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请选出并将其代码填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不得分。本大题共21小题,每小题2分,共42分) 1。“六艺”教育的中心是()
A。文字教育B。计数教育C。礼乐教育D。射技教育 答案:C【解析】礼乐教育是“六艺”教育的中心.
2。反映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的教育思想的著作是() A.《政治学》B。《民主主义与教育》C。《理想国》D。《大教学论》
答案:A【解析】亚里十多德被称为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其教育思想反映在他的著作《政治学》中.
3。教育生物起源说的代表性人物是() A.沛西·能B。孟禄C.凯洛夫D。卢梭
答案:A【解析】法国社会学家利托尔诺和英国教育学家沛西·能是“生物起源说”的代表人物。 4.()是教育主体叙述教育教学中的真实情境的过程,是通过讲述教育故事的一种研究方法. A.行动研究法B。叙事研究法C.实验研究法D.调查研究法 答案:B【解析】题干描述的是叙事研究法的概念。 5。衡量和评价教育实施效果的根本依据和标准是() A。教学目标B。培养目标C.教育目的D。教育方针
答案:C【解析】教育目的是衡量和评价教育实施效果的根本依据和标准。 6.“天鹅、梭鱼和虾拉车”的故事说明在德育过程中要贯彻( )的德育原则。 A。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 B。知行统一 C。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 D.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与连
答案:D【解析】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是指在德育工作中,教育者应主动协调多方面教育力量,统一认识和步调,有计划、有系统、前后连贯地教育学生,发挥教育的整体功能,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品德.“天鹅、梭鱼和虾拉车”的故事说明,在德育过程中要贯彻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的德育原则. 7.中国教育史上( )倡导的“以美育代宗教说\",实质上是美育的超美育功能认识的一个代表。
A.蔡元培 B。杨贤江 C。陶行知 D。晏阳初 答案:A【解析】略 8。教学和智育是( ) A。同一关系 B。因果关系 C。隶属关系 D。交叉关系
答案:D【解析】教学与智育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作为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的智育,即向学生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发展学生的智力,主要是通过教学进行的,但不能把两者等同。一方面,教学也是德育、美育、体育、劳动技术教育的途径。
另一方面,智育也需要通过课外活动等才能全面实现.因此,二者是交叉的关系。把教学等同于智育将阻碍全面发挥教学的作用.
9。心理起源说认为教育起源于( ) A。劳动 B。模仿 C。学习 D。本能
答案:B【解析】美国教育学家孟禄在批判教育的生物起源说的基础上提出了教育的心理起源说,他认为教育起源于日常生活中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 10。德育过程中经常出现“屡教不改”的现象,这说明( ) A.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 B.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过程
C。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活动与交往,统一多方面影响的过程 D.德育过程是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
答案:D【解析】德育过程是一个反复的、不断前进的过程。这是因为学生正处于成长期,世界观尚未形成,思想很不稳定,品德发展容易出现反复。这就要求教育者要正确认识和对待这种现象,持之以恒、耐心细致地教育学生,引导学生在反复中逐步前进。
11。刚开始学习汉字的学生不能很好地区分“在”和“再”,“末”和“未”,按照条件反射有关理论这属于( ) A.效果扩散 B.分化
C。泛化 D.习得
答案:C【解析】机体对与条件刺激相似的刺激做出条件反应,属于刺激的泛化.学生不能很好地区分“在”和“再\",“末\"和“未”属于刺激的泛化。
12.“出淤泥而不染”说明人对环境的影响具有( ) A。依赖性 B。改造性 C。可塑性 D。主观能动性
答案:D【解析】题干描述的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表现之一。 13。影响自我效能感的最主要的因素是( ) A。个人自身行为的成败经验 B。替代经验 C.言语暗示 D.情绪唤醒
答案:A【解析】个人自身行为的成败经验对自我效能感的影响最大.
14.学生小琳在本学期语文期末考试中得了全班第一,获得老师的表扬,心里很高兴。她认为自己这次考试成功是因为自己学习能力强,其归因是( )
A。内部、不稳定、可控的 B。外部、稳定、不可控的 C.内部、稳定、不可控的 D。外部、不稳定、不可控的
答案:C【解析】美国心理学家韦纳把人经历过事情的成败归结为六种原因,即能力、努力程度、工作难度、运气、身心状况、外界环境。学习能力属于内部、稳定、不可控的因素。
15.5岁的毛毛第一次参观海洋馆,当他看到玻璃展缸中的潜水员时,大声喊:“看,消防员!”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毛毛的认知过程属于( ) A.同化 B.顺应 C.平衡 D。组织
答案:A【解析】同化是指在有机体面对一个新的刺激情境时,把刺激整合到已有的图式或认知结构中。通过这一过程,主体才能对新刺激做出反应,动作也得以加强和丰富。题干中,毛毛的认知过程属于同化。 16。下列行为中,属于学习的是( ) A.望梅生津 B.蜘蛛织网
C。草履虫的趋利避害 D。儿童模仿电影中的行为
答案:D【解析】学习是个体在特定情境下由于练习和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17。下列关于使用言语说服策略提高学生道德认知水平的观点,不恰当的是( ) A。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富有感情色彩、生动感人的说服内容更容易产生影响 B。对高年级的学生而言,充分说理、逻辑性强的说服内容更有效 C.正面的观点和材料在短时间之内难以见效,不容易解决当务之急的问题 D。同时提供正反两面的论据和资料更利于培养学生长期稳定的态度
17。答案:C【解析】当说服的任务是解决当务之急的问题时,应只提出正面观点,以免延误时间,因此,C项的说法不恰当。
18.在下列认知风格中,容易给学习带来不利影响的认知风格是( ) A。场独立型 B。场依存型 C。冲动型 D。沉思型
答案:C【解析】冲动型的学生在解决认知任务时,总是急于给出问题的答案,而不习惯对解决问题的各种可能性进行全面思考,有时问题还未弄清楚就开始解答,容易给学习带来不利影响。 19。鲁班因丝茅草划破手指而发明了锯子,影响其创造活动的心理机制是( ) A.原型启发 B.学习迁移 C。思维定势 D。功能固着
答案:A【解析】对问题解决起启发作用的事物叫原型。原型启发是指从其他事物上发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鲁班因丝茅草划破手指而发明了锯子,影响其创造活动的心理机制就是原型启发。 20.当需要不能满足时,人们可以借助想象从心理上得到满足。这说明想象具有( ) A。预见功能 B.补充功能 C.替代功能 D。压抑功能
20。答案:C【解析】想象的替代功能是指在现实生活中,当人们的某种需要不能得到满足时,可以借助想象从心理上得到一定的补偿和满足.
21.当我们看完电影走到大街上,明亮的阳光刺得睁不开眼。过一会儿就感觉自如了.这种现象是( ) A。明适应 B.暗适应 C。视觉后像 D。感觉对比
答案:A【解析】明适应是指照明开始或由暗处转入亮处时视觉感受性下降的过程.题干所述为明适应现象。
二、辨析题(判断正误,并说明原因。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8分,共32分)
1.结构主义课程理论是与活动课程理论相对立的一种课程理论.
答案:(1)这种说法是正确的。(2)结构主义课程理论与活动课程理论存在本质的差别.结构主义课程理论是在学科课程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强调学科结构的重要性,它主张课程要分科设置,每门学科的课程要根据科学的联系性、连贯性进行编制.活动课程理论是和结构主义课程理论相对立的一种课程理论,它主张课程内容要适合儿童的需要和接受能力,要求以活动为巾心组织教学,没有同定的课程标准和教材. 2.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包括德、智、体、美、劳.其中,体育是“五育”的基础。
答案:(1)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2)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决定了全面发展教育的内容,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组成部分.德育对其他各育起着保证方向和保持动力的作用,它体现了社会主义教育的方向,是“五育”的灵魂;智育则为其他各育的实施提供了认识基础;体育则是实施各育的物质保证;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是德育、智育、体育的具体运用和实施。 3。情绪等同于情感。
答案:(1)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0(2)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情绪和情感是有区别的,表现为:①从需要的角度来看:情绪是原始的、低级的态度体验,与生理需要是否满足相联系,是人和动物共有的;情感是人类所特有的心理活动,具有一定的社会历史性,是后继的、高级的态度体验,与社会需要是否满足相联系。②从发生的角度来看:情绪可以由对事物单纯的感知觉直接引起,具有情境性和易变性;情感则由对事物复杂意义的理解所引起,具有稳定性和持久性。③从表现形式来看:情绪体验强度大,往往带有冲动性,并伴随明显的外部表现;情感则比较内隐,较为深沉。 4。 “勤能补拙\"就是说性格对能力的补偿作用。
答案:(1)这种说法是正确的。(2)优良的性格特征往往能够补偿能力的某种缺陷,“笨鸟先飞早人林”“勤能补拙\"就是说性格对能力的补偿作用。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1.班主任如何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
答案:(1)后进生通常指那些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成绩暂时落后、不太守纪律的学生.后进生是一个相对概念,运用时应谨慎。
(2)后进生一般具有如下心理特征:①不适度的自尊心;②学习动机不强;③意志力薄弱。 (3)对于后进生的教育,班主任应注意:①关心爱护后进生,尊重他们的人格,帮助其树立自信心; ②培养和激发学习动机。 2。简述贯彻循序渐进原则的要求。
答案:(1)教师的教学要有系统性;(2)抓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与难点;(3)教师要引导学生将知识体系化、系统化;(4)按照学生的认识顺序,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地进行教学。
3。简述多元智力理论对新课程改革的启发.
答案:(1)积极乐观的学生观。加德纳认为,每个学生的智力都有自己独特的表现形式,有自己的智力强项和学习风格.因此,我们应对所有的学生都抱有热切的成长希望,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的智力特点,使教学真正成为愉快教学、成功教学,而不是把学生区分为三六九等.
(2)科学的智力观。长期以来,学校教育偏重于培养学生的言语智力和逻辑一数学智力,而忽视了对学生其他智力的开发和培养。根据多元智力理论,我们必须认识到学生智力的多样性、广泛性和差异性,把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
(3)因材施教的教学观。由于每个学生的智力都是多元的,其作用方式也是有差异的,因此,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智力特点进行教学,要善于针对不同智力特点的学生,尤其是要根据学生智力结构中的优势智力,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式,使不同的学生都能得到最好的发展。
(4)多样化的人才观和成才观.传统的观点认为,只有读了大学的人才是人才,也只有通过上大学这条路才有可能成才。而根据多元智力理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智力优势,只要这一优势智力得到了合理的发展,就有可能成为优秀人才,成才的道路也应该是多样化的. 4.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想象?
答案:(1)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丰富学生的表象储备; (2)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有利于打开想象力的大门;
(3)引导学生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扩大学生的知识经验以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4)注意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5)结合学科教学,有目的她训练学生的想象力;(6)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幻想)
四、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8分,共36分) 1.学习了课文最后一段,教师打出幻灯片:乌鸦寂寞地站在一棵树上.
师:请小朋友仔细观察这只乌鸦的神态,想一想:看着狐狸叼起肉回洞,它心中会想些什么? (学生稍加思考,纷纷举起了小手)
生:乌鸦很伤心,心想:哎!都怪我爱听好话,才会上当。 生:乌鸦真后悔:要是我不那么爱听好话,孩子们这时就有肉吃了。
老师正想总结,却有一男生忽地站起来,说:“乌鸦心想:嘿!我长这么大,从没有听谁夸我羽毛漂亮,嗓子好,今天总算听到了.不就是一块肉么,孩子别急,我再给你们找去。”(顿时,教室里哄堂大笑) 如果你是课堂上的这位老师,你该怎么评价这名男生的表现?这体现了什么教学原则?
答案:(1)如果我是这位老师,我会对这位男同学的想法进行鼓励与赞扬.
(2)这种做法能够体现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中,要从课程计划、学科课程标准的统一要求出发,面向全体学生,同时义要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
2。李老师是一位教育经验非常丰富的语文老师,在教学中总结了很多教学生识字的技巧:在教学生如何区别“买卖\"两个字时,李老师告诉学生“多了就卖,少了就买\"使学生很快记住了这两个字;针对有的学生把“干燥”写成“干躁”,把“急躁”写成“急燥”,李老师就教学生记住:“干燥防失火,急躁必跺足。”从此以后,学生对这两个字再也不混淆了。
请运用心理学知识对该材料进行分析。
答案:(1)材料中的这种教法主要是依据意义识记的效果优于机械记忆。机械识记是指只根据材料的外部联系或表现形式,以简单、重复的方式进行的识记,如对无意义音节、地名、人名、历史年代等的识记。这种识记具有被动性,但它能够防止对记忆材料的歪曲。意义识记是在理解的基础上,依据材料的内在联系或已有知识之间的联系所进行的识记,它是学生识记的主要形式。在意义识记中,理解是关键]凡是有意义的材料,必须让学生学会积极开动脑筋,找出材料之间的联系;对无意义的材料,应尽量赋予其人为的意义,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识记,记忆效果就好。
(2)精加工策略是指把新信息与头脑中的旧信息联系起来从而增加新信息意义的深层加工策略)它常被描述成一种理解记忆的策略,其要旨在于建立信息间的联系。联系越多,能回忆出信息原貌的途径就越多,即提取的线索就越多。精加工越深入、细致,同忆就越容易。在上述教法中教师就是采用了记忆术中的形象联想法,即通过人为联想,使无意义的难记的材料和头脑中的鲜明、奇特的形象相结合,从而提高记忆效果,属于精加工策略的范畴.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