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论五四精神

2023-08-30 来源:伴沃教育
论五四精神

20世纪初期,中华民族这个古老的民族,正处在前所未有的历史转变的关头。辛亥革命后,中国的社会结构及思想潮流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帝制的崩溃以及民国的建立,使得民主自由的观念前所未有的深入人心;然而,中国依然积贫积弱、任人宰割,国内军阀混战、互相割据,民生并无实质性改善的境况,却又引起各界民众的强烈不满与反抗。早在1915年,以《青年杂志》的创办为标志,一场思想启蒙的新文化运动来临了。以蔡元培、陈独秀、李大钊为首的进步学者们,向学生传播民主、自由的新思潮,试图通过青年的力量来实现民族的振兴。另一方面,中国的民族危机在此时不断地加深。1915年,日本向中国提出了不平等的“二十一条”企图使中国沦为其经济附庸;1919年,由列强操纵的巴黎和会,又谋划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益转给日本。一战后帝国主义资本家的卷土重来,也让刚刚得到发展的中国民族工业面临灭绝性的打击,底层人民,特别是工人的生活更加举步维艰。正是在这样内忧外患的环境下,满怀爱国激情的爱国青年学生们感到了自己肩负的历史职责。他们与工人、农民及各界群众并肩战斗,发起了声势浩大的五四运动。

五四运动的发起之时,就是国家和民族生死存亡之时。虽然,对于当时的青年学子来说,进入学校好好读书,将来就能升官发财。但在国家的命运与个人的名利之间,五四的青年们还是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前者。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救亡图强、振兴中华的历史重任,自然落在了他们的身上。当得知北洋反动政府要把山东的权益拱手送给日本人时,他们不顾自己的生命安危,挺身而出,与军阀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点燃了全国性反帝反封建运动的烈火。“中国的土地可以征服而不可以断送!中国的人民可以杀戮而不可以低头!”这是1919年5月4日学生们在天安门集会时散发的传单上振聋发聩的两句口号。罢课、示威、请愿、焚烧反动官员住宅,这些热血沸腾的行动,无不昭示出青年学子们满腔的报国激情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热爱国家、勇担责任的精神,是五四精神中最宝贵的一笔财富。

在五四运动之前,中国的知识分子多有一个通病,就是崇尚空谈、不会实践。“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曾是中国知识分子的真实写照。即使是在中国面临深刻民族危机的清末民初,仍有不少年轻人醉心于“一举成名、封妻荫子”的迷梦中,对国家的危难、社会的黑暗、民众的疾苦不管不问。五四运动中的学子们,改变了这种作风。为了充分认识中国社会的现状,找到一条救国救民的道路,他们深入社会,到农村、到工厂,到城市的每个角落,与底层人民同吃同住,通过实践得出自己的思考。他们创办新的杂志、报刊,油印传单进行发放,到街头巷尾演讲、游行,身体力行,向国民宣传进步的思想。群众路线、实事求是,后来中国共产党的这一优良传统,在五四精神中便初现端倪。

这些学子的可贵之处在于,无论情况多么复杂,他们始终都坚持着自己的投身社会、振兴国家的理想。即使他们的理想与现实之间存在巨大的差距,他们的父母和亲戚都反对他们的活动,社会上的各种官僚、资本家对他们做出过重重的威逼利诱,他们都义无反顾,追求光明、进步与自由。对真理的渴望,对理想的坚持,对进步的追求,是五四精神中永不褪色的一面旗帜。

电子一班 201445010118杨群群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