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合的教育”下的课程开发与教学模式
“适合的教育”,即适合学生的教育,它首先是合乎人性的教育,其次是适合学生群体特点的教育,再次是适合学生个体的教育。在班级授课制的框架下,确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开发适合学生发展的课程资源和探索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模式,是“适合的教育”实施的关键。
标签: 适合的教育;课程开发;教学模式
“适合的教育”,最根本的是适合学生,然而班级授课制的特征是:第一,规模化。把大量的学生组织在一个班级,由一个教师或者多个教师以班级为单位集中授课,打破了“一对一”的个别生产,成为“一对多”的批量生产。第二,标准化、划一性。班级所有的学生共同接受统一的教学内容,采用统一的时间、统一的进度、同样的教学方式、方法,接受同一标准的考核和评价。第三,规范化。班级授课制作为制度化教育的组织形式,大到入学、毕业、分年级、分班,中到课程的设置、课时的安排,小到课程表的编排、每节课的设计等等,都由教师安排。因此,在班级授课制的框架下,提供适合“每一个学生”的教育缺少可行性。那么,如何在班级授课制的框架下有效的推进“适合的教育”呢?这正是每个教学工作者要探索的问题,一个有效的途径是确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开发适合学生发展的课程资源,探索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模式。
一、开发适合学生发展的课程资源
提供适合学生的课程资源是实施“适合的教育”的前提,课程资源开发需要在“适合性”上下功夫,并遵循以下开发原则。
(一)课程资源开发的先进性与现实性
1.高职教育课程资源的开发应保持先进性,顺应新经济背景下的教育信息化步伐,提升课程资源的使用效能。搭乘“大数据”的顺风车,为优化开发机制、降低建设成本、打通协作门槛、改进使用效能创造了重要的技术条件。”大数据”时代对教育信息化影响深远,对课程资源的开发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高职院校在进行课程资源开发时应始终保持先进性,借“大数据”之力,将“智慧”导入课程资源开发,促进课程资源使用效能的提升。
2.高职教育课程资源的开发应结合高职学生、院校发展的现实性,以需求为导向,合理开发“适合的”课程资源。高职教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一方面要结合高职学生生源的特殊性,关注学生家庭背景、入学渠道、身心发展等多方面的差异性,开发出适合学生多样化发展的能用、够用、爱用的课程资源;另一方面要结合院校的办学基础、行业背景、发展特色等现实,结合院校发展的真实需求开发课程资源。
(二)课程资源内容的职业性与综合性
1.高职教育课程资源内容的选择应结合高职生源的复杂性、学生发展需求的多元性、提供覆盖面宽广的综合性要求,满足学生的差异化发展。课程资源既包括校内课程资源,也涵盖校外课程资源。校内课程资源主要包括教材、教学设备、教学场所、师资等直接性课程资源;校外课程资源除了包括与普通高等学校大同小异的社会资源、网络资源、乡土资源等外,更重要的是实训基地、企业资源等有利于高职学生开展生产性实习实训的重要资源。高职教育课程资源内容越丰富、越综合,就越有利于促进“产教深度融合”,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2.高职教育课程资源内容的选择也应符合高职教育工作过程导向课程目标,促进“知行结合、学做合一”。相较于普通高等教育,高职教育的校内外课程资源源自“工学结合、产教融合”的课程模式。从高职学生所需获得的知识构成上来看,既要提供学生学到专业系统的指导性理论知识,也要让学生习得操作性较强的经验性实践知识;二是从高职学生所需获得的综合能力来看,既要满足学生作为“职业人”所应知应会的专业能力、职业能力等,也要满足学生作为“社会人”需要具备的综合素质、社会能力、方法能力等;三是从高职学生面临的双重角色来看,既要提供以学生的身份掌握的知识和能力,也要提供以学徒的身份在工作情境中能够习得的技术与经验。
(三)课程资源利用的开放性与灵活性
1.高职课程资源的利用应营造一个开放的、学习者能够主动选择参与学习的课程环境,搭建开放课程平台,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和个性发展需要。打造开放性课程平台的关键是课程数量与种类的“多而全”。学校不仅要开设传统的专业课程,还应提供给学生更多可选择的活动课程,确保课程既有形式、内容上的不同,也有程度高低上的差异。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经验等自主安排适合自己的课程结构,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的课程理念。
2.对高职教育课程资源的利用,除了营造开放的课程环境、搭建开放的课程平台外,学校更要在管理制度上改革与创新,保障学生真正自主化选择课程。首先,充分使用信息化手段,积极探索与搭建在线课程、MOOC 和微课等平台,创新学习方式,紧跟新时代、新技术步伐,满足学生多样化学习方式选择的需求;其次,完善“选修制”,允许学生合理、自主选择专业、课程、教师等,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积极性;再次,完善 “学分制”,与“选修制”并存互补,创新学分的积累与转换制度,探索“学分”的管理制度;最后,落实“导师制”,帮助学生解决课程选择、课程学习、职业发展规划等层面的问题,以减少学生对课程学习的随意性和盲目性。
二、探索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模式。
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模式,是实现在班级授课制框架下推进“适合的教育”基础。
(一)“理实一体化”教学,促进知行合一
首先,“理实一体化”教学应结合学生发展需求,做到“教服务于学”,促进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将学生的全面发展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全方面。其次,“理实一体化”教学应根据高职学生身心特征及学习需求,灵活转变教学组织形式、教学场所、教学方法,理实结合、知行合一,才能真正做到使学生“学中做,做中学,做中悟”,既促进学生职业知识、技能与精神的综合养成,也有利于教师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反思,从而促进专业化发展。
(二)创新教学方法,重构课堂教学新生态
“理实一体化”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是课堂教学改革,以“教服务于学”为理念的教学方法创新是课堂教学改革的关键。高职“理实一体化”教学方法的创新体现在师生关系、教学过程、学生成长等多个层面。
首先,师生关系应从传统的“管理型”转向宽松民主的“建设型”氛围。“管理型”象征着教师权威、领导,学生是被动地服从状态;而“建设型”象征着民主、平等,教师将自己作为师生团体中的一员,只是作为引导者、调动者,学生可以积极主动地进行思维创新、自我展现。宽松民主的“建设型”师生关系有利于让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在“理实一体化”教学设计过程中,要遵循学生从初学者成长为专家的职业成长规律,充分考虑到不同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及个性化特征。
其次,教学过程應基于具体工作任务,灵活使用多样化教学方法。“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并非简单机械地将理论学习与实训操作分离式作加法。一方面,应以具体的工作任务为导向,通过实实在在的任务并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来设计教学过程;另一方面,应根据学生的差异性和不同任务阶段,灵活运用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教学方法。
最后,教学过程与方法在关注学生个性发展的同时,应培养学生团队合作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是面向未来的工作和职业所应具备的重要能力之一,也是学生从“职业人”转向“社会人”的必备素质,而团队合作能力应从教育供给侧发力,从课堂学习、课余活动、车间实训等“理实一体化”的细节中逐日养成。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