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
2. 遂命酒,使快弹数曲。
3. 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
《劝学》翻译
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2.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輮使之然也。
3.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4.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5.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6.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7.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8.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9.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师说》翻译
1、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2、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3、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4、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5、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6、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7、 “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8、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9、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10、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赤壁赋》翻译
1、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2、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3、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4、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5、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6、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7、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8、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9、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10、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登泰山记》翻译
1、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
2、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
3、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
4、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5、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彩。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
6、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7、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琵琶行》参考答案
1. 年龄大了,容颜衰老,嫁给了一个商人。 2. 我命令手下人摆酒,让她畅快地弹几支曲子。
3. 于是写了这首七言长诗,吟咏给她听,赠送给她。全诗共六百一十六字,题名《琵琶行》。 《劝学》参考答案
1.靛青,从蓝草中提取出来的,但颜色比蓝草更青。
2.即使又晒干了,它也不会再挺直,这是因为用火烤使它弯曲成这样的。
3.所以木材经过墨线量过就能取直,金属制的刀剑等在磨刀石上磨过就能变得锋利,有学问、有修养的人广泛地学习,并且每天对自己的言行检查反省,就会智慧明达,行为没有过失了。
4.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却能到达千里之外;借助船只的人,并不是善于游泳,却能横渡江河。
5.有学问、有修养的人天性同一般人没有差别,只是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6.堆积泥土成为高山,风雨就会在这里兴起;汇集水流成为深渊,蛟龙就会在这里生长;积累善行养成崇高的品德,就能悟到非凡的智慧,圣人的心怀也就具备了。 7.所以不积累每一小步,就无法到达千里之远的地方;不汇集涓细的水流,就无法形成江河大海。 8.如果用刀刻一下就放弃它,腐朽的木头也刻不断;如果用刀刻个不停,金属和石头也可以雕刻成器。
9.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泥土,向下饮地下水,这是用心专一的缘故。
《师说》参考答案
1、老师,是用来传授道、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知识和道理,谁能没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老师学习,那些成为困惑的问题,就最终不能解决。 2、我学习的是道,哪管他是生在我之前还是生在我之后呢?
3、因此,(就从师问道来说),没有贵和贱的区分,没有年长和年幼的区分,道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在的地方。
4、因此,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成为人明、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大概都出于这个原因吧?
5、(人们)爱自己的孩子,选择老师来教他们。对于他自己呢,却以从师学习为耻,真是糊涂啊!
6、不明句读,不能解决疑惑,有的(指“句读之不知”)向老师学习;有的(指“惑之不解”)却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要学习,大的方面却放弃了。我没看出那种人的明智之处。
7、 “他和他年龄差不多,道德学问也差不多。以地位低者为师,则感到十分耻辱;以官职高者为师,就觉得是近乎谄媚。” 哎!尊师学习的风尚不能,(从这里)就可以明白了。
8、巫医、乐师、各种工匠这些人,士大夫们瞧不起,现在他们的见识竟反而赶不上这些人,真是令人奇怪啊!
9、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超过学生。领会道理有早有晚,学术技艺各有专长,如此罢了。
10、我赞许他能遵行古人从师之道,写了这篇《师说》赠送给他。 《赤壁赋》参考答案
1、尾声细弱而婉转悠长,如同不断的细丝。箫声使深谷中的蛟龙听了起舞,使独坐孤舟的寡妇听了落泪。
2、山水环绕,一片苍翠,这不是曹孟德被周瑜围困的地方吗?
3、面对大江斟酒,横执长矛赋诗,本来是一代的英雄啊,可如今又在哪里呢?
4、何况我同你在江边捕鱼打柴,以鱼虾为伴,与麋鹿为友,驾着一叶孤舟,举杯互相劝酒。 5、像蜉蝣一样寄居在天地之间,渺小得像大海中的一粒米。 哀叹我生命的短暂,而羡慕长江的流水无穷无尽。
6、这是自然界无穷无尽的宝藏,而我和你可以共同享受。
7、清风缓缓吹来,江面平静没有波澜。举起酒杯劝客人饮酒,吟咏《诗经.陈风.月出》一诗。 8、一会儿,月亮从东山上升起,在斗宿和牛宿之间徘徊。
9、流去的水像这样不断地流去永不复返,而并没有流去;月亮像那样时圆时缺,却终究没有增减的变化。
10、如果从变化的一面看, 那么天地间万事万物时刻在变动,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停止;如果不变的一面看,万物同我们一样都是永恒的,又何必羡慕它们呢! 《登泰山记》参考答案
1、泰山的南面,汶河向西流去;泰山的北面,济水向东流去。南面山谷的水都流入汶水,北面山谷的水都流入济水。处在那阳谷和阴谷南北分界处的,是古代齐国长城的遗址。
2、我在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从京城里出发,冒着风雪启程,经过齐河县、长清县,穿过泰山西北面的山谷,跨过长城的城墙,到达泰安。
3、我起初顺着中谷进去。(沿着小路)走了不到一半,翻过中岭,再沿着西边的水道走,就到了泰山的巅顶。
4、现在(我)经过的中岭和山顶,像门槛一样挡在路上的山崖,世上人都称它为“天门”。一路上大雾弥漫、冰冻溜滑,石阶几乎无法攀登。等到已经登上山顶,只见青黑色的山上覆盖着白雪,雪反射的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
5、逐渐可见云中站着几十个白色的像骰子似的东西,那是山峰。天边的云彩形成一条线(呈现出)奇异的颜色,一会儿又变成五颜六色的。太阳升上来了,红的像朱砂一样,下面有红光晃动摇荡着托着它。有人说,这是东海。
6、回头看日观峰以西的山峰,有的被日光照到,有的没照到,或红或白,颜色错杂,都像弯腰曲背鞠躬致敬的样子。
7、这一天,(还)观看了路上的石刻,都是从唐朝显庆年间以来的,那些更古老的石碑都已经模糊或缺失了。那些偏僻不对着道路的石刻,都赶不上去看了。
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shū)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总之,意在笔先者,定则也;趣在法外者,化机也。独画云乎哉!
在清凉的秋天江边学馆里,清晨起来看竹,烟雾的光、太阳的影子和露水的雾气,都在稀疏的竹枝和密密的竹叶之间浮游飘动。胸中激荡于是有作画之意。其实胸中的竹,并不是眼中所看到的竹啊。于是就磨好墨铺开纸,落笔时很快地画出图画,这时,手中画的竹又不是胸中的竹了。总之,画的意图在落笔之前就形成,这是法则啊;情趣在法则之外,这就自然形成了工巧的天趣。这种情况难道仅仅存在于画中吗?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