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上所述,DR患者在接受PRP后其RNFL的厚度可明显变小。
参考文献
[1] 王丽,陶俊.近视患者屈光度数与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
度、中央角膜厚度、角膜曲率和眼压的相关性[J].广西医学,2018,40(16):1821-1824.
[2] 任辉.全视网膜光凝联合羟苯磺酸钙对DR患者眼底微循环及视网膜
神经纤维层厚度的影响[J].国际眼科杂志,2018,18(7):1201-1205.[3] 王丹,万奇,肖旗彬,等.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视网膜神经纤
维层厚度和视盘参数变化及其相关性分析[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7,25(S2):7-9.
[4] 姬明利,赵奎卿.联合用药对高眼压型POAG患者视盘参数及视网膜
神经纤维层厚度的影响[J].国际眼科杂志,2017,17(12):2292-2295.[5] 王丽波,黄菁,陈舒怿.全视网膜光凝术联合羟苯磺酸钙治疗增殖
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J].国际眼科杂志,2017,17(9):1731-1733.
对DR患者的脉络膜毛细血管浅层及视网膜色素上皮层进行治疗,其眼底的黑色素细胞被吸收后可形成广泛的粘连性瘢痕,进而可阻止其眼底微血管病变的进展。但是,DR患者在接受PRP后,其RNFL的厚度会发生变化。RNFL主要由神经节细胞轴突组成,其厚度可反映出患者的视觉传导功能。姬明利等[4]研究表明,眼底轴突轴浆流改变、眼底神经细胞功能障碍均可使RNFL的厚度发生变化。本次研究的结果显示,术后1年,这42例患者RNFL的上方、下方、鼻侧、颞侧及全周RNFL的平均厚度与术前相比均明显降低,P<0.05。这说明,进行PRP可对DR患者的视网膜造成一定的损伤,因此在对其进行PRP的过程中需保护其视网膜神经细胞的功能。进行PRP时损伤RNFL的主要原因是:1)患者在光凝术中可受到热损伤。激光斑区域的温度一般为40℃~60℃,此温度不仅会对患者的视网膜全层造成损伤,还可损伤其神经节细胞的轴突,致使其视网膜发生永久性损害。2)在使用Ⅲ级强度的光斑对
对导致骨伤科患者发生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相关因素的研究
殷剑伟
(四川省遂宁市第三人民医院骨伤科,四川 遂宁 629000)
[摘要]目的:探讨导致骨伤科患者发生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因素。方法:将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期间遂宁市第三人民医院骨伤科收治的1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患者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评估结果将这100例患者分为阳性组(n=8)和阴性组(n=92)。对两组患者均
+
进行血尿素检测、尿比密检测、血肌酐检测和血电解质检测,并对其血尿素的水平、尿比密、血肌酐的水平和血钠离子(Na)的水平进行分析研究,从中找出导致骨伤科患者发生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因素。结果:阳性组患者血尿素的水平和肌酐的水平均高于阴性组患者,P<0.05。结论:血尿素和血肌酐的水平升高均是导致骨伤科患者发生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主要因素。
[关键词]骨伤科;下肢静脉血栓形成;血尿素;尿比密;血肌酐;血钠离子
[中图分类号]R68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7629-(2020)02-0040-02
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是骨伤科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多数骨伤科患者需长时间卧床休养,其静脉内血液流动的速度减慢,其可因下肢静脉内血液瘀滞、血流阻塞产生栓子,这些栓子可随着血液的流动扩散弥漫至其下肢深静脉的主干中形成静脉血栓。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患者主要有下肢局部触痛、足背屈性疼痛及下肢肿胀等临床表现。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在发病的初期,其临床表现较为隐匿,对其病情进行诊断的难度较大。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患者若未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可导致其发生继发性静脉曲张、瘀滞性溃疡及下肢水肿等后遗症,病情严重时其患肢可发生坏死。对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病情进行早期诊断和治疗对改善其预后具有重要的意义[1]。本次研究主要是探讨导致骨伤科患者发生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因素。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的对象为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期间四川省遂宁市第三人民医院骨伤科收治的100例患者。本次研究对象的排除标准是:1)患者合并有肾功能不全。2)患者存在凝血功能障碍。3)患者近期内使用过抗凝药物进行治疗。在这100例患者中,有男性55例,女性45例;其年龄为21~91岁,平均年龄为(57.22±16.25)岁;其中胫腓骨骨折患者有25例,骨盆骨折患者有15例,髋骨骨折患者有20例,腰椎骨折患者有17例,颈椎损伤患者有10例,胸部脊柱损伤患者有13例;其中合并有高血压的患者有19例,合并有慢性支气管炎的患者有3例,合并有痛风的患者有7例,合并有陈旧性脑梗死的患者有8例,合并有糖尿病的患者有8例。按照患者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评估结果将这100例患者分为阳性组(n=8)和阴性组(n
=92)。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相比,P>0.05,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对两组患者均进行血尿素检测、尿比密检测、血肌酐检测和血电解质检测,并对其血尿素的水平、尿比密、血肌酐的水平和血钠离子(Na+)的水平进行分析研究,从中找出导致骨伤科患者发生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因素。具体的方法是:1)在患者入院后,详细了解其病史。2)在患者入院后第二天的清晨,抽取其5 ml的空腹静脉血作为血液检测标本。将2 ml的血液检测标本放入Sysme XE-2100全自动血液分析仪进行血尿素检测。将1.5 ml的检测标本放入EDTA抗凝全血真空管中颠倒4~5次充分混匀,对混匀后的检测标本进行离心处理后提取血清,将血清放入ADVIA 2400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中进行血肌酐检测和血电解质检测。上述各项检测均严格按照试剂盒及仪器的说明书进行操作[2]。3)在患者入院后,告知其留取次日清晨的尿液作为尿液检测标本。将患者的尿液检测标本放入全自动尿液分析仪中进行尿比密检测。4)对患者的血尿素的水平、尿比密、血肌酐的水平和血Na+的水平进行分析研究,从中找出导致骨伤科患者发生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因素。1.3 统计学处理
对本次研究中的数据均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²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 结果
阳性组患者血尿素的水平和肌酐的水平均高于阴性组患者,P<0.05。两组患者的尿比密和血Na+的水平相比,P>0.05。详见表1。
《当代医药论丛》Contemporary Medical Symposium 2020 年 第 18 卷 第 2 期 ·临床医学·表1 两组患者各项检测指标的比较(
组别阳性组阴性组t值P值
例数892
血尿素的平均水平(mmol/L)9.86±0.826.81±1.713.036<0.05
平均尿比密1.007±0.0131.016±0.0190.016>0.05
41x±s)
血Na+的平均水平(mmol/L)142.14±0.51140.83±0.480.063>0.05
肌酐的平均水平(μmol/L)84.81±7.2577.30±8.983.827<0.05
3 讨论
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是骨伤科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静脉血栓形成是指患者静脉内的血液凝结、血管阻塞形成的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静脉血栓形成可导致患者发生肺栓塞,进而危及其生命[3]。有研究表明,对存在静脉血栓形成高风险的患者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预防,可减少其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导致骨伤科患者发生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是:1)患者在进行手术后长时间卧床休养,使其下肢静脉的血流减慢产生血栓。2)患者长时间取被动体位,使其下肢静脉的血流发生阻塞,进而产生血栓。3)患者的失血量过多,使其出现脱水的情况,致使其血浆的总量下降,其静脉的血液黏度升高,进而产生血栓。有研究表明,骨伤科患者在大量失血后其血容量若未得到及时的补充,可发生脱水的情况[4]。李艳[5]的研究表明,脱水是导致患者发生静脉血栓形成的主要危险因素。患者在发生脱水的早期,其临床表现并不明显,而当其出现皮肤弹性差、眼窝凹陷、口干舌燥、精神情况不佳等临床表现时往往已处在
严重脱水的阶段。本次研究的结果显示,阳性组患者血尿素的水平和肌酐的水平均高于阴性组患者,P<0.05。两组患者的尿比密和血Na+的水平相比,P>0.05。这说明,血尿素的水平和血肌酐的水平偏高均是导致骨伤科患者发生静脉血栓形成的主要因素。
参考文献
[1] 尚旭丽,吴芳,赵明红,等.深静脉血栓形成风险评估表在预防神
经外科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应用[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5(14):42-44.
[2] 邓月香,曾玉娥,卢小燕,等.优质护理干预对预防骨科术后下肢
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12,18(14):14-15.[3] 鲁会田.D-二聚体水平检测对下肢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早期
诊断的作用[J].中国实用医刊,2015,42(24):104-105.
[4] 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骨伤科学组.骨伤科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
筛查与治疗的专家共识[J].中华骨伤科杂志,2013,15(12):1013-1017.
[5] 李艳.踝关节周围骨折后深静脉血栓形成危险度评分及D-二聚
体的临床诊断价值分析[J].中国伤残医学,2017,25(3):16-17.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胆结石的效果分析
王进科
(天水市秦安县人民医院外一科,甘肃 秦安 741600)
[摘要]目的:探究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胆结石的效果。方法:随机抽选近期在天水市秦安县人民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胆结石患者74例进行研究。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对其进行分组,将其中接受小切口胆囊切除术的患者作为SICS组,将其中接受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患者作为LC组。然后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指标及术后并发症(包括切口感染、胆漏、胆管组织损伤等)的发生情况。结果:LC组患者手术的时间〔(41.26±11.33)min〕、术毕至下床活动的时间〔(12.99±3.11)h〕、术毕至胃肠功能恢复正常的时间〔(3.69±1.22)h〕均短于SICS组患者,其术中的出血量〔(55.88±6.79)ml〕少于SICS组患者,其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5.41%)低于SICS组患者,P<0.05。结论: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胆结石的效果较好,且安全性较高。
[关键词]胆结石;腹腔镜;小切口;胆囊切除术;手术的时间
[中图分类号]R575.6+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7629-(2020)02-0041-02
胆结石是以胆囊或胆管内出现结石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肝胆外科疾病。此病患者常合并有胆囊炎。胆结石的发生与患者的饮食、运动、生活习惯密切相关。此病患者可出现腹部剧烈疼痛的症状,其日常生活可受到严重的影响。本文主要是探究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胆结石的效果。1 对象与方法1.1 研究对象
随机抽选天水市秦安县人民医院2018年3月至2019年3月接诊的74例胆结石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这些患者均知情并同意参与本研究。其中排除合并有心血管疾病、有腹部手术史、合并有恶性肿瘤的患者。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SICS组和LC组。SICS组37例患者中有男性18例,女性19例;其年龄为38~73岁,平均年龄(55.66±4.77)岁;其病程为3个月~4年,平均病程(2.11±0.26)年。LC组37例患者中有男性17例,女性20例;其年龄为40~75岁,平均年龄(57.33±4.82)岁;其病程为4个月~5年,平均病程(2.55±0.31)年。两组研究对象的基础资料相比,P>0.05。1.2 方法对SICS组患者进行小切口胆囊切除术。方法是:对患者手术部位的皮肤进行消毒,对其进行气管插管全身麻醉。在其右腹部做一个3~5 cm长的切口,逐层分离其皮肤组织(切至腹直肌前鞘)。观察患者腹腔内的情况,使其胆管充分暴露。分离并结扎胆囊动脉和胆囊管,使用无菌注射器清除术区内的胆汁。将胆结石取出,使用电刀剥离胆囊。切断并结扎胆囊动脉后,取出胆囊。对术区进行电凝止血,并缝合切口。对LC组患者进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方法是:协助患者取仰卧位,对其进行气管插管全身麻醉。在患者的脐下方做一个1 cm长的切口,置入套管针,建立人工气腹(将腹压控制在10~15 mmHg)。分别在右锁骨中线肋缘下和右腋前线肋缘下做5 mm长的切口,然后将腹腔镜置入腹腔内。探查腹腔内的情况,使用夹钳夹住胆囊底部,使用电凝钩分离胆囊管和胆囊动脉,然后切断结扎胆囊动脉。用超声刀切除胆囊,并对术区进行止血处理。取出胆囊,解除气腹,并用可吸收线缝合切口。术后注意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情况[1-2]。1.3 观察指标
记录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指标及术后并发症(包括切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