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研究

2023-07-08 来源:伴沃教育


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研究

摘要 目的:探讨肺表面活性物质(PS)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观察60例RDS患儿给予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前后肺氧合功能、通气功能、机械通气参数的变化。结果:应用PS后3天内RDS患儿氧合及通气功能(PaO2、a/APO

2、FiO

2、PaCO

2)明显改善,在给药2小时、82、a/APO2较用药前明显上升,

小时、24小时、48小时、72小时患儿血PaO而氧合指数(OI)、PACO

2值明显下降。各时间点PAO2、PACO2、A/APO2

<0.01),机械通气参数

与用药前比较,二者之间差异性有显著性意义(P

FiO2、PIP、PEEP、MAP在各观察时间点均较用药前明显下降,与用药前比较,差异性均有显著性意义(P

<0.05),X线胸片改变提示,给药后8小时和

24小时,肺含氧情况有显著改变。用药后肺炎、颅内出血等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53.3%和20.3%。结论: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RDS有效、安全。

关键词 肺表面活性物质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又称新生儿肺透明膜病(RDS),应用肺表面活性物质(PS)治疗60例RDS患儿,取得了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08年1月~2011年2月收治RDS患儿60例,男39例,女21例,均符合以下条件:①根据《实用新生儿学》诊断标准[1],临床表现为进行性加重的呼吸困难、呻吟、青紫,经X线证实为RDSⅡ~Ⅳ级;②日龄24小时内;胎龄30~36周,平均32±2.8周;出生体重1000~2300g,平均1520±240g;于生后1分钟Apgar评分≥8分26例,4~7分22例,≤3分12例;根据RDS胸片X线分级标准,符合Ⅱ级40例,Ⅲ级16例,Ⅳ及4例。

方法:采用肺表面活性物质(固尔苏)治疗。给药前吸净患儿呼吸道分泌物,以专用溶剂将药物完全溶解,预热至37℃,用无菌注射器吸取,经气管插管注入气管下部,从4个不同体位(仰卧、右侧卧位、左侧卧位、再仰卧)各注射1/4量,每一体位滴完均行复苏囊通气1~2分钟,使固尔苏在肺内均匀分布和改善患儿一过性低氧血症。然后将气管插管拔出,重新连接NCPAP机,于使用前及使用后2小时、8小时、24小时、48小时、72小时做血气分析,依据血气结果,调节FiO

2及压力。固尔苏用量:Ⅰ~Ⅲ级患儿100mg/(kg·次),用药1次,Ⅳ

级患儿140mg/(kg·次),12小时后重复1次。

观察指标:用药前后密切观察患儿皮肤颜色,所有患儿均于治疗前及治疗后的不同时间段监测血气,根据血气分析结果及时调整呼吸机参数,并记录参数变化,于治疗前及治疗后24小时各摄胸片1次,观察肺部变化。

疗效判断标准:①显效:呻吟消失,呼吸平稳,血气指标正常,无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平衡失调,X线检查示两肺肺纹理清晰;②有效:呻吟消失,呼吸较平稳,血气指标好转,X线示异常阴影改善;③无效:治疗12小时后症状无改善或继续加重。

统计学处理:本文结果分别以(数之间用t

检验进行分析。

X±S

),百分率及中位数表示,各组均

结 果

PS治疗对患儿肺功能的影响:见表1。

PS治疗前后呼吸机参数变化:由于用药后肺功能改善,应用呼吸机参数明显下降,与用药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0.05)。

PS治疗前后胸部X线变化:应用PS治疗8小时后胸片显示肺透亮度明显增加30例,24小时改善40例,48小时显示肺部病变基本恢复正常52例。

转归:本组病例存活48例,存活率80%;死亡12例,死亡率20%,其中4例死于治疗10天后患儿家属放弃治疗,死亡原因为肺出血、颅内出血。

讨 论

新生儿肺透明膜病是由于PS缺乏所致,PS具有调节肺泡的表面张力,保护肺泡上皮细胞,降低毛细支气管末端的表面张力[2]。

本组资料表明,给予患儿PS治疗,肺顺应性和氧合功能明显改善。用药8小时和24小时,根据X线结果,证实PS治疗后肺泡很快得到扩张,于用药8小时后患儿肺部病变得到改善,48小时基本恢复正常。并发症肺炎的发生率最高,主要与气道开放,无菌操作有关,这给我们一个警示,在机械通气时应加强呼吸道管理,严格无菌操作,防止并发症发生,提高PS治疗效果;有效改善患儿肺功能,提高存活率,PS治疗RDS有效、安全。

参考文献

1 金汉珍,黄德珉,官希吉,主编.实用新生儿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

社,2003:421-428.

2 汪薇,孙波.肺表面活性物质与小儿急性肺损伤的临床研究进展.中国小儿急救医学,2007,14:9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