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l卷第4期 f.31 No.4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Journal ofTangshan Teachers College 2009年7月 Ju1.2009 论元代道教史籍的编篡义饲 刘永海,郝秋香 (唐山师范学院政史系,河北唐山063000) 摘要:义例是关于一部文献内部如何组织和表述其基本内容、基本宗旨的原则和方法.元代道教史籍在处 理材料的来源与详略、直书与曲笔、内容结构的安排等问题时,借鉴世俗史学的优良传统,形成自己的编纂特色. 关键词:元代;道教史籍;义例 中图分类号:K204;B9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15(2009)04.0058-05 The Compiling Styles of the History Books in Yuan Dynasty LIU Yong—hai,HAO Qiu-xiang (Department ofPolitics and History,Tangshan Teachers College,Tangshan Hebei 063000,China) Abstract:Compiling styles are the principles and ways of he torganization nd explaaination of he tbooks’contents and purpose. In he course of tde ̄ing wih the matterial and composition,Taoism historical books in Yuan Dynasty formed distinguishing feature in compiling by borrowing the experience ofthe outstanding tradition ofhistoriography.. Key words:Yuan dynasty;Taoism historical ooks;b les 义例,又称“凡例”、“体例”、“书法”等,是关于一部 文献内部如何组织和表述其基本内容、基本宗旨的原则和方 法。唐代刘知几说:“史之有例,犹国之有法;国无法,则 上下无定;史无例,则是非末准。”【 ,p86】足见义例对于史书 之重要。我们从材料的来源与取舍、对直书的追求、内容的 传》等书;卷二十一《鲍靓》征引《晋书》、《真诰》、《洞天 记》、《罗浮图志》、《墉城集仙录》等。刘师培说该书“所据 之书匪一,然语均有所本”[3,p7 】,即从其取材的广泛性上 说的。《茅山志》同样以撷取材料丰富著称,所谓“自汉晋 而下,及齐梁唐宋之书,搜括无遗”【4’p ,虽系溢美之词, 但其取材广泛确是事实。该书既积极地利用了旧有的山志文 献,尤其是南宋道士傅霄等人编纂的‘茅山记》,又征引了 《仙传拾遗》、‘续仙传》、《高道传》、‘道教灵验记》、《云笈 结构与安排等几个方面,分析元代道教史籍的编纂义例。 一、材料的来源与取舍 1.元代道教史籍的材料来源 充足的材料是撰述高水平书籍的前提,元代道教史籍的 资料来源十分广泛,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七签》等许多著名的神仙传记。除道教仙传、世俗史传外, 历代帝王的封号、制诰等材料也常被元代道教史籍直接采 录。如《西岳华山志》卷末有唐玄宗先天三年(714)“华山 之神封金天王懿号册”,《清河内传》后附载“天封圣号”一 是取自教内教外传世文献。包括前世道教典籍及世俗 史传、制诰等文献,是元代道教史籍最主要的史料来源。《仙 鉴编例》云:“搜之群书,考之经史,订之仙传。”【2.p∞ 1《仙 鉴后集》跋又云:“是故质诸浅见,究观诸家神仙传记、历 代史传,参考成书也。” P44 】从中可以看出《仙鉴》对传世 文献的采撷十分重视。如卷十三《安期生》征引《史记》、 《汉书・郊祀志》、《抱朴子》、《混元实录》、齐国安《集仙 节,收宋制七篇、元加封宝诏及加封庙额各一篇,《金莲正 宗仙源像传》收录元太祖召丘处机手诏、元世祖褒封全真五 祖、七真制词、元武宗褒封五祖、七真及丘处机十八弟子制 词等。足见这类文献资料对元代道教史籍之重要。 二是取自民间传闻。道教植根于民间,许多仙真的灵异 基金项目:河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计划项目,唐山师范学院博士基金项目(07A08) 收稿日期:2009.03.22 作者简介:刘永海(1968.),男,河北遵化人,博士,唐山师范学院政史系教授。 .58- 刘永海,等:论元代道教史籍的编纂义例 故事即是在民间传说中被不断放大的。元代道教史籍对民间 传闻的采撷比较普遍。张辂‘太华西夷志》序中说其书“采 古书所录,或谚语之谈”【 ,p’’艄。所谓“谚语之谈”,即指民 间传闻。诸如陈抟与麻衣道者、吕洞宾、獐皮处士、白鹿先 生、李八百等人的来往,多采自民间传闻。刘道明主编的《武 当福地总真集》也是“搜摘群书。寻诸耆旧,加以耳濡目染” 而成[6,p647)。该书为了宣扬武当道教供奉的主神玄帝,增强 武当福地的玄妙气氛,不惜大量笔墨记述玄帝在武当山的神 有独到见解,并逐渐形成了一些如详今略古、详近略远,博 采慎择、详略得当等通则。与世俗史籍相比,元代道徒从弘 道角度出发,对详与略问题有着朴素又实际的处理方式。 (1)有利于弘道的材料不厌其详 首先,详尽记述历代帝室尊崇道教的内容。诸如帝室延 请高道议政、册封、请醮、问疾、赏赐、祈禳、超度等事件, 元代道教史籍都记录甚详。如《仙鉴》卷四十六记张荐明答 晋高祖、卷四十七记陈抟答周世宗、卷四十八记张无梦答宋 真宗等内容,均较详瞻。《玄风庆会图》全书为丘处机答成 话传说,将武当山山水胜迹与玄帝修炼传说联系起来,使玄 帝的神迹,在武当山都有一一对应的实物、实景。书中称大 项天柱峰是玄帝冲举之地,而七十二峰中的松萝峰、灵应峰、 五老峰等十几处山峰都记有一段玄帝显化的民间传说,紫霄 岩、天马台、飞升台、九渡涧、磨针石、试剑石等,都与玄 帝神化有关,即便是武当山的禽兽、草木,也与玄帝修仙神 话联系起来。其它元代道教史籍如《梓潼帝君化书》、《纯阳 帝君神化妙通纪》、《金莲正宗记》、《体玄真人显异录》、《玄 天上帝启圣录》等书都利用了不少传闻材料。 三是取自编纂者亲历事件及对传主留存资料。最为典型 的是《长春真人西游记》,撰者李志常直接参与了西行讲道 的过程,该书即是其见闻记录。《游记》以精炼的笔触描述 了l3世纪蒙古高原、西域及中亚一带的自然景观,包括沿 途数万里经过的高山、峡谷、河流、湖泊、沙漠、森林、绿 洲的气候植被,地形地貌,还详细记载了大量的人文地理信 息,诸如沿途城乡的居民人口、民风民俗、宗教信仰、建筑、 手工业生产状况等。倘非亲身经历,是难以使内容如此丰富、 详实准确的。而《凝阳董真人遇仙记》的材料直接来源于传 主留存。书中云:“门人灵阳子等亲炙日久,阅见日多,得 师流传遗文、诗词、歌颂,总四篇,为上中下三卷,目日《和 光集》。不敢自私刻梓以传于世,别集真人出处遇真纪年一 帙,曰《遇仙记》。”【7.p 。】由此可见,该书是灵阳子综合其 师董守志留存的遗文、诗词、歌颂,编辑而成的。而《清微 仙谱》则是陈采在黄舜申赠送之书的基础上整理而成的,陈 采云:“见雷困黄先生,奇之,悉以其书传焉。”【。・p326] ̄p是 明证。 四足取自碑刻材料。李道谦《 水仙源录》、朱象先《古 楼观紫云衍庆集》、佚名《宫观碑志》等碑传集,材料皆来 源于碑刻。除此之外,其它元代道教史籍也大量收录或使用 碑刻材料。如《茅山志》之“录金石”篇,辑录梁、唐、宋、 元各代碑文。《仙都志》所录诗词有许多抄自刻石,《天台山 志》也直接抄录《天台山赋》、《桐柏观碑》、《重建道藏经记》 等碑文,《洞霄图志》卷六还专设“碑记”--f-],《徐仙翰藻》 也辑录许多碑铭诗文。总之,在元代道教史籍中,充分利用 碑刻资料是较为普遍的。 2,元代道教史籍对内容详略的处理 世俗史学对史书详略问题一直比较重视,许多史家对此 吉思汗问道的记录,更是有言必录。《茅山志》前四卷列历 代帝王诏诰,以示“圣人以神道设教,有自来矣”np ”。《三 茅真君加封事典》编录宋理宗加封三茅君事,“以彰三君之 灵异”,“圣朝之尊崇”,“以见我空山之能弘斯道之脉,而闻 斯道之传也” p ’ 。帝室的褒奖与扶持,既是道教的荣耀, 更是其赖以存在的基础,因此需要大书特书。 其次,详尽记述历代高道大德行迹、仙山胜景及名人题 咏。元代道教谱录、仙传、碑传集较多,如《仙鉴》及其《续 编》、《后集》、《玄品录》、《金莲正宗记》、‘甘水仙源录》等, 这些专门记录仙真行迹的著述自不待言。除此之外,一些其 它体裁的著述也对历代高道有详细记述。如《茅山志》之“稽 古迹”详考山中仙真遗迹,“上清篇”记茅山历代宗师传说 事迹,“采真游”记历代栖遁茅山的隐士。《洞霄图志》卷五 “人物”篇记述与大涤山有关的重要人物38人,并附有洞 霄宫住持题名。不论是何种著述,所记人物除了所谓先天神 灵外,绝大多数是历朝高道大德。元代道教山志采撷了大量 赞颂道教名山及名人题咏的材料。仅《仙都志》“山川篇” 便录有仙都名胜34处。《茅山志》记茅山之山、水、洞、亭 等胜景,载历代修造之宫观、山房庵院,采历代金石文字, 集历代名士题咏等,都非常丰富。其它元代道教山志也使用 了充分的材料去渲染道教名山的风物。总之,道徒对这些材 料的记述向来不惜笔墨。 (2)对不利道教发展的材料尽量从略 道教史籍当然要全面记述道教史实,但是,元代道教史 籍对道教史上有损于道教形象或道教发展的内容却用笔甚 少。首先,对历代帝空抑道史实记述甚少。历史上帝室崇道 的情形很多,抑道的时候也不少。崇抑之间,大多取决于形 势之需。早在曹魏时期,统治者就意识到道教对政权的威胁, 对道教采取了制约政策。此后,北齐高洋禁绝道教、唐武则 天抑道、元世祖下诏焚毁《道藏》经板等事件,都是道教史 上的大事。但因其为负面事件,故道教史籍上,难觅只言片 语。 其次,对佛道论衡讳而不谈。佛道论衡是佛道关系史上 十分重要的内容。历史上,二教论衡各有胜负,但道教负多 胜少。金元之际,许多寺院或空或毁,全真教徒倚仗丘处机 觐见成吉思汗后得到的特权,乘机修复,改立为宫观。全真 ..59. 第31卷第4期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9年7月 教这些行为使佛道关系进一步恶化。元宪宗五年(1255), 释道之间展开御前小辩论,道教败北,被焚毁伪经经板,退 换佛寺37处。元宪宗八年(1258),佛道大辩论,道教败, 被令焚毁伪经45部,归还佛寺237处。元世祖至元十八年 (1281),道教又一次论败,忽必烈以此为借口,下令焚毁 除《老子》外的道家诸经及板本化图。元代道教史籍对全真 道徒强占寺院,改建道观,以及历史上的佛道论辩都缺乏记 载。元初几次论辩实为道教由盛转衰的关键点,但考察参与 辩论的李志常、张志敬、樊志应、申志贞、李志全、祁志诚 等人的传记,记载甚少。其它道教史籍也无客观详实的记录, 甚至无任何申辩和反击的文字。 元代道教史籍在材料择取与详略问题上,站在本教的立 场上,有益者洪纤靡漏,无益者丘山是弃。这种方式虽然有 利于保持道教的形象,但与史学实事求的原则是相悖的。 二、对直书的追求 世俗史书的编纂历来存在“直书”与“曲笔”的对立, 宗教典籍的纂集则一直存在神秘与真实的矛盾,道教史籍兼 有史书与宗教文献的双重性质,这种矛盾更为突出。元代道 教史籍在处理这对矛盾时呈现出努力摒弃虚妄、追求直书的 倾向。 首先,求实的观念成为许多道教史家的共识。赵道一《仙 鉴》云:“如得一名真仙证道,须是详审校订,严行笔削, 不敢妄书。”【 ・P99】其《仙鉴编例》云:“乃搜之群书,考之经 史,订之仙传而成。间或芟繁摭要,不敢私自加入一言,庶 可示信于后,亦窃比述而不作之意。”【 ・p 】该书邓光荐序亦 云:“浮云山道士赵全阳著《仙鉴》,编纂详,考订核,可谓 仙之董狐矣。”【2Ip瑚】足见赵道一是有着很强的求实意识的。 元代道教山志也以求实为目的,《茅山志》刘大彬序云:“是 志之作,不问今昔,一言一行,录其至善。其或传事讹谬, 撰辞芜恶,一无所取,非脱遗也。”【4,p o】甚至带有很浓厚神 话色彩《纯阳帝君神化妙通纪》也明确反对浮华之说,苗善 时说其书以“摭收实迹,削去浮华”Do,p’∞】为原则。由此可 知,元代道教史家已不愿再被恶名所累,求实之思想成为一 些作者的自觉意识。 其次,一些道教史家借鉴世俗史学,将考证、存疑等治 史方法融入道教史籍的编纂中。对史料加以考证是元代道教 史籍追求直书的主要表现。一种情况是引用丰富材料,考证 传主行迹,这方面的例证不胜枚举。如《仙鉴》卷四《洪崖 先生》,引用班孟坚《西京赋》、陶弘景《真诰》、郭景纯《游 仙诗》、司马天师《五岳朝仪》以及民间传说等多种史料以 证洪崖之事。另一种情况是通过考证,纠正某些记述讹误。 如《仙鉴》卷九《杜冲》,诸仙传皆云杜冲“通冥幽达,莫 测其涯。年一百二十余,以懿王十二年已亥,上清元君遣仙 官下迎授书为太极真人,下任王屋山仙王。”与南宋谢守灏 编《混元圣纪》(又名《混元实录》)记载不同。谢氏书晚出, .6O. 系依据诸仙传而成,而其说与诸仙传相佐,必误无疑。故赵 道一出按语纠正【2.p。 。再如,对陆修静卒年的考证,纠正 了南宋释本觉<释氏通鉴》记载之误。其云:“陆修静解化 于宋之元微(473-477),而《释氏通鉴》载:‘梁敬帝绍泰 元年(555),道士陆修静等初为梁武所弃,遂奔入魏。至是, 其徒颇盛,而齐帝事佛,静等妒之,诣阙请与释子桷法。’ 且以年代考之,元微去绍泰六十余年,其所载事迹,岂非谬 乎?” p24o 又如,《仙都志》卷上“初砀谷洞”条云:“初 砀谷洞,一名倪翁洞,临于练溪之上,左右岩石奇怪,对 望独峰。《郡志》云:‘谷在仙都山西,初入颇阴隘,少进 有石室洞房,虚敞可居,以东向先得日,故名初砀。’或云: ‘倪翁洞在缙云县东半里’,讹也。宋嘉泰间,郡人陈百 朋《续志》云:‘洞正属仙都山练溪旁初肠谷中,崖上有 洞名三大字,或云李阳冰篆。’今考谷中有摩崖‘初呖谷’ 三楷字, 倪翁洞’三篆字。古老相传,昔有倪长官隐居 于此,今失其名。宋乾道间郡守钱竽题《仙都诗》云:‘初 吻便是扶桑谷,洞里倪翁召我来。’则知倪翁洞即初砀谷 明矣。”【lIlp7 ̄-78]此条以详实史料考证“初砀谷”即是“倪翁 洞”,且纠正了某些人关于倪翁洞地理位置的错误认识,颇 有说服力。类似例证尚有不少。 存疑待考是治史的优良传统,元代道教史籍也有所继 承。如《仙鉴》卷三《师门》,赵道一据刘恕《通鉴外纪》, 推断刘累与师门本是一人,但未下断言,而是加按语云:“据 道一之见,刘累恐即是师门。未当是否,因注于下,以俟后 之高人讨论。”【 ,p“ 】还有《仙鉴后集》卷六《无名氏》,据 《资治通鉴》推断,“无名氏”事迹与五代时自断其臂的李 氏颇似,故加按语云:“道一常阅道书,见自古至忠至孝至 贞至烈,蜕形出世,俱为神仙。前传所载妇人,隐其名氏, 岂非五代之李氏乎?”【 ,p4。 】此处,疑者存焉的态度应当肯 定。再如《仙都志》卷上“东蒙岩”条云:“东蒙岩,在初 呖谷,左有石,低昂奇怪,聚立于深潭之滨,岩下可以泛舟。 海上有仙山‘东蒙’:泰岳之南,山名‘东蒙’。此岩之名, 莫详所出。或云岩正朝东,太阳将晖,水光互映,而日‘东 嚎’,亦取初呖之义。二字未知熟是。”【ll1p7。】既有细密分析, 又不妄下结论。 三、内容结构的安排 内容结构的安排是编纂义例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包含 类目的设置、人物的排列、论赞的安插、图表的使用等方面。 元代道教史籍在内容结构的安排上,既能吸收世俗史书的编 纂经验,又能考虑本教的需要,体现出独具特色的一面。 1.类目的设置 类目的拟定,是对全书框架的设计。在这个意义上,是 否能制定出重点突出,又包罗万象,各而不繁、简而不遗的 合理的类目,直接影响到全书的价值。元代道教史籍在类目 的设置上,能立足自身,又不同程度地吸收了世俗史书的优 刘永海,等:论元代道教史籍的编纂义例 长,有可取之处。虽然谱录、仙传、碑传集等元代道教史籍 游”记历代高道行迹。卷十七至十八“楼观部”记楼观庵院。 也遵循着以类相从的原则。但一般不设类目。类目的设置主 ‘庐山太平兴国宫采访真君事实》卷一“分真创始类”,内 要体现在道教富观山志之中。其特点如下。 有“考原”、“见详”、“感应”、“殿宇像设”、“莲花会”、“采 首先,从道教与政治的关系设立类目。道教与政治的密 访行”等章节,述庐山使节的来源和历史;卷五“习仙类” 切关系,在元代道教宫观山志的类目上得到充分的体现。‘茅 述得道成仙等事,卷七“感应类”述庐山使者感应事迹。这 山志》卷一至四卷“诰副墨”篇,载汉哀帝至元仁宗历代的 些内容都鲜明地体现着道教特色,其它元代道教山志的类目 诏诰及表启。‘武当福地总真集》卷下设“天封玄帝圣号” 设置也都突出了这些道教的特征。 目,记述宋以来加封玄帝尊号。‘庐山太平兴国宫采访真君 2.人物的排列 事实》卷二、卷三“宋朝崇奉类”,述宋代醮祀、褒封等情 元代道教史籍中的谱录、传记、碑传集都收录了许多道 况;卷四“元朝崇奉类”。内有元世祖“圣旨”,元仁宗加封 教人物,一些宫观山志所录人物也为数不少.这些人物的排 事迹和醮词等。此外,《金华赤松山志》之“制诰类”、‘龙 列主要有如下几种方式。 虎山志》之“恩纶”卷等,都是为了记述所谓“天宠”,来 首先.以人物所处时代为序,附之以连类列举。以时为 展示“方外之荣极”而设立的类目。 序,是世俗史学最为常见的撰述方法,道教史籍对人物的编 其次,从道教与自然的关系设立类目。道教所谓洞天福 次也多采用这种方法。以‘仙鉴》为例,即以时代为序编排 地,大多是奇山秀水、独绝天下的名山,其自然之美、物产 人物。但‘仙鉴》在追求前后顺序的同时。并未拘泥于时间 之丰,都令人赞叹,道教教义又十分崇尚回归自然。所以, 一的束缚,而是兼顾了道教发展的宗派性和地域性,将同一宗 元代道教宫观山志在门类设置上充分考虑到这一层面。《茅 派、同一地域的高道尽可能一并记述。如卷八尹喜、尹轨, 山志》卷六、卷七“括神篇”,述山、峰、洞、水、坛、石 卷九杜冲等人,卷二十九韦节等人,卷三十梁谌、马俭、尹 桥、亭等自然景观,卷十九“灵植检篇”记神芝奇药及名木 通等l4人,皆楼观派重要人物;卷十八张天师,卷十九共 异卉。此外,《龙虎山志》之“山川I”,《洞霄图志》之“山 35人,皆张氏弟子或传人,实际上是张天师世家传记;卷 水”,《仙都志》之“山川”、“草木”,《武当福地总真集》之 二十六许逊,卷二十七由吴猛到胡惠超,均是教内中人认定 “峰岩溪涧”,《金华赤松山志》之“洞穴类”、“山类”、“水 的净明高道。这样处理,可以体现道教宗派史特征。而卷二 类”等,皆以自然角度立目,借以彰显仙界灵境的峰奇岭峭、 十三葛仙公,卷二十四葛洪、陶弘景等9人,卷二十五王远 林秀木美。 知等5人,皆茅山高道;卷三十二何尊师等l3人,卷三十 再次,从道教与文人士大夫的关系设立类目。道教借用 三陈兴明等l9人,又都是著名的衡山道士。如此安排,可 的老庄思想,以及中唐以来糅合了老庄、禅宗及传统养身术 以反映道教发展的地域色彩。总体上的前后贯通与局部以类 的思想与方法,历来很受士大夫的青睐。他们在道教名山留 相从的统一,是<仙鉴》在人物编排上的一个特色。 下了丰富的诗文作品。专门设立类目收录这些作品,既反映 其次,按道性高低、仙真品性排列。道教认为修道有先 了道教与士大夫阶层关系密切的实际,又对于道教文化向世 后之分,成仙有高下之别,所以道教仙真也有品位层次之分, 俗社会传布有积极作用。‘茅山志》卷二十至二十七“录金 道教史籍中的人物有的也以道性高低编排。如《仙鉴后集》 石篇”,辑录梁、唐、宋、元历代碑文;卷二十八至三十三 6卷,仙品较高的位次于前,卷一无上元君、太一元君、金 “金薤篇”辑录齐梁至宋元各家诗文。《仙都志》“碑碣并题 母元君等,在道教中的地位都很高,其中,金母元君(西王 咏”,收韦翎、白居易、陆龟蒙、皮日休、朱熹等名家之作 母),更是女仙世界的首领,所以位置于前;仙品较低的位 近六十篇(首)。<庐山太平兴国宫采访真君事实》卷六之“碑 次在后,同一品次者,以时问先后为序。卷三以后,多是所 记类”、《龙虎山志》之“艺文”、“诗赋”,及《金华赤松山 谓地仙、尸解仙等品性不高、地位相同的女仙,故以成道时 志》之“碑籍类”,大部分为士大夫撰写的碑文、题咏。 间顺序排列。 最后,从道教本身的角度设立类目。道教宫观山志归根 3.论赞的安插 到底要以记述道教内容为主,元代道教宫观山志在分类立目 古代史书常附有论赞,如《左传》中有“君子日”,《史 时,对这一基本之点是有清醒认识的。《茅山志》卷五《三 记》中有“太史公日”,《汉书》中有“赞日”等等。“论赞” 神纪》,载三茅君世系及传记。卷八“稽古篇”记天市坛石、 可以用于补充史事、评论人物、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元代 飞轮迹、姜巴路、雷平池、茅君丹井、葛洪井等与道教有关 道教史籍对论赞也有使用。而且形式多样,独具特色。 的古迹23处。卷九“道山册”,主要录众真所著经论篇目。 首先,模仿世俗史学“太史公日”的形式,直接发表议 卷十至十二“上清品”,首述上清经篆圣师七传真系之谱及 论。《仙鉴》是这一形式的代表,如卷一《轩辕黄帝》云: 七圣略传,次述上清历代宗师略传。卷十三至十四“仙曹署”, “臣道一日:轩辕屈黄帝之尊,礼七十二师,然后垂衣裳而 记华阳洞天三宫五府诸仙职司及行迹。卷十五至十六“采真 天下治。当是时也,君明臣良,民淳俗朴,已有天下而不耻 1. 第3I卷第4期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9年7月 下问,是故神人悉愿归之,民到于今称之。此后世所以有黄 帝王霸之品者,于此乎可见矣。‘道德经》日:‘是以圣人处 梦,斡地回天。此功德之最大者也。’其一人日:‘非也,我 以为修宫立观,传教度人;开全真七朵之莲,种无形三花之 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 不恃,功成而弗居。夫惟不居,是以弗去。’岂非轩辕之谓 乎?”I2,p“ l通过赞语概括黄帝的高尚品格,认为这种品格 是黄帝被后人称道的根本,并盛赞黄帝即是《道德经》所说 的“圣人”。与‘史记》大多数篇目有论赞和‘列仙传》每 传设赞不同的是,‘仙鉴》只在少数仙真传记后使用赞语。 ‘仙鉴>及其‘续编》、‘后集》收录人物近900人,只有 45人附之以赞。为何人立赞,完全以“道”为标准,所谓 树,受簪冠者半天下,谈道德者匝世间,无人不饮于重玄, 有物尽霜于至化。此功德之最大者也。’其一人曰:‘我则以 为当蒙古之锐兵南来也,……我长春丘仙翁应诏而起,一见 而龙颜稍霁,再奏而天意渐回:……四百州半获安生,数万 里率皆受赐;所谓展臂拒摧峰之岳,横身遮溃岸之河:救生 灵于鼎镬之中,夺性命于刀锯之下。……此等阴功,上通天 意。固可以碧霄往返,白日飞升。又何用于九转丹砂,七还 玉液者也? [12,p I】这段论赞,环环相扣,层层递进,以三 “修践合于《道德》五千言者”【 】。因而,赵道一选择 的立赞对象。既有黄帝、广成子等传说仙真,也有范蠡、张 良等历史名臣;既有张道陵、王高等创教祖师,也有葛洪、 陶弘景、司马承祯等道界学人。对那些在教内影响不大的人 物,只要符合“道”的标准,亦为之立赞。如卷十《匡续》 人谈话的方式,揭示丘处机对全真教及社会的突出贡献,虽 有溢美之词,但亦言之有据,不离大旨。 诗词形式的论赞在元代道教史籍中很普遍,除了‘纯阳 帝君神话妙通纪》之诗彖和词彖外,还有《梓潼帝君化书》 每化前的七言诗,《西山许真君八十五化录》每化后七言诗, 赞日:“匡续以周王屡征之不起,砺志于道。其视王侯之贵, 金玉之富,曾土芥不如矣。卒能功成行满,白日冲升。…… 后世得道之士,不事王侯,高尚其事,或飞升或尸解,不知 其几千人矣,其殆本于匡续乎?”【2.pm】通过选择人物,附 加赞语,反映了赵氏立论褒扬的标准。 其次,以散文或诗词的形式作为论赞。《纯阳帝君神化 妙通纪》全书一百零八化,每化后多附有赞文,称彖章。除 了大部分赞文是对原文的提炼与概况外,有的是对原文材料 ‘金莲正宗仙源像传》传后的四言诗等,以概述并赞美传主 行迹为主。 , 无论是哪种形式的论赞,对于元代道教史籍来说,都丰 富了其结构.这些论赞深化了道教史籍的内涵,成为其不可 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1 【l】刘知几.史通【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2】赵道一.历世真仙体道通鉴[AI.道藏(第5册)【C】.北京:文 的补充和考证。如“瑞应明本第一化”之彖章考证吕祖的身 世、出生地等问题;有的是对正文内容的进一步解释,如“慈 济隐德第三化”中,逐句解释纯阳帝君诗“摔碎葫芦蹈碎琴, 飘然拂袖出儒林……自从一枕黄粱后,始觉从前枉费心”之 含义:有的还对当时的一些著述或事件加以评判,如“明玄 体道第六化”之彖章云:“师祖此篇问答,历代圣师心心密 物出版社,1988. 【3】刘师培.读道藏记【A】.刘师培全集【C1.北京:中共中央党校 出版社.1997. [4】刘大彬.茅山志【A】.道藏(第5册)[C】.北京:文物出版杜1988. 【5】张 太辎胰志【A】.道i敷第5册)【q 晾:文物出J;6弛1988. 【6刘道明.6】武当福地总真集[AI.道藏(第19册)【C】.北京:文物 出版社,1988. 【7】禄昭闻.凝阳董真人遇仙记[AI.道藏(第5册)【C】.北京:文 物出版社,1988. 印。密授仁德……心明性养之玄微,慧命真空之妙用,尽在 是矣。愚味此尝默叹世传《灵宝毕法》、《钟吕传道集》,谬 妄之甚!乃要名尚奇之士为之。或云施肩吾作。亦未知是否。 又有于伪书中取用,作集作记,证事证理, 而为传道根源, 真乃井蛀耳。认贼作儿,捐石为土,以盲指盲,无廉耻之甚 【8】陈采.清微仙谱【A】.道藏(第3册)【c】.北京:文物出版礼1988. 【9佚名.9】三茅真君加封事典【A】.道藏(第3册)【C】.北京:文物 出版社,1988. 【l0】苗善时.纯阳帝君神化妙通纪【A】.道藏(第5册)【C】.北京: 文物出版社,1988. 【l】】陈性定.仙都志【A】.道藏(第1 I册)【q E京:文物出版社,1988. 【l2】秦志安.金莲正宗记【A].道藏(第3册)【C】.北京:文物出版 社,1988. 矣!”I10,p’。01言词如此激烈地反对某些道经及以伪书证道的现 象,足见作者编纂《纯阳帝君神话妙通纪》尚有正本清源的 意图。 再如《金莲正宗记》的论赞,言辞精练、议论宏阔。卷 四《长春丘真人》赞语:“仆尝游燕台,见三人相与论丘仙 翁之功德。其一人日:‘我以为碡水溪边七年苦志,宝玄堂 上,数载流光;炼金丹大要之基,种大枣交梨之树,出神入 (责任编辑、校对:马桂秋) .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