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中国教育史模拟试卷

2021-11-03 来源:伴沃教育


《中国教育史》模拟试卷

一.填空:(每空1分,共40分)

1.商代的 甲骨文 被看成是我国有系统文字的开始,和我们今天使用的汉字一脉相承。

2.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编纂和核定的《_诗_》、《书》、《 礼 》、《_乐_》、《_易_》、《春秋》,成为儒学的基本经典和封建社会学校教育的核心内容。

3.《中庸》将学习的过程具体概括为 “博学之”、“审问之”_、_“慎思”__、__“明辨之”__、_“笃行之”__五个步骤。

4.在汉代识字教育所采用的字书中,流行最广且一直保存至今的只有《_____急就篇_______》。 5.唐代日本来唐学习的人员可分为三类,分别是_遣唐使_、留学生、_学问僧__。 6.宋元私塾中最为流行的识字教材有:《_三字经__》、《_百家姓_》、《__千字文__》等。

7.封建伦理道德教育中的“三纲五常”,其中“三纲”指: _君为臣纲__、父为子纲、夫为妻纲_。 8.朱元璋曾下令对《_孟子_》一书大加删节,以符合其专制主义的文教政策。 9.明代府、州、县学中的生员一般分:附学生员、 廪膳生员 和 增广生员 三种。

10.1839年11月,独立的_马礼逊学校__始在澳门成立,它是最早设立于中国本土的比较正式的教会学校,因纪念早期一位来华传教的传教士而得名。在该校接受教育的学生中,__容闳______、黄宽、黄胜三人于1847年在教会资助下随布朗至美国留学,成为中国第一批留美学生。

11.1862年,京师同文馆在北京设立。1872年,清政府派遣的首批留美幼童詹天佑等出发赴美学习。

12.严复在其著作《原强》中提出的“_鼓民力、开民智、兴民德”的三项主张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最早提出的在德智体三方面同时发展的教育思想。

13.1896年,盛宣怀奏请在上海设立 南洋公学,先后开办有师范院、外院、中院、上院和特班,民国后发展为交通大学。

14.清政府于 1905 年宣布废除延续了一千三百年的科举制度。同年,清政府成立中央教育行政机关 学部 ,作为统辖全国教育的管理机构。

15.1907年,清政府颁布《女子小学堂章程》和《女子师范学堂章程》,标志女子教育开始取得在学制上的合法地位。 16.清华学堂 是在美国退款兴学的背景下兴办起来的一所留美预备学校,它于1911年4月29日正式开学。 17.1936年6月创办于陕北瓦窑堡的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 ,简称“ 抗大 ”,被誉为培养革命干部的熔炉,它的校训是:团结、紧张、严肃、活泼。

18.从教育意义上说,原始宗教活动中的 巫师 又是原始文化知识的保存者和传播者,是知识分子的前身。

19.西周的学校教育内容主要表现为“六艺”,它们分别是:礼、乐、射、御、书、数。

20.《中庸》将学习的过程具体概括为“博学之”、“审问之”_、_“慎思”__、__“明辨之”、“笃行之”__五个先后相续的步骤。

21.在汉代识字教育所采用的字书中,流行最广且一直保存至今的只有《_急就篇》,它的编者是汉元帝时的黄门令 史游 。

22.韩愈在《师说》中提出的教师的基本任务是_传道、授业_、_解惑。

23.宋元私塾中最为流行的识字教材有:《三字经》、 《百家姓》、 《千字文》等。 24.人们常说的“四书五经”,其“四书”是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25.魏源在其著作《海国图志》中提出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是鸦片战争时期中国向西方学习的思想的代表。 26.1872年,清政府派遣的首批留美幼童詹天佑等出发赴美学习。 27.清政府于1905年宣布废除延续了一千三百年的科举制度。

28.蔡元培主张五育并举,这五育是: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

29.1923年8月,由晏阳初、陶行知、朱其慧等人发起成立了“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将平民教育运动推向高潮。 30.“六·三·三学制”是 1922 年颁布施行的。

31.抗战期间,国民政府实施以“_三民主义”为核心的抗战教育政策,客观上维持了教育的连续性。 32.晏阳初在乡村教育实验中提出的“四大教育”是指文艺教育、生计教育、卫生教育、公民教育 33.《教育史ABC》和《新教育大纲》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教育理论家 杨贤江 的两部重要著作。

二.解释:(每题5分,共20分)

1.

六艺

孔子六艺也可称古代六艺

中国古代儒家要求学生掌握的六种基本才能:礼、乐、射、御、书、数。出自《周礼•保氏》:“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 礼:礼节(即今德育) 乐:音乐 射:射箭技术 御:驾驭马车的技术

书:书法(书写,识字,文字) 数:算法(计数) 2.

“有教无类”

成语,出自于《论语·卫灵公》,原句为“子曰:“有教无类”。不管什么人都可以受到教育,不因为贫富、贵贱、智愚、善恶等原因把一些人排除在教育对象之外。此教育理念为孔子所倡导,在教育对象问题上,孔子明确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思想。“有教无类”的意思是无分贵族与平民,不分国界与华夷,只要有心向学,都可以入学受教 3.

六三三学制

六三三学制是1922年效法美国制定的新学制根据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划分教育阶段,小学年限为6年,初中与高中分别为三年,其中中等教育是新学制的精髓。

4.

五育并举

五育并举是由教育思想家蔡元培提出“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皆近日之教育所不可偏废”的一种思想主张。 5.稷下学宫

答:稷下学宫,又称稷下之学,是中国战国时期田齐的官办高等学府,始建于田齐桓公。齐宣王之时,在稷下扩置学宫,招致天下名士:儒家、道家、法家、名家、兵家、农家、阴阳家等百家之学,会集于此,自由讲学、着书论辩。中国学术思想史上这场不可多见、蔚为壮观的“百家争鸣”,是以齐国稷下学宫为中心的。它作为当时百家学术争鸣的中心园地,有力地促成了天下学术争鸣局面的形成。 6.六学一馆

唐代中央官学中的“六学一馆”是指:国子学、太学、四门学、玄学、儒学、佛学和广文馆。 7.“活教育”

活教育”思想是陈鹤琴先生于1940年在江西省立实验幼稚师范学校时提出,经过7年的教学实践建立的一个教育理论体

系。这个理论包括:目的论、课程论和方法论,以及17条教学原则和13条训育原则。

三.简要评述:(每题10分,共20分)

1.简述墨家的教育内容及其特色。

答:墨家的教育内容:可分为三个方面(1)道德教育方面的内容:墨家主张培养“兼士”,其主要品德是兼爱,能够毫无区别地爱一切人。而作为兼士,必须具备单个条件,“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2)技能教育方面的内容:注重对自

然科学,生产技能和军事知识等技能训练。(3)思维方法方面的教育内容:注重思维方面的教育。

墨家教育的特色:强调“古之善者则述之,今之善者则作之”,今天的教育方法与古代不同,必须重在创造.他重视实践在教育中的作用,认为“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他还注意到施教过程中应顾及到学生的知识水平,做到“深其深,浅其浅,益其益,尊其尊”.他是中国教育史上最早明确提出量力而行原则的教育家.与儒家教育异趣的墨子教育思想,包含了许多合理的内容,是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

2.概述《颜氏家训》中的儿童家庭教育思想。

答:《颜氏家训》是魏晋南北朝著名教育家颜之推的代表作,包含着丰富的幼儿教育学思想,

一、父母要把教育子女当作重要而严肃的课题来做,以教为事 每位家长都要以极大的责任心与热情,投入到这项事业中来,把教育子女当作重要而严肃的课题来做,以教为事。

二、父母应注重环境习染对孩子的影响,为其营造一个健康成长的有利环境 。认为环境对幼童的影响包括周围环境、长辈及同伴的风范,“人在年少,神情未定,所与款狎,熏渍陶染,言笑举动,无心于学,潜移暗化,自然似之”。 三、父母应注重孩子的胎教和早教

四、父母应该了解和研究孩子的身心特点,因材施教

《颜氏家训》之《风操篇》中记载的我国民间抓周以试儿“贪廉愚智”的方法,无疑是世界上最早的婴儿心理发展测验。对孩子施以最适合他的教育,使每一个孩子都找到自己的闪光点,走向真正成功和幸福的人生。 五、父母应该把爱子和教子结合起来,遵循“慈而有度,严而有格”的原则

六、父母在家庭教育中应挖掘自身榜样对孩子的教育价值 在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论中,修身是基础,儒家十分重视个体人格的培养塑造,塑人先塑己。

七、父母应对孩子进行劝学和勉学教育.中国古代则更重视后天环境、教育及主观勤奋好学对儿童发展的影响。 八、父母要对孩子进行学习方法教育,提高其“友学”和“眼学” 能力 九、父母给以孩子纯净的语言教育

“吾家儿女,虽在孩稚,便渐督正之。”颜认为从小学好语言非常重要,在家庭中教孩子学习纯正的语言,是父母最重要的责任之一。

1. 十、父母要树立科学的儿童艺术教育观

颜之推意识到儿童在艺术教育之路上想要达到较顶尖的水准,要基于其良好的天赋。并认为艺术教育的目的或意义在于娱心畅情,陶冶性灵。

评述朱熹的“小学”、“大学”教育思想。

答:朱熹在总结前人教育经验和自己教育实践的基础上,基于对人的心理特征的初步认识,把一个人的教育分为“小学”和“大学”两个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阶段,并分别提出了两者不同的任务、内容和方法。

8岁至15岁为小学教育阶段。朱熹十分重视这个阶段的教育,认为小学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圣贤坯璞”。他说:“古者小学已自养得小儿子这里定,已自是圣贤坯璞了”。同时指出,“蒙养弗端,长益浮靡”,若儿童时期没有打好基础,长大就会做出违背伦理纲常的事,再要弥补,就极为困难了,“而今自小失了,要补填,实是难。”因而,他认为小学教育对一个人的成长非常重要,必须抓紧,抓好。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在教育方法上,朱熹强调以下三点。首先,主张先入为主,及早施教。在朱熹看来,小学儿童“人之幼也,知思未有所主”,很容易受各种思想的影响,而一旦接受了某种“异端邪说”,再教以儒家的伦理道德就会遇到抵触。因而,必须先入为主,及早进行教育,“必使其讲而习之于幼稚之时,使其习与知长,化与心成,而无扦格不胜之患也”。其次,要求形氛生动,能激发兴趣。朱熹接受程颐等前辈学者的思想,认为在对小学儿童进行教育时,应力求形象、生动,以激发其兴趣,使之乐于接受。在此思想指导下,他广泛地从经传史籍以及其他论著中采集有关忠君、孝宗、事长、守节、治家等内容的格言、训诫诗、故事等,编成《小学》一书,作为儿童教育用书,广为流传,产生了重要影响。再次,首创以《须知》、《学则》的形式来培养儿童道德行为习惯。儿童道德行为习惯的形成有一个从不自觉到逐步自觉的过程。

15岁以后为大学教育。大学教育是在“小学已成之功”基础上的深化和发展,与小学教育重在“教事”不同,大学

教育内容的重点是“教理”,即重在探究“事物之所以然”。大学教育任务也与小学教育不同。小学教育是培养“圣贤坯璞”,大学教育则是在坯璞的基础上“加光饰”,再进一步精雕细刻,把他们培养成为对国家有用的人才。他写道:“国家建立学校之官,遍于郡国,盖所以幸教天下之士,使之知所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而待朝廷之用也。” 在大学教育方法方面,朱熹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积累了许多成功经验,其中两点值得注意:

其一,重视自学。他曾对学生说:“书用你自去读,道理用你自去究索,某只是做得个引路底人,做得个证明底人,有疑难处同商量而已。”在教师指导下重视学生的自学与研究,确是大学教育中一种重要的方法。

其二,提倡不同学术观点之间的相互交流。朱熹不囿门户之见,进行不同学术观点之间交流的做法,长期以来一直是学术史和教育史上的美谈。

朱熹认为,尽管小学和大学是两个相对独立的教育阶段,具体的任务、内容和方法各不相同,但是,这两个阶段又是有内在联系的,它们的根本目标是一致的。它们之间的区别只是因教育对象的不同而所作的教育阶段的划分,并不是像“薰莸冰炭”那样截然对立。朱熹关于小学和大学教育的见解,反映了人才培养的某些客观规律,为中国古代教育理论的发展增添了新鲜内容。

2. 五四新文化运动促使教育观念发生了哪些变化?

答:新文化运动是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前后由胡适、陈独秀、鲁迅、钱玄同、李大钊等一些受过西方教育(当时称为新式教育)的人发起的一次“反传统、反孔教、反文言”的思想文化革新、文学革命运动。1915年,陈独秀在其主编的《新青年》(原名《青年杂志》)刊载文章,提倡民主与科学(旧称“德先生”与“赛先生”)。这次运动沉重打击了统治中国2000多年的传统礼教,启发了人们的民主觉悟,推动了现代科学在中国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五四爱国运动的爆发奠定了思想基础。

由于新文化运动全面反封,将中国所有的古典文化都归于需要“反”的行列,因此新文化运动也是中国古典文化走向没落的开端。这些年来,越来越多的人们,通过思考,对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有了新的认识。不再盲目支持新文化运动,甚至也对五四运动,提出这样那样的批评。这些观点中,包括对新文化运动领袖陈独秀、鲁迅、胡适过于激进的态度包括批评,包括对孔子和儒家思想的价值的重新认可,包括对五四运动存在不讲法律、破坏法治的批评,包括对李大钊等人对十月革命缺乏更多观察和分析的批评。等等。不少观点,深有见地。标志着我们对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认识,有了重大突破。实在令人欣喜。

(一)提倡民主和科学

(二)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三)提倡白话文、新文学,反对文言文、旧文学

四.综述与评论:(共20分)

评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

答:“生活教育”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集中反映了他在教育目标、内容和方法等方面的主张,反映了陶行知探索适合中国国情和时代需要的教育理论的努力。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是对杜威教育思想的吸取和改造。 一、生活教育理论的含义和内容

陶行知先生对生活教育理论的历次阐述中,最完整最明确的一次,是在生活教育运动12年实践以后,给一位朋友的信中所谈到的。他说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又进一步地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须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①生活教育是“为生活而教育,为生活的提高,进步而教育”,“为生活的向上向前的需要而教育”,为“大众为生活解放而办的教育”;是“教民造福,教民均富,教民用富,教民知富,教民拿民权以遂民生而保民族”,是“教人做人,教人做好人,做好国民”;是对学生进行“心,脑,手并用”,“学政治,学经济,学文化相结合”的全面教育。生活教育的目的首先是指向社会的、民族的、整体的,为人民生活向前,向上需要的,为民族解放,谋幸福,培养“生活力”的教育。 生活教育理论的内容有三方面构成,这三个方面体现了教育的目的,教育的内容和教育的方法。

第一,“生活即教育”是生活教育理论内容的核心思想和基本原理。其包括两方面的含义:其一“过什么样的生活便是

受什么样的教育”。②陶行知认为,“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过有目的的生活,便是受有目的的教育;过糊里糊涂的生活,便是受糊里糊涂的教育。”③其二是“要想受什么教育,便须过什么生活”。④生活即教育主张教育要和社会生活相联系,反对教育脱离社会生活实际,主张教育要为人民大众服务,反对教育只为少数贵族少爷小姐服务。生活教育理论的这些思想内核已被新中国的教育理论所吸收,并被融合和体现在政府的一系列的方针政策中,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教育理论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社会即学校”是生活教育理论的另一个重要主张。强调扩大学校的教育范围,要以生活作为学校教育的中心内容。反对脱离社会生活的死教育,死学校,而不是主张取消学校。陶行知认为传统的学校教育最大的弊病就是脱离社会生活实践。他主张拆除学校和社会之间的“高墙”,把学校从“鸟笼里”解放出来,使学校教育与整个乡村,整个城市,整个国家,整个世界联系起来,和人民大众的生活实际相联系,打破少数统治阶级对学校的垄断,使教育真正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教育。陶行知认为“整个社会活动,就是我们的教育范围”;⑤“到处是生活,即到处是教育;整个的社会是生活的场所,亦即教育之所。”⑥

第三,“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教学方法论。它并非只重视实践的技能而忽视理论知识的学习,只强调个人的经验而轻视间接的经验和系统的理论知识。“教学做合一”强调的是教育是以社会生活实际的“做”为中心,行动(劳力)和思想(劳心)结合,这样才能取得“真知”。这有助于加强理论联系实际,加强教育和生产劳动、社会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手脑并用,消除劳心和劳力的对立,促进人的智力、体力的和谐发展。陶行知认为:“教学做合一”有两种涵义:一是方法;二是生活的说明。”“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事情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⑦

二、生活教育与传统教育的区别

首先,从教育的性质上,传统教育是“小众教育”,是士大夫教育,是反动统治阶级的教育;而生活教育是“大众教育”,“民主教育”是人民大众自己的教育。

其次,从教育目的上,传统教育的目的是使剥削阶级的子弟成为新一代的剥削者和统治者,就是说它仅仅是为了剥削阶级的政治统治服务的教育,它不培养生产者,它不是为生产和为经济服务的教育;生活教育的目的实际上是要培养人们做自己和国家的主人,培养具有自觉性和创造力的追求真理的真人,培养为民族,为人类求解放,谋幸福的人,生活教育是为生活向上向前的需要。

第三,从教育内容上,传统教育是以文字为中心的教育,是脱离社会实际的书本教育,认为文字以外别无教育可言。而“生活教育”是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可以成为教育的内容。也就是说生活教育是以人类生活的内容为内容的教育,与人们的社会生活紧密联系。

第四,在教学方法上,传统教育是机械灌输,呆读死记,重教轻学,脱离实践,重知轻行,手脑两分,层层考试,束缚学生的。而生活教育,为了消除传统教育制度下劳心与劳力相对立,教育与生活相分离的局面,使学生手脑并用,全面发展,生活教育强调实践,重视行动,以“做”为中心,把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统一在“做”的上面。

在陶行知的论著中,多次指出:传统教育是吃人的教育,是“教学生读死书,死读书。它消灭学生的生活力,创造力,它不是教学生动手,用脑,在教室里只许老师讲,不许学生问。一个人从小学到大学,十年读书结果,与一个吸食海洛因的家伙无异。他们肩不能挑,手不能提,面黄肌瘦,弱不禁风,再加以要经过那些月考,学期考,毕业考,升学考等考试,到了一个大学毕业出来,足也瘫了,手也瘫了,脑子也用坏了,身体健康也没有了。大学毕业,就进棺材,这叫死读书”。⑧而生活教育,是“和谐的教育”,包括健康,科学,艺术,劳动和民主几个方面。“和谐的教育”思想就是“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⑨要培养学生真正的社会学习生活能力,不如走出校门到社会上去,在真正人民大众的生活中受教育,在生活的实际斗争中“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以达到解放民族,解放大众,解放人类的目的。⑩ 三、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与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的实质是从国民经济和社会长远发展的需要出发,从人的终身发展的需要出发,全面造就学生的整体素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也需要一个创造和试验的过程。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是一份宝贵的教育财富,它对现在我国各类教育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特别是“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构建一个充满生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宏伟目标,对中华民族的教育事业的伟大振兴更具有现实意义。所以我们应该“以陶为师”,认真学习和借鉴生活教育理论的创新试验精神和实践经验来进行教育改革,不断进行教育创新。

生活教育理论主张以“做”为教学的核心,十分重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这无疑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发展学生的能力和智力。现代科技发展迅速,知识陈旧率加快,在学校,学生必须更好地进一步掌握学习的能力和本

领,这样毕业后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和日益更新的需要。简单的靠死记硬背是不能充分掌握知识的,要更重视学习能力的发展,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坚持生活教育理论使其能更好地渗透到素质教育的实施中,推进我国素质教育的进一步开展。同时,也能培养更多更好地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素质综合性人才。

教育可以为社会政治经济服务,以保证社会生活的继续和发展。我国现代教育必须坚持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正确的反映了我国现阶段集中精力进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教育脱离社会生活实际的需要是我国几千年封建教育的痼疾,这种现象在当今教育中依然存在。教育在自己营造的圈子里,脱离社会生活,自我欣赏,不能及时地反映社会,也不能有效地为社会服务。教育与外部的关系处于不协调的状态之中,这种不适应严重地影响了教育在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所应发挥的作用。生活教育理论对我们研究当前如何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进行教育改革给予启迪。社会在呼唤教育,也赋予教育新的内容,正是社会生活才是教育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活力源泉。

现代社会科技高速发展的背后无不是教育的成功。忽视教育的行为是短视行为。教育对社会生活的作用反映在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道德的无不受到教育的影响和作用。说到底,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现象,是继承发展人类文明的一种社会现象。尤其在现代社会,一切社会实力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抓住了教育就抓住了根本,丢掉教育就丢掉了根本,也就会丧失在未来社会中的竞争力。生活教育还表现在对社会生活现状的改造方面,教育消灭愚昧无知,促进社会精神文明,教育有着改造社会的义不容辞的责任。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