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文学类文本《乡村裁缝》阅读练习及答案

2022-07-21 来源:伴沃教育
(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乡村裁缝

(1)父亲常说“做出衣裳的是针线”,按说这没有什么创意,但从一名乡间职业裁缝口中说出,却有权威性和说服力。

(2)他十二三岁拜师学裁缝,头年多半时间给师父家挑水打柴干家务活,渐渐地开始学缝扣眼、绞襻子、钉扣子。翌年学习缝制衣服,第三年开始学绗棉做棉衣,最后学剪裁。师父手艺高超,很严厉,连立身坐姿、穿针引线也有规矩,弄不好便举起尺子打过来。父亲说,他没少挨师父训罚,怎样打罚都必须忍着,熬过了三年,便有出头之日了。三年后他便提着裁剪刀行走乡里,独当一面,还真是多亏了师父的言传身教。 (3)在我的记忆深处,父亲有些绝活儿。

(4)父亲没学过美术绘图,可他制衣裁布料用画粉时,总是从容果断,绝不拖泥带水。让人惊讶的是他用画粉袋,一人操作只凭俩手,无需别人帮忙。画粉袋也是用于裁衣料画线的,一条纱线索子从装有白色画粉的小布袋里左贯右出,其原理与木匠的墨斗无异。比如绗棉衣棉裤,父亲将已经铺好絮棉的布面在案板上放好,左手捏着画粉袋口线头置于棉裤一端,右手拉粉线悬空而过,然后贴于布面,再用右肘根压住粉线另一端,右手拇指食指逢中拈起粉线,轻轻一弹,-条白线不偏不倚完成。父亲画完绗线,也亲手绗棉,他的动作之敏捷迅速,叫人佩服。他左手捋着棉裤面,右手捏着长长的绗针——那针头几进几出然后针尾一拖,将绗线绷直,几乎将一条绗线绗完。抽一支烟的光景,一条棉裤筒绗完,父亲一手伸进裤筒,一手举起竹尺将棉裤转面儿拍打,这应该是让绗线与棉布絮棉契合。

(5)父亲擅长做开襟衣衫,无论对开襟,抑或右开襟,他都拿手。他最得意的是做得一手

1

漂亮盘扣,男服多用蜻蜓扣、春蚕扣(也叫一字扣),女服多用蝴蝶扣、菊花扣。还有男女通用的琵琶扣、树枝扣。做盘扣要先绞布襻子,父亲先将布条裁好,再将布条双对折然后用小手针缝合对折口,少顷,一条条如新生豆角样儿的细长布襻子绞妥,接着将这些布襻条盘成一个个蜻蜓头,一对对蝴蝶结,公扣母扣,结对成双。这种衣服全用布扣,杜绝塑料扣子或有机玻璃扣子,着实漂亮。

(6)父亲赶时髦,喜欢在左胸前袋口插上一支钢笔,不过这笔大抵在算账立据时才派上用场。父亲有“两不记”:一是收人布料不记,客户来料,只要说明你要做什么衣服什么样式,他随手往那衣料堆里一放,绝不会张冠李戴。二是量体裁衣,他拿皮尺往来人身上左一拉右一扯,嘴里念叨着,只量体并不当面记录,也不开制衣单,按期取衣,从不失信。 (7)他的裁缝工具很简单,裁剪刀、竹尺、皮尺、画粉、手针、顶箍,再就是熨斗。父亲剪裁时轻松自如,用剪吃布很干脆一一咔哧,咔哧,咔哧,这像极了农夫耕田犁地,当犁尖插入土地,只听得一声吆喝,那黑色土壤便顺着犁头往右翻去。咔!最后一声特别干脆,听起来很果断,那肯定是剪刀将出,剪断布头了。

(8)剪裁用的案板是杉木的,木质较为疏松,肌理颇有弹性,那案面上有许多凹坑,密密麻麻。父亲用的是职业裁缝专用裁剪,像一只鸟,身如凸肚,单足独立,足尖钝。有次我看到父亲握着剪刀,在画有纵横交错线条的布面上,让剪刀随意地疾走,剪刀在案面上发出“咚咚咚”的声响,顿一下,布面一个窝,案板上一个坑。我揣测这种

\"停顿”绝不是率性而为,一定是有讲究的,应该是父亲为后来的缝纫制作留下的暗记,比如打褶、留岔什么的。案板上留下的“记号”,让我长久思索......

(9)除了在家等客上门做衣,很多时候是做“乡工”,也称“上门工”。这种方法是按天计收工钱,东家只管三顿饭,不需一件件算钱。但父亲并没有因此懈怠,只管埋头干活。平常东家客气,也有上烟上酒的,可父亲从来不沾,只吃些茶饭。

(10)早年,父亲行走乡里一直是手工制作,后来母亲加盟,不久就有了缝纫机,

2

一台“蝴蝶”牌缝纫机与他们“白头偕老”。父亲担纲剪裁,母亲负责缝制,从此父母同出同归。小时候我还没念书,就经常随父母去做“上门工”。一大早,东家一副挑子,一头是缝纫机头,一头是机脚,我紧跟父母在后,父亲后来说我是从小就随他吃“百家饭”。 (11)在乡间,这个行业有个笑话段子:“裁缝不落布,穿个冒档裤。”少时我不 解,便问父何意,父亲笑了,告诉我意思是说,如果哪个裁缝不留下布头,那他肯定穿着个没有裤档的裤子。父亲从来不做那种“贪墨”糗事,每上门做完一家的衣服,他就将剩下的布头交给东家;若是在家,每做好一件衣服,他也将剩下的边角布料扎成一绺,塞进衣主的新衣荷包里。衣主自然高兴,因为这些边角布料又可去做干层布鞋底。

(12)也许就是这类微小事让人感动,父亲才被人瞧得起,因而他行走乡间方圆二三十里,甚至跨出湘鄂边界为人缝制衣裳。记得每年临近年关,父母是最忙的时候,因为农家年终分了红,有了钱便扯布做新衣。此刻,父亲总是点灯熬油先为他人赶做,自家做新衣总是在除夕夜里。

(13)父亲从事职业裁缝五十年。五十年来,他从手工到机制,从坊间织的家纺布,到土洋布、咔叽布、灯芯绒、凡呢丁、毛哔叽、的确良、呢子,从普通童服到成年内衣裤、罩衣、棉衣棉裤,从青年学生装到中山装、国防服,乃至大脚裤、连衣裙......既亲自经历了这些服装的全部制作过程,也见证了民间服装的嬗变发展,几乎可写一部湘北民间裁缝与服装断代史了。

(14)父亲就像一枚绗针,行走乡间,缝紧了乡情,缝暖了家庭,缝美了生活。 (15)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年逾花甲的父亲,进城居住,离开乡村告别了他的裁缝生涯。他的某些手艺可能失传,至少我们兄弟没人接棒。其实,父亲也曾打过我和大哥的主意,他想在我们之间物色一个接班人。少时,他让我和大哥都上过缝纫机,我打过鞋垫,纹过扣眼,大哥则能够缝纫童衣了,但我们最后都没“上钩”。1970

3

年,有煤矿下乡招工,大哥迫不及待报名,我则光荣应征入伍。回望父亲,我和大哥都有些歉疚……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注】襻(p^n)子:用布做的扣住纽扣的套。绗(hang):缝纫方法,用针线固定面儿和里子以及所絮的棉花等。

6.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开篇照应题目,借助“做出衣裳的是针线”这句质朴的话语,既道出了乡间职业裁缝凭

手艺吃饭的职业特点,也包含着对自己所从事职业的敬重。

B. 父亲精湛的裁缝功夫,得益于年少时师父对他的严格要求,“师带徒”这种方式对传统

手工艺的传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C. 父亲手艺有绝活,做得一手漂亮盘扣;但“全用布扣,杜绝塑料扣子或有机玻璃扣

子”,体现出传统手工艺人保守,不能与时俱进的一面。

D. 父亲喜欢在左胸前袋口插上一支钢笔,除了算账立据时派上用场外,主要是表明自己身

份的特殊性,显示了父亲多多少少有点虚荣心。

4

7.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第4段描写父亲用画粉画线的“绝活”时,文章运用“捏”“拉”“压”“拈\"

“弹”等动词,彰显了父亲的高超技艺,富有立体感。

B•文章第7段善于摹声,“咔哧,咔哧,咔哧”,形象地描绘出父亲轻松有序的剪裁节奏

感,而最后“咔”的一声,戛然而止,干脆利落。

C.文章第11段巧用对比,拿父亲作衣服绝不“贪墨”布头的行为与同行惯例相比,解释了

父亲被乡间信任并瞧得起的原因。

D.“父亲就像一枚绗针,行走乡间,缝紧了乡情……”一句,运用夸张的手法,强调父亲作

为乡村职业裁缝在乡间的影响力,表达了作者对父亲深深的敬重之情。

8. 本文的语言充满生活气息,请举例加以赏析。(4分)

9. 手有绝活的乡村裁缝,儿子却不愿做他的接班人,以至于某些手艺要失传。试简要分析

文章这样谋篇布局的效果。(6分)

6・【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C.“体现岀传统手工艺人保守,

不能与时俱进的一面”错误。这里体观的是老手艺人对品质以及传统的坚持,并不是否定。故选C。

7・【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D.“运用夸张的手法”错误并将“父亲”比作“针”,运用了比喻修辞,并不是夸张。故选D。

8・【参考答案】(1)语言口语化、生活化,多用短句,质朴自然,如“头年多半

时间给师父家挑水打柴干家务”生活气息浓厚;(

2)比喻喻体,多来自现实生活,

咔哧”

如把父亲剪布比作农夫耕田犁地,形象生动;(3)大■运用拟声词,如“

5

\"咚I斷聖再现了生活场景,语言生活化;(4)运用乡村俗语,如“裁缠不落布,穿个■档裤”,昭明快m

【解析】本題考s学生»析作品语言特点的能力。題干要求钿赏析本文充满生活气息的语言风格。运用具有生活化、口语化的语言。如“头年多半时间绐师父家挑水打柴干家翁活”“也亲手紺棉”“抽一支烟的光景,一条棉裤筒第完”“用剪吃布”等,这些语言平白如话,质朴自然,且多用短句,具有生活气息。运用的比呛呛体,多来

自现实生活。如“父亲剪裁时轻松自如,用剪吃布很干脆像极了农夫咔赫,咔赫,咔赫,这 耕田犁地,当犁尖插入土地,只听得一声吆喝,那黑色土壤便履着犁头

往右翻去”,把父亲剪布比作农夫耕田犁地,形象生动。运用拟声词。如“咔時,咔時,咔定“III”,形象地描绘出父亲轻松有序的剪裁节奏感,而最后“咔”的一声,写父亲剪裁戛然而止,干脆利落。这些拟声词的使用,再现了生活场景,语言生活化。

运用多村俗语,如“做岀衣裳的是针常“裁缎不落布,穿个■档常,这些顒具生活气息的语言的运用,是文*整体

M明快m

9.【参考答案】(1)的上,在父^看来深io傲的鮭,我和哥哥却^幸没有

\"上詢\",与前文我对父亲所从事的裁缝职业敬佩形成反差(答“对比”亦可),出乎意料,促人深思。(2)主6上,一方面反映了乡村裁年&人缺乏吸引优;

另一方面以小见大,透过兄弟两人新的职业选择,反映了时代变迁中城市生活对乡村瞬手艺的冲击。(3)情感上,文*尾^没有承父^的鮭“有些歉疚”,委婉地表达了作者对乡村裁缠这种传毓手艺有可能没落的惋惜、无奈之情,容易引发读者的共I臥

【解析】本題耆査学生理解文章谋篇布局以及主旨的能力。从结构上看,文末“他的某些手2可能失至少我m弟没人接棒。慈,烁也曾打我和大哥的主意”

\"但我们最后都没‘上钩'”;前文说父亲的手艺精湛“有些绝活儿”,却物色不到

\"一个接班人”,手艺可能失传;前后形成对比,岀乎意料,促人深思。从主题的表达上看,“有煤矿下乡招工,大哥迫不及待报名,我则光荣应征入伍”,我“光荣”的选择了参军,哥哥“迫不及待”的选择了招工,可见乡村裁缝职业对年轻人缺乏吸引力;透过兄弟两人对于职业的选择,以小见大,反映了时代变迁中城市生活对乡村传统手艺的冲击。从情感的表达上看,文章结尾“回望父亲,我和大哥都有些歉疚・・・・・・”,对于没有继承父亲的职业,我和哥哥都“有些歉疚”,委婉地表达了作者对乡村裁缝这种传统手艺有可能没落的惋惜、无奈之情,容易引发读者的共鸣。

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