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论东汉王朝兴衰下的扶风马氏家族

2024-07-05 来源:伴沃教育
JournalofQiqiharUniversity(Phi&SocSci)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摇摇Mar.2020摇

2020年3月

论东汉王朝兴衰下的扶风马氏家族

林摇琳

(哈尔滨师范大学文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25)

摘摇要:扶风马氏家族乃六国贵族赵奢后裔,其家族人才辈出,延续已久。东汉开国,便以军功发迹,后凭借外戚世家的身份至于家族荣耀的巅峰。族中成员于军功及儒学方面皆有建树,家族影响力可见一斑。东汉末年时局动荡,族子北上凉州将此世家大族转变为乱世军阀。马氏一族命运多舛,始终在频繁的政治势力更迭中大起大落,未得长久兴盛,最终伴随着东汉的覆灭而消失在历史长河之中。关键词:扶风马氏;东汉;外戚;豪族

中图分类号:K234摇摇文献标识码:A摇摇文章编号:1008-2638(2020)03-0138-05

OntheFufengMaClanintheVicissitudeofEasternHanDynasty

摇摇Abstract:FufengMaclanisthedescendantofZhaoShe,anoblemanofSixCountries,whosefamilyhasbeenproducingamount

oftalentsandliveforalongtime.WiththeestablishofEasternHanDynasty,Maclanrosetothetopoffamilygloryfrommilitarymed鄄alstowife'smagnatesfamilygradually.ThemembersoftheclanhavemadegreatachievementsinmilitaryandConfucianism,andtheintoawarlord.TheMaclanwasill-fated,risingandfallinginthefrequentchangesofpoliticalpower,whichdidnotflourishforalongtime,andeventuallydisappearedintothehistorywiththefalloftheEasternHanDynasty.

influenceofthefamilycanbeseen.BytheendoftheEasternHanDynasty,thedescendantsofMaclanhadtransformedthisgreatclan

(CollegeofLiberalArt,HarbinNormalUniversity,HarbinHeilongjiang150025,China)

LINLin

摇摇Keywords:FufengMaclan;EasternHanDynasty;wife'smagnatesfamily;warlords

摇摇东汉政权是在豪强世族的扶持之下建立起来的,这些世家大族在朝堂、后宫、前线以及太学之中都具有深厚的影响力,由他们的子孙、门徒及幕僚所组成的群体成为了影响整个东汉政治、军事、文化的主导力量,各家族的起落直接关乎到东汉王朝的兴衰。其中,享有开国之功的扶风马氏家族不容忽视。

一、军功豪族兴家立业

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马氏本是夏代伯益之后,而其“马冶姓的来源则可追溯到战国时期。

[1](P2722)

仆射。然而正值马氏家族初有起色之时,逐渐意识到真相的光武帝下令彻查此案,江充被灭全族,史称“巫蛊之祸冶。马何罗因素来与其交好,恐为之牵连,遂携马通起兵谋反,皆被诛杀。是以马氏家道中落,再世不显。直至新莽末期,马氏家族才渐渐从过去的阴影中走了出来。马通玄孙马援屡立军功,大败隗嚣,为光武帝之开国功臣,确立起扶风马氏家族在东汉王朝之中的地位。

马援,字文渊,年幼丧父,却少有大志,常谓宾客曰:“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冶[2](P650)他年少好学,从颍川满昌受《齐诗》,虽不能章句,然亦博通古今,有较高的文化修养。满昌师从匡衡,乃承辕固一脉,门徒众多,其中九江张邯、琅邪皮容皆至高位。马援“闲于进对,尤善述前世行事,冶[2](P657)上至太子王侍,下至闾巷少年,皆乐于观听。“又善兵策,帝常言:‘伏波论兵与我意合。爷每有所谋,未尝不用。冶[2](P657)恰如赵翼所言:“东汉功臣多近儒。西汉开国功臣多出于亡命无赖,至东汉中兴,则诸将帅皆有儒者气象,亦一时风会不同也。冶[3](P99)此外,马援还师从杨子阿学习相马之法。上溯其祖先造父便是凭借相马御马之术助周穆王

时赵国

大将赵奢有子牧与括,世代居住于邯郸。后因“纸上谈兵冶的赵括决策有误,致使赵国在长平之战中损失惨重,《后汉书》记载:“其先赵奢为赵将,号曰马服君,子孙因为氏。冶[2](P649)家人因此更名,以“马冶为姓。于是,马氏一族于西汉武帝时迁至扶风茂陵,成为地方豪族,在扶风一带颇具影响力。当时,赵牧曾孙马权为宁东将军,其同乡邯郸人江充因与戾太子不合,设计害之,迫使太子发兵宫变。于是,马权之子马通以平乱之功被封为重合侯,其兄马何罗亦为侍中摇摇收稿日期:2019-12-08

摇摇作者简介:林琳(1994-),女,在读硕士。主要从事于中国古代典籍与文化研究。

第3期论东汉王朝兴衰下的扶风马氏家族

139

平定叛乱,因而或赐赵城,以此为姓。其后赵奢因能“服马冶,遂称马服君。援继承先祖之才,以铜鼓铸成马式,创“铜马相法冶。马援为人恪守礼节,体恤乡民。其兄马况死后,他“行服期年,不离墓所;敬事寡嫂,不冠不入庐。冶

[2](P650)

此时的马援未能审时度势、看清自己当前的处境,以及光武帝急需稳定朝政的心态,他一味恋战,复又再请,帝遂准其奏,却使窦氏集团亲信耿舒等人与之同行,又派遣梁氏集团的梁松监军。此战失利,援亦病死军中,梁松心怀宿怨,因事陷之。《后汉书》记载,“帝大怒,追收援新息侯印绶。冶[2](P662)其家人“不敢以丧还旧茔冶,[2](P664)“宾客故人莫至于永平初年,马援之女立为皇后,明帝“画建武中名臣、列将于云台,以椒房故,独不及援冶。[2](P669)直至建初三年,章帝“使五官中郎将持节追策,谥援曰忠成侯冶,[2](P669)始复其名。

敢吊会冶。[2](P664)此后因其家属多次上书哀请,才得以入葬。

年少时,马援曾逃至北地,从事畜牧,“至有牛马

[2](P650)

羊数千头,谷数万斛冶,

家冶[2](P650),成为了一个大农场主。但他却十分勤俭,认为羊裘皮绔冶。

[2](P650)

“宾客多归附者,遂役属数百

货物财产之价值在于赈灾百姓,“乃尽散以班昆弟故旧,身衣

作为战国贵族的后裔,深厚绵长的家学

传统使得马援并非有勇无谋的“兵鲁子冶。如此良好的品行,辅以过人的军事才能及儒学功底,为其日后之成就助力,这种优良的家风亦传于子孙后代。

新莽政权末期,马援受征辟为汉中太守。王莽败后,其兄马员先至洛阳投奔刘秀,援则为隗嚣所器重,任绥德将军。此时,洛阳刘秀、陇西隗嚣与蜀汉公孙述已成鼎足之势,而公孙述则率先称帝,隗嚣派马援前往观之。援见公孙述车马礼飨皆从帝制,甚为铺张,以为“天下雄雌未定,公孙不吐哺走迎国士冶,

[2](P651)

却已摆起皇帝的架子。于是劝诫隗嚣曰:

“子阳井底蛙耳,而妄自尊大,不如专意东方。冶[2](P651)

可惜

隗嚣鼠目寸光,非但没有听从马援的建议,反而归顺于公孙

述。

建武四年冬,马援奉命见刘秀,当下即被其礼贤下士的亲和力以及帝王之才的恢弘气概所折服,两人交谈甚欢,于是便劝说隗嚣转投刘秀。隗嚣起初表示赞同,并将长子恂送去做人质,马援便携其家属一并投奔洛阳,与其兄马员会合。此后,马援多次寄书信诚心规劝隗嚣投靠刘秀,于《上疏言隗嚣》《与隗嚣将杨广书》两文中晓之以理,言辞恳切。怎料心胸狭隘的隗嚣反生猜忌,怨恨其背叛自己,甚至“发兵拒汉。冶[2](P652)为征讨隗嚣,光武帝刘秀多次夜召马援,询问作战策略。由于马援对隗嚣排兵布阵之方法了如指掌,刘秀的部队便稳操胜券,一战而“嚣众大溃冶,[2](P655)促使本不得重用的马援逐步赢得了刘秀的信任。建武九年,马援拜为太中大夫。此后,他四处征战,先后平定了先零羌、狼羌等多个少数民族的叛乱。

作为智勇双全的将领,青年时期的历练给予了马援丰富的军事及治理经验。建武十一年,马援看中了金城是“破羌以西城多完牢,易可依固;田土肥壤,灌溉流通冶,[2](P656)于是力排众议,保住了这块边塞要地。之后他又奏请在此设置长吏,修缮城郭,“开导水田,劝以耕牧冶。[2](P656)同时,他亦具有领导驭下之才,“务开恩信,宽以待下,任吏以职,但总大体而已。郡中服之冶,[2](P657)以亲和力赢得威望。镇守陇西时,马援曾谏言请重铸五铢钱,三府皆未许可。他便重新上书,《东观记》曰:“凡十三难,援一一解之,条奏其状冶,[2](P657)终于被光武帝采纳,为货币之流通提供了便利条件。

在如此卓越的功勋之下,马援终于在建武十九年,拜为伏波将军,封新息侯。二十年秋班师回京,朝见位列九卿。数月后匈奴、乌桓侵扰扶风,马援所到之处虏人皆四散逃去。建武二十四年,年逾花甲的马援请命出击武陵蛮夷,光武帝悯其年迈,不许。帝王向来忌惮与其出生入死、共享开国之功的武将,建国后为之封侯拜相,却又意欲限制其势力滋长。

东汉时期,统治者为巩固政权稳定、加强思想文化的大一统,便将经学推上了顶峰。从上至下,研经之风盛行,文官亦受到了极大地重视。而此时的经学又常与图谶相伴而行,使得文化士族在朝堂上掌握着强有力的话语权。马氏家族在东汉初期依靠着马援在战场厮杀博来的荣誉而立足,但由于家族没有其他得力的成员在朝堂之上斡旋,很快便在政治势力的斗争中成为炮灰。马援戎马一生,为国尽忠,拳拳之心,令人动容。他曾言“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邪?冶[2](P661)作为开国元勋的马氏家族,有着雄厚的经济与政治实力,牢牢占据扶风一带,成为当地的世家大族。尽管在隆宠之时,马援也并未居功自傲,曰:“今我微劳,猥飨大县,功薄赏厚,何以能长久乎?冶[2](P660)并训诫其兄子为人应当谨言慎行,“闻人之恶,当如闻父母之名;耳可得而闻,口不可得而言也。冶[4](P663)尽管如此,晚年的他依旧贪功恋战,既没有看清新朝初建,当局想要稳固朝局、“退功臣而进文吏冶的形势,也未能知晓光武帝对其“功薄赏厚冶用意,最终在与窦氏、梁氏集团的斗争中败下阵来。

二、母仪天下重振家势

伴随在马援死后的是梁松等人陷害,这使得已然登上军功豪族巅峰的马氏家族再度失势,马氏集团与窦、梁集团的争斗逐渐浮出水面。马氏遂将援之小女儿送入宫中,被明帝封为皇后,家族才得以重振。至于马太后临朝期间,家族凭借外戚势力得以显赫当时。马援之子马防又有战功,遂与兄弟马廖及马光同时封侯,其他成员亦有多人列于朝官,家族于此时荣宠最盛。

明德马皇后,马援之幼女,名字不详,幼丧双亲。因马援受窦、梁陷害,马氏一族遂绝曾与窦氏所定婚约,将正值豆蔻年华的马后送入太子宫。马后娴静孝顺,谦逊淑纯,深受家族文化氛围的熏陶,正可谓是知书达理之大家闺秀。《后汉书》称其“身长七尺二寸,方口,美发。能诵《易》,好读《春秋》《楚辞》,尤善《周官》《董仲舒书》。冶[2](P317)她亦曾自撰《元二年显宗起居注,光武帝崩》,足见其涉猎之广,明帝继位,立马氏为贵人,具有良好的学识素养。当时,马后之。中后母姊女贾氏亦被选入宫中,并为明帝生一子,即后来的章帝。因马氏无子,明帝便命其代为抚养,“后于是尽心抚育,劳悴过于所生冶,[2](P317)视如己出。不仅如此,马氏于后宫之中与嫔妃交善,照顾其他子嗣。又因其少时即陪伴太子,“奉承阴后,傍接同列,礼则修备冶,[2](P316)深得阴太后喜爱。140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皇太后赞曰:“马皇后德冠后宫,即其人也。冶[2](P317)遂于永平三年,立为皇后。家族亲戚之中得两人侍君侧不仅体现了马氏一族成员素质良好及家族于朝中所占地位,亦表明了皇室对改善后代基因的渴望以及对马氏家族优良家风传统的看重。此时距离马援被追收绶印已时隔多年,而期间窦、梁集团亦因窦林案致使家族迅速衰落,废郭氏而立马氏,阴后或有打压河北集团,扶持马氏家族的考虑。

登上后位的马后反而“愈自谦肃冶,[2](P317)生活上十分节俭,“袍衣疏粗,反以为绮縠冶,[2](P317)后宫游玩之事她也极少参与,督促明帝勤政。亦曾多次在政务上为明帝排忧解难,“帝数以试后。后辄分解趣理,各得其情。每于侍执之摇

公,专对宾客冶,[2](P669)马援以其有将相之才,故比于张仪、虞卿,起名“客卿冶,可惜早夭。马廖,字敬平,封顺阳侯。他为人忠正,性格谨慎,且不慕名利,遇赏赐常推辞不受。他留有《上明德太后书》一篇,文中引经据典,言上行下效,劝谏马后需坚持节俭之风,令章帝顺应民意,改政移俗。马光,为人小心周密,有孝行,得章帝喜爱,封为许侯。三兄弟不但封侯,且分任羽林左监、黄门侍郎、越骑校尉等把守宫门、守卫皇家的要职,其家族地位的提升可见一斑。

马防,字江平,喜好奢侈。他承袭父业,身负军功,又逢马太后在位。章帝时,拜车骑将军,封颍阳侯,后拜光禄勋,增邑千三百五十户。《后汉书》称其“贵宠最盛,与九卿绝际,辄言及政事,多所毗补,而未尝以家私干。冶

[2](P317)

后宫

干政为后世视为大忌,而马后为人谨慎,所言之事从未僭越逾矩,因而隆宠不衰。或许是吸取祖先多次蒙难的教训,身居高位的她一直秉持着谨慎谦恭的处世态度。《续列女传》谓之:“在家则可为众女师范,在国则可为母后表仪。冶

永平中,明帝为功臣立画像于云台,独不见马援像,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作为继任者,明帝当维护光武帝之判罚,不可轻易翻案;同时,亦避外戚之嫌。马后深谙此理,谨言慎行,拿捏分寸有道,并未进言为父平反。待章帝即位后,马氏被尊为太后,便更加警惕。她先是刻意削去其兄马防参与医药之功,后又多次拒绝章帝为舅氏封爵,并先后写下了《辞封舅氏诏》与《报章帝重请封舅诏》。文章逻辑缜密,行文严谨,既劝勉章帝不宜偏爱外亲,亦告诫马氏族人应当戒奢从简,不可仗势欺人。直至建初四年,章帝封“三舅廖、防、光为列侯冶。

[2](P320)

闻知此事,马后“日夜惕厉,思自降损。居不

求安,食不念饱。冶[2](P320)尽管她身体力行,倡导勤俭,然其家族势力仍于此时迅速强大,三位兄长从官职到财产都有诸多受益。《后汉书》记载:“防兄弟贵盛,奴婢各千人已上,资产巨亿,皆买京师膏腴美田,又大起第观,连阁临道,弥亘街路,多聚声乐,曲度比诸郊庙。冶

[2](P673)

建初四年,时已病疾

的马后依然保持其严谨节俭的德行,“不信巫祝小医,数来绝祷祀。冶[2](P321)六月,马后崩,年四十余,与章帝合葬于显节陵。在她死后,马氏家族恩宠不再。和帝即位,窦太后称制,更是极力打压其家族成员,致使马氏一族再度衰落。

无论是样貌仪态、学养品,还是辅佐君王、统领六宫,马后都无愧为后宫之表率。她为王朝发展稳定守职尽责,为家族兴旺长久之维系殚精竭虑,亦为扶风马氏家族的重振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马后不仅未能阻止其家族外戚势力的兴起,而且从客观上促使了东汉逐步形成太后揽权、后宫涉政之风,这些都为后世之衰埋下祸根。

三、外戚势起盛极而衰

东汉自开国起,统治者便着重节制戚族势力。光武帝时“后族阴、郭之家不过九卿冶;[2](P101)明帝为阴、郭、马、樊四姓外戚子弟开办了专门的贵族学校,除了培养其良好的经学素养之外,亦在于约束其行为。然而至章帝时,皇室对戚族的压制逐渐放开。章帝感于马后养育之恩,数欲扶持舅氏。马后任太后期间,其家族人丁兴旺,建初四年,舅氏兄弟同时封侯,堂下宾客云集,盛极一时。弟兄之中,仅有马客卿天赋过人。他虽外表木讷,实则沉稳机敏。六岁时即“能应接诸

席冶,[2](P672)突破了后族不过九卿之制。他还曾为章帝“入参医药冶[2](P672)纳。如其上书《,奏上迎气乐平定西羌,》,并积极建言献策建议农历十二月迎气礼乐,多为上所采,符合了统治者以儒家礼乐治国的思想。章帝还亲自为其子马矩行加冠礼,又赐以故中山王之田庐,以特进就第。仰仗马太后之势,又有军功傍身,此时的马防备受恩宠却高调处之。他喜好奢侈,史载其“奴婢各千人已上,资产巨亿冶,[2](P673)于京师置办田产,兴建第观,声乐曲度规格如同郊庙,引得四方毕至,门下食客众多,“刺史、守、令多出其家冶,[2](P673)既赈济乡民,又“赋敛羌胡冶。[2](P673)诸此行为,实是以权谋私,结成党羽,干预乡里,对皇室权势构成了威胁,成为家族衰败的征兆。尽管马后以身作则,节俭谦恭,一再告诫家族成员应以西汉之败为警示,企图扭转崇尚奢靡的社会风气,仍无济于事。马防如此招揽宾客,锋芒外露,不避讥嫌,引起了章帝的强烈反感。第五伦曾数次上书,言“贵戚可封侯以富之,不当职事以任之冶,[2](P1110)认为马氏外戚过盛,马防又为车骑将军,恐废绳法。其后又有大臣弹劾“防、光兄弟奢侈逾僭,浊乱圣化冶,[2](P673)终因马豫罪牵连,罢官就国。向来位高权重或蒙受圣恩者必得众人追捧,若不加限制,或成朋党左右朝局,或任性妄为,作出逾矩之事;而其一旦势衰必致株连,树倒猢狲散。

当时马氏倾身交结,门客众多,所辟文人有如杜笃、傅毅、杨终、李育等人。傅毅,字武仲,与马防为同乡。他年少博学,亦习章句,有《迪志诗》一首,后拟“七体冶作《七激》讽刺明帝“求贤不笃,士多隐处。冶[2](P2099)建初中,召为兰台令史,“与班固、贾逵共典校书。冶[2](P2099)又依《清庙》作《显宗颂》十篇以追明帝之功德,“由是文雅显于朝廷冶。[2](P2100)马防自是赏识傅毅之才,请其为军司马,俸禄比千石,并以师友之礼相待。李育,字元春,扶风漆人。少习《公羊春秋》,涉猎古学,以博学而知名于太学,“常避地教授,门徒数百。冶[2](P2074)同郡班固赞赏其才华,奏荐为骠骑将军东平王苍,一时“京师贵戚争往交之冶,[2](P2073)然而即至到任便以病辞官。建初元年,又得马廖举荐,为议郎,拜博士。建初四年,与诸儒论难于白虎观,有理有据,为世之通儒。后官至尚书令,可以说李育之才学得以彰显于世,多亏了马廖的举荐。

京兆杜陵人杜笃,其高祖为西汉宣帝时期御史大夫杜延年,外高祖乃是破羌将军辛武贤,以勇武著称。然而五世之后,家道中落,杜笃常感叹曰:“杜氏文明善政,而笃不任为吏;辛氏秉义经武,而笃又怯于事。外内五世,至笃衰

第3期论东汉王朝兴衰下的扶风马氏家族

矣!冶[2](P2096)失去了显赫的家族背景,杜笃便凭借其独特的才华于京中博得一席之地。他年少好学,但为人“不修小节,不为乡人所礼冶。[2](P2085)建武中,居美阳时,因与美阳令不和而被收监,复被送往京师。适逢光武帝请诸儒为已故大司马吴汉作诔,杜笃于狱中所作“辞最高,帝美之,赐帛免刑。冶[2](P2085)其后光武帝意欲迁都,掀起了朝野上下都洛、都邕之争。杜笃上奏《论都赋》,论证关中地势之利,辨理明晰,文采斐然,主张不宜改邑。之后任郡文学掾,却因目有疾,“二十余年不窥京师。冶[2](P2096)在前半生的仕途中,杜笃历经坎坷,沉沦下僚,始终未得重用。直至建初三年,马防请其任从事中郎,一同征伐西羌,最终于射姑山阵亡。杜笃入摇

141

余子马严,字威卿,七岁丧父,在叔父马援的培养下,“好击剑,习骑射冶,[2](P674)又师从平原杨太伯,“专心坟典,能通《春秋左氏》冶,[2](P674)通揽百家,颇有才华。其后与弟马敦(字孺卿)居于钜下,三辅人称之为“钜下二卿冶。他为马后写下《上书求进女掖庭》一书,将其送入太子宫;同时行事谨慎,待马皇后既立,便闭门不出,甚至迁徙至北地,断绝宾客。永平十五年,受明帝召见,马严“进对闲雅,意甚异之,与校书郎杜抚、班固等杂定《建武注记》。冶[2](P675)明帝即位后,征拜侍御史中丞。为官时,他赏罚分明,惩奸除恶,司马彪《续汉书》引《太平御览》称其“奉法按举,无所回避,百僚惮之冶。[6](P221)他曾上书言日食之事,劝谏统治者应当“考绩黯马防幕府所得俸禄远高于郡文学掾,并成就了其战死沙场的功勋。就马防收留杜笃一事,第五伦曾上疏直言,认为笃为乡人所废,品行不佳,且其女弟又为马氏妻,若笃来防所,恐为党派,引得朝廷内外议论纷纷。然而由于马氏恩宠正盛,此篇上疏未见省用。此时舅氏与宾客联姻,壮大自身,已成豪族之势。

盛极则衰。马氏外戚势力如日中天,不知节制,章帝早已心生不满,其衰败之态已然呼之欲出。马后逝世仅四年,廖子马豫即遭免职,于狱中经拷打致死,“遣廖、防、光就封冶。[2](P671)马廖后被诏还京师,于永元四年卒,谥曰安侯。马光因先后坐马豫之罪及窦宪案而被接连免官,终为窦宪之奴玉当所诬陷而自杀。其子马康亦于本郡被杀,“防及廖子遵皆坐徙封丹阳冶。

[2](P674)

永元中,和帝即位,在窦太后势力

影响下,马氏家道中落,马防为避祸患,乞归本郡,于永元十三年卒,子钜嗣。覆巢之下安有累卵,伴随着马氏一族的败落,傅毅、李育也被牵连免职。然而,傅毅于永元元年又为窦宪所请,于窦氏府中以文章冠于当世。幕府文人转而再投,这也正是马氏衰而窦氏兴的直接写照。

纵观明帝、章帝时期,马后虽蒙两朝圣恩,外戚家族兴盛至极,但随着她的离世,一切也成过眼云烟。根据史书记载,马氏除了有“援姑姊妹并为成帝婕妤冶[2](P316)以及马后与其母姊女贾氏同侍明帝之外,此后家族再未有女子居于后宫。范晔评论曰:“明德既升,家祚以兴。冶

[2](P677)

而失去马后的

扶持,家族势力骤减,成员多受连累,不得已而集体退出政坛。由是观之,马氏家族紧紧依附于皇权的庇护,深受当时政坛震荡及各方势起伏之影响;又因其家族成员青黄不接,未能形成一个成规模的世族体系,亦未有与其他世族结成党派,是故其兴衰荣辱常系于统治者一念之间。

四、儒学士族成功转型

待章帝时,马太后薨,家族人才不继,窦氏势力又起,马氏一族逐步衰落。事实证明,军功与外戚为家族所带来的只有一时之荣耀,这种依附于皇权的势力往往会在顷刻间荡然无存。马氏家族开始更加着力培养家族成员的文化素质。自战国起,马氏便有家学传承,凭借着“四姓小侯学冶的优势,除马援一系以军功、经学传家外,其兄马余一脉更是儒者辈出。至安帝时,马严之子马融与马续博学通经,治五经,办私学,以才学而天下闻名。马氏家族也随之渐渐远离政治权力的中心,由世代以军功及外戚兴业的豪强贵族逐步转变为经学世家,在儒生子弟中建立起威望,受世人敬仰。

险,以明褒贬冶,[2](P675)整顿朝风。官至将作大匠,数次举荐贤达,申解冤结,多为采纳。建初七年,亦受牵连免官,又“为窦氏所忌,遂不复在位。冶[2](P677)此时正值窦太后临朝,遂便归家含饴弄孙。于永元十年卒,时年八十二岁。

在良好的家学传承下,严子马融“为人美辞貌,有俊才冶[2](P1563)永初二年,大将军邓骘欲将其招入帐下。早年游学,师从京兆隐士挚恂,初为推辞,并娶其女为妻;后因外族。入侵,融生活饥困,遂前往谋职。永初四年,拜为校书郎中,

入东观典校。元初二年,马融因上《广成颂》而忤邓太后,致使其留滞东观,十年不调。淤又“因兄子丧自劾归冶,[2](P1579)邓太后怒,将其禁锢六年。直至桓帝即位后才重新被启用,为南郡太守。正当其事业略有起色时,他却因事触怒大将军梁冀,被劾贪浊而免官。自证清白后,复拜议郎,重在东观著述。晚年因病辞官,在家中钻研教学。

马融的为官之路实为坎坷,但却因祸得福。他于东观之中穷揽典籍,才得以著书立说,有了“才高博洽,为世通儒冶[2](P1580)的成就。就其学术背景来看,马融曾在自叙中称其“少而好问,学无常师冶,[5](P571)概无虚言。其师挚恂,名重关西,隐于南山,此外没有过多记载。而马融的父兄马严与马续、以及叔父马敦皆通古文经学,马氏又在“四姓小侯学冶之列,如此优厚的学术条件使得马融自幼便具有了良好的儒学修养。谢承《后汉书》引《北堂书钞》称:“年十三,明经,为太子舍人,校书东观。冶[6](P54)入仕后,适逢班固所著《伏于阁下汉书》尚未完成,从昭受读,妹班昭承其业冶,[8](P2238)最终由马续继任,然“多未能通者,完成了,同郡马融《汉书》的编纂。

正是在此背景下,马融博学古今,亦不固守家法,在传承父业的基础上精研“春秋三传冶,做《三传异同说》。他的一生著述颇丰,遍注群经,却并非专治儒经,亦为《老子》《淮南子》《离骚》等多部作品作注,其余著述凡二十一篇。然而存世者较少,现今可见作品仅《广成颂》《东巡颂》《长笛赋(并序)》《樗蒲赋》及诸篇上疏。陈邦福先生对其评价极高:“汉人通经至融而称极盛。冶[7](P5)又称“通十经者,郑玄。通十一经者,仅马融一人而已。冶[7](P5)而在注经方面,马融亦为学术体系的完善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此前的经与传分离,宋代戴植言:“先汉经自为经,传自为传,自马融注《周礼》,省学士之两读,以传连经。冶自马融注经始,才开创了“以传连经冶的编纂方式,同书于帛,促进了经学的广泛传播。同时,马融是一位在经学、文学及音乐多个领域皆有所建树的名儒,他142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善鼓琴,好吹笛冶,[2](P1580)可谓是通“六艺冶之才。

授的方式受教,三年后学毕辞归时,师徒方才相见,马融对其门人说:“郑生今去,吾道东矣。冶[2](P955)郑玄果不负望,传承了马融学说之精华。他各取今、古文之长,亦通晓天文历法及谶纬之学,为群经作注,打破了汉代固有的门派观念,成为汉代经学的集大成者。《后汉书》评价其曰:“括囊大典,网罗众家,删裁繁诬,刊改漏失,自是学者略知所归。冶[2](P959)郑玄实现了今古文经学的融合,亦实现了古文经学的统治地位。不仅如此,郑玄还在经学的传播上作出了巨大贡献。他在外游学十年乃归乡开办私学,学众常数千人,显者如东莱王基、清河崔淡,又有东安国渊、任暇等。郑玄临终时,遗令由此可见,马融学问的来源复杂,涉猎广泛,加之个人性

格“达生任性,不拘儒者之节冶,[2](P1580)因自幼生长于豪门贵族家庭,致使他喜好奢侈享乐,“常坐高堂,施绛纱帐,前授生徒,后列女乐冶,[2](P1580)并非是传统意义上的纯儒,为此也颇受儒者诟病。然而他在继承古文经学大师郑众、许慎等学说思想的同时,亦兴办私学,“教养诸生,常有千数冶,[2](P1580)卢植与郑玄皆出自其门,推动了今、古文合流的进程。马融为东汉学术思想的传播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功绩,并从其思想以及行为上已经开启了两汉经学向魏晋玄学转变的趋势。

西周时“学在官府冶,仅有贵族子弟可入国学,知识与权力便掌握在少数人手中。降及春秋,礼崩乐坏,官学衰落,士人作为一个新兴的独立群体从贵族与庶民之间崛起。士人有知识、有才能,却苦于找不到合适的自足点。他们或传道受业,或游说各国,学说林立,百家争鸣,私人讲学之风兴起,进一步推动了私学的浪潮。教育方式从“学在官府冶降为“令学在四夷冶以加强中央集权冶,促进了知识的传播,对先秦的学说思想进行了毁灭性的破。然而秦始皇颁布“挟书坏。恰逢此时国家动荡,亦无法从根本上断绝学术传播,许多隐匿的儒生通过口耳相传的方式进行讲学,将部分学说传承了下来。

汉承秦制。尽管私学于法律上仍是被禁止的,但由于汉初统治者为使久经战乱的国家得以休养生息,便推崇黄老之学,“无为冶思想为各派学说的发展提供了轻松的学术氛围。汉文帝时,“天下众书往往颇出,皆诸子传说,犹广立于学官,为置博士。冶[8](P1528)诸子之说列于学官,私学也就得到了发展。当时文帝听闻天下唯伏生能治《尚书》,便立即派晁错前去受教,可见朝廷已经认可了私学。此后,私人教学活动逐步开展,许多经学大师在民间讲授儒家经典,并形成了研究群经的诸门学派。至汉武帝置“五经博士冶,实则是将今文经学正式列为官学,但官学的建立并未使私学就此销声匿迹,反而更加促进了私学的发展。

东汉时期,古文经学借助私学得以发扬壮大,逐渐压倒了今文经学。在教授古文经的各私学之中,名家辈出,门下子弟成百上千,盛况空前。因此,东汉古文经学亦取得了官学地位。《后汉书·儒林列传》载:“自光武中年以后,干戈稍戢,专事经学。自是其风世笃焉。其服儒衣称先王,游庠序、聚横塾者,盖布于域矣。若乃经生所处,不远万里之路,精庐暂建,赢粮动有千百。其耆名商义,开门授徒者,编牒不下万人。冶

[2](P2079)

全国各地皆有经师讲学,门徒聚集,私学规

模之大已使其在东汉教学形式中占据主导地位。汉代经学的昌明既得益于统治者积极的政策引导,设立兰台、东观等机构以供士人著书立说;同时也借助了家学与师传相结合的文化氛围的熏陶,促使经学在社会中呈网状广泛而长久地传播。此时,今、古文经学并行,且注经之风盛行,至经学大师郑玄遍注儒家经典,删减削繁,兼融古今,突破了今、古文经学的门户之见,使得经学进入了一个小统一时代。

郑玄,字康成,北海高密人。年少时即好天文术数,十三岁能诵五经。他转益多师,先后学习了诸经中的多家学派,后又自山东向西入关,拜马融为师。由于马融门生四百余人,得以入室面授者仅五十余,郑玄便只能通过高业弟子转

薄葬,自郡守以下受业弟子千余人服丧服为之送行。马融的另一位高徒涿郡卢植,“身长八尺二寸,音声如锺

……能通古今学,好研精而不守章句。冶[2](P1696)他为人性格刚毅有节,心系苍生社稷,有济世之志。时窦太后在位,大将军窦武以扶持灵帝之功欲加封爵,卢植虽为一介布衣,却敢于献书规劝。建宁中,征为博士,与马日磾、蔡邕、杨彪等人共诣东观,以正《五经》,后迁为尚书。时值东汉后期,叛乱四起,卢植因文武兼善而先后任九江太守、拜北中郎将.他带兵平定了九江蛮夷,持节征讨黄巾军,其军事谋略为平叛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待董卓兴兵,卢植告老还乡,隐于上谷。后出为袁绍军师,于初平三年卒,俭葬土穴。卢植所存著作有《尚书章句》《三礼解诂》以及碑、诔、表、记凡六篇。建安中,曹操过涿郡曾评价曰:“名著海内,学为儒宗,士之楷模,国之桢干也冶,[2]P1701)范晔也以“风霜以别草木之性,危乱而见贞良之节冶[2](P1702)称赞其性志高洁。

马氏家族延续至此,那个由军功与外戚结合的豪门世族已然衰败。幸而自马援起,家族内便十分重视文化修养,其成员有意识地学习儒家经典,家族性格及行为处事已有儒者风范。从马援学齐诗、马后“能颂《易》,好读《春秋》冶[2](P317)到马严能通《春秋左氏》,其子马续“七岁能通《论语》,十三明《尚书》,十六治《诗》,博观群籍,善《九章算术》冶,[2](P677)马融更是真正成为了一代大儒。在东汉后期,完成了由豪门世族向儒学士族的转型。

五、汉末族子文武殊途

到了东汉末期,军阀割据混战,文化士族的地位日趋衰微,士人纷纷另寻出路,马氏家族再次陷入了衰败之境。其中,部分扶风地区的马氏成员北上凉州,与羌女联姻,逐步组建了自己的军队割据一方。在这个以武力征讨天下的时代,马氏一族凭借其骁勇善战之力建立了功勋。然而在曹操掌权后,父子二人游离于数次叛降之中,马氏的军队实力被消耗殆尽,最终也随着东汉的覆灭而消失在历史长河之中。

马腾,字寿成,马援族孙。其父自扶风北上陇西,与羌人错居,于是生下混有羌族血统的马腾。《典略》记载其“长八尺余,身体洪大,面鼻雄异,而性贤厚,人多敬之。冶[2](P1863)由于常年定居于此,马腾从相貌、习性至性格皆带有北方游牧民族的特质,再加上其先祖本就世代习武,使他具有良好的军事才能,组建起一支自己的军队。灵帝中平四年四月,马腾与汉阳人王国一同起兵,割据三辅。献帝初平三年归降,李傕封其为征西将军。兴平元年,马腾因与李傕不合,欲密摇

(下转第147页)

第3期基于句法分类的汉语兼语句英译研究

147

[2]高名凯.汉语语法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3]王力.中国语法理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4.[4]王力.中国现代语法[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5.[5]陈昌来.现代汉语句子[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6]刘月华.实用现代汉语语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7]李临定.现代汉语句型[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

[8]宋玉柱.现代汉语特殊句式[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1.[9]王还.对外汉语教学语法大纲[M].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5.[10]宋玉柱.论带“得冶兼语式[J].徐州师范学院学报,1979,(01):69-72.[11]孙银新.“得冶字兼语句新论[J].汉语学习,1998,(01):32-34.[12]吕昌瑞.汉英翻译教程[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2.[13]王治奎.大学汉英翻译教程[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1.[14]朱徽.英汉翻译教程[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6.[15]唐义均.汉英翻译技巧实例[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1.

[16]钟书能.汉英翻译技巧[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2.[17]颜林海.英汉互译教程[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5.

[18]包家仁.汉语句型比较与翻译[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19]王宪生.汉英句法翻译技巧[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责任编辑摇

(上接第142页)谋发兵,然而事情败露,遂兵败,退回凉州。后曹操为丞相,使马腾率部还超,封为卫尉。最终于建安十七年,死于曹手,“五月,诛卫尉马腾,夷三族。冶

[2](P299)

吴明东)

士大夫的高洁,在兵荒马乱的时代寻求心灵上的安宁。

随着东汉末期政治局势的混乱,王朝内部日益腐朽,四方群雄并起,董卓、曹操轮番上阵,东汉帝国如同残阳晚照。此时马氏家族早已远离政治权力的中心———迁居后的马援一脉渐渐羌胡化,凭借武力征伐走上了军阀的道路;而马融一脉族子马日磾则继承其文脉,以才学进,官至太尉。但无论是文治还是武功,在国家终将倾覆之际,作为皇权附庸而得以存活的马氏家族终究无法再现曾经的辉煌,家族成员分散各地,不再是一个凝聚的整体,难逃被时代淹没的宿命。

综上所述,以军功发迹的扶风马氏家族几经沉浮,凭借着明德马皇后之庇佑至于家族荣耀的巅峰。家族成员活跃于东汉政治舞台,可惜这种仰仗外戚军功之力、依附于皇权而生的世家豪族大多难以摆脱随波逐流的命运。不善权术的马氏一族在政治斗争中节节败退,幸有马余一脉崇经尚文,出现了博学精研的“通儒冶马融。然而帝国将倾,无人可独善其身,乱世中的马氏一族命运多舛,未得长久兴盛,最终伴随着东汉的覆灭而消失在历史长河之中。

其子

马超,字孟起,初以功拜谏议大夫,封都亭侯;后据凉州,称征西将军。建安十八年,在对战曹操兵败后他先投张鲁,后奔刘备。马超武艺超群,颇为刘备赏识,受封平西将军。后领凉州牧,进斄乡侯。可惜最终功业未成,于章武二年卒,刘禅追谥其为威侯,子承嗣,其女许配于安平王理。

马日磾,字翁叔,马融族孙。“少传融业,以才学进。冶[2](P1817)灵帝、献帝时曾为太尉。凭借马氏家族传承良久的家学积累,马日磾于初平三年拜为太傅,录尚书事。八月,即奉诏与太仆赵岐一同持节慰抚天下。然而至淮南时,袁术夺其节不还,日磾深感愤恨,呕血而亡,《献帝春秋》曰:“既以失节屈辱,忧恚而死。冶[2](P1817)与马腾、马超高超的武杨彪等人著作东观,“校中书《五经》记传,补续《汉记》冶,

[2](P1699)

艺不同,马日磾以才学傍身,位列九卿。他曾与卢植、蔡邕、

走上了马严、马融的文治之路。依然坚持清流

摇摇注释:

摇摇(1)吴从祥与郭蕾在《<后汉书·马融传>考辩》一文中指出,“元初二年冶当为“元初五年冶之误。因而献《广成颂》时,马融已于东观留滞九年,此事与忤邓太后无关,应当只是校书郎一职常有之法,此前亦有先例。如,班固为郎校书兰台十余年不迁,贾逵为郎校书兰台亦近十年不迁。

摇摇参考文献:

摇摇[1]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2]范晔.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2012.

[3]赵翼.廿二史札记校正[M].北京:中华书局,1984.[4]陈寿.三国志.[M].北京:中华书局,1959.

[5]严可均校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后汉文[M].北京:中华书局,1958.[6]汪文台.七家后汉书[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7.[7]陈邦福.马季长融先生年谱[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0.[8]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99.

(责任编辑摇李摇维)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