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国内低碳城市的实践模式与发展趋势
摘要:国内众多城市都已将“低碳城市”作为城市发展目标,本文分析了国内低碳城市建设的实践情况,将其总结为“低碳经济模式、技术试验模式和项目改造模式”三种实践模式,并指出未来低碳城市建设将主要呈现为三种趋势,即:“低碳口号走向低碳转型;从局部改造走向城市调整;从技术修补走向形态重构”。 关键词:低碳城市 实践模式 发展趋势
城市是碳减排的关键,所以低碳城市的概念也随之产生,但对于低碳城市目前国际上尚无统一界定的概念,一般认为:“低碳城市”是以城市空间为载体发展低碳经济,实施绿色交通和建筑,转变居民消费观念,创新低碳技术,从而达到最大限度地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1 低碳城市的实践模式
目前国内对低碳城市的建设尚处于摸索阶段,笔者通过对国内多个率先开展低碳城市建设的城市进行分析,从中发现,目前国内低碳城市实践主要存在以下三种模式: 1.1低碳经济模式
低碳经济模式是指以大规模发展低碳经济为特征的一种低碳城市建设模式。
粗略计算,目前全国提出“低碳”目标的城市不下百个。这说明,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一方面是低碳概念已经深入人心;
另一方面表明各地政府已经意识到,发展低碳经济对于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作用,及其给城市带来的影响力。这其中大部分城市都是以发展低碳经济为主要的实践模式。 例如“中国电谷”保定市,其可再生能源企业目前已超过160余家,其中,在光电领域,拥有国内最大规模的太阳能光伏设备生产基地。光伏设备制造企业超过40家。形成了太阳能光伏产品研发、制造、应用完整产业链,实现与led产业的紧密结合与广泛应用,并在光热发电、太阳能电站、太阳能建筑一体化技术领域取得突破。在风电领域,拥有涵盖风电叶片、整机、控制等关键设备自主研发、制造、检测企业近50家。形成了国内产业聚集度最高、最具创新能力的完整低碳产业链条。 1.2技术实验模式
技术试验模式是指以实验性质的高投入、高技术、高标准的建设新城为特征的一种低碳城市建设模式。
城市建设由“高碳”向“低碳”转变,很重要的因素是科技水平和技术研发能力,目前在我国首批入选wwf(世界自然基金会)的两个城市是上海和保定,上海市崇明东滩生态城有望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碳中和区域。根据规划,在这座新城中,热能和电力将通过风能、生物质能、垃圾发电和城市建筑物上的太阳能光伏板直接获得;将建立一个氢能电网用来满足燃料电池的需求;最高建筑仅有8层,建筑物采用环保技术,屋顶草坪和植物成为城区的天然隔热
层,可储存雨水用于灌溉,一期建设区域每年可减少35万吨co2排放量;人们的出行方式将主要是步行、自行车、燃料电池公交车、水上出租车,并且建有不受机动车干扰的独立的人行步道和自行车道网络,任何地方到附近公交车站步行不超过7分钟。同时市区建立了集水、水处理与再利用系统;城区内80%的固体废弃物实现了循环利用。东滩生态城将着力于打造成内循环、零排放、自供给的生态庄园。冷暖系统、节水系统、排水和噪声处理系统等,使用的全部是太阳能、风能以及生物能等没有任何污染的能源。这也意味着与国内的普通小区相比,该小区的建设成本要高出很多。即使是在环保意识很强的欧洲,这种项目也仅属于试点性质,且被视为是适合富人购买的商业项目。
这些高投入、高技术、高标准的低碳城市建设,虽然达到了一定的低碳效果,但由于其实验性质,不具备向一般城市推广的可能。 1.3项目改造模式
项目改造模式是指以小规模的节能和新能源利用技术改造为特征的一种低碳城市建设模式。
国际上一些城市在低碳发展某些领域起到了领跑的作用。例如伦敦,建立伦敦气候变化管理局、设施分布能源管理供给部门,等并制定了包括碳减排、可再生能源利用等目标;东京逐渐普及建筑节能,进行天然气发电,同时充分进行余热利用等。目前,我国也有城市开展了一些低碳项目的改造工程,比如苏州市公布了市级建
筑节能专项引导资金补助项目,其中,地源热泵空调及生活热水、住宅楼道照明用太阳能光伏电、外墙及屋面进行保温节能改造、按国家绿色三星建筑设计施工,示范内容地源热泵、光导管自然照明系统、雨水回收、生态遮阳等都是此次公布项目的示范内容。这些都是以小规模的节能和新能源利用技术改造为特征的低碳发展实践模式。
2 低碳城市建设的发展趋势
以上三种模式或多或少都存在一些整体性、可操作性差的问题,所以在未来的“低碳”城市建设中应避免这些倾向,具体来说将呈现三种主要的发展趋势:
2.1思路切入从低碳口号走向低碳转型
目前,国内至少有100个城市提出了打造“低碳城市”的口号,而“低碳”不是喊喊口号就能实现的,必须先从思想上认识到“低碳”的重要性与关键地位,将“低碳”作为城市规划的理念,并贯彻到城市建设的方方面面。比如在城市交通方面,城市应以发展公共交通为主,而人们应以低碳方式出行,减少私家车、政府公车的使用量等。要让“低碳”理念深入老百姓的心里,也要让“低碳”成为城市建设最重要的最关键的准则,真正做到从低碳口号走向低碳转型。
2.2关注重心从局部改造走向城市调整
目前国内低碳城市建设关注重心都集中在建筑节能改造、生产
流线改造等,着眼的都是小项目和局部地区,都是具有一定实验目的,以期得到一些低碳城市建设的初步经验。
这种实验性的、小规模的局部改造只会存在于早期实践中,而在未来我们更应该着眼于更大范围的、更大尺度的低碳城市建设,在宏观方面调整城市的发展规模、形态结构、交通网络、用地布局、绿地系统等,把低碳城市建设的重心由局部改造向全面的城市调整转变。
2.3低碳建设从技术修补走向形态重构
低碳城市的建设不能仅仅依靠低碳技术,更不能单纯做些末端的小修小补,而应该系统性地建设低碳城市,宏观地把握城市规模、城市形态、合理地布局城市功能用地等,不迷恋高技术化(例如新能源技术等)的手段开展低碳建设,而应该通过重新审视城市宏观形态,以传统的城市规划手段,从根本上改变城市的高碳格局,使低碳建设从技术修补走向形态重构。 3 结语
我国低碳城市的建设呈现出的低碳经济倾向、技术实验倾向、项目改造倾向都不能得以建设一个真正的“低碳城市”,只有脚踏实地转变城市建设的理念,调整城市的宏观结构形态,倡导以“低碳”价值取向的城市建设,才能真正地建设一个低碳城市。 参考文献
[1].金石,wwf启动中国低碳城市发展项目[j].环境保护,2008
(2a).
[2].刘志林,戴亦欣,董长贵,齐晔,低碳城市理念与国际经验[j].城市发展研究,2009, 16(6).
[3].夏堃堡,发展低碳经济,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j],环境保护,2008(2a).
[4].付允,马永欢,刘怡君,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03).
[5].付允,汪云林,李丁,低碳城市的发展路径研究[j],科学对社会的影响,2008(2).
[6].罗宏斌,发展低碳城市与政府的应对之策[j],湖南社会科学,2010(3).
[7].熊青青,吴健,10措施建设低碳城市[j],城市观察,2010(2).
作者简介:
夏洁,女,1983年3月出生,硕士研究生,江苏省苏州科技学院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郭崇文,男,1983年3月出生,硕士,浙江省杭州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