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本科毕业论文指导意见

2022-03-26 来源:伴沃教育


本科毕业论文指导意见

本科毕业论文指导意见

上海财经大学会计学院 刘华

本科毕业论文正文的基本范式为: 一、引言;二、文献综述;三、理论阐述;四、统计分析/案例分析;五、结论与建议。

其中: -引言

说明:需要介绍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动机、研究意义、研究方法、研究结构(图示)等内容。

-文献综述

说明:需要在掌握相关权威文献(如《会计研究》、《审计研究》、《经济研究》、《管理世界》等,以权威学术论文为主)的基础上,概括并评价别的学者对你所选主题的观点、见解。

-理论阐述

说明:需要交代理论基础,亮明核心观点并有充分的论证,建立理论框架(图示)。

-统计分析

说明:需要有假设(包括理论推理过程)、

2

模型、数据、图表,体现学术价值。

-案例分析

说明:建议选取上市公司或知名大企业,并利用公开资料,做到真实、典型、深刻,以一个案例为佳,内容包括案例背景、基本案情、问题分析/经验总结,以及启示/反思,体现应用价值。

-结论与建议

说明:需要总结理论、统计或案例发现(特别是创新点),并指出研究局限、提出解决思路。

论文格式与顺序要求为: -中(英)文摘要及关键词

说明:(1)中文摘要在1000字左右,分为2-3段,对正文各部分的内容进行浓缩概括;(2)关键词为3-5个,通常可从论文题目中选取,是正文中的核心术语关键词,关键词之间用2个字符分开;(3)摘要内容结束后,应在同一页列出关键词;(4)英文翻译应与中文内容相一致,并与中文分页显示(非全日制本科生可暂不作英文翻译)。

-目录

说明:(1)目录需要注明正文各部分的标

3

题、子标题及所在页码(阿拉伯数字),以方便查阅;(2)目录(及中英文摘要)不必编号。

-正文

说明:(1)正文在1万字以上,页码从阿拉伯数字“1”开始连续编排,可单独保存打印;(2)标题空两格显示,页眉的内容与各部分的标题相同;(3)标号顺序为“一、”→“(一)”→“1.” →“(1)”→“①”,标题结束处不宜出现标点符号;(4)图表前应有文字引出,并采用阿拉伯数字分章编号(如图1.1或表1.1),图序和图题居中排于图的下方,表序和表题居中排于表的上方。

-参考文献

说明:(1)参考文献在20篇以上,以论文为主;(2)中文文献须顺序列明“作者姓名,发表/出版年份:《文献题目》,刊物及其期号/出版社名称及其版本”;(3)英文文献作者姓名必须首字母大写,姓在前并用逗号与后面的名隔开,名用缩写时必须用实心点标明;(3)英文文献标题每个实词应首字母大写,文章名必须用双引号,书籍不用引号;(4)英文杂志名用斜体表示,出版社保持正体;(5)中文文献和英文文献按作

4

者姓氏拼音第一个字母分别排序,中文文献全部排在外文文献之前。

希望你充分搜集和掌握资料,形成自己的思路和见解,并对照基本范式、格式和顺序要求,在规定的时间节点前完成和提交论文初稿。我将在符合基本范式、格式和顺序要求的论文初稿的基础上,对你提供进一步的指导。

定稿论文正式提交时,要求封面、论文及评阅书齐全,一般一式两份(可复印),用特快专递或其它方式,送至上海市武川路111号上海财经大学会计学院大楼416室 刘华老师收(邮政编码200434)。

原则上,全日制和自学考试本科生全部需要参加论文答辩。论文答辩事宜,将由校方做出统一安排,请静候和留意相关通知。答辩时,请在熟悉自己论文的基础上,合理把握时间,做到思路清晰、亮点突出、言简意赅。在策略上,既要充满自信,又能随机应变、充分尊重答辩委员(专家),尽可能正面回答问题。

5

祝写作顺利、学有所成!

近几十年来,心理学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思想指导下,吸取各种科学研究的成果,对人的心理的实质有了比较正确的认识。概括起来说:心理是脑的机能,人的心理是客观现实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人所特有的心理的最完善的形式,叫做意识。人的心理、意识是在劳动和相互交往中,在社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所以人的心理、意识,从反映的生理机制来说,是由人脑实现的,从反映的内容来说,是社会的产物。人的感觉、记忆、思维、情感和意志等等,都是人脑这个高度发展的特殊物质对客观世界的能动的反映。总之,客观世界是人的心理的泉源,脑是人的心理的器官。在人的社会生活实践中,人的心理、意识不仅认识客观世界,而且改造客观世界,并在改造客观世界中改造自己。心理是脑的机能,这说明人的心理、意识本身不是物质,而是发展到高度完善的物质的产物,即人脑的产物。人的心理、意识是由客观现实作用于人脑,在脑中引起相应的高级神经活动过程而产生的。有些人把心理的\"“心”解释为唯心的“心”,说什么“心理学是搞唯心主义”,这是缺乏科学常识的一种误解。还有,心理的“心”不是指心脏,心理活动的器官主要是神经系统的脑。我国早在唐代流传的医书《灵枢》中已经载述髓海的充益与不足。对肢体运动、听力、视力及精神活动等都能发生影响。现在,我们都知道心理的器官不是血液循环系统的心脏而是神经系统的脑。列宁讲过:“感觉、思维、意识是按特殊方式组成的物质的高级产物。”(《列宁全集》第14卷,第45页)列宁讲的按特殊方式组成的物质就是指以大脑为中枢的神经系统。各种心理活动都是和以大脑为中枢的神经系统的生理过程密切联系着的。现在,我们已能用脑电图来记录脑中产生的生物电流从而判断人的心理状态的变化。例如,人在思维的时候,大脑会发生脑电波的变化。人脑受到损伤,就不能进行正常的心理活动;脑的某一部分受到损害,与之相应的某种心理活动就受到阻碍。例如,大脑的额叶损坏就会引起智力的降低和性格的破坏,使一个本来温良宁静、有理智的人变成粗野急躁、不能自制的人。

近年来,人们通过电子计算机来模拟人脑的思维过程,为我们对人的思维活动进行客观研究开辟了新的途径。固然,电脑和人脑有实质的区别,但它对揭示心理活动的规律提供了重要条件。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进一步证明,感觉、记忆、思维、情感和意志等心理活动是和脑的高级神经活动过程密切联系着的,有力地驳斥了关于心理意识问题的种种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观点。我们说心理是客观事物的反映,因为这关系到心理的发生和发展的根本问题。人脑产生心理是自生自发的吗?不,人脑不是从母胎里就自然地带来了心理活动的。例如在印度北方邦勒克瑙,在1956和1972年都曾经发现过“狼孩”。他们虽在母

6

胎里生成了人体的脑,但由于幼年时期脱离了人的社会生活环境,就不可能产生人的心理、意识。因此回到人间后,不能说人话,只能发狼声;不能直立行走,只能用手和脚一起行走;很多生活习惯和狼一样。经过多年的教育训练才能直立行走,学会极少的单词。人类长期的生活实践证明。人只有在现实的社会生活的种种实践活动中,外界的事物作用于感觉器官,传达到脑,引起脑的生理活动才能产生和发展心理、意识。恩格斯说:“决不能避免这种情况:推动人去从事活动的一切,都要通过人的头脑,甚至吃喝也是由于通过头脑感觉到的饥渴引起的,并且是由于同样通过头脑感觉到的饱足而停止。外部世界对人的影响表现在人的头脑中,反映在人的头脑中,成为感觉、思想、动机和意志,总之,成为'理想的意图'并且通过这种形态变成'理想的力量'。”(《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228页)恩格斯这段话说明了,感觉、思想、意志、理想意图等一切心理、意识都是客观世界对人的影响,通过脑的活动而产生的反映。人们总是通过脑的机能来进行反映的,总是把外界的信息,以形象和概念的形式,接受下来而形成心理意识。离开了客观现实对脑的作用,离开了由此而引起的脑的反映活动,就谈不上心理、意识的产生。例如,简单的吃饭喝水,也是离不开机体的物质需要通过头脑而知觉到饥渴和饱足的心理活动。又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诗情画意,乃是月亮和故乡的客观景物通过诗人李白的头脑,引起回忆和想象而反映出来的思想感情。任何科学的发现和发明,任何理想意图,总不外乎是客观世界通过头脑而产生和发展的一系列心理意识的活动。总之,心理意识是客观世界的反映,客观世界是心理意识的源泉。

心理意识受客观世界所制约,同时又对客观世界起着作用。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不像录音机和录像机那样直接地复写。人的心理意识具有主观能动性。人在生活实践中,人的感觉、知觉、事物的实际情况,就会由于认识的错误而导致行动的失败;失败的实践促使思维和理想的转变,端正认识而得到行动的成功。总的来说,客观事物的规律性和心理意识的能动性是辩证的统一的。共产主义所以成为伟大的理想力量,就是因为它反映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体现了客观世界的决定作用和心理意识的能动作用的统一。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指导下,心理科学的研究和应用也证明了人不但能够认识客观世界,认识自己,而且能够改造客观世界,改造自己,使事物向着理想的方向发展,在创造新社会的同时,造就一代新人。 一切心理现象可归结于心理过程。

引用当今公认的神经科学研究领域的领袖Antomio R.Damasio关于心理过程的定义:

心理过程是基于脑对身体的映射以及描绘引发情绪和感受事件的那些反应的神经模式的集合。

其中,有四个关键词:映射、情绪、感受、神经模式,可以分析心理的实质。 心理的实质,是神经模式的集合。

7

这种集合,是基于脑对身体的映射。 同时,脑对身体的映射伴随着情绪和感受。

B理解心理过程的实质,有三个突破点:

1. 脑对身体的映射,身体所处的环境状态会反应在大脑之中。 2. 这种反应带有,情绪的色彩。 3. 我们对于情绪的感知产生感受。

还有一个混淆点:

我们通常把情绪等同于感受。而事实上,情绪和感受是不一样的,情绪先于感受。

莎士比亚在《查理二世》一剧的末尾,查理王无意中告诉了Bolingbroke一个有关情绪与感受概念的可能区别。他用一面镜子对着自己的脸,来研究受伤后的面部表情。然后,他注意到,那些在他脸上表现的“外表上的伤心恸哭”,不过是“不可见的悲哀的影子”,这种悲哀“悄悄地充溢在受难的灵魂中的”。正如他所说,他的悲哀都“在心底”、在仅仅四行文字里,莎士比亚宣称:偶尔被我们作为情绪和感受不经意地提起的那种统一的而且显然是不可分割的感情过程,是可以分为不同部分来分析的。

情绪是一种行为或动作,它们大部分出现在脸上、声音里和具体的行为中,是公开的、可见的。当然,一些情绪过程的成分是不是肉眼可见的,但是可以像荷尔蒙化验和电生理学的波形一样,通过当今的科学探测器来变成可见的。另一方面,感受像所有心理表象那样也必须总是隐藏起来,除了所有者本人,其他任何人都看不到。它们是有机体的最私人化的财产,它们正是产生于有机体的脑中。

情绪活跃在身体的舞台上,而感受则活跃于心灵的舞台上。 情绪和其中的许多相关反应是基本的生命调节机制的组成部分;感受也有助于生命的调节,只是处于更高的水平上。情绪激起相关的反应在生命历程上似乎先于感受。情绪和相关现象是感受的基础,这些心理事件构成了我们心灵的基石

8

影响人格形成的因素是非常复杂的,我们将这些因素分为二个类别:遗传与生理的因素,环境与社会的因素。

一、遗传与生理的因素

遗传与生理的先天因素对人格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例如遗传带来的智力、体形、精神疾病以及内分泌、生理素质等,对人格具有基础性的作用。

1.智力的影响。从精子与卵子结合的那一刻起,一直到人格特征发展完成,遗传与环境因素一直交织在一起,对人的发展产生影响。心理学家根据研究结果估算,智力的75%受遗传因素的影响。人的智力水平不同,其人格特征也不同。天资优异儿童的人格特征往往是情绪稳定、见解新颖、寻求独立,他们往往不愿意接受传统观念或思想模式。而智力落后儿童的人格特征则是缺乏应变性、情绪不稳定、有预期失败的心理,喜欢求助于别人。

2.外貌和体形的影响。一个人的性别、体形、外貌、健康状况对人格的形成也具有重要影响。外貌是留给人的第一印象,因此,外貌对人格发展有很大的影响。这种影响在3岁以前,年龄幼小的时候,似乎还看不出什么,当孩子5岁左右,有了一定的自我意识时,其貌不扬的孩子与讨人喜欢的孩子社会行为就大不相同了,认为自己漂亮的孩子可能比较有自信,对自己相貌不满意的孩子可能会形成自卑或退缩的性格。不同性别,造就不同人格。在婴儿时期,男孩与女孩在活动层次上没有显著差别,上幼儿园阶段,男孩的活动量明显高于女孩。体形对人格也会有影响,肥胖的人往往性格外向,善于与人相处;瘦长形者性格内向的.人居多,体格健壮喜欢运动的孩子,性格相对比较开朗;内向孤僻的孩子,瘦小苍白的居多。 3.精神疾病的影响。精神分裂症的发病率与血统之间有密切的关系,据资料显示,父母均患精神分裂症者,子女平均发病率为68.1%,父或母仅一人患精神分裂症者,子女平均发病率为16.4%;而家族中没有精神分裂症患者,子女平均发病率为0.85%。

4. 内分泌的影响。内分泌功能对人格的影响最为显著,在内分泌失调时,个体的外貌、体形、性情以及智力都会发生改变。

5.生理素质的影响。生理素质主要表现在人的情绪、感觉、气质、性格、兴趣等,这些生理素质也会影响人格的特征和变化。 二、环境与社会因素

对儿童来说,环境因素主要是家庭环境和托儿所、幼儿园等学前教育机构。

1.家庭因素的影响。婴儿从出生到5-6岁,是人格形成的重要阶段,这一阶段婴儿的重要活动场所是家庭,因此,家庭环境对个体人格的影响远远超过其他环境的影响。我们从以下两方面来看家庭因素的影响。(1)早期经验:研究者认为在婴儿时期所受到的情感上的伤害,比以后任何时期所遭到的伤害,对未来人格的发展影响都严重。在家庭中,父母的养育方式又是至关重要的;在出生后的第1年,如果婴儿没有得到细心而有规律的照顾,没有得到情感上的满足,就会影响将来他对周围世界,尤其是对社会环境的基本态度,对周围的人容易产生怀疑心理,不能形成基本的信任感。而对人和环境的基本信任,是形成健康个性品质的基础。在出生后的第2—3年,是婴儿逐渐学会控制大小便,并且从排便中获得快乐的时期。这个阶段也是孩子学习得到爱、受到称赞的重要时刻。弗洛伊德认为,如果这个时期儿童没有从排便过程中获得愉快和满足,可能个性基本类型就会受到影响,往往容易形成烦恼、压抑、内向和小气的性格。根据经验,在遗尿症的儿童中,相当一部分有多动、抽动、好发脾气以及神经质等人格问题。,早期交往中有安全感的接触,利于健康人格的发展,能够对以后的社会心理障碍产生避免效果。有些孩子处理压力的技巧比较好,也能克服不利的早期经验。(2)家庭气氛:如果家庭气氛不和谐,父母之间缺乏关心和爱,都会导致婴幼儿情绪不稳定,使孩子缺乏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那些来自破碎家庭的婴幼儿,家庭影响会导致他的人格不能健全地发展,长大以后可能会有社会心理障碍。(3)家庭教养态度与方式:这些方面对婴幼儿未来人格的发展也是至关重要的,权威式的父母而对孩子的态度不确定以及对孩子的对错随心所欲,孩子容易发展出反社会行为。同样是权威式的父母,对孩子的态度是明确和一致的,孩子容易发展出正向的

9

行为与人格特质。

2.学前教育机构的影响。儿童在幼儿园和集体环境中的处境、被接纳程度以及与同伴关系等对人格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而儿童的处境又与保教人员有很大的关系。

①保教人员的人格特征对儿童的影响:保教人员个性热情、温和,儿童能够在和谐的环境中学习,不仅心情愉快,学习兴趣高,而且能够充分发挥潜能。相反,如果保教人员性情急躁、武断,对于那些行为表现上容易发生问题的儿童,就最容易受影响,他们往往不被喜欢,于是,保教人员可能有不好的态度表现出来,比如不耐心、不重视、冷淡等。这种状况对儿童来说是一种挫折和压力。

②保教人员的管教态度对儿童人格的影响:民主性的教育,可以培养儿童积极主动的人格特征;专制性的教育,使得儿童在行为上显示情绪紧张,缺乏进取;放任性的教育,使儿童容易形成无目标、无组织、无纪律的状态。在集体环境中,保育人员对儿童的态度越好,儿童本身的行为问题就越少、人格越健康。 3.社会文化的影响。各种社会习俗、规范、价值观与道德标准对孩子都产生影响,都将成为孩子今后的行为准则,而且直接影响婴幼儿人格的发展。

影响人格形成和发展的因素,概括起来,主要有二个方面:一是遗传,二是环境。二者交互作用,决定了人格的形成和发展。遗传主要决定了人格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如气质的形成,包括兴奋性强弱、主动或被动、反应速度快慢、活动水平高低、反应强度等。环境因素则决定了人格的后天发展,如自我概念形成、态度和价值观念、道德感、人际关系特征、习惯等。社会环境因素主要涉及儿童生长和生活的环境,如民族、文化、家庭和父母的抚养方式、学校、同伴、社会变迁和生活事件等因素。遗传因素已在别的章节介绍,本节则介绍讨论社会环境方面的主要因素。

一、父母抚养方式

父母是婴幼儿接触和认识社会的桥梁,父母在抚养子女成长的过程中,不仅提供了生理和物质的需要,还提供了心理的需要。同时,父母在养育子女过程中表现出自己的人格,父母的人格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儿童的人格,父母对儿童的教养更对儿童产生极大的影响。

早期有Baldwin等人进行了父母教养方式与子女行为之间关系的研究。研究中对父母的行为依不同维度区分,如民主与权威,前者尊重儿童个性,处事客观、讲理,而后者则采取任意和独裁的方式。结果发现,在民主方式下发展的儿童比较活泼、外向、好奇心强,富有创造力和建设性,而在权威方式下发展的儿童则较内向、保守、缺乏好奇心和创造性。

Levy对亲子关系的研究表明有些母亲与孩子的关系倾问于过度保护。并且有二种情况的过度保护:一种是过度保护并且纵容,这种类型的母亲是这样想的,“我是他的母亲,我应该尽可能满足他的要求”;另一种是过度保护和支配,这种类型的母亲是这样想的,“他是我的孩子,他必须照我的愿望去做”。过度保护的母亲与孩子接触过多,老是将孩子当婴幼儿看待,禁止独立活动。若是过度保护且纵容的话,孩子会变得不服从,过多和过度要求,不能克制自己,支配性强。但若母亲是过度保护而又支配时,孩子会变得被动、顺从,缺乏创造性。

Coopersmith的研究表明,在儿童自尊的形成中,父母的态度起着至关重要的

10

作用。对孩子的理解、关心、尊重,恰当的指导与管教可促进自尊的发展,而缺乏理解与关心,放任或者过分严厉,处罚不当则影响自尊的形成,或造成较低的自尊感。

Becke,根据父母的抚养方式特征,将父母划分出温暖与敌视,限制与放纵等不同类别。例如,具有限制行为特征的父母过分保护、权威方式管教,放纵特征则是过度自由。具有温暖特征的父母对儿童采取较多接纳、亲切和赞美的态度,而敌视的父母则倾向于批评,不理解,爱用体罚。Becket进一步描述了这些特征如何相互作用,对儿童的行为产生影响(见表1)。

表1: 父母抚养方式特征的组合所产生的儿童性格特征

抚养方式 温 暖 敌 意

限制 顺从、听话 易与同伴发生冲突 依赖,服从、少攻击性 较害羞 有礼貌、整洁 较多自我攻击 缺乏创造力 退缩

放纵 活泼、外向 不顺从

富有创造力、进取 极端攻击 不守规矩 少自我攻击性 独立、友善

Baumrind也对儿童性格与父母抚养方式关系进行了系统研究。他根据儿童性格特征将其分出三组:第一组儿童性格发展最好,他们独立、自信、知足、爱探索、自我控制力强、喜欢交往、自我肯定;第二组儿童属中等,也具备上述一些特征,但较为退缩怀疑,不喜欢交往;第三组儿童性格发展较差,他们有较高依赖性,退缩、缺乏自信、不善交往, 自我控制力差。对这三组儿童父母的抚养方式评定,发现组间差异明显:第一组儿童的父母对孩子亲切、温和,既尊重儿童的独立性,又坚持对儿童的合理要求,采用较多的表扬、鼓励、强化,说理,这类父母的特点是理性控制;第二组儿童的父母对儿童的理解和温暖少了些,家长式的强制作风多了些,要求严格,批评多于表扬,这类父母的特点是专制;第三组儿童的父母对儿童缺乏关心和责任心,放任不管,奖罚不明,这类父母的特点是不负责任。

McCord等对儿童的攻击行为与父母抚养方式进行了系统的,长达5年的研究,发现父母对儿童的惩罚,关心与拒绝等行为对儿童攻击行为的发生起着极大影响(部分研究结果见表2)。

表2: 父母管教方式与儿童攻击行为的关系

管教方式 攻击组人数的百分率 非攻击组人数

11

母亲常采取惩罚方式 54% 31% 母亲不常采取惩罚方式 46% 69% 父亲常采取惩罚方式 58% 41% 父亲不常采取惩罚方式 42% 59% 父母经常威胁 64% 32% 父母下经常威胁 36% 68% 关心的父母 5% 68% 拒绝的父母 47% 10%

从攻击组与非攻击组的比较看出,攻击组儿童的父母常采取惩罚方式,威胁的拒绝,而非攻击组儿童的父母则不常采取惩罚,较少威胁,较多关心。

父母抚养方式对儿童的影响途径是多方面的:①父母行为可以是子女模仿和认同的对象。②父母行为造成一定情境,引发儿童的行为,如挫折导致攻击。③父母对儿童的奖励或惩罚,促成或消退某些行为。

父母抚养方式对儿童性格影响的范围也是多方面的,除上述方面之外,还有性别角色形成、成就感和道德观念等方面。但是,也要看到父母对儿童的影响不是单方面的多种因素,而是相互作用的。例如,在同样的抚养方式下培养出来的儿童也有较大差异,这是为什么?除了遗传因素之外,还有其他环境因素。更重要的,是儿童并不是消极被动地接受父母的影响,他有自己的思想,可以进行选择,并且反过来对父母造成影响,这种相互作 用与双向影响是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

二、同伴的影响

随着儿童的成长,他的社会交往日益扩大。除父母和家庭成员之外,与儿童交往最多的可能是同伴,包括幼儿园的朋友、学校的同学、邻居的小孩、团体中的成员等。同伴对儿童人格形成和发展有着多方面的影响。

同伴可以是儿童学习和模仿的榜样,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例如,儿童经常与慷慨大方的同伴交往,经常看到他们这种大方行为和别人对这种行为的赞赏,则儿童也会学习这种大方行为,相处久了,不知不觉之中发展了大方的特征。

同伴可以是儿童行为的强化之源。在与同伴交往过程中,儿童的某些行为受到鼓励或赞赏,则他倾向保持这种行为;若某些行为遭受反对,则这种行为可能消退。例如,在某个团体中,利己行为被人看不起,而提倡团结瓦助,则儿童可能发展较多的合作和助人特点。

儿童从同伴那里接受信息感受,别人和社会对他的期望,别人对他的看法,于是进一步认识自己,促进自我意识或自我概念的发展。如感到自信或自卑,儿童也从同伴那里获得同龄人对生活,对社会的看法或态度,或对人对事的态度,

12

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这些态度和观点将对他的行为产生较大的影响。

与同伴相处还为儿童提供了一个发展人,际交往能力的机会,他学会了克制、忍让,学会了与人合作。当然,他还学会了竞争、攻击行为等。

在与同伴相处的过程中,儿童对父母的依赖逐渐减少,独立性日益增加。他在团体中参与不同的活动,扮演或学习不同角色,主动的与被动的,领导者或被领导者,这些活动也影响着他的人格发展。

同伴关系的影响不仅限于儿童,即使是成人,旁人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同事好友对人对事和对人生的看法会影响他的态度,别人的行为和榜样同样可以影响他的行为。例如,同伴对生活的乐观态度,刻苦奋斗精神,会影响他对人生的态度。某人在人生转折关头,与朋友一番交谈,可以使他茅塞顿开,所谓“听君一席活,胜读十年书”,使他明确了人生的意义,改变了他的生活观念,从而整个人的行为也随之改变。

三、学校和老师的影响

学校生活是大多数人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历程。人们不仅从学校获得文化知识,还获得了社会知识,促进了自我发展和社会发展。

学校是一个小环境,有特定的气氛, 儿童在学校里学习知识、学习遵守纪律、学习与人相处、学习社会规范、学习所处社会文化传统,逐渐形成基本价值观和人生观, 自我概念进一步发展,有自我理想形成。儿童常常在学校期间确立奋斗目标,要做什么样的人,并且根据自己设立的目标要求自己。

学校中的同学关系是影响儿童人格发展的一个重要部分。志同道合、情趣相近的同学常聚在一起,相互影响,有理想者互相勉励、互相促进;无志者也有他们的天地,如玩耍逗乐、寻求学习之外的刺激,这些无疑都影响将来的人格发展。

老师也许是对儿童发展至关重要的人物,其影响可能对儿童的一生都有重要意义。老师往往是儿童崇敬的对象,学习模仿的榜样,儿童不仅从老师那里学习知识,而且学习怎样为人。他们观察和模仿老师的举止、言行、态度,老师的思想、信念,对事对人的态度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儿童的人生观形成。老师对儿童行为的赞赏或批评,塑造着儿童的行为特征。

Pippert的研究表明,老师对儿童热情和鼓励的态度,促进了儿童的自信心发展,使儿童敢于面对失败,将来更富于创造性。通常有两种不同类型的老师,一种是权威的,另一种是专利的。权威的老师有能力、有威信,但他不滥用权力。对儿童进行指导,设立目标,他注意儿童的心理需要,鼓励儿童的求知欲、创造性、自尊感和社会责任感。这样的老师促进儿童遵守纪律、自制、主动、有进取心。专制的老师以自我为中心,一切得听他的,批评指责较多。结果儿童感到压抑、被动、缺乏自信、缺少责任感。

13

老师与儿童关系的密切程度和对儿童的期望水平也对儿童发展起着重大的影响。有一个关于老师期望水平对儿童影响的著名研究,即所谓Pygmalion(皮格马利翁)现象或期待效应研究。Pygmalion是希腊神话中一个雕塑家,有一天他创造了一个美丽少女的塑像。

1.生理成熟

2.外部挫折

在佛洛伊德的学说中,冲动和欲望得不到满足而产生的痛苦叫挫折。外部挫折,可以由于环境中缺乏满足欲望的条件,也可能环境剥夺了你满足欲望的权利。例如三年自然灾害,大部分人无法满足自己基本的食品,据说死了两千万人。又如被关进监狱的犯人,那么很多欲望都无法满足,此时叫被剥夺。

3.内部挫折,也叫内部冲突

指超我和自我对本我的压抑和反宣泄而产生的痛苦。 4.个人不足

个人经验,技巧、知识、能力等方面的缺乏而导致无法满足 5.焦虑

焦虑是精神分析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它是指明显意识到的紧张烦躁、不安忧虑,乃至恐惧等种种痛苦的心理状态。佛洛伊德区分了三大类焦虑。

14

a.现实焦虑──自我对现实的恐惧

认识到外界现实存在着困难、障碍、危险或威胁而产生的焦虑恐惧。例如对黑暗的害怕,对考试的恐惧。例如上海复旦大学一个高才生,要送他出国读书时,严重焦虑,发展成精神病患者,因为他从来都是在父母的照顾下生活的,一旦出国,失去了父母的照顾,他不知道该怎么办。这就是对现实的焦虑

b.神经性焦虑─自我对本我的恐惧

指自我对本我冲动过分强大而产生的恐惧,即自我害怕不能有效地压抑本我的冲动。更通俗地讲,就是我们害怕自己控制不住自己。害怕理智被情感或欲望所征服。

神经性焦虑的一个特点:在行为层面上,自我特别害怕的东西,很可能是潜意识里本我想要得到的东西。例如一个男孩在所有人,包括女孩子面前都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可是一到某一个女孩面前,他是结结巴巴,笨头笨脑,那么你可以判断,他多半是特别喜欢这个女孩,他的反应是一种轻度的焦虑,既有神经性焦虑,也有现实焦虑。 又如,小说里我们读到某一个女性刻意去躲避某一个男性,那么实际上在潜意识里,这个男性

15

正是她想得到的。

c.道德焦虑──自我对超我的恐惧

一个人产生了违背道德标准、违背社会规范,或违背自我理想而产生的内疚、羞愧和负罪感。这里所谓违背,可以是实际行动确实违背了道德标准,也可以仅仅是主观上有这种想法、念头,而实际上并没有。(我们说过,超我是不能区分现实与想象的)

焦虑的作用是向人的自我系统发出警戒信号,告诉自我,产生了某种危险的事物、处于某种危险的状态,需要加以注意,排除这种危险。而且,后两种焦虑,即神经性焦虑和道德焦虑,不仅仅是危险信号,它们本身已经构成威胁。这两种焦虑很难应付,过分严重时就会导致心理危机甚至精神失常。

(1)生物遗传因素:根据研究:遗传是人格不可缺少的影响因素,遗传因素对人格的作用程度因人格特征的不同而异,通常在智力、气质这些与生物因素相关较大的特征上,较为重要;而在价值观、信念、性格等与社会因素关系紧密的

16

特征上,后天环境因素更重要。在个体发展过程中,人格是遗传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影响人格发展方向及难易。

(2)社会文化因素:社会文化塑造了社会成员的人格特征,使其成员的人格结构朝着相似性的方向发展,而这种相似性又具有一个维系社会稳定的功能。使个人嵌入文化形态里。其影响力因文化而异,社会对文化要求是否严格,越严格,影响力就越大。影响力的强弱也要视其行为的社会意义的大小。社会文化对人格的塑造,反映在不同文化民族有其固有的民族性格。不同自然环境下民族也反映出人文地理对人格的影响。社会文化对人格具有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后天形成的一些人格特征。社会文化因素决定了人格的共同性特征,它使同一社会的人在人格上具有一定程度的相似性。

(3)家庭环境因素:不同教养方式对人格差异所构成的影响不同。家庭教养方式:①权威型:

17

父母对子女的教育中表现过分支配,一切由父母控制。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孩子容易形成消极、被动、依赖、服从、懦弱、做事缺乏主动性,甚至会形成不诚实的人格特征。②放纵型:父母对子女过于溺爱,让孩子随心所欲,教育达到失控状态。孩子多表现为任性、幼稚、自私、野蛮、无礼、独立性差、唯我独尊、蛮横胡闹等。③民主型:父母与子女在家庭中处于一个平等和谐的氛围中,父母尊重孩子,给孩子一定自主权,并给孩子以积极正确的指导。使孩子形成一些积极的人格品质,如活泼、快乐、直爽、自立、彬彬有礼,善于交往、容易合作、思想活跃等。 (4)早期童年经验:麦肯侬:早期童年经验对人格影响力总结:早期的亲子关系定出了行为模式,塑成一切日后的行为。首先,人格发展的确受到童年经验的影响,幸福的童年有利于儿童向健康人格发展,不幸的童年也会引发儿童不良人格的形成。但二者不存在对应关系。其次,早

18

期经验不能单独对人格起决定作用,它与其他因素共同来决定人格。再次,早期儿童经验是否对人格造成永久性影响因人而异。

(5)自然物理因素:生态环境、气候条件、空间拥挤程度等物理因素都会影响人格。总之,人格是先天后天的合金,是遗传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遗传决定人格发展的可能性,环境决定人格发展的现实性。

人格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先天遗传与后天环境的关系与作用。心理学家们认为,人格是在遗传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下逐渐形成并发展的。

(一)生物遗传因素

由于人格具有较强的稳定性特征,因此人格研究者更注重遗传因素的作用。综合现有的研究结果,作出遗传对人格作用的简要归纳如下:

1. 遗传是人格不可缺少的影响因素。

2. 遗传因素对人格的作用程度随人格特质的不同而异。通常在智力、气质这些与生物因素相关较大的特质上,遗传因素的作用较重要;而在价值观、信念、性格等与社会因素关系密切的特质上,后天环境的作用可能更重要。

19

3. 人格的发展是遗传与环境两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人既具有生物属性,又具有社会属性。人在胚胎状态时,环境因素的影响就开始了,这种影响会在人的一生中持续下去。后天环境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小到家庭因素,大到社会文化因素。这些因素对人格的形成与发展都有重要的影响。 (二)社会文化因素

每个人都处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文化对人格的影响极为重要。社会文化塑造了社会成员的人格特征,使其成员的人格结构朝着相似性的方向发展,这种相似性具有维系社会稳定的功能,又使得每个人能稳固的“嵌入”在整个文化形态里。 社会文化对人格具有塑造功能,还表现在不同文化的民族有其固有的民族性格。例如中华民族是一个勤劳勇敢的民族,这里的“勤劳勇敢”的品质便是中华民族的共有的人格特征。 (三)家庭环境因素

研究人格的家庭成因,重点在于探讨家庭的差异(包括家庭结构、经济条件、居住环境、家庭氛围等)和不同的教养方式对人格发展和人格差异具有不同的影响。研究发现,权威型教养方式的父母在子女的教育中表现得过于支配,孩子的一切都由父母来控制。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孩子容易形成消极、被动、依赖、服从、懦弱,做事缺乏主动性,甚至会形成不诚实的人格特征。放纵型教养方式的父母对孩子过于溺爱,让孩子随心所欲,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有时出现失控的状态。在这种家庭环境中成长的孩

20

子多表现为任性、幼稚、自私、野蛮、无礼、独立性差、惟我自尊、蛮横胡闹等。民主型教养方式的父母与孩子在家庭中处于一种平等和谐的氛围当中,父母尊重孩子,给孩子一定的自主权和积极正确地指导。父母的这种教育方式能使孩子形成一些积极的人格品质,如活泼、快乐、直爽、自立、彬彬有礼、善于交往、富于合作、思想活跃等。由此可见,家庭确实是“人类性格的工厂”,它塑造了人们不同的人格特质。 (四)早期童年经验

“早期的亲子关系定出了行为模式,塑造出一切日后的行为。”这是麦肯依(Mackinnon,1950)有关早期童年经验对人格影响力的一个总结。中国也有句俗话:“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人生早期所发生的事情对人格的影响,历来为人格心理学家所重视。需要强调的是,人格发展尽管受到童年经验的影响,幸福的童年有利于儿童发展健康的人格,不幸的童年也会使儿童形成不良的人格,但二者不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比如溺爱也可能使孩子形成不良的人格特点,逆境也可能磨炼出孩子坚强的性格。另外,早期经验不能单独对人格起作用,它与其它因素共同决定着人格的形成与发展。 (五)自然物理因素

生态环境、气候条件、空间拥挤程度等这些物理因素都会影响到人格的形成与发展。有很多研究说明了生态环境对人格的影响。另外气温会提高某些人格特征的出现频率,例如热天会使人

21

烦躁不安,对他人采取负面反应,发生反社会行为。总之,自然环境对人格不起决定性的作用。在不同物理环境中,人可以表现出不同的行为特点。

性格是表现在人的态度和行为方面的较为稳定的心理特征,是个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性格不仅影响一个人的生活状况、婚姻家庭,也影响一个人的人际交往、职业升迁、商务活动、事业发展、经营理财等,性格决定一个人的成败得失,决定一个人的前途命运。优良性格让人不管是在顺境还是在逆境中,都能坦然积极地面对,并且不懈努力,取得成功;不良性格会让人走尽弯路,受尽挫折,甚至在关键时刻毁掉一个人的一生,造成悲剧性的结局。 成也性格,败也性格,

好性格成就你的一生,坏性格毁掉你的一生。

克服性格中的劣势,发挥性格中的优势, 运用性格的力量,彻底改变你的人生。

性格无所谓优劣,但对于不同的环境,性格决定你在当前环境下人生的遭遇和前景.

22

成功是一个广义性的词语,关键在于你自己怎么看待成功.在中国古代,一般的读书人把出人头地,荣华富贵视为终极梦想,也是他们眼中的成功,为了在官场上生存进而发展,他们对自己性格的控制当然很关键,那种很张狂很自我的外向性格(比如李白)多半会导致自己人脉关系的恶劣,终至事业上的失败.所以在这种程度上讲,的确性格决定了命运的辉煌或黯淡.

但我说过,成功的标准不是一定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而在于自己的认识觉悟,李白的人生际遇你当然可以理解为失败的,郁郁不得志的,既然你的性格不适合在官场混,你可以选择其他更适合你的,虽然未必能带来荣华富贵,位极人臣.他就选择了纵情于山水之中,留下无数佳作诗篇,令后人神往.从这个角度,他难道不成功吗?

所以在下认为,性格不决定成败,关键在你如何看待发挥自己独特的性格.

其根本原因正是性格的无优秀,低劣之分.

在有些释怀性格的确决定了命运

坚强的人遇到困难会勇往直前 直到柳暗花明又一村 懦弱的人遇到困难会知难而退 失去自己遇到的基于

然而好争强好胜的人 往往也因自己的性格而改变了自己因有的命运 古往今来 无数满腹经伦 都会因为事事在个斗上而遗憾终生!

如果性格改变了你的生活状况让你无法适从,那么就改变性格吧

23

让自己适应,起码活这好 才是真谛

性格是人对现实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的总和。良好的行为习惯构成良好的性格品质,坏

习惯构成不良的性格品质。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不良的行为习惯对人的未来发展当然有截然不同的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讲,说性格决定命运是有一定道理的。好习惯是一笔财富,让我们从一点一滴做起,从现在做起,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良好的性格,无论我们做什么,好习惯都会让我们受用终生。

外向性格的人:会喜欢热闹

内各性格的人:会喜欢安静

这些就决定他选择工作的方向,什么样的生活圈子,娱乐方式等等。

乐观的人:会对所有的事抱着积极向上的态度,遇到问题会用积极的方式解决,那么也自然得到好的结果。

悲观的人:对所有的事抱着悲观的态度,遇到问题也会悲观的等待,那么结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所以当一个的有什么样的性格,就决定他用什么样的方式去选择自己的生活,当然就会得到不同的命运了。 性格决定命运。

生活中的诸多矛盾和冲突皆源于我们的性格。性格直接影响着一个人的 行为方式和生活习惯等众多方面,因而我们在 决定自己要做什么,和怎样去做的时候,要首先去认识自己的性格和职业倾向。所有成大事者都必须具备耐心、理性和冷静的性格特征.故,性格是为从员工走向领导的第二护照。 性格与职业生涯规划

性格影响气质,还对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起制约作用。性格中对工作态度的成分,往往影响到职业的选择和成就。自私、傲慢、孤僻、暴燥,对公益事业漠不关心,轻视社会行为规范的人,就不适于从事与人打交道的职业,如教师、服务员、公关人员、外交人员、机关干部等。而意志中缺乏坚韧性的人适宜从事诸如外科医生、科学研究人员、资料管理人员、运动员等要求耐力很强的工作;动摇、怯懦、散漫的人,不适宜选择诸如思想政治工作、服务员、教师等职业。

第四轮扩张华丽开场

12月2日,万科总裁郁亮的一封致全体员工的邮件,悄然宣告了中国首家销售过千亿元的地产企业的诞生。而此前10月份推出的10亿元股权激励计划,恰到好处地显露了万科第四轮扩张已经华丽开场。

24

万科的每一轮扩张不都是一帆风顺。 1996年,受益于公司战略向地产业务倾斜,万科在区域扩张上达到第一次高峰,地产业务已经遍布全国13个城市。然而高速扩张导致公司资源过度分散,在随后的1997年,万科不得不从10多个城市收缩集中到深圳、上海、北京、天津、沈阳五大城市。

2001年,万科出售了万佳百货股份,最终完成了专业化调整战略,同时启动第二轮扩张,业务快速扩大到广州、武汉、长春、南京、南昌等多个城市。但在新进入市场和拿地上,万科却

遭遇了瓶颈。

这个瓶颈最终在第三轮扩张中突破。2006年开始,万科通过合作拿地、收购的模式,在北京、广

州和江浙市场成功站稳,实现了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三大城市圈的战略布局。由此,合作开发模式成为万科的主导模式。

25

但是万科的危机却在2008年到来。虽然在年初,万科率先抛出“拐点论”被业界惊为天人,但实际政策和战略判断发生的背离,最终引发了业绩的倒退,甚至开始暴露出一些大公司病。 2009年,地产企业意外经历了“量价齐升”的“不差钱”好年景,万科却遭遇了被赶超的危机。

3年未股权融资 实现千亿增长

“万科打破了房地产公司增长靠股权融资的潜规则。”国泰君安如此评价。

万科去年抛出的112亿再融资计划曾令市场哗然,又因融资平台叫停宣告流产。但万科却在近3年没有进行股权融资的情况下,实现了销售规模从500亿到1000亿的跨越。

国泰君安报告认为,万科的快速增长得益于公司快速开发的高周转策略、一二三线城市均衡投资的区域布局策略和小户型为主的产品策略。

26

而业内人士对网易财经表示,万科的成功还要归功于万科超强的周期判断与应对能力,这正是09年留下的深刻教训。

前瞻性的业务布局为万科第四轮扩张的打好了基础。早在2009年万科就悄悄开始了其大举进军二三线城市的战略部署,全年共新增项目45个,其中37个位于二三线城市,一线城市的土地储备在万科整体土地储备中仅占25%左右。 今年万科合同销售额的地域分布越来越多元化:2007年至2008年,长三角地区合同销售额占比超过30%,而在2010年降到了25%左右;中部地区的占比从不到10%,上升到今年的15%左右;环渤海地区的占比也增加了10%左右。 目前万科已经进入了超过40个城市,布局更趋均衡全面。如同郁亮所言,万科的战略纵深优势使公司有了更大的腾挪空间。 万科自称“被商业地产”

在第四轮扩张的过程中,万科最令人瞩目的是在商业地产上的尝试。不过,万科内部并不认同外界关于“万科转型”的说法。

27

在万科股东大会上,董事长王石表示,万科专注于主流住宅开发的定位并没有改变。 “确切地说,我们是‘被商业地产’了。万科从来没有转型做商业地产,而只是为了更好地做住宅。”万科董秘谭华杰套用了一句当下时髦的句型,向网易财经表达被外界曲解的无奈。 早在2009年底,万科总裁郁亮万科宣称,未来将加大持有型物业的储备,并在近期陆续推出养老物业、酒店及商业配套等多种物业类型。

2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