的其他环节提出以理解为目标的原则、有序性原则、对比性原则、知识传授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以完善文化导入的原则体系,从而有效地指导文化导入的教学实践。

三、文化导入的原则

(一)以理解为目标的原则以理解为目标的原则,是指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应该“以文化知识为起点,文化意识为桥梁,文化理解为最终目标”(曹文,1998)。文化知识的导入只是文化导入的第一步,其目的在于培养学习者的文化意识。文化意识是指学习者对文化间差异的敏感性,它是文化理解的基础。文化理解是指学习者能够以客观、正确的态度看待、理解母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并能够在跨文化交际中以得体的行为方式与非本族语者进行交往。这一原则是由教学受制于社会需要的规律所决定的。当今,不同文化之间的交往日趋频繁,这已经是不可回避的现实。文化理解是国际间交往的桥梁,没有对自身及彼此文化的正确理解,就不可能实现国际间,即不同文化间的顺畅交流。没有对母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的正确理解,英语学习者就不可能真正获得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此原则对教学有如下要求:1•在实施文化导入教学时,不应过分强调知识的灌输和行为的简单模仿,应通过对目的语文化的分析和解释等手段使学习者认识到目的语文化与本族文化的异同以及异同之渊源和生成的原因;2•在进行教学评价时,应该侧重学习者对目的语文化的共情能力(empathy),而不应强调他们对非本族文化的排斥或接受情况。比如,在讲授美国人对老年人的态度时,就不应以中国人对老年人的态度为标准去衡量美国人的行为。中国人尊老、敬老,并认为老年人由于经历的事情比较多,阅历丰富,因而在处理问题上,一般经验较年轻人多些。我国的俗本论文由整理提供语“姜还是老的辣”和“老将出马,一个顶俩”等就充分反映了人们的这种认识。然而,在美国这样一个竞争非常激烈的社会里,“老”是一种可怕的现象,因为“老”意味着精力衰退,生存能力降低,因而,在通常情况下,人们都害怕说老,避免说老,在美国,老年人常被称作seniorcitizens。中国人和美国人对待老年人的不同态度与中美文化中深层的价值观、世界观以及不同的社会现实等因素有关。因而,在教授这一文化现象时,就不应简单地判定哪一种是正确的,哪一种是错误的,而应该从一种文化现象的渊源上了解其生成的原因,从而理解其存在的现实。

(二)有序性原则有序性原则主要包含两层含义:其一是指文化导入内容的编排要体现文化知识本身的逻辑结构及其系统性;其二是指文化导入的教学活动要结合文化知识本身的逻辑结构和英语学习者的身心发展情况有次序、有步骤地进行,以期使学习者能够有效地掌握系统的文化知识,全面理解目的语文化。有序性原则是文化知识本身系统性的要求,也是教学制约于学习者身心发展规律的反映。文化知识像其他科学知识一样,也有其自身的科学体系。学习者学习文化知识就必须参照其逻辑顺序,掌握其基本结构,否则,难易颠倒,杂乱无章,造成学习上的困难。有序性原则要求:

1•在文化导入内容的选择上,既要注意各个层次文化知识内部的系统性和序列性,如价值观体系内部的系统性和序列性,又要注意各个层次文化内容之间的相关性,如宽泛的文化环境知识和情境文化知识或价值观体系和社会规范之间的相关性;

2•在文化导入内容的编排上,要根据学习者的认知特点和思维发展规律合理地安排不同学习阶段文化导入的内容。学习者的身心发展,尤其是智力的发展,是一个从不成熟到成熟、从不完善到完善的有序过程。学习者的认知发展由简到繁、由浅入深、由粗到精,思维能力的发展也要经历一个由形象思维到逻辑思维,再到辩证思维的过程,记忆也要经过由机械记忆到理解记忆等等。根据学习者智力发展的规律,英语教学中文化导入内容的安排要从简单、具体的文化事件到概括性的文化主题,最后才应是对目的语社会的全面理解。相应地,英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目标要求也应根据不同学习阶段学习者的学习特点,从以感性体验、感性认识为主逐步过渡到以理性认识和理解为主。

(三)对比性原则在以往的文化导入研究中,有些学者将对比作为一种导入方法。。正是基于此,笔者将其作为教学原则。首先,选择文化导入的内容要遵循对比性原则。我国文化和目的语文化之间有共性,也有个性。共性是本族文化与目的语文化具有的一般共同特点,它对目的语及其文化的学习具有正迁移的意义。个性是本族文化与目的语文化各自具有的特殊性。

笔者认为,本族文化和目的语文化的个性是文化导入的重点,而共性与个性的确定只有通过对比才能发现。比如,在词语文化的研究中,有些学者提出词语文化在两种语言中的分布可分为如下三种情况:1•某一词语在两种语言中的概念意义相同,内涵意义也相同或大致相同;2•某一词语在两种语言中的概念意义相同,但内涵意义不同;3•某一词语在两种语言中的概念意义相同,但在一种语言中有内涵意义,而在另一种语言中没有内涵意义(胡文仲,1999)。另外,还有些学者将英汉两种语言中的词语文化分为四种或五种情况。这些分布情况就是通过对比确定的,有助于我们决定什么需要介绍,什么不需要介绍。又如,有些学者认为,在英语教学中应重点导入称呼、问候、道谢和告别等言语行为的文化内涵。他们之所以能确定以上言语行为作为导入的重点,也是通过比较发现我国的学习者在这些言语行为上易犯文化错误。因此,对比是我们确定文化导入项目的依据。其次,进行文化导入教学要贯穿对比性原则。例如,我们在教授称呼(formsofaddressing)这一言语行为时,就可以通过对比让学生明白称呼在两种语言中不同的实施方式及其蕴涵的不同文化意义。中国文化规约中的长幼、上下不同身份的称呼是很讲究的,对长辈、上级的称呼要用一定的称谓。而在英语文化中,人们即使是在称呼自己的长辈、上级,在多数情况下,也可直呼其名。称呼在两种语言中的差异是两种文化差异的体现。中国社会是一个“差序格局”的社会,“权势”(power)在中国起着重要的作用,反映在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超级秘书网

而美国社会重视平等的人际关系,“一致性”(solidarity)在社会交往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两种不同的文化传统导致了两种语言在称呼及其他言语行为上的差异。通过比较,我们不仅可以让学习者认识到称呼这一言语行为在两种语言中实施方式的不同,而且还让他们明白了言语行为上的差异是深层文化差异的表现,从而使他们在提高文化差异敏感性的同时,加深了对不同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四)知识传授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该原则要求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文化知识,还要设法创造机会,使学生能够在真实或模拟的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以加深他们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并培养他们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将知识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既符合知识学习的规律,又符合文化导入的要求。因为知识的学习需要经过选择、领会、习得和巩固四个阶段,它以掌握为目的,以应用为结果。知识的学习过程是掌握,但是仅有掌握是不够的,学习者还须会运用所学的知识,不会运用就不能算作真正的掌握,真正的掌握在于操纵知识的力量去行动。杜威的“从做中学”和“教育即生活”、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的“实践出真知”等都说明了实践在学习中的重要性,语言学习也不例外。因此,在教学中,如果我们只是向学习者传授文化知识,而不给他们提供练习或运用所学知识的机会,他们还是难以获得正确运用文化知识进行实际交际的能力。就像语言形式教学不能培养学习者的语言运用能力一样,单纯的文化知识教学也不能够培养学习者的社会语言能力,这是过去文化导入的失误之处。过去的文化导入过分注重文化知识的传授,将文化和交际分割开来,文化导入以文化信息的输入为主要教学形式,结果是学习者虽然拥有很多文化知识,记忆了很多文化事实,但却仍然无法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交际中,仍然会经常地犯文化错误。事实上,介绍和传授文化知识并不是单纯地为了传授而传授,而是为了提高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培养其跨文化交际能力,因此,在文化导入中,实践就显得尤为重要。。

比如,在教授中英文化在话题选择方面的差异时,首先应向学习者说明两种文化在话题选择方面的差异,即中国人经常谈论一些诸如家庭背景、婚姻状况、个人收入等涉及个人情况的话题,而英美人却把这些情况视为个人隐私;接下来应向学习者解释这一差别是由中国的群体主义价值取向和英美的个人主义价值取向之间的不同所造成的;然后就要创造条件,利用英语角或在课堂上创设交谈的情景,让学习者练习话题的选择,以巩固他们对这方面知识的掌握,加深他们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从而提高其运用这一方面知识的能力,为以后真实的交际奠定基础。

四、结语

我国英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研究虽然已有20多年的历史,但仍有很多问题未得到解决。无论是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经验上,文化导入都需要我们继续研究,比如如何制定系统的文化导入教学大纲,如何编写既能促进语言学习,又适合文化导入的教材,如何设置更合理的可以有效促进学习者跨文化交际能力获得的课程,如何提高英语教师的文化教学能力,如何在培养交际能力的同时,促进学习者人格的全面发展,达到外语教学的最高境界,如何在跨文化交流日趋多元化的天培养学习者的国际意识,等等。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英语教育界、语言教育界的同仁及关心外语教学的各界人士进行深入的思考和研究。

参考文献:

[1]鲍志坤.也论外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J].外语界,1997,(1):7-10.

[2]曹文.英语文化教学的两个层次[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8,(3):10-14.

[3]陈光磊.语言教学中的文化导入[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2,(3):19-39.

[4]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5]贾玉新.跨本论文由整理提供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6]李秉德.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7]鲁健骥.对外汉语教学基础阶段处理文化因素的原则和做法[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0,(1):37-45.

[8]束定芳.语言与文化的关系以及外语基础阶段教学中的文化导入问题[J].外语界,1996,(1):11-17.

英语教学文化论文范文6

称呼用语在日常生活交际中的运用十分频繁的。在汉语中根据辈份和亲属关系等分得十分详细清楚,对于无直接亲属关系的年长者也称呼其叔叔、阿姨、大哥、大姐、大爷和大妈等。而在日语中更是在这些称呼上加上大量的敬语,以表示亲切和尊敬之意。但我们在小学英语教学时是不可能教授小学生这么多称呼的英语说法,因为事实上英语中对长者的称呼并没有我们文化中那么复杂,而是简单称呼男的为“uncle”和女的为“auntie”。但是我们要让小学生了解英语中关于男性和女性的说法没有汉语中他和她那么简单了。在英语中我们一般称呼他和她可以用“he”和“she”,但还常把男士尊称Mr,未婚女士尊称为Miss,已婚的尊称为Mrs或不明对方是否已婚的可称呼为Ms。让小学生了解掌握这些日常称呼用语可以很好的让他们获得对方的好感。

二、小学英语教学中导入英语文化教育的可行性

樊湖[3]在“英语学习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中谈到英语教学中文化的导入中应注意遵循适用性、适度性和阶段性原则。

1.适用性原则:指所导入的文化内容必须要和学生学的语言内容密切相关,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效率。

2.适度性原则:指所选的材料的适合程度和教学方法的适合程度。应注意选择代表主流文化的内容,同时兼顾趣味性。

3.阶段性原则:主要是指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语言水平、认知能力、生理和心理状况,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由表及里,让学生逐渐理解文化内容的本质。我们认为分析的相当的恰当和合适,结合小学英语教育的实际情况,我们认为可以参照以上原则的内涵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课外的情景教学中进行主动地英语文化的输入。

三、结束语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