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一种海蜇养殖方法[发明专利]

2024-03-30 来源:伴沃教育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申请

(10)申请公布号(10)申请公布号 CN 104186393 A(43)申请公布日 2014.12.10

(21)申请号 201410469904.9(22)申请日 2014.09.05

(71)申请人辽宁每日农业集团有限公司

地址124010 辽宁省盘锦市大洼县榆树镇海

隆村(72)发明人张玉满 张杨 梁祥利 刘琪军

杨东喜 张玉冬 赵勇 张福生杨磊(51)Int.Cl.

A01K 61/00(2006.01)A01K 63/04(2006.01)

权利要求书2页 说明书5页权利要求书2页 说明书5页

(54)发明名称

一种海蜇养殖方法(57)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海蜇养殖方法,将海蛰与菲律宾蛤仔、缢蛏、中国对虾、斑节对虾和虾虎鱼混养,对养殖种类与密度的放养体系、种类与数量搭配的投喂体系及“肥水、保水、调水”水质调控体系等生态养殖技术进行控制,使海蛰和搭养种类生长快、产量和经济效益高。本养殖方法可使海蛰产量稳定在200-400公斤/亩,菲律宾蛤仔和缢蛏200-300公斤/亩、中国对虾或斑节对虾10-30公斤/亩和虾虎鱼20-30公斤/亩。

CN 104186393 A CN 104186393 A

权 利 要 求 书

1/2页

1.一种海蜇养殖方法,其特征在于,其放养体系、投喂体系及水质调控体系如下:

(1)放养体系

5月上旬放入壳长4-6mm,绿豆或黄豆粒大小,9000-10000粒/斤的菲律宾蛤仔或/和缢蛏,或每斤2000粒的竹蛏;

5月下旬或6月上旬,放养直径2-5cm海蛰,每亩90-95只,投喂糠虾和配合饲料浆;每年放养2-3批;

6月每亩放体长0.8-1.2cm斑节对虾或中国对虾2400-3000尾;注水时带入虾虎鱼;

水温变化在9-29℃之间,溶解氧含量在4mg/L以上,pH变化在7.9-8.3之间,氨氮2.4-2.9mg/L,亚硝酸盐0.005-0.125mg/L;

(2)投喂体系

海蛰放养后2-3天后就开始投喂,由于海蛰个体较小,摄食器官尚不够强健,主要投喂个体较小、蛋白含量高的糠虾、毛虾等小型甲壳动物,填加粉状海参专用配合饲料,尽量保留池塘中生成的活饵料,每天每亩2-4公斤糠虾或毛虾;

养殖中期,随着海蛰个体生长,摄食器官发育逐渐完善、强健,水温不断升高,摄食量增大,投喂搅碎的冰冻小杂鱼,补充海参专用配合饲料和大豆粉,每天每亩10-20公斤,水过肥而pH值日升高0.8以上时,每亩日投喂3-4公斤大豆粉或大豆碎粒磨成的浆;

养殖后期,捕出前海蛰个体达出池规格,水温高,摄食量增大,绝对增长量最大,投喂搅碎的冰冻小杂鱼,补充海蛰专用配合饲料和大豆粉,每天每亩20-30公斤,每天每亩投喂海蛰专用配合饲料3-5公斤,每亩日投喂3-4公斤大豆粉或大豆碎粒磨成的浆;

(3)水质调控体系①开春净水

秋末将池底耙晒后,将20cm厚底泥中的大量浮游动物和糠虾等甲壳动物的休眠卵或冬卵翻到表面,海蛰与菲律宾蛤仔等混养池塘秋末必须排干后冻晒,4月耙平作床,

4月下旬注水时,在注水口用80目筛绢过滤,同时加入漂白粉消毒,用量为每亩10-20公斤;

②进水后肥水

4月上旬在池边挖坑,填入鸡粪,用塑料布遮盖、发酵20天以上,注水40-60cm,泼洒发酵鸡粪做底肥,每亩400-600公斤,视水色和透明度,追施尿素等化肥或肥水类生物制剂,水色由绿色转为红褐色,再变为灰白色,可见许多大型糠虾和浮游动物,若半月后还未见糠虾和浮游动物(鱼虫),或虽见,但数量较少,可引种糠虾;

③放养初期保肥水防清水海蛰入池后第2、3天就要投喂糠虾等人工饵料:随着海蛰的摄食和生长,池塘中饵料动物的数量和生物量逐渐减少,水质会逐渐变清,应及时肥水培养饵料动物,每天每亩视水质肥度(透明度)施发酵鸡粪40-80公斤,补充尿素等氮肥2-3公斤;

④养殖中、后期调水随着养殖时间的推移,池塘中承接了大量多种物质,池中有机负载增大,影响养殖中、后期水质稳定的因素增加,预测水质变化趋势和调控难度增大,此时,在肥水为中心的前提下,在调控水质中注意处理下列情况:

2

CN 104186393 A

权 利 要 求 书

2/2页

水突然变清:若是正常天气下,可能是饵料动物大量为海蛰摄食所致;若遇雨天等因素,可能是饵料动物大量死亡或沉入水底所致;晴天后应加大冰冻小杂鱼的投喂量,投喂量增加20%-40%,并投放微生态制剂。

3

CN 104186393 A

说 明 书一种海蜇养殖方法

1/5页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属于水产养殖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海蜇养殖方法。

背景技术

海蜇营养价值丰富,蛋白质和无机盐含量高,脂肪含量低,具有清热解毒,降压,消肿等药用价值,受到国内外广大消费者的青睐,市场需求量大。然而,由于自然海区的污染、过度捕捞和海蜇渔场条件的破坏等原因,海蜇自然资源量锐减。在人工育苗技术成功后,海蜇养殖逐渐成为水产养殖业发展的新热点,具有广阔的产业化前景。但是,海蜇养殖技术尚不成熟,仍停留在“:边养殖-边摸索-边总结-边发展”的起步阶段。制约海蜇养殖的主要瓶颈是:海蛰所需的动物性饵料难以长期持续培养,水质环境不稳定,海蜇死亡率高,病害时有发生,常造成绝产绝收。

[0002]

发明内容

[0003] 本发明为解决海蜇养殖的现有技术存在的动物性饵料难以长期持续培养,水质环境不稳定,海蜇死亡率高,病害时有发生,常造成绝产绝收的问题,提供了一种海蜇养殖方法,通过将海蛰与菲律宾蛤仔、缢蛏、中国对虾、斑节对虾和虾虎鱼混养,探索出一整套合理搭配养殖种类与密度的放养体系、适宜种类与数量搭配的投喂体系及“肥水、保水、调水”水质调控体系等生态养殖技术,使海蛰和搭养种类生长快、产量和经济效益高。[0004]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0005] 1、放养体系

[0006] 5月上旬放入壳长4-6mm,绿豆或黄豆粒大小,9000-10000粒/斤的菲律宾蛤仔或/和缢蛏,或每斤2000粒的竹蛏;[0007] 5月下旬或6月上旬,放养直径2-5cm海蛰,每亩90-95只,投喂糠虾和配合饲料浆;每年放养2-3批;

[0008] 6月每亩放体长0.8-1.2cm斑节对虾或中国对虾2400-3000尾;[0009] 注水时带入虾虎鱼。

[0010] 水温变化在9-29℃之间,溶解氧含量在4mg/L以上,pH变化在7.9-8.3之间,氨氮2.4-2.9mg/L,亚硝酸盐0.005-0.125mg/L。[0011] 2、投喂体系

[0012] 海蛰放养后2-3天后就开始投喂,由于海蛰个体较小,摄食器官尚不够强健,主要投喂个体较小、蛋白含量高的糠虾、毛虾等小型甲壳动物,填加粉状海参专用配合饲料,尽量保留池塘中生成的活饵料,每天每亩2-4公斤糠虾或毛虾;[0013] 养殖中期,随着海蛰个体生长,摄食器官发育逐渐完善、强健,水温不断升高,摄食量增大,投喂搅碎的冰冻小杂鱼,补充海参专用配合饲料和大豆粉,每天每亩10-20公斤,水过肥而pH值日升高0.8以上时,每亩日投喂3-4公斤大豆粉或大豆碎粒磨成的浆;[0014] 养殖后期,捕出前海蛰个体达出池规格,水温高,摄食量增大,绝对增长量最大,投

4

CN 104186393 A

说 明 书

2/5页

喂搅碎的冰冻小杂鱼,补充海蛰专用配合饲料和大豆粉,每天每亩20-30公斤,每天每亩投喂海蛰专用配合饲料3-5公斤,每亩日投喂3-4公斤大豆粉或大豆碎粒磨成的浆。[0015] 3、水质调控体系[0016] ①开春净水

[0017] 秋末将池底耙晒后,将20cm厚底泥中的大量浮游动物和糠虾等甲壳动物的休眠卵或冬卵翻到表面,海蛰与菲律宾蛤仔等混养池塘秋末必须排干后冻晒,4月耙平作床。[0018] 4月下旬注水时,在注水口用80目筛绢过滤,同时加入漂白粉消毒,用量为每亩10-20公斤。

[0019] ②进水后肥水

[0020] 4月上旬在池边挖坑,填入鸡粪,用塑料布遮盖、发酵20天以上,注水40-60cm,泼洒发酵鸡粪做底肥,每亩400-600公斤。视水色和透明度,追施尿素等化肥或肥水类生物制剂。水色由绿色转为红褐色,在变为灰白色,可见许多大型糠虾和浮游动物。若半月后还未见糠虾和浮游动物(鱼虫),或虽见,但数量较少,可引种糠虾。[0021] ③放养初期保肥水防清水[0022] 海蛰入池后第2、3天就要投喂糠虾等人工饵料。随着海蛰的摄食和生长,池塘中饵料动物的数量和生物量逐渐减少,水质会逐渐变清,应及时肥水培养饵料动物。每天每亩视水质肥度(透明度)施发酵鸡粪40-80公斤,补充尿素等氮肥2-3公斤。[0023] ④养殖中、后期调水[0024] 随着养殖时间的推移,池塘中承接了大量多种物质,池中有机负载增大,影响养殖中、后期水质稳定的因素增加,预测水质变化趋势和调控难度增大。此时,在肥水(培养饵料动物)为中心的前提下,在调控水质中注意处理下列情况:[0025] 水突然变清:若是正常天气下,可能是饵料动物大量为海蛰摄食所致;若遇雨天等因素,可能是饵料动物大量死亡或沉入水底所致;晴天后应加大冰冻小杂鱼的投喂量,投喂量增加20%-40%,并投放微生态制剂。具体实施方式[0026] 1、放养体系[0027] 4-10月底,在9口、每口面积97亩-113.2亩、水深1.5-2.1m的海水池塘中,研究了海蛰密度和搭养种类比例对海蛰生长和产量的影响。1-9号池塘分为三组,每组3口池塘,6月25-30日每组每亩分别放养直径2-5cm的海蛰100-120只、90-95只和40-45只;5月1-9日每亩放入壳长4-6mm(9000-10000粒/斤)的菲律宾蛤仔或/和缢蛏(每斤2000粒)15-20公斤。6月2-10日每亩放体长0.8-1.2cm中国对虾2400-3000尾,注水时带入一些虾虎鱼,估计每亩10-50尾。

[0028] 前期投喂鲜糠虾(乌虾)和毛虾,每天每亩2-4公斤;中期投喂搅碎的冰冻小杂鱼,每天每亩10-20公斤补充海参专用配合饲料和大豆粉;后期投喂冰冻小杂鱼,每天每亩20-30公斤。

[0029] 水温变化在9-29℃之间,溶解氧含量在4mg/L以上,pH变化在7.9-8.3之间,氨氮2.4-2.9mg/L,亚硝酸盐0.005-0.125mg/L。每隔10天左右取15头海蛰,称量重量,其他种类均在试验结束时称重。

5

CN 104186393 A[0030]

说 明 书

3/5页

7-9月捕捞2-3次海蛰;9月25-29日捕出中国对虾;10月13-15日捕出菲律宾蛤仔或/和缢蛏,排水捕出虾虎鱼,至此试验结束,结果见表1。[0031] 表1 海蛰混养池塘中各种养殖动物的产量和规格

[0032]

7-9月捕捞2-3次海蛰;9月25-29日捕出中国对虾;10月13-15日捕出菲律宾蛤

仔或/和缢蛏,排水捕出虾虎鱼,至此试验结束,结果见表1。[0034] 表1表明:海蛰的产量随放养密度的增加,产量有所增加,但是,差异不显著,而海蛰的出塘规格却显著减小。在相同饲养时间下,最高密度下海蛰的出塘规格比最低密度小1.5kg左右,出售价格较低,因为商品海蛰的价格主要取决于规格,而要达到商品规格,必需延长养殖时间,使生产成本大幅上升;过高的负载量极易引发“泛塘”而大批死亡。在相同饲养时间下,最低密度组的海蛰生长最快,出塘规格最大,但产量最低。相比之下,中密度组的海蛰生长虽不最快,但出塘规格和产量适中,经济效益较高。[0035] 2、投喂体系[0036] 4-9月,在6口、每口面积97亩-110亩、水深1.5(前期)-2.1m(中、后期)的海水池塘中,研究了不同饵料对海蛰生长和产量的影响。参照前述放养体系放养,池塘自海蛰入池后,至8月25日全部捕出前,1号和2号、2号和3号、5号和6号池塘分别投喂糠虾(乌虾)、毛虾等小型甲壳动物;海参专用配合饲料;搅碎的冰冻小杂鱼。饲养管理基本同前述。[0037] 结果表明:一直投喂糠虾(乌虾)、毛虾的1号和2号池塘,海蛰生长很快,明显快于2号和3号池,但是,到7月26日,糠虾来源困难,价格上涨,饲料成本显著增加,采样测量后不得不改喂搅碎的冰冻小杂鱼。但是,5号和6号池的海蛰生长又快于2号和3号池的海蛰,即海蛰摄食3种饲料后,生长速度由快至慢依次为:糠虾(乌虾)、毛虾>搅碎的冰冻小杂鱼>海参专用配合饲料。

[0033]

营养和能量是动物生长的基础,投喂是海蛰等动物养殖的关键。本养殖系统只给

海蛰投喂,分为三个主要阶段:

[0039] 海蛰放养后2-3天后就开始投喂。由于海蛰个体较小,摄食器官尚不够强健,主要投喂个体较小、蛋白含量高的糠虾(乌虾)、毛虾等小型甲壳动物,填加粉状海参专用配合饲料,尽量保留池塘中生成的活饵料。每天每亩2-4公斤糠虾(乌虾)或毛虾(鲜重),视天气、水温和海蛰摄食情况而增减。[0040] 养殖中期,随着海蛰个体生长,摄食器官发育逐渐完善、强健,水温不断升高,摄食量增大,投喂搅碎的冰冻小杂鱼,补充海参专用配合饲料和大豆粉(大豆粉还有调节水质

[0038]

6

CN 104186393 A

说 明 书

4/5页

作用)。每天每亩10-20公斤,视天气、水温和海蛰摄食情况而增减。视冰冻小杂鱼的可得性,适量补充海蛰专用配合饲料,水过肥而pH值日升高0.8以上时,每亩日投喂3-4公斤大豆粉或大豆碎粒磨成的浆。[0041] 养殖后期,捕出前海蛰个体达出池规格,水温高,摄食量增大,绝对增长量最大,投喂搅碎的冰冻小杂鱼,补充海蛰专用配合饲料和大豆粉。每天每亩20-30公斤,视天气、水温和海蛰摄食情况而增减。适量增加海蛰专用配合饲料(每天每亩3-5公斤),-每亩日投喂3-4公斤大豆粉或大豆碎粒磨成的浆。[0042] 3、水质调控体系

[0043] 由于长时间保持不同池塘水质完全一致比较困难,水质调控体系的研究,采用长期观察对比法,即选肥度高、中、低3种类型的池塘各2口,自2013年4月至9月每隔10天测定一次水中溶解氧、总氨氮、硝酸盐含量及浮游动物和浮游植物数量。试验结束时,结合这六口池塘的投为喂量和海蛰、菲律宾蛤仔、缢蛏、中国对虾、斑节对虾和虾虎鱼的产量,分析水质参数与这些指标之间的关系。[0044] 2.结果

[0045] 本试验为发现水中溶解氧、总氨氮、硝酸盐含量及浮游动物和浮游植物数量与海蛰、菲律宾蛤仔、缢蛏、中国对虾、斑节对虾和虾虎鱼的产量之间有明显的数量相关性,但是,却发现水质调控、投喂体系与海蛰产量之间具有明显的相关性。[0046] 3.水质调控的系统做法

[0047] 本养殖模式中的水质调控体系实质是水和饵(料,即食物)的协调统一:调水的实质是培养和提供生物与非生物食物,投喂既直接给海蛰提供食物,又是调控水质,如pH值和浮游植物种类与生物量的手段,投的既是饵料,有时又是肥料或调水剂。要从水和饵一体化的角度来投喂和调水,克服投喂就是给海蛰提供食物,很少考虑水质;调水又“一洒(杀)了之”,很少顾及饵料的片面理念和做法,坚持管水“四部曲”:①开春抓净水(消毒);②进水后抓肥水(培养饵料动物);③放养后保肥水防清水;④养殖中期重点是调水。[0048] ⑤开春净水[0049] 监测发现,海蛰与菲律宾蛤仔等混养池塘的底泥中含有大量浮游动物和糠虾等甲壳动物的休眠卵或冬卵。秋末排干池水后冻晒等刺激后,有利于春季萌发或发育;池底耙晒后,20cm厚底泥中的卵翻到表面,也有利于春季萌发。海蛰与菲律宾蛤仔等混养池塘秋末必须排干后冻晒,4月耙平作床。[0050] 4月下旬注水时,在注水口用80目筛绢过滤,同时加入漂白粉消毒,用量为每亩10-20公斤。

[0051] ⑥进水后肥水

[0052] 4月上旬在池边挖坑,填入鸡粪,用塑料布遮盖、发酵(20天以上)。注水40-60cm,泼洒发酵鸡粪做底肥,每亩400-600公斤。视水色和透明度,追施尿素等化肥或肥水类生物制剂(按产品说明书施用)。水色由绿色转为红褐色,在变为灰白色,可见许多大型糠虾和浮游动物。若半月后还未见糠虾和浮游动物(鱼虫),或虽见,但数量较少,可引种糠虾。[0053] ⑦放养初期保肥水防清水[0054] 海蛰滤食糠虾、浮游和游泳动物的能力很强,池塘中培养出的饵料动物很快就被摄食光,因此,海蛰入池后第2、3天就要投喂糠虾等人工饵料。一则驯化海蛰摄食人工饵

7

CN 104186393 A

说 明 书

5/5页

料,二者减少池塘中饵料动物被捕食的压力,增加的池塘中饵料动物补充群体;三则糠虾等人工饵料的残渣为池塘中饵料动物提供了饵料。[0055] 随着海蛰的摄食和生长,池塘中饵料动物的数量和生物量逐渐减少,水质会逐渐变清,应及时肥水培养饵料动物。每天每亩视水质肥度(透明度)施发酵鸡粪40-80公斤(可采用粪池水自流入池的方法),补充尿素等氮肥2-3公斤。有条件的池塘,也可另设饵料动物培养池,专门培养饵料动物供海蛰养殖池塘需要。高温时,鸡粉粪发酵池可引种蝇蛆,培养后投喂。

[0056] ⑧养殖中、后期调水[0057] 随着养殖时间的推移,池塘中承接了大量多种物质,池中有机负载增大,影响养殖中、后期水质稳定的因素增加,预测水质变化趋势和调控难度增大。此时,在肥水(培养饵料动物)为中心的前提下,在调控水质中注意处理下列情况:[0058] 水突然变清:若是正常天气下,可能是饵料动物大量为海蛰摄食所致;若遇雨天等因素,可能是饵料动物大量死亡或沉入水底所致;晴天后应加大冰冻小杂鱼的投喂量,投喂量增加20%-40%,并投放微生态制剂。[0059] 水长期肥不起来:可能是饵料动物的饵料不足所致。晴天应加大冰冻小杂鱼的投喂量,投喂量增加20%-40%,并添加海蛰配合饲料和少量酵母粉。施用尿素等氮肥;引种饵料动物。

[0060] 海蛰烂边,摄食量减少:按说明书泼洒碘制剂后1天,再采取上述肥水方法。[0061] 海蛰为大型麻醉捕食、滤食肉食性动物,是本人工生态系中的能量和物质转化主体。它将人工投入的外源性食物转化为体组织,残饵可为对虾和虾虎鱼提供食物,代谢物经生物和化学分解为营养盐,为浮游植物生长提供营养。浮游植物既可为底栖贝类和浮游动物提供食物,又可光合作用放氧,消除或减缓非离子氨、硫化氢和亚硝酸盐等的毒性,净化了池塘水质。菲律宾蛤仔和缢蛏等底栖贝类滤食水中浮游植物、有机碎屑等汇碳作用,使水体变清;这些贝类的代谢活动和摄食移动等生物搅动,打破了底泥和水界面分隔,促进了底层有机物的营养释放和物质循环。对虾和虾虎鱼摄食海蛰的残饵起了“清洁工”的作用;虾虎鱼摄食病虾,切断了虾病的传播途径,起了“防疫员”的作用。海蛰主要栖息于水体的中上层,对虾和虾虎鱼生活于水体的下层,菲律宾蛤仔和缢蛏栖居在底层,它们混养在一起,充分利用了水体的空间及不同空间的饵料资源。这些动物的放养时间不同,随着动物的生长,空间内的生物量逐渐增加,在达到负载力(养殖容量)之前,捕出大个体海蛰,充分利用了各种动物的快速生长期,防止了“密度制约”。

[0062] 本养殖方法可使海蛰产量稳定在200-400公斤/亩,菲律宾蛤仔和缢蛏200-300公斤/亩、中国对虾或斑节对虾10-30公斤/亩和虾虎鱼20-30公斤/亩。

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