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 22月光曲 详细教案

2020-02-16 来源:伴沃教育
课题 月光曲

授课 课型 讲读课文 2课时 时间 1.从德国音乐家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传说中,让学生体会贝多芬对劳苦人民的同教学 目标 情和爱,从而培养学生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并对学生进行美的的教育。 2.学习掌握“谱、莱”等8个生字,理解“谱写、传说、幽静、恬静、纯熟、陶醉”等词语,描述画面进行语言训练。 3.学习在写实的过程中,展开适当的联想,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逻辑思维的能力。 教学 重点 1.引导学生了解《月光曲》的创作过程,体会贝多芬的情感变化。 2.引导学生体会由实在事物展开的适当的联想,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教学 引导学生体会贝多芬弹奏第二首乐曲时的情和景,体会人物的心境和乐曲的意境难点 的统一。 第一课时 教学 目标 1.自学课文,整体感知,理清文章层次。 2.范读课文,指导正确朗读课文。 3.讲读课文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的第一层。 教具 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一、揭示课题,激发兴趣 设计意图 同学们,说起月光,你一定会想起许多优美的诗句, 回忆起许多与月光有关的故事或传说。这一课我们就看看 【出示课件1:课题】(板书课 导入 《月光曲》是如何诞生的。( )题:月光曲)这篇课文很美,看哪些同学能自己读懂课文,导入后,要求学生分钟 读好以后能回答两个问题: 带着问题读课文,可以1.《月光曲》是一首什么样的曲子,是谁写的? 2.《月光曲》这篇课文,写的是什么? 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二、自学课文,读后提问 (结合句子训练,帮助学生概括课文内容) 1.《月光曲》这篇课文写的是什么? 提示:《月光曲》写的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吗?(不是,是一个传说) 解释“传说”:是在民间流传的故事。 2.《月光曲》这篇课文写的是关于什么的传说?(懂得《月 光曲》这篇课文写的是关于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传说。) 3.《月光曲》是个什么曲子?看谁在曲子的前面能加上恰当的附加成分。 (通过练习,懂得《月光曲》是音乐家贝多芬谱写的一首著名的钢琴曲。) 4.结合学生回答,介绍贝多芬,以激起学生学习兴趣:【课 件2】 贝多芬是世界上著名的音乐家。他对贫苦的人民非常 出示课件,让学生新课 同情,他曾经写下这样的句子:“我们的艺术应当只为贫了解贝多芬想用艺术教学 ”“做到这一点,我将是多么的幸福!” 为贫苦人造福的高尚( 苦的人造福。)分钟 5.歌谱同学们是知道的,根据歌词写谱,叫谱写。如果没情怀,为理解课文内容有歌词,单纯作曲子,也叫谱写,简单的说法叫谱曲子。做铺垫。 曲子写好了,就叫什么?(谱成) 写曲子叫谱写,写出非常壮丽的诗,也可以说谱写了 一首壮丽的诗篇谱写了一首扣人心弦的诗篇。 三、理解结构,引导分段 1.这一自然段最后说传说是这样谱成的。这一句在这里起 了什么作用? 2.课文哪些段落写了这个传说? 3.那么课文可以分成几大段? 段意:①总的介绍。②关于《月光曲》的传说。 理解文章结构,引导学生分段。这一环节的设计旨在使学生清4.这是一个很动人的传说,你们听老师读课文。范读课文楚作者的写作顺序和第二大段。 四、读后提问,分清层次。 结构安排,对学生理解课文和今后的习作都1.现在你们谁懂得了贝多芬为穷兄妹前后弹了几首曲子?有好处。 第几首是弹的《月光曲》? 2.第二部分按照贝多芬弹第一首和第二首为根据,分成两 层。 出示【课件3】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 第二部分:第2—10自然段 第一层:第2—6自然段 第二层:第7—10自然段 五、进入情境,体会内心 读讲课文第二部分第一层。 1.指名读本段第一节。 2.通过教师描述,带入情境: 这个传说,一开始就给我们描写了一个非常美的画 面:出示【课件4:相关图片】我们仿佛看到一个秋天的 夜晚,月亮分外清朗,月光下,莱茵河水静静地流淌着,教师描述情境,可贝多芬在一条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同学们想一想,在这幅以帮助学生了解故事画上除了一轮明月、莱茵河、小路,还有在小路上散步的发生的背景,激发学生贝多芬外,根据故事的发展,画面上还应该有什么?(一的想象力,使学生受到间小茅屋,茅屋的墙壁上最好画上窗口,而且从窗口里透美的熏陶,同时也使课出微弱的亮光,甚至有两个人影。) 文的故事性增强了。 3.这儿离热闹的地方比较远,又给人美的感觉,这样 的环境就叫幽静。我们就可以说这儿多么幽静啊!这小路 就可以说幽静的小路。 4.贝多芬就在幽静的小路上散着步,他听到从那所茅 屋里传来断断续续的琴声,当贝多芬听到这断断续续的琴 声,而且在这僻静的小镇上,有人在弹他的曲子,他会怎 么想?请同学们联想。 5.贝多芬正是这样想的。所以他走近茅屋,后来还走 进了茅屋。 贝多芬为什么要走进茅屋呢?(他听到了一个姑娘和 一个男的对话后,走进了茅屋。) (通过设问,启发学生思考) 现在让我们跟着贝多芬来到茅屋的窗口,便听到了两个人的对话。 老师的提问,在学生眼前呈现出一个画 (1)男女生分角色读。 (2)读后指导: 面,学生会慢慢进入情境,会不由自主地想 那有多好啊!这句话要把姑娘渴望能听到贝多芬弹琴象,这就使画面更清的心情读出来。(板书:聆听谈话) 晰,感情上更接近课 谁能根据说话的内容,加上适当的提示语,想象他们文。 说话的神情、语气。出示【课件5】 男的( )地说 一个姑娘( )地说 同桌对读。 指名两人。现在让我们大家跟随贝多芬来到小茅屋的 窗外听屋里的谈话。 6.听到这里,贝多芬可能会怎么想? (在这样僻静的地方,在这样的茅屋里边,有人在弹 我的曲子,说明穷苦的人也爱我的曲子;但是他们又这么 穷,票价又那么贵,我应该亲自弹给他们听,用我的琴声让他们得到艺术的享受。) 引导学生分析贝多芬散步时听到从茅7.从哪一个词里说明他一点儿也没有犹豫,(就)说明他对屋里传出的琴声是怎穷苦人是非常同情,很有感情的。(板书:同情) 样想的,这有助于我们8.贝多芬进了屋,看到的是什么情景,使他同情、感动,理解人物的内心情感,哪些词语说明茅屋里的姑娘和男的确实太穷?自己说说总结出他希望用艺术看,把这些词语画下来,再练习读读。 (一支、微弱、正在、旧、瞎) 为大众服务的高尚品质。 指点:学到这里,我们知道了吧,为什么那琴声是断 断续续,因为弹琴的是个盲姑娘。 9.下面是贝多芬和他们的对话。指名分角色读本段4、5两 节的对话。 10.读后指导。 指点(结合示范):注意姑娘已经听得入了神,他是 那样激动地说。 应该怎么读呢?要读好,首先要理解。 解释:纯熟就是技术高超而又熟练。 出示【课件6】重点指导: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 吧?! 技术这么熟练,感情表现得这么深,盲姑娘会想,这弹琴的人是谁?因此课文上两个您读起来不一样,第一个是表示猜想,语调稍延长一些。后来她作出了判断,弹得这么好的,只有贝多芬,因此第二次;您就很肯定:您就是—— 示范;练习朗读。 通过填充练习,小结课文。出示【课件7】 ( )贝多芬走近( )茅屋,给一位( )( )姑娘弹琴,贝多芬的琴声使盲姑娘( )。 课堂作业新设计 一、在正确的读音下面画“√”。 乐(lè yuè)曲 入场券(quàn juàn) 微弱(rò ruò) 纯熟(shú shóu) 恬(tián qià)静 飞奔(bēn bèn) 二、词语巧搭配。 ______的烛光 ______的月光 ______的浪花 ______的琴声 ______的意志 ______的小路 三、选词填空。 幽静 恬静 安静 1.月光照在盲姑娘( )的脸上。 2.一天夜晚,贝多芬在( )的小路上散步。 3.教室里( )极了,只能听见孩子们呼吸的声音。 美丽 美好 美妙 4. 兄妹俩被( )的琴声陶醉了。 5. 妈妈在我心中是全世界最( )的女人。 6.( )的未来靠我们自己去创造。 【答案】 一、yuè quàn ruò shú tián bēn 二、微弱 清幽 雪亮 美妙 坚强 幽静 三、1.恬静 2.幽静 3.安静 4.美妙 5.美丽 6.美好 第二课时 教学 目标 教具 准备 1. 讲读课文第二部分第二层。 2. 总结课文、练习。 课件 教学设计 一、前后衔接,进入新课 1.从前课导入:第一课我们学了第一段第一部分,讲贝多芬走进了低矮的茅屋,为盲姑娘弹了一首曲 设计意图 从上节课学的内子。盲姑娘听了贝多芬的曲子,那么激动,那么兴奋。容导入新课,做好衔上一课我们提到贝多芬说过: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接,可以使学生很快进人造福。还说,如果我做到了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入情境,学生急于了解啊。这时,贝多芬看到盲姑娘听到他的曲子是这样的后来发生的事情,所以兴奋,这样的喜悦,贝多芬心里有什么样的感受? 能够精力集中的学习2.师生对读盲姑娘和贝多芬的话。 后半部分的课文。 导入 ( )分3.于是,贝多芬又给她弹了一曲,这个曲子就是《月 钟 光曲》。这首曲子是不是贝多芬早已谱写好的,还是即兴弹出来的?从哪一句里可以看出?(他飞奔回客店,花了一夜功夫,把刚才弹的曲子——《月光曲》记录了下来。) 4.同学们想一想,当时是怎样的情景使贝多芬创作出这样一首世界著名的钢琴曲呢?盲姑娘和皮鞋匠是怎样听的?他们听着,听着,又展开了怎样的联想?请你们看看插图、带着这个问题自学第二层。(学生自学) 二、感受情境,享受艺术 1.是怎样的情景使贝多芬创作出这样一首世界闻名的 引导学生仔细分新课 钢琴曲呢?这个情景课文中有这样的描述出示【课件析贝多芬弹奏《月光教学 ( )8】(老师读课文: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按起琴键曲》的过程,使学生深分钟 来。)读后描述,把学生带入课文描写的情景:这个入地感悟艺术带来的情景多美啊。蜡烛灭了,屋子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美好感受,激发想象能纱,那么白,那么亮,那么美。为了描写这个环境,力,使学生能够把语言课文中用了什么词?(清幽)这个“清”是亮、清朗文字和艺术之美结合的意思;“幽”给人宁静的美感。前面也讲到贝多芬起来,提高了阅读能力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这两个词的意思加在一起是清和鉴赏水平。 幽、幽静,都有寂静的含义。但清幽有秀丽的意思。 月光是那么亮、那么美,也给人宁静的感觉。 2.现在就请你们把这一节课文读一下,眼睛闭起来想 一想,月光怎么清幽,小屋子里是什么情景?屋子里 人物的形象怎么样?(学生各自准备,同桌两人对 话。) 出示【课件9】例话:一阵风拂过,把蜡烛吹灭 了。皎洁的月光透过窗户,照亮了茅屋。茅屋里的一 切好像披上了银纱,啊,这是一个多么美好的月夜呀, 身边的穷兄妹是这样的穷苦,他们同样需要音乐,我 一定要用我的音乐给他们带来快乐,给盲姑娘带来光 明,贝多芬望了望穷兄妹俩,借着月光弹起琴来。 3.月光是这样的清幽,但是盲姑娘却看不见。贝多芬 的琴声给穷兄妹带来了什么呢?课文上没有写,但是 从哪儿我们可以知道? 4.通过贝多芬的琴声,引起皮鞋匠、盲姑娘的美妙的 联想来写的。现在我们看看下一节课文,哪些句子是 写穷兄妹俩听琴声的事实,哪些句子是写穷兄妹俩因 听琴声产生的联想? (学生自学。) 5.学生读写实的部分:出示【课件10】皮鞋匠静静地 听着,皮鞋匠看看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 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 指名读。引导学生体会这两处写事实的课文,从 内容上讲是连贯的。 6.从事实引出联想,课文中用了哪两个词语? (板书:好像……仿佛……) 7.下面,我们先看皮鞋匠听着贝多芬的曲子,他好像 学生自学课文分层次。 月亮升起来了;月亮越升越高;忽然海面上刮起 大风,卷起巨浪三个画面。 看到了什么?有几个画面。 他们兄妹俩听着好像看到了这些美妙的画面。 8.用简易画创设情境,理解课文词句,体会感情。 (1)语言描述带入情境:现在我们也仿佛来到皮鞋匠的小屋里,站在盲姑娘身边,一起听贝多芬弹琴,想象自己也看到了课文上的一幅幅画面。老师轻声地慢慢地哼唱《月光曲》起始句,我们也好像看到了大海,还看到了什么?你们说,老师画。 (2)第一幅画面:月亮应该画在哪儿?为什么要画在海平线上?(理解水天相接) 边作画边指点:粼粼指水清。 指导想象画面:听到贝多芬的琴声,皮鞋匠仿佛觉得月亮从大海上慢慢升起,这是一个平静的大海上的月夜,你们想这时贝多芬在怎样弹琴?(贝多芬可能是轻轻地按起琴键,节奏也比较慢。) (板书:月亮升起) (3)第二幅画面。 叙述:贝多芬继续弹着,皮鞋匠静静地听着,她仿佛看到了什么? (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 (板书:月亮升高) 微云是小云吗?从整个句子看,是一缕一缕轻纱似的。想一想,这儿的“微”是什么意思?(薄)一缕一缕的微云又是什么样的,你们说老师画。(边讨论边画图,见右图)(板书:微波粼粼) 这时贝多芬的琴声,一定比开始时怎么样?(再回到插图,进一步把学生带入情境) (4)第三幅画面: 描述:皮鞋匠听着听着,觉得海上刮起了大风, 为了更好地使学生感受艺术之美,教师用简易画创设情境。根据文字描述,想象出精美画面,感悟《月光曲》的美妙,感叹贝多芬的演奏记忆高超,理解音乐和美术都是另一种语言。 卷起了巨浪,这情景可以用一个什么词来形容?(板书:卷起巨浪 波涛汹涌) 波涛汹涌的大海上有没有月光?从哪儿知道?结合学生回答作画: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涌向岸边(见右图) 指点:可见仍然是月光照耀下的大海,那是一种欢乐的,令人激动的情景。 引导学生思考:想一想皮鞋匠听了琴声,仿佛觉得大海卷起了巨浪,贝多芬在怎样弹琴,琴声怎样?(贝多芬越弹越激动,身子也可能摇摆起来,节奏也越来越快。) 9.描述性小结:贝多芬的琴声把鞋匠带到了海边。这儿,有平静的大海,有奔腾的大海;有柔和的美,也有壮阔的美。但无论是平静的大海,还是波涛汹涌的大海,都有月光照耀。 这是多么美好、光明的景象,又是多么广阔自由的天地呀! 10.皮鞋匠所联想到的,盲姑娘有没有想到和看到呢?从哪儿可以看出? 【出示课件11】姑娘眼睛睁得大大的,她仿佛也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在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 指点:眼睛睁得大大的,好像看到了向往的那个光明美好的情景。这一点还表现在哪里?(恬静的脸上。) 解释恬静:盲姑娘脸上是恬静的,表示心里很舒适的,很安逸的。这波涛汹涌的大海,盲姑娘以前有没有看到过? (板书:月光照耀) 这琴声使穷兄妹感到快活,感到幸福,几乎忘掉了周围的一切:快乐得入迷了,时间比较长,程度比较深,忘掉了一切,就叫陶醉。 出示【课件12】指导读: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 这里运用重复,强调看到得是她从来没有看到的景象。 11.引导体会联想在文章中的作用: 这个传说之所以写得这么感人,这么富有美感,同在记叙中展开了联想有很大的关系。 引导对比:如果把联想部分去掉,看文章会变得怎么样?(不那么深刻感人。) 指导读:读这类文章时,要搞清楚哪是叙事,哪是联想,从而很好地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 引导体会联想在文章中的作用,可以培养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让学生学习运用联想和想象的写作方法。 指导写:作文时,不仅要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 写下来,有时还要把想到的写下来。在记事中恰当地 加进自己的联想,文章就会更加充实,表达的感情就 会更加丰富、深刻。 男生读写实部分。 女生读联想部分。 12.照应前文指点;盲姑娘听到贝多芬的第一个曲子是入神激动,听了月光曲是恬静、陶醉,我们想想看这个穷苦的盲姑娘此刻心里觉得怎么样呢?她心里可能要说什么?我们帮她说出来。 13.贝多芬说过,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而且说如果做到这一点的时候,我也是非常幸福的,这时贝多芬的心情怎么样,从哪个词可以看出他也很激动?(飞奔)。 贝多芬在这样一个秋天的明月夜,走进低矮简陋的茅屋,为穷兄妹弹了一首又一首,这表现了贝多芬对穷苦人的同情和爱。这个动人的传说本身,同样是一首很美的《月光曲》,这也表达了人民对贝多芬的爱。所以课文用《月光曲》做题目,是很有道理的。 三、满怀深情,激情描述 1.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如果你是哥哥或者妹妹,与贝多芬先生之间发生了这么一段故事,现在,贝多芬回旅馆了,你的心情怎样? 2.创造性描述: 贝多芬回到客店记录《月光曲》时,当时他可能怎么写?怎么想?请你写一段话描述。 课堂小结及拓展延伸 ( )分钟 (板书:创作《月光曲》 感动) 出示【课件13】要求: 1.交代清楚时间、地点、人物、事情。 学生练笔,主要是训练学生运用想象的手法来写作。因为刚刚我们分析了联想与想 2.贝多芬在追记时,眼前可能出现了什么景象,象的表现作用,学生写学习在写事中加入联想。注意用上好像、仿佛,引出起来可能会容易一些。 联想的内容。 学生描述。 总结: 学习了这个美妙的传说,我们知道了贝多芬对劳苦大众的感情是很深的。课文本身写的是关于《月光曲》创作的传说,其实这个传说本身也是一首动人的《月光曲》。 月光曲 聆听谈话(同情) 板书 内容 月亮升起 微波粼粼 创作《月光曲》 月亮升高 卷起巨浪 (感动) 月光照耀 波涛汹涌 课堂作业新设计 一、根据句子的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 1.指功夫深,技能熟练。( ) 2.很满意地沉浸在某种境界或思想活动中。( ) 3.水和天连接在一起。 ( ) 4.微小的波浪闪闪发光,形容水清澈的样子。( ) 二、给句子中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熟:①成熟,植物的果实或种子长成;②食物烧煮到可以食用的程度;③因常接触而知道得清楚;④熟练,对某种工作精通而又经验;⑤程度深。 1.我和小明一起长大,彼此之间很熟。( ) .2.这是我深思熟虑之后的决定。( ) .3.“熟能生巧”,所以你一定要反复练习。( ) .4.稻子熟了,田野里一片金黄。( ) .5.饭熟了,妈妈叫我起来吃早饭。( ) .三、解析加点的词语。 1.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哇!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一、1.纯熟 2.陶醉 3.水天相接 4.微波粼粼 二、1.③ 2.⑤ 3.④ 4.① 5.② 三、1.别难过是对哥哥的安慰,随便说说表现了她对哥哥的体谅和理解 2.纯熟是说弹奏的技能熟练,多深是指曲子里的感情充分表现出来了,第一个您表示猜想,第二个您表示肯定。 教学反思 《月光曲》讲的是关于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谱写钢琴曲──《月光曲》的故事。 在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后,提出一个问题:“贝多芬为什么给盲姑娘弹了一曲,又弹了一曲?”统领全文。让学生读书、思考、交流。同学们在体味作者用词精妙的同时,更为文中所流露出的兄妹之间的手足亲情,盲姑娘对音乐的热情和音乐家博大高尚的情怀所感动。 第九段是重点段,让学生认真读书,了解哪些是联想,哪些是实在事物。之后听过聆听《月光曲》,指导感情朗读。“月亮升起微波粼粼”的部分,这乐曲的曲调应该是比较轻柔的,而且也是比较缓慢的。而联想到“月亮升高穿过微云”的部分,应该是比较轻快的,因为他们感觉到了快乐。在他们联想到“月光照耀巨浪奔涌”的部分,则应该是比较热烈、激昂的,因为只有这激昂的音乐,才能让他们有这样的联想。 只是了解课文内容,体会音乐的魅力,感受贝多芬博大高尚的情怀是远远不够的。让学生应该学会文章的表达方法。在最后,让学生进行一个小练笔“盲姑娘和哥哥醒来后,会说些什么?”可以学习文中联想和想象的方法。学生的作品令人惊喜。比如“啊,简直太美妙了!不愧是大音乐家!贝多芬先生的演奏,让我仿佛看到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满了月光……被月光照耀的浪花,一个连着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我太感谢贝多芬先生了,能为我们兄妹演奏,这实现了我梦寐以求的愿望。”习作不仅表达了对贝多芬的感谢,还会运用文中的优美语言,真正达到了学以致用。 备课素材

【教材分析】

本篇课文讲述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因同情穷兄妹而为他们弹琴,有感于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而即兴创作出《月光曲》的传奇故事。作者借这个美丽动人的故事,既表现了大音乐家贝多芬对穷苦人民的同情和热爱,又表现了他丰富的想象力和卓越才华,同时也告诉人们,美好乐曲的产生不仅要依靠丰富的想象力,更要依靠高尚而真挚的情感。课文语言优美,感情丰富,意境优雅,适宜于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阅读训练的好材料。 【与文章相关的资料介绍】

《月光曲》原名《升C小调钢琴奏鸣曲》,贝多芬在1801年创作成功,是一首享誉世界的名曲。

月光奏鸣曲是贝多芬将它献给自己第一位恋人,并欲娶之为妻的桂齐雅蒂女伯爵。然而当时他们已分手,贝多芬也正经受着失恋和耳疾带来巨大的痛苦,曲子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完成的。

奏鸣曲中包含着贝多芬至深的感情,是失聪的音乐家用心和灵魂谱写而成。琴音轻推慢陈,如倾泻一地的月光,缓缓移至心房,照亮了那些许久不曾碰触的角落,勾起回忆联翩。月光奏鸣曲一共分为三章。

课后作业

基础积累大巩固

一、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清幽( ) 恬静( ) 照耀( ) 陶醉( ) 苏醒( ) 阅读能力大提升

二、阅读下面的段落,完成练习。

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月光照进窗子,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贝多芬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兄妹俩,借着(清幽)的月光,按起了琴键。

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 )的地方升起来。( )的海面上,霎时间洒满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 )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皮鞋匠看看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 )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在月光照耀下的( )的大海。 1.按原文填空。

2.下面不是比喻句的一句是( )。

①月光照进窗子,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 ②月亮越升越高,穿过轻纱似的微云。

③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

3.用“ ”在文中画出实际事物,用“~~”画出联想的内容。 4.皮鞋匠的第一次联想描绘了三幅画面,它们是: (1) (2) (3) 5.为什么说盲姑娘“仿佛”也看到了她从没看见过的景象?

思维创新大拓展

三、你还了解到贝多芬的什么故事?和大家说一说吧。

参考答案

一、幽静 安静 照射 沉醉 醒悟

二、1.水天相接 微波粼粼 一缕一缕 恬静 波涛汹涌 2.③ 3.略

4.(1)月亮升起,海面微波粼粼 (2)月亮升高,穿过轻纱似的微云 (3)海面波涛汹涌 5.因为盲姑娘是看不见的,但是她懂音乐,能理解、感受贝多芬弹奏的内容,再一次听入神了,也衬托贝多芬创作的成功。 三、略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