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城市文脉保护视野下的沈阳铁西老工业区公共艺术设计实证研究

2021-02-04 来源:伴沃教育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城市文脉保护视野下的沈阳铁西老工业区公共艺术设计实证研究

作者:高雨辰

来源:《设计》2017年第01期

摘要:沈阳铁西工业区历经百年浮沉,经历过鼎盛的辉煌,也在产业转型的阵痛中苦苦挣扎,这一切都凝结成了沈阳城市中鲜明的工业文脉特征。在当下城市化进程高速发展的时期,准确把握地域文脉特性,通过公共艺术设计的形式打造具有城市独立文化氛围的城市公共空间,是解决城市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出现“千城一面”趋同现象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铁西老工业区 工业文脉 传承与保护 公共艺术设计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7)01-0140-04 一、沈阳铁西区城市文脉特征及现状

沈阳铁西区历经百年浮沉,几起几落。曾经“东方鲁尔”、“共和国工业长子”在百年的发展过程中,经历过鼎盛的辉煌,也在产业转型的阵痛中苦苦挣扎。铁西工业区自形成至今,经历了民族及殖民地工业时期、新中国建设时期、逆工业化时期和重振时期四个工业化历程阶段(表1)。

铁西,因位于南满铁路西部而得名。从1905年开始,先后出现了南满铁路奉天机关库、京奉铁路皇姑屯检车段和冯庸大学校力正厂等使用现代化机器的机械加工业。1906年11月,日本以殖民地开发为目的成立了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1908年12月,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将奉天南满铁路西侧的“附属地”划为工业区,这也是铁西近现代工业发展的萌芽。直到1945年日军投降前,日本在铁西区所建工业已经达到44家,产业遍布军火、军械、石油、化工、副食、棉纺等诸多领域。

工业是铁西的根,工业是铁西的魂。解放后中国工业最强的脉搏就在铁西跳动,中国工业最新的纪录在铁西创造。从现代工业的兴起,到“一五”、“二五”时期铸就共和国工业长子的辉煌,从经济体制改革中的艰难跋涉,到实现老工业区浴火重生的沧桑巨变,铁西走过了艰苦卓绝、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在中国工业发展史上书写了传奇般的辉煌与光荣。沈阳铁西的百年变迁,见证的是工人阶级砥砺奋进、自强不息的不朽历史,折射的是中国民族工业从无到有、由弱变强的发展轨迹。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在沈阳老工业基地改造前,铁西区有大中型工业企业33500余家,加工制造第一台车床、第一台变压器、第一台压缩机、第一台水下机器人等数百个“新中国第一”在这里诞生,创造了中国工业史上的诸多辉煌。铁西工业区的企业不再是以分散的布局形式设置,而是工厂和工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以一种具有工业性质的博览园的形式出现,形成沈阳城市特有的工业文明。然而进入上世纪90年代,市场竞争日益加剧,铁西工业区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压力,冗员、债务和企业办社会成为压在国有企业头上的“三座大山”,特别是单一的所有制结构和失衡的产业结构,使铁西逐步陷入举步维艰的发展境地。

铁西区作为建国初期新中国工业的支柱,为国家的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成果令世人瞩目。然而启上世纪80年代以来经济滑坡,国企管理理念滞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大锅饭”现象使得众多国企背上了沉重的包袱,加上设备老化,技术陈旧,企业经营情况日渐萧条。1986年,沈阳市防爆器械厂“破产事件”震惊了全国,该厂也成为建国以来第一家倒闭的国营企业。为此,国家相关职能部门于1986年批准对沈阳铁西工业区进行总体改造计划,但是由于历史遗留问题多,工厂、工人数量巨大,铁西区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实际状况就是至2002年,铁西区内企业资产负债率达到了平均90%的惊人数字,企业拖欠工资、奖金、医保、社保等工人正常的福利待遇累计超过30亿元,区内三分之二的工厂处于停产或者半停产状态,大量设备闲置,十多万工人下岗。

2002年,沈阳市政府着手实施铁西工业区产业转型,主要采取东搬西建的策略,通过土地置换,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式对铁西工业区彻底进行转型改革。在这一次的转型改革过后,企业优胜劣汰,经济形势转好,工厂又恢复了往日兴盛时期的良好状态,工人的就业问题也得到了较好的解决,可是伴随着这一切利好现象,随之而来的是大批开发商为了逐利蜂拥而至,在推土机、挖掘机的轰鸣声中,原有的厂房已被大肆拆除,铁西工业区的工业文脉被摧毁殆尽。 二、铁西区城市文脉保护视野下的公共艺术设计实证研究 (一)铁西工业文化走廊 1.项目背景

在建国初期,沈阳作为共和国重工业基地,工业获得大力发展,在“一五”、“二五”期间,国家陆续向铁西工业区投入了近全国17%的财力,具有实力的国有企业在四十平方公里聚集,使铁西区具有了强大的生产实力,形成了以重工业和装备制造业为主,轻工业为辅的生产模式,产生了大量的具有竞争力和代表性的企业,为中国工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那时的铁西区工厂林立,机械轰鸣,工人大军每天穿梭其中,工厂内斗志昂扬、干劲十足,更有“工人村”住宅区,是当时全国最先进、配套最全的。这些当年辉煌的景象至今仍在广大老工人的脑海中回荡。

然而,随着改革开放以及市场经济的逐步深入,到上世纪九十年代,铁西区的经济发展开始逐步衰退,昔日辉煌的万人大型国企成了巨大的包袱。由于市场转型,产业升级,铁西区的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经济走进低估。与昔日的辉煌景象形成鲜明对比,铁西区污浊的空气、浑浊的河水、脏乱的街道,四处都是萧条倒闭的工厂机械早已停止了运转,十余万工人下岗,眼神中透露出茫然与绝望,曾经辉煌的铁西工业区被调侃为中国最大的“度假村”,铁西区在产业转型的阵痛里苦苦挣扎了十余年。

在经历了东搬西建的铁西工业区整体战略转移,尤其是大批工厂搬迁后,房地产商蜂拥而至,进行了一轮疯狂的拆迁建设,老铁西的工业遗产被摧毁殆尽。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纷纷开展对铁西工业遗产保护的相关研究。其中,使用公共艺术的形式进行作品创作是重要的一环。

2010年沈阳市政府决定由沈阳建筑大学规划设计,启动“铁西工业文化走廊”项目。该项目是沈阳市政府为保护铁西工业文脉所提出“一廊、—场、两园、三馆”总体格局中的“一廊”。规划地址在沈阳市铁西区建设大路沿线。这一地址的选择也是颇有讲究的,所谓铁西工业区在辉煌时期是南宅北厂的规划格局,所谓的“南”、“北”就是以建设大路来界定区分的。当时的建设大路以南的例如南五、南六、南七、南八马路等就是工人住宅的区域,而建设大路以北的例如北一、北二、北三、北四马路等就几乎全不是大小工厂。而建设大路正好是生活和工作区的分割线,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建设大路也是老铁西区的生活文化交流中心,这里拥有最多的属于沈阳老工厂工人的集体记忆和情感聚集(图1)。 2.规划设计指导思想

沈阳市政府着手对铁西工业区规划改造伊始,首先制定并明确了整体指导思想:“一年见形象、三年大变样、五年大发展”。在此基础上,着力建设环境宜人新铁西,回报那些曾经做出巨大贡献的工人阶级。从2002年开始至今,实施“东搬西建”、壮大第二产业活跃第三产业等发展战略,大力开展市政基础建设,优化空间布局,提升区域整体形象(表2),逐渐形成“一廊、两园、一厂、三馆”的规划总格局。 3.实施方案

建设大路最初始建于1927年,1946年正式确定命名为建设大路,2002年将建设大路修建成目前双向八车道的格局。建设大路东起南两栋桥,西至沈山铁路西线,全长6582米。建设大路不仅是铁西区的重要道路,也是整个沈阳市中西部的重要干线。在“一廊、一场、两园、三馆”的规划总格局下,规划在建设大路沿线建立“铁西工业文化走廊”。

该项目从建设大路自东向西总共由《铿锵名录》《雪花1933》《机床1972》《力量》《孵化》《印刷变奏曲》《工业魔方》《晨歌暮曲》八个公共艺术作品组成(图2)。这些作品选址基本都尊重场域性概念,比如《雪花1933》选择在雪花啤酒厂原址、《机床1972》选择在沈阳机床一厂原址、《印刷变奏曲》选择在新华印刷厂原址等等,各个作品都仿佛在向人们诉说着过去的故事,有的是高度的抽象形态提炼、有的是当年劳动场景的复原、有的是将当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年劳动生产的工具作为元素进行艺术创作,无论使用何种形式或者何种方法,作品是能走进欣赏者的内心的,是可以和当年成千上万的老铁西工人达到情感共鸣的(图3)。

这一组公共艺术作品,首先是由政府牵头提出总体思路并制订出相应的规划方案,通过公共艺术的手法对铁西区工业文脉进行追溯和传承,从而提升城市公共空间形象品质。沈阳建筑大学伊华丰老师带领团队提出具体实施方案,八组作品的设计灵感都源自当年铁西工业区工人的工作与生活细节,选择在建设大路这一场域实施就足以说明,因为建设大路就是当年老工人工作与生活的交叉点,每天都必须经过的场域。其中,《雪花1933》和《印刷乐章》这两组作品更是在雪花啤酒厂和新华印刷厂的旧址上建立(图4)。如此对作品场域的精心布置,才能在情感上引起更多人的共鸣。这些作品根据周围环境大都采用等比尺度建成,能拉近作品与大众的心理距离,与欣赏者有良好的情感沟通,也不乏像《力量》这样的夸张尺度作品(图5),仿佛诉说着工人当年热火朝天的工作状态,较强的视觉冲击力凸显了铁西区的工业文脉。虽然在城市化进程中,当年的老厂区已经不复存在,但是这些公共艺术作品的出现,仿佛再现了当年的劳动与生活情景,把人们带回了那段铁西区作为共和国工业长子的令人难忘的光辉岁月。 4.存在不足

铁西区建设大路上的系列雕塑作为铁西区老工业基地的象征,充满了工业感和文脉传承性,具有一定的成功性和可借鉴性,但政府的后期扶持制度的缺乏使雕塑在设立之后的后期保养维护得不到妥善安排。公共艺术的设计和实施是整个公共系统完善的象征,但是公共艺术设立后的一系列保护和维护措施是保证这一项目具有延续性和完整性的重中之重。后期维护措施的完善是公共艺术系统性的重要体现,也是政府公共事业完善的重要体现。

其次铁西区系列雕塑中的雕塑形态略为单一,均是以工业为主要的呈现主题,颜色、材质等基本一致。呈现方式也皆是展示性的,均给人一种庄严和冰冷感。在形体上尺寸多样,但是在功能上缺乏互动性,一些等比尺度的雕塑也皆是以展示为主要呈现形式,例如:《机床1942》、《晨曲暮歌》等作品,除去与观赏者的视觉互动外,缺乏行为互动,使观赏者不能以亲身投入的方式去感受铁西区当时的工业氛围。并且每个雕塑作品均是以独立的形式存在,与周围的环境并没有设计一些关联性的设施,以使其具有一定的服务功能。 (二)铁西重型文化广场及1905创意文化园 1.以雕塑为载体的公共艺术设计

铁西重型文化广场是保护铁西工业文脉的重要项目,重型广场最核心的形象就是以还原工人劳动场景的主题公共艺术作品《持钎人》主题雕塑(图6)。和传统意义上的雕塑不同的是,巨型雕塑“持钎人”的手臂是可以移动的,并能够做出“桶钢包”的劳动动作。该组作品选取了铁西工业文明中具有典型象征意义的工人形象,用抽象写意的手法再现了两名持钎的炼钢工人在舒卷着的红旗下辛勤劳动的场景。该雕塑占地面积达到785屏幕,高度26米,总体重量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四百吨,是国内目前最大的动态雕塑。舒卷的红旗造型酷似灼热的铁水包,结合着两个工人的劳动动作,充满了老铁西工业基地的工业文化文脉,成为了铁西工业文脉标志性形象之一。可以说,“持钎人”凝固了一段记忆,当年数十万钢铁工人耕耘的梦想、如歌的岁月以及如火的青春都化作那铁塑的“持钎人”。

2.以建筑装饰为载体的公共艺术设计

在重型文化广场的南边,保留了沈阳重型机械厂七十年前的老厂房建筑群的主体框架(图7),运用公共艺术设计的手法,对其进行了保护性的维修及装饰,建成了“铁西1905.创意文化园”。

沈阳重型机械厂的前身是日本侵华时期所建立的满洲住友钢管株式会社,建国后,沈阳重型机械厂创造了包含25MM自由锻造水压机、炼出新中国第一炉钢水、125MM有色金属卧式挤压机等四十多个“共和国第一”,是中国重型机械的摇篮。

之所以命名为铁西1905·创意文化园是因为铁西的工业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1905年,今天的重型文化广场将沈阳重型机械厂的二金工车间的部分厂房给保留下来。设计师利用老厂房遗留下来的工业原件进行艺术化处理后和原始建筑结构结合(图8),给人耳目一新的视觉效果,并仿佛将时间永远定格在沈阳工业的黄金时代。 3.以公共设施为载体的公共艺术设计

为了营造更加浓郁的工业文脉氛围,在重型文化广场空间中存在的各项公共设施都采取了以工业元素为主的造型方法。无论是单纯的公共坐椅还是结合休闲娱乐功能的跷跷板、滑梯等都是用最朴实的工业造型元素建成的(图9)。 (三)铁西劳动公园

铁西劳动公园解放前就是一个马场,1956年沈阳市政府决定在此修建市民公园,因为毗邻铁西工人村,因此取名劳动公园。为了实现对铁西工业文脉的保护,先后在公园里修建了劳模园、劳模墙、劳模路(图10)等,主要以铁西工业劳模为原型进行人物雕塑以及浮雕等形式的公共艺术创作,以达到和广大居民形成强烈的情感共鸣的目的。

《劳动创造未来》整体高4.9米,宽20.06米,厚0.8米,主体由高浮雕铸铜制成。采用凹凸有致、不规则的风格,其中突出重点人物的细节刻画(图11),并注重糅合建国以来不同行业发展的轨迹,以及人物的时代特征,表现了建国后沈阳市各个阶段劳模在劳动工作中的生动场面。

劳模浮雕与已建成的劳模大道和周边环境和谐统一,将突出展示建国以来在沈阳建设史上所涌现出的各条战线上全国劳动模范代表的精神风貌,其中有沈阳籍的“张成哲”、“李湘君”等全国劳模形象。另外,还将最具影响力的五位全国劳模建成了独立雕塑(图12)。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结论

公共艺术传承城市文脉是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的。那么在沈阳铁西区,在当地政府的带领下,一批艺术家投身到了通过建筑装饰、雕塑、壁画、公共设施等创作形式来保护和延续铁西工业文脉的活动中。无论是铁西工业文化长廊里的雕塑作品、重型文化广场上的互动雕塑和公共设施还是劳动公园里的壁画、浮雕,都良好地传承了铁西老工业区的城市文脉,给生活在这个区域里的居民有了对老工厂情感记忆的物质载体。

另外,如今的年轻人,对所生活城市过往的工业历史已没有任何印象,如果没有对铁西工业文脉的保护,或许铁西当年作为共和国工业长子的辉煌就将随着岁月的流逝而彻底消失殆尽了。

当然,每个城市随着历史发展变迁都有属于自己城市独特的文脉。但是,只要我们掌握准确抽取城市文脉的路径,再利用公共艺术的多种表现形式将文脉合理地呈现在城市公共空间,那么就一定可以对该城市的文脉保护和延续起到积极的作用,同时也可以提升城市公共空间的环境品质。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