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申报范例精选
【导语】课题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充分体现中央有关精神和要求,具有鲜明的问题导向和创新价值。应用对策类选题要有现实性、针对性和前瞻性;基础理论类选题要立足学术前沿,具有原创性和开拓性;跨学科类选题要体现学科交叉渗透的属性和特点。选题文字表述科学、严谨、规范。以下是课题优秀成果,是各类教师进行课题申报、开展课题研究、撰写研究报告的参考模板和范例。
初中微课在翻转课堂中的应用研究
课题名称:初中微课在翻转课堂中的应用研究
关键词:单位申报
申报级别:寿光市古城街道北洛初中
课题类别:
学科分类:
研究类型:
预期研究成果:
立项号:
课题设计论证
课题设计论证
·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和研究价值
·本课题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主要观点和创新之处
·本课题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和实施步骤
(限3000字内)
一、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和研究价值
1.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智慧校园”最早由我国浙江大学于2010年10月提出。浙江大学认为,未来的校园信息化应该具有无处不在的、便捷的上网环境;拥有一个数据环境,这就是计算环境、存储环境;拥有一个系统(物联系统)接入——支持各种智能终端、设施、设备联网的环境。按照此设想,未来的智慧校园必须拥有三个平台:一是网络基础设施;二是云计算平台;三是物联感知系统。包括网络系统建设,云计算背景下的新型服务模式和基于物联网的楼宇能耗监控网络系统建设、平安校园网络管理系统建设、自助图书网络管理系统建设等。
此后,“智慧校园”很快引起高校和有前瞻发展需求的中小学的关注。
2011年,佛山科学技术学院提出构建“智慧校园”示范工程。目标是实现随时随地的
个性化学习,互动、协作、探究式的教学,及时的家校互通和智能化的学校管理等。江南大学提出,发展智慧校园,要走自动化、智能化和智慧化相互结合的路子。南京邮电大学规划的“智慧校园”有三个特征:一是提供全面的智能感知环境和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提供基于角色的个性化定制服务;二是将信息服务融入学校的各个应用领域,实现互联和协作;三是通过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为学校与外部世界提供一个相互交流和相互感知的接口。复旦大学信息办主任宓詠则认为,“智慧校园”必须要有数字资源的参与,“智慧校园”不仅仅是物体与物体之间的通信,也需要重视资源与应用的开发。
2012年3月30日,北京师范大学举行 “2012数字学习与智慧校园建设研讨会”,关注智慧学习的新兴技术、数字化内容的开发、智慧教室设计、电子教材、学习助手、学习分析、教育云服务等研讨专题。北京师范大学黄荣怀教授提出,智慧学习是人类社会进入社会信息化时代的必然要求,智慧学习环境的构建有利于促进学习者的知识建构,促进正式学习和非正式学习的发生,从而促进学生高阶认知能力的发展。在现场观摩体验的分会场,分别以“交互式课堂与有效教学”、“探究式学习、虚拟实验室及学习环境建设”、“教室环境设计与多屏支持下的新型教室”为主题,让与会者体验现场搭建的智慧教室环境,之后就课堂教学互动软件、电子教材、多屏互动教学、虚拟实验室等如何促进有效教学展开研讨。苹果的“移动学习”,思科的“教育云”,西门子的“绿色智慧校园”的教育产品开始融入“智慧校园”。
广州市在“智慧广州”背景下启动智慧校园建设工程。内容涵盖、校园基础环境构建、教育管理新模式、教室基础环境构建、各类教学支持系统应用、智慧型教师队伍建设策略等。
基于上述情况,我们认为:未来“智慧校园”将在“超前部署教育网络”背景下进入大选择、大调整、大发展,应当在我国教育信息化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但是,当前“智
慧校园”建设尚处于探索阶段,企业的热情超过了学校的认识,主体在“智慧”中的作用还没有引起倡导者的足够重视,“智慧”尚停留在主体的“对象”的意义上,“智慧”在数字化校园建设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的应有意义并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存在着数字化校园的新版概念炒作的嫌疑,影响着“智慧校园”应有的重要意义的发挥。主要意见有三:
⑴“智慧校园”代表了“数字化校园”的升级发展,是把教育信息化纳入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的具体应用,是引领教育现代化,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优化选择。
⑵当前对于“智慧校园”的理解,除佛山科技学院和广州市基础教育在探索有特色的“智慧校园”途径,其他大都把“智慧校园”的重点集中在主体活动的对象——客体上,是数字化校园在云计算和物联网概念下的延伸,缺乏信息化促进主体智慧发展的研究,制约了“智慧校园”促进主体创新智慧发展功能的实现。
⑶与数字化校园初起时期相仿,当前对“智慧校园”的呼声,基本属于供应方导向,把企业开发的技术产品给学校用,而不是根据学校发展的内在需求提供系统的技术支持,不符合把教育信息化纳入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的精神。急需根据教育改革和学校发展要求,研究制定反映国家发展和课程改革要求的“智慧校园”标准,促进学校基础设施网络化、教育管理智能化、师生发展智慧化、课程整合深度融合的教育信息化新发展。
2.选题意义和研究价值
⑴初中微课在翻转课堂中的应用研究着力于“智慧校园”创新应用实践模式研究,即通过研究课堂应用模式,开展智慧型数字化创新应用研究,促进学校教育环境、教学方式、管理方式、师生发展方式变革,努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创新型、智慧型人才。
⑵充分利用基础设施优势,培养智慧型创新人才的影响,使学校在建设智慧型数字化校园方面能够提供智力支持。
⑶通过初中微课在翻转课堂中的应用研究,进行“智慧校园”实践,形成 “智慧校园”教育资源云,促进学校信息化环境下的教育管理、教学方式和师生发展方式变革,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智慧型人才,努力探索信息化支撑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途径和方法。
二、研究目标、研究内容、主要观点和创新之处
1.研究目标
⑴制定初中微课在翻转课堂中的应用研究评估标准,探索信息化支撑教育均衡发展的途径、策略与方法。
⑵发挥网络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功能,创建教育云支撑下的、精英教研与大众教研互动发展的网络教研资源体系,促进教学方式变革与教学质量提升。
⑶推广“翻转课堂”这一新型教学模式,融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探究学习为一体,培养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智慧型创新人才,为实践从人力资源大国到人力资源强国的转变提供范式。
2.研究内容
⑴研究制定初中微课在翻转课堂中的应用研究评估标准,全体师生共同参与,开展云
计算支撑下的协作创建“智慧校园”,探索课堂教学新的模式和方法。
⑵创建基于现代教育理论指导的网络环境下的工作坊(Workshop),运用激发创新思维的方式方法(NOC网络教研团队竞赛方式),在分享信息、借鉴经验、思想碰撞与互相启发的基础上,发展教师激发教学智慧创新的能力,形成不同教材系列的共建共享、生态发展的教学资源云服务体系。
⑶推广“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帮助教师转变行为方式,学会当学生学习的组织者、策划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帮助学生转变学习方式,成为会学习、会观察、会思考、会发现的智慧型创新人才。
3.主要观点
通过制定初中微课在翻转课堂中的应用研究评估标准和创建“智慧校园”活动,实现学校教育管理智能化,师生发展智慧化,课程整合创新化,推进学校信息化创新发展,实现客体智能化和主体智慧化融合发展。
4.创新之处
把主体智慧化引入“智慧校园”领域,使智能主体(包括教师和学生)智慧发展,实现客体(网络化智能化工作环境)与主体的智慧化发展的有效统一,实践点燃智慧之火层次上的“智慧校园”,提升“智慧校园”的内涵、质量和层次。
三、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和实施步骤
1.研究思路
⑴制定初中微课在翻转课堂中的应用研究评估标准;
⑵开展初中微课在翻转课堂中的应用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⑶按照“智慧校园”评估标准的总体要求,根据学校实际,选择与创新学校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模块和学校教育管理信息化模块,提升网络基础设施和学校管理的智能化水平;
⑷开展网络教研,建立生态发展教育云(资源网站),使教师成为善于自我完善、善于点燃学生心智、善于可持续发展的智者;
⑸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深度融合中推广“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转变教学方式、教师行为方式、学生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综合素养。
2.研究方法
行动研究法、文献法、案例分析法
3.技术路线
⑴课题组初中微课在翻转课堂中的应用研究评估标准;
⑵基于信息技术的自主学习型“翻转课堂”和协作探究型“翻转课堂”,含基于校园电视作品创新或数字故事的项目学习等;
⑶整合网络教研团队竞赛、创新课堂评比,创意学生信息化创新之星评比(含校园电视作品创新之星评比)等激发师生智慧创新的竞赛方式为一体,培养主体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⑷竞争遴选微课教学先进教研组、教学研究先进个人。
㈣实施步骤
本课题的研究周期为一年半完成,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2013.7-2013.7)课题预研究和课题组织阶段:举行开题会(2013.8),子课题申报(2013.7),制定《初中微课在翻转课堂中的应用研究评估标准》和子课题实施方案(2013.7);
第二阶段(2013.8-2014.3)学校实验研究阶段;
第三阶段(2014.4-5)中期总结阶段;
第四阶段(2014.5-6)学校改进实验研究阶段;
第五阶段(2014.7-10)子课题结题(2014.11)和总课题组完成研究报告(2014.12),提炼出“智慧校园”创新应用实践模式的一般途径、策略与方法,修改《“智慧校园”评估标准》,建好“‘智慧校园’网络协作教学资源云”(网站);
第六阶段(2014.12)组织成果鉴定,结题。
—3—
课题可行性分析
附件2:完成课题的可行性分析
已取得的相关研究成果: 1、“十一五”期间,学校课题组主持研究的《基于网络环境下有效教学模式的研究》、《信息技术环境下语文教学研究》等5项国家级立项课题已全部结题,有68项论文、课件、教学软件等课题成果在市级以上获奖。 我校的研究资料丰富,学校图书馆藏书达12万册。学校配有完善的校园网络和网络技术娴熟的计算机工作人员。 主要参加者的学术背景和研究经验、组成结构: 我们课题组成员的架构具有多层面性,结构合理,既有校长牵头,又有教科室研究人员主持,还有电教办公室、各教学组的广泛参与,其中市级教学能手8人,县级教学能手41人,研究人员最大的年龄45岁,既具有丰富的教育实践经验又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使研究过程和教育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增强了研究的针对性和实践性。 该课题组有很多成员参加过我校现已结题的省级和国家级课题研究,国家级课题《学科四结合》、中央教电馆立项的课题《基于网络课程环境下语文教学模式研究》、《农村网络环境下的学与教研究》、《教师发展性评价研究》、省教育科学规化办立项的课题《信息技术环境下综合实践活动研究》、《中学生的创新思维研究》、潍坊市教科院立项的课题《中小学机器人教育应用研究》,以上课题均已结题,这些课题研究中他们积累了大量经验教训,从而保证了新课题研究少走弯路,并能厚积博发使研究成果获得更广泛的意义和更大的价值。 完成课题的保障条件: 1、学校十分重视此课题研究,为保障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学校成立专门的课题领导小组,明确各自分工,给课题研究工作以大力支持。计算机师机比达 1:1。生机比达 7:1。为学校开展“电子白板在交互式教学中的应用”实验研究和实践推进有着充足的物质准备。为实验班学生配备电子交互白板、电脑和投影设备,保障课题研究的正常开展。为课题组教师提供外出学习、参观的机会,集
中对其进行培训,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学校将拿出专项资金保证充足的课题经费。 2、研究资料,除给全体一线老师购买笔记本一台外,还将现代教育网上1000G资源进行共享调用。实验仪器设备,班内全部配备电子白板,互联网设备全部与城域网、互联网连通,设施配备到位。研究经费,保证充足提供。研究时间,分三个阶段,即课题准备阶段(2013年7月至9月)、课题研究阶段(2013年9月至2014年10月)课题验收阶段(2014年11至12月)。单位条件:学校实现了现代的数字化校园模式,具备了创造智慧校园的基础设施,达到了互联网全部与县级宽带教育城域网---寿光现代教育网资源共享。学校有先进的硬件设备和网络平台、资源库、VOD视频点播等应用软件。该网络集办公自动化、教育信息发布、资源共享、在线查询、网上考试、远程教育、电子备课、VOD视频点播、网络视频会议于一体,为师生备课、教学和学习提供着随时随地的服务,并能通过主页随意连接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网站,师生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以最快的速度,访问这些网站,获得所需的资料和信息。师生之间可以通过网络进行疑难解答和单独辅导;学生可以利网数字化设施相互交流学习微课,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升教育效果提供了便捷通道。
预期研究成果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