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管理学基础》课程思政课堂教学设计

2022-10-15 来源:伴沃教育


《管理学基础》课程思政课堂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能力目标

能够提高自身权威、有效运用权利。

★知识目标

1.了解领导相关概念。

2.知道领导职能的具体职责和手段。

3.掌握权利的来源和形成机制。

★素质目标

提升自身修养,塑造人格魅力。

二、课程思政

★融入知识点

权力的来源有两方面:组织性权力和个人性权力。组织性权力即职权,会随着人不在

1

岗位而消失,但是个人性权力主要来自于专长、感召力、表率、亲和等等,个人的威信和人格魅力不会消失。

★融入方式

本次课中讲领导的权力一部分来源于职权,一部分来源于个人素养,职权会随领导不在职务上而消失,个人威信却不会。列举了周恩来总理、特蕾莎修女以及此次在疫情中为人们所熟悉和尊敬的钟南山院士、张文宏教授等人的例子,引导学生提升自身修养,成为更好的自己。

★思政元素

道德情操、家国情怀、价值引领、廉洁自律、理想信念

三、教学引入

以“人走茶凉”现象引入,让学生分析为什么人走了茶会凉,有没有人走茶却不凉的情况。

四、教学展开

第一段直播

1.回顾总结:总结作业情况,讲解作业要点;对前课进行回顾

2

2.每日一句:管人需知识、能力、人格均足,以领导人,还能通人情。有方法、善言语、能勤劳,以指挥人,方能尽人之所长。--阎锡山(契合本次课要讲的领导职能)

3.课程指南:介绍课程内容及课程目标

4.新课导入:杨经理的新遭遇。引出领导职能。发布资源课自学任务。

第二段直播

1.提问任务中的问题

2.总结自学效果

3.结合自学情况进行本次课第一个大问题的重难点穿线讲解:

一、 领导职能概述:

(1)小案例引出领导的概念

(2)领导职能的含义

(3)领导职能的实质

(4)领导职能的手段

4.发布第二个自学任务

3

第三段直播

1.提问任务中的问题

2.总结自学效果

3.结合自学情况进行重难点串线讲解:

二、权力的来源

(1)权力的来源机制

(2)小故事引出被管理者服从与追随心理分析

(3)管理者的权力构成

(4)个人性权力案例:周恩来总理、特蕾莎修女、钟南山院士等

(5)微言大义:乌鸦与鸽子的对话

五、教学总结

1.课前与学生分享每日正能量图文

电脑长时间不操作会进入锁屏状态,360动态屏保会切换不同的画面,这些画面中的图片或文字都充满了正能量。我受到了屏保的启示,每天在课前提醒学生上课时都会在微

4

信群中发一张图片,与学生分享观点,帮助学生树立积极健康的心态、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尤其是疫情期间,能适当缓解学生的焦虑和颓废的状态。

2.“每日一句学管理”

这个设计我在课堂教学中就有,线上课也继续沿用下来。每次课都会跟学生分享一句跟本次课内容相关的管理名言,阐述管理原理,引出课程内容。本次课要学习领导职能,引用的便是阎锡山家训中关于管人的一句箴言。

3.“任务驱动,问题导向”,把资源课内容与翻转课直播教学紧密联系

本次课内容主要有两个大问题,这是本身就是结合了资源课章节和教材章节设计的。在直播授课中,通过设置问题给学生布置自学任务,进行启发式和任务驱动式的教学,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看资源课中的视频。第一,能使学生认真完成资源课的学习任务;第二,通过设置问题能检验自学效果;第三,使资源课中的视频成为直播教学的一部分,实现了二者的融合;第四,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4.结合课程内容和当下疫情形势进行课程思政

本次课中讲领导的权力一部分来源于职权,一部分来源于个人素养,职权会随领导不在职务上而消失,个人威信却不会。列举了周恩来总理、特蕾莎修女以及此次在疫情中为人们所熟悉和尊敬的钟南山院士、张文宏教授等人的例子,引导学生提升自身修养,成为更好的自己。

5.穿插小故事,引出知识点

5

以通俗易懂又能引发学生兴趣的小故事作引,促使学生思考,带着故事中的悬念听知识点,学生会更加主动,并印象深刻。

6.没温度的平台考核与有温度的态度考核相结合

平台会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完成签到、互动、作业等的情况自动给出成绩,虽客观但却机械。在此基础上,我会根据学生在微信群里的互动和见面课直播时的活跃度以及课下对老师的提问等给学生打出态度分,加在平台成绩之上。

六、目标达成检测

1.课堂考核:测验题

2.反馈:谈一谈今天课上你遇到的问题并对今天的课程设计提出建议或意见

3.作业发布:通过以上手段,检验学生本次课学习效果,反馈比较不错,学生对知识点掌握较为牢固,并且表示要提高自身修养,做更好的自己,为人民服务等。

七、教学反思

1.针对非面对面的线上教学应该更加丰富与学生的互动手段,加强对学生的激励和检测,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2.思政元素有很多,应该研究如何以更加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将其融入课程各环节和课程内容。

6

3.多结合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际进行融入和举例。

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