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上的屋前空地
———论王维山水诗歌中的“空山”意境
乔华瑜,牟洪明
(东营职业学院,山东 东营 257091)
摘 要:解读王维山水诗歌,“空山”意境是不可忽略的重要表征,研究者多从不同角度分析其各种内涵。以文化心理溯源方式解构其创作精神:正是独特时代背景、隐逸文化传统、王维个人宗教体验与审美体验的糅合,造就了诗歌中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的“空山”意境,成为后人赞叹摹写却终难企及的独特境界。关键词:王维;山水诗;空山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40(2005)03-0040-02
盛唐山水田园诗歌所体现的理想人文境界和独特艺术风格,以王维诗歌为最高代表,而解读王维山水诗歌绝不可忽略的则是“空山”这一重要表征,且不同诗中所表现的意境也各有不同。可以说,“空山”既体现了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同时也构筑了诗人“心远地自偏”的澄澈豁达的心境。林语堂先生《生活的艺术》誉之为“精神上的屋前空地”。而它的构建,正是时代、传统与个人因素多元融合的结果。
一、儒道互补传统思想与特定时代背景造就独特的隐逸情怀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春草明年绿,王孙胡不归?(),”《送别》“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随意春芳
)如出一辙,都是化用《楚歇,王孙自可留”(《山居秋暝》
辞》“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借以表现遁迹山水远离尘世的隐逸情怀。
任何民族都有自己特定的文化心理。中国士大夫的心理结构是颇富弹性的:“兼济”与“独善”对立互补。形成这个结构最重要的基点就是“儒道互补”的思想基础。中国古代传统的士大夫很少有纯粹的儒家或是道家,他们往往具有进取与退隐的双重矛盾心理,“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于是,就有了隐逸。这种以道家思想为内核,以儒释为补充的隐逸思想对中国文人的生活追求和文学创作发生了相当大的影响,使他们具备了一种回归自然的心理预期。
而盛唐的“隐逸”,作为一种独特的求官道路,其普遍性和喜剧性常为人乐道。所以,自张九龄罢相后对朝政已经失去信心又难以真正离开仕途的王维选择了“半官半隐”。既有其自得其乐,也有着无可奈何。我认为,正因现实里难以完全实现他的隐遁理想,故此只能在诗歌里一再以现实里同样难以真“空”的“空山”寄托情怀了。再看他
收稿日期:2005-02-19
作者简介:乔华瑜(1978-),女,东营职业学院文法系教师;牟洪明,男,东营职业学院文法系教师。
的另一首《送别》:“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但去莫复问,
白云无尽时。”诗的末两句也是全诗着眼之处:世间的功名富贵有终了之日,而山中白云却没有穷尽之时。这种蔑视功名富贵、隐居山水之意在其诗中随处可见,这种以隐居为志的“清气”在文人急功好利的盛唐更是难能可贵。从这个意义上说,“空山”是构筑在诗人隐逸情结的幻想之上的。
二、“天人合一”哲学思想在庄园文化中呈现和谐的人文伦理观念
在中国哲学的长期发展中,所谓“天人合一”具有复杂的涵义,其最基本的就是肯定“自然界和人的精神的统一”。人与自然关系的最高境界不是“人定胜天”,而是“人心通天”。所以,中国古人对待自然的态度,不是一味索取,而是一种融入其中,当然,这种态度也许并不代表一切古代的中国人,但我认为,至少道家如此。道家认为道“无所不在”,自然本身就是道的化身,倡导“以人合天”,因此极力主张将身心投入自然,以求达到与天地并生、与万物为一的境地,从而获得精神自由。唐朝尊崇道教,崇道成为弥漫全社会的一种时代风尚,很多人优游于庄园林泉之中,追求一种人格的解放及自由的获得。于是人造的自然———庄园也在唐代盛行一时。
我们都知道,王维的“空山”其实也就是他的庄园———辋川别墅。在有限的范围内,他用诗净化了自己的空间。诗中除了自然山水、花木草树,基本没有“他人”或“他物”,“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空山里寂静无人,只听见深林里飘着点儿人声,《鹿柴》
一缕夕阳透射在密林深处的青苔上,是如此安宁而静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几乎没有诗人自我形象、《鸟鸣涧》行为、主观意图甚至情感的表现,只有大自然本身的声、光、色、形的展示。人要
40
山东电大学报
体验自己的生命本真,也必须与大自然有最深层的和谐契合。
可以这样理解:“空山”中,“人”的消解实际上正体现着盛唐山水田园诗和人造的自然———庄园文化之间的和谐关系,从中折射出诗人自我个性的放逐与精神自由的追求。
三、宗教体验与审美体验自然融合达到“物我两忘”境界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虽无“落。”《辛夷坞》空”字,但“空山”之境不言而喻。这又是一个远离尘嚣的世界,寂静山中,芙蓉花自开自落,自生自灭,不关世事,也无人知晓。这是诗人主客观契合一体的独特意境,也是佛家“空无”“寂灭”观念的象征境界。王维在这里所创造的,是一种诗境和禅意的合体,因而具有极大的暗示性和极强的艺术感染力。正是佛教思想的熏陶,使他得以创造这种“物我两忘”的艺术境界。
王维深受母亲影响,信仰禅宗。禅宗崇尚从自然悟道,这对诗人把握世界的方法自然深有影响。他把佛法理解融会到人生观中,把宗教情感化为诗思,创造出一种“空”、“寂”、“闲”的诗的意境。《竹里馆》中这样描写他的内心体验:“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又是在“空山”的幽深竹林里,诗人独坐弹琴长啸,世人并不知晓,只有明月相伴。
胡应麟说《辋川集》小诗“字字入禅”,王士祯说王维的(五绝“妙谛微言,与世尊拈花,迦叶微笑,等无差别”《蚕尾)。借助审美体验实现其宗教体验,禅意与诗情水乳续文》
交融,物我合一而物我两忘,这正是王维所追求的境界。而宗白华先生在《意境》中说,艺术境界是介于学术境界与哲学境界之间的。我们知道,对于宇宙、自然、人生种种美的体验,往往只有深入到了宗教或哲学的层次,才能具有更深刻的象征意味,到达更高更深的境界。那么也就是说,当王维沉浸于深层的山水自然的审美体验时,这种体验也往往
(上接第37页)
参考文献:
[1]谢晖.价值重建与规范选择———中国法制现代化沉思[M].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
[2]王博,程燎原.法治论[M].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
[3]周罗庚.依法治国面临的深层次问题[J].中国社会科学,
2001,(2).
[4]徐显明.价值重建与规范选择———中国法制现代沉思(谢晖著)序[M].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
[5]郝铁川.法治随想录[M].中国法制出版社会,2000.
精神上的屋前空地
达到了宗教体验的层次。试看王维的小诗: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鸟鸣涧》
野花丛发好,谷鸟一声幽。夜坐空林寂,松风直似秋。()《过感化寺昙兴上人院》
一切既是诗人瞬间的审美体验,又蕴含着无限深意,这究竟是审美体验还是宗教体验,是艺术境界还是哲学境界?而诗人所领悟到的也就不仅是大自然的天趣,而是一种宇宙、生命的哲理了。可以说,只有在“夜静”“山空”时,诗人才能感受到月出鸟鸣,觉察到细小桂花的轻轻落地。“虚静纳物”、“澄怀观道”,我们知道,只有当诗人心境极为淡泊、虚空的时候,才可能体会大自然最微妙动人的美,才有一种会心的感受与体悟。这也就是宗白华先生所说的“澄观一心而腾踔万象”。
王维正是在这种心境的空明中,获得了寂静、圆满、和谐、自足,实现了宗教体验与审美体验的自然融合,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
所以,“空山”意境的创构,是诗人创作中必然与偶然因素交融的重要结果。林语堂所称“精神上的屋前空地”,原是为他的“闲适哲学”引以佐证,却无意中道破了王维创作的精神皈依。而其复杂的构筑因素,也使后人虽多鉴赏却终难模仿。参考文献:
[1]霍然.论唐代隐逸与山水田园诗的美学意蕴[J].浙江社会科学,1997,(6).
[2]徐雪梅.王维的释道思想对其山水田园诗的影响[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3,(2).
[3]徐清泉.隐逸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学艺术发展中的意义[J].文学评论,2004,(4).
[4]袁行霈等.中国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6]江泽民.全国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人民出版社,2002.
[7]万俊人.现代性的伦理话语[M].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第197页.
[9]许章润.法律:民族精刘与现代性载清华法治论衡.第二辑,高鸿钧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8页.
[10]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民主的再思考[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会,2000.
ConceptsandIdeasofLawandItsPracticeinChina
ZHANGHong-qin,JIANGXiao-qing
(1.ShandongEducationalCollege,Jinan,Shandong250014;2.ShandongTVUniversitg,Jinan,Shandogn250014)Abstract:ThehistoryoflawbeganwithAncientGreeceandfounditspracticeanddevelopmentwiththeancientRomanpeople.Sincethen,conceptsandideasoflawhasbeenputintopracticeindifferentformsinmoreandmorecountries,andfurtherbecomesthecommongoalofeverycountryinmodernsociety.Giventhespecialhisto2ryandrealityinChina,thewaysofputtinglawintopracticemainlylieinthreefactors.Firstly,administrativepowershouldbewithinthelimitsoflaw.Secendly,thequalityofthepartyinpowershouldbeimproved.Thirdly,lawsformarketeconomyshouldbeperfectedtoensuretherightdevelopmentofmarketeconomy.Keywords:theruleoflaw;theidealoflaw;thepracticeoflaw.
41
1
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