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性》教学设计意图
实小:
说教学内容的设计: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性使用教材。
教师用书中是把例1、例2作为一课时处理的 。在教学中我发现三年级学生已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对确定事件和不确定事件的发生具有一定的判断力。用一课时处理例1、例2,时间太充裕,不但有点浪费时间,而且学生会有乏味感,教学效果不能达到高效。因此我延伸到了研究可能性大小的部分知识上。可能性大小的所有情况虽然本堂课不能研究完,但可以下一堂课继续研究,这样学生即提高了兴趣,也会有更充裕的时间来理解、辨证可能性大小与可能性的关系。我们也提高了教学效率。
一、 说教学环节的设计
第一环节:走近生活 游戏导入
我们都知道,学习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越接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经验,利用学生非常熟悉而且感兴趣的“石头、剪刀、布”的游戏来引入本节课的内容,这样的设计开门见山,直点主题。再进行摸球游戏,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一定”、“可能”、“不可能”的学习内容上,学生兴趣盎然,不知不觉中进入新知的学习。在游戏中让学生充分理解可能性作为一种随机事件,是不受人的主观愿望控制的。但许多学生有这样的错误认识,即第一次摸到黄球,第二次就该摸到白球。为了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随机的概念,我设计了从两个箱子中摸球活动,让学生先猜再摸,暴露学生的认识,并让学生亲自动手摸一摸,想一想,感悟到对于某一次摸球来说,会摸
到什么颜色的球,事先是无法确定的,并且前一次摸球的结果不会对后一次摸球产生影响。通过逐步拿出球,让学生感悟到在条件变化的情况下,“可能”也会变成“一定”或“不可能”,“一定”或“不可能”也会变成“可能”。这样不仅增加了数学学习与学生活动的联系,更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让学生感受到要研究的不确定现象是这样的普通、平凡、有趣。
第二环节:走进生活——应用“可能性”
我借助现实世界中的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丰富学生对确定事件和不确定事件的认识,使学生在描述、思考、讨论、交流的活动过中充分感受确定和不确定现象。让学生用“一定、可能、不可能“来说一说生活中的事,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能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蕴含着丰富的数学问题。从而发散学生的思维,真正体现“小课堂、大社会”的教育观。
第三环节:操作探究
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人人摸棋子、收集信息,分析活动结果等一系列的自主探究活动,亲历可能性大小的再创造过程。充分感受和体验不确定现象和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在探究过程中,放手让学生从自己的思维实际出发,让学生再一次充分理解可能性是一种随机事件,是不受人的主观愿望控制的。活动中我把棋子分配成两种情况。一种是两种棋子数量多少是悬殊的,另一种是两种棋子数量比较接近。第一种我的预设目的是希望学生摸出来的次数真的能验证结果,也就是希望学生不要出现偶然现象,刻意回避小概率事件的发生,引导学生认识一般情况下,数量多可能性会大,数量少可能性会小;第二种分配坦然面对可能性与可能性大小,不把摸棋子看成纯粹的验证结果的过程,直面小概率事件。一但有意外结果出现,这就是一种可遇而不可求的机遇,正是学生对于“可能性的大小”不能脱
离“可能性”辩证理解的契机,让学生理解只要有黑白两种棋子存在,就会有许多种被摸出来的情况,就连摸出的全是白棋或黑棋的可能都存在。并且还把这作为一个教学的重点难点去进行研究讨论,事实也正是如此,学生对可能性大小的困惑也正在这一点上。这对学生深入了解概率,改变学生头脑中已有的错误概念有好处。如果活动中没出现小概率现象,我准备学生汇报完后我自己来点出这一现象。如:老师的盒子中只有1颗白棋子其余都是黑棋子,老师只摸一次,摸出的棋子可能是什么颜色?如果学生说可能是黑色,那老师就问:一定是黑色吗?学生一下就明白也可能是白色的。从而明白可能性大小与可能性的关系。
第四环节:游戏升华
最后我做掷色子游戏,让学生猜可能有几个点朝上,可能是1个点,也可能是2个、3个……在这时本课堂戛然而止,让学生在猜测中意犹未尽,体会一切皆有可能。
以上是我的设计意图,也许会有许多不合理的地方,敬请各位领导老师提出宝贵意见。谢谢!
《可能性》教学反思 实小:张良花 “统计与概率”的内容比较抽象,小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所以在设计这节课时,主要是以直观的内容为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资源,合理运用教学方法,营造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始终充满信心,充满激情地学习数学。我以“猜想—体验—验证—推测”为学生学习活动的主线,为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空间。
纵观整节课的教学,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课堂教学活动化。“以活动为中心”是大教育家杜威的“三个中心论”思想体系之一,也是新课程标准倡导的学习方式。本节课以活动贯穿始终,教师真正实现了角色的转换。课堂上通过引导学生“猜想—体验—验证—推测”,使学生在活动中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不断体验与判断事件发生的确定与不确定性。同时,又让学生将活动中出现的现象及时抽象概括出来,上升为数学知识,体现了学生的“再创造”,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2、操作活动实质化。整节课有多次的操作活动,敢于面对小概率,并且有效地辨证理解了“可能性大小”与“可能性”的 关系,帮助学生建立起正确的 “可能性”的概念。 3、学生学习自主化。主动性是自主学习的本质特征。这节课的设计着眼于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在“导”中帮助学生主动建构知识。在每个环节中,都是学生用自己的双手去操作,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头脑去判断,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学生学得生动而充满活力,主动而富有个性。 4、 教师点拨还应该再到位一点,如处理小概率情况的出现时,教师最后应该说:如果让这个小组继续摸下去,摸的次数足够多,可能会出现哪种棋子多摸出来的次数可能多的现象。那教学效果会更好些。 5、教师基本功还有待提高。 4、在学生回答问题时怎样把握学生大胆发挥又不至于天马行空这方面下功夫,教师点拨、引导再到位一些效果应该会更好。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