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项管理读后感 篇1
离开校园后,没有很认真的看过一本书,这次有机会,领导推荐《高绩效人士的五项管理》。
本来会以为,这类管理工具类的书,会索然无味,但在阅读过程中发现,自己在工作中,也出现过类似的表现和状态,就像是此书开头说到的大部分人们都会出现的普遍障碍:心态消极,悲观失望,怀疑害怕;目标不明确,东飘西荡,没有方向;不会时间管理,拖延,效率低;没有持续学习,缺乏应变能力;行动力不够,想的多做的少;下面针对本书的自我认为的精华理论及自身的感想做简要的叙说。《高绩效人士的五项管理》,主要阐述了成功必备的五项管理:
心理管理、目标管理、时间管理、学习、行动管理:
心态管理:从主观意识上,只有摆正心态,才会有积极的思维,才能支配行动,行动是成功的基石,书中有篇故事分享,我觉得很贴切的描述了心态管理的重要性,讲述的是孪生兄弟,在同样的家庭成长环境下,却有着不同的人生,之所以会有差别,就是因为他们的心态的差异,主观意识决定客观事实,积极、向上的心态可以帮助我们获得成功。
目标管理:查德威克在一面迷雾中,选择了放弃不到办英里的加州海岸,两个月之后的顺利横渡,说明她不是没有能力横渡,而是大雾模糊了她的目标,由此可见,一个清晰可见的目标,对于你的成功是何等重要。
设定的目标,可以是事业、生活,成长,人际关系,健康休闲,目标要展望未来,且看清自己的实际情况,如果目标太大,看着难以实现,可以分割成多个小目标,实现起来,就简单多了,书中有提到将目标分解到年,月,日,时,分,秒,从小积累到大,梦想成真,也不是那么的遥不可及,关键是持之以恒。
时间管理:对我本人而言,工作中一般都是有事情尽量第一时间去做,但有时方法不够恰当,造成了时间的重复性,变相而言,就是时间没有充分的利用,心里面总会放不下,在感叹时间都去哪儿了的同时,结果也因为时间紧急不能达到满意要求。
通过研读《高绩效认识的五项管理》中对时间管理的介绍,明白时间是可以规划的,在每一年的开始,每一月的开始,每一周的开始,每一日的开始,写下要完成的计划,要做的事情,进行规划,过程中,遵循高效的定律-80/20法则,分清事情的轻重缓急,把所要完成的事情,按照abc法则进行分类,a类的事情,自己岗位内最重要的点,需要自己亲自跟进,b类的事情,属于重要类,可以压缩中,分时间段跟进,c类事情,属于次重要事情,可以分解给其他人做。
要适应,要学习,要学习一种竞争力,要不断充实自己,要不断提高自己,才能增强自己的竞争力,跟上时代的步伐,走向成功。
通过《高绩效认识的五项管理》学***,多结交朋友,多走出去,在自己的经历中成长,也是一种学***程,采纳朋友的知识,接着转换成自己的知识,接受别人意见,拓展自身的思维模式。
行动管理:任何想法、任何创新,都只是意识形态,如果不让它转变成现实,都只能成为空谈,以上所谈的四点,也全无任何实际意义,所以,一旦有了目标,合理的规划好了时间,就马上行动。
只要有行动,就有成功的可能。强迫自己行动。养成计划和行动的习惯!我坚信行动是一切成功的保证,只有通过磨练才能成佛。
《高绩效认识的五项管理》中提及的心态、目标、时间、学习、行动管理,从成功的基础、方向、过程、保障四点编织了一个偌大的网,只要抓紧这五项,一天一点前进,随着时间的累计,毕竟会实现自己的目标。
研发部:***
2017年2月27日
五项管理读后感 篇2
无论是上万人的大型上市公司,还是几十人小规模的小公司,只要是想可持续经营并期望着做大做强的企业,都面临着同样一个选择:用怎样的管理模式和管理者(管理干部)经营和管理公司的运作,并经自己的公司做大做强,并成为知名的企业,形成适合自身企业发展的企业文化。
随着现代化管理越来越趋向于高效和成果,公司各阶层建立一套完善的管理体系和工作学习科学的方法是势在必行的,李践老师的《行动日志--高效人士的五项自我管理》课程,是结合老师自身管理经验和公司管理模式,并融合全球多位企业成功人士的管理经验而总结出的一套管理方法。虽然我们不能完全照搬其方法和模式,但其是值和一些具体的行动方法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课程首先介绍了李践老师的成长历程,和许多成功人士一样,李践老师没有富有的家庭背景,没有接受高等教育(青少年学习时代),成长经历也是曲折坎坷(辍学做过乞丐),从图书管理员开始改变自己的人生,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和坚定信念,最终成为顶尖的管理人士,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世人的认可,并实现着自己不断订立的目标和理想。
在全球几十亿人口里面,成功者只占其中的极少一部分,谁都渴望成功,谁都渴望达成自己的心愿,但是毕竟真正能实现自己目标并成功的只是百分之一,甚至万分之
一、百万分之一,无论出身贫穷还是富贵,那只是先天的因素,后天的努力才是影响自己一生的重要因素,所以,看李践老师的“行动日志”,从他自身的奋斗历史可以窥探出这其中的道理。
李践老师的高效人士的五项管理,主要包含:心态管理、目标管理、时间管理、学习管理、行动管理等五个方面,层层深入,一环扣一环,最后落实到行动力上面,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并通过一些的具体案例来阐明自己的观点,也列举一些成功人士的成功历程力证。其中最为印象深刻并值得学习的诸如:
没有借口,确保完成任务,坚守承诺,做好工作等,这是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需要警醒和做的,也是体现自身价值的宝贵途径。
除了这些管理的理念和方法,最后着重用一个案例详细讲解了《行动日志》的作用和如何实施填写,李践老师十几年如一日,坚持写这本行动日志,是他如今成功的最好见证和这堂课程的主要目的。从制定长期目标,到制定短期目标、短期目标、年度目标、月度目标、周目标、日目标,每一个目标都清晰地描述了每一个工作、学习和生活的过程,最后总结出一个成功的过程和蓝图。这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没有目标和计划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将是混乱和无目标的。
结合公司自身的实际情况,我想谈谈自己的观点:加工业在与时间和效率赛跑。赢得时间、效率和质量是客户赢得订单的法宝。所以,在效率方面,李践老师的“马上做”“保证完成任务”是值得我们学习和执行的,在利润越来越低的现代加工行业里面,同样的产品同样的价格,效率高就代表成本降低、利润提高,就具备价格和成本的优势。
做好品质就是“一次做好”,品质就是生命,做好品质是赢得客户的首要因素,品质不能保证,价格再低服务再好都是徒劳的。因此,保证按照客户的交货期完成任务是对客户的承诺;提高效率是公司节约生产成本、提高利润、检验生产管理水平的重要考核项目。
同时,在公司管理层面上来说,“没有任何借口”、“保证完成任务”“专业”是每个管理者(管理干部)应具备的素质,对公司决策的上传下达,对任务和订单的执行力,是每天基本的工作内容。从接到任务的规划(生产计划),到样品的确认,到物料的采购准备,到生产的执行,到品质的管控,到顺利出货,到最后追踪客户反馈信息的服务,才是一个订单的完整完成,这其中包含每个部门的分工和协作,环环相扣,才能使公司的运作顺利合理。
“五项管理”精髓在于规划,规划长期、中期、短期、现在的工作内容,也就是对自己工作、生活的一种书面的描述,并按照计划一步一步实施,并在每天的回顾中找到经验和教训,不断进步。我们不能照搬别人的模式,但要从这些成功的管理模式中学习适合自己应用的方法,把自己的每一步都管理好,就是对自己工作的一种考验和责任。就算是每天工作的一种罗列,对工作的一种汇报和反省,也是一种管理,每天进步一小步,总有一天会朝前走一大步。
以上是看了李践老师《行动日志--高效人士的五项自我管理》课程的一点心得。
五项管理读后感 篇3
五项管理后日记之行动管理观后感8月26日、27日,酒店组织了中层管理人员一起学***了李践的《五项管理行动日记》,此次****感慨万千,受益匪浅,五项管理行动日记之行动管理观后感。
五项管理在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我之所以选择第五行动管理,是因为我自己的深刻实践和见解。
首先,行动管理可以帮助我们养成良好的习惯。
一个动作,重复21天就会成为习惯,好机会,好未来。当我们在工作中不断的去重复着铺床、上菜这样的动作,那么我们很快就能形成习惯,成为我们的一种技能,将会使我们受用一生。
第二,行动管理告诉我们行动是成功的保证。
心态是成功的基础,目标是成功的殿堂,时间是成功的效率,学习是成功的源泉,行动是成功的保证。行动是一切成功的保证。如果我们不采取行动,所有的计划都只是一厢情愿。只有我们开始行动,我们才能成功。
现在让我们分享一个小故事:麦当劳总裁去连锁店检查工作,发现一些分店经理与每天一份报纸和一杯茶无关。所以回到总公司后,他命令每家连锁店的经理在三天内把办公椅的靠背锯掉!
不知什么原因,经理们暗自嘲笑总裁一定是疯了,但他们不敢按照总裁的意愿去做,因为三天后,他们要去检查。各位经理锯了椅背后,再坐下来喝茶看报纸的时候,***地往后一靠就要向后倒翻。坐着不舒服就得站起来到店里四处走走,结果越走越多,发现问题越多,解决问题越多,麦当劳的效益也就越来越好。
现在我们酒店也同样面临着管理层的缺乏检查,缺乏走动式管理,那么这个就是很形象地教会我们,我们作为管理者要不断的检查,不断的走动式管理。我们饭店的经理是检查员。当你检查的事候,员工只做你检查的,而不是你期望的。只有信任是不够的,只有检查才能保证成功。
第三,行动管理让我们知道授权并不意味着放弃。
授权并不意味着放弃。在授权过程中,要随时检查评估,及时发现错误,纠正错误,调整方向,使任务更加顺利。其实授权给下属,是对自己能力的考验,也是对下属的看重,授权给下属,让下属感觉到自己永远是领导的得力助手,赋予下属权利后,会激发下属的潜力及责任心,有了责任心,事情就会办得好,办得有效率了,观后感《五项管理行动日记之行动管理观后感》。
第四,行动管理告诉我们计划我们的工作并记录下来。
每个人都会说或幻想一系列美好的愿景,但如果你不行动,那么一切都只是浮云,只是一个泡泡,就想一个吹出来的泡泡,没有理想的行动支撑,只是一个幻想。
行动管理不禁让我回忆起曾经看过的美国奥格·曼狄诺的一篇文章《我现在就付诸行动》,文中写道:我的幻想毫无价值,我的计划秒如尘埃,我的目标不可能到达,一切的一切都毫无意义,除非我付诸行动。一张地图,无论它的比例尺有多详细和精确,都不能和它的主人在地面上移动半步。
一个国家的法律,无论多么公平,都无法预防犯罪。任何的宝典,即使我手中有《羊皮卷》也永远不能创造财富。只有行动才能使地图、法律、圣经、梦想、计划、目标等具有实现的意义。
酒店经理每周都会上交一周的日程安排。有些人认为没必要写。他们只是浪费时间,或者有人说我可以每周完成每天的工作。是世上,可口可乐是世界少年宫最大的饮料公司。他们的口号是:写下你在过去半年所做的事情,在下半年做你所写的事情。
只要把需要完成的工作写下来,你一周的工作,或者一个月、半年、一年的工作,这样你的工作才有目标有指引,才能更有效更高速地完成所需要完成的工作,人生才会充实有成就感而并非碌碌无为,反之如果你不记录下来的话,你会觉得每天无所事事,无从下手。就说我本周要完成那几项工作,我要做什么方案,一切都只是空谈,俗话说得好“好脑袋不如烂笔头”。一个人没有计划性,做什么事情都不会成功的。
不管作为管理人员还是普通的员工,我们在任何的岗位上都会体验到我们的价值。我们都要记住一句话,时刻记住一句话“我现在就付诸行动”。把“我现在就付诸行动”作为自己的座右铭时刻的鞭策自己,永远记得拖延只会使我们裹足不前。
“我现在就付诸行动”,在办公室的同事们不要每天坐在办公室里面上网聊天,而是经常走动,不断地发现、解决问题。从那时起,我们应该记住萤火虫的灵感:它们只有展开翅膀才能发光。
我们要做一只萤火虫,即使在阳光明媚的日子里,我们也要照亮地球。
“我现在就付诸行动”,今日事情今日毕,不把今天的事情留到明天。我们现在就行动吧。即使我们的行动不会带来成功,行动和失败也比等待和死亡要好。
“我现在就付诸行动”,立刻行动!立刻行动!立刻行动!从现在起,我们会一次又一次,每时每刻重复这句话,直到它变成习惯,像呼吸,像本能,像眨眼。
我们一起行动起来,把我们的梦想、我们的目标,通过我们的行动在我们各自的岗位上,让它们成为现实。
最后,我们需要成为一名演员。我们需要说出我们的行动宣言:
从今天起我要向全世界宣布:
我要做一个行动的巨人。
我要在行动中去学习,去成长。
在行动中去尝试,去完善。
在行动中去奋斗,去超越。
在行动中去增添勇气,创造奇迹。
我要马上行动,立即行动。
快速行动,知道养成习惯!
行动!行动!行动!
五项管理读后感 篇4
我们过去所面对的挫折、所经历过的痛苦,让我们有了现在的智慧和知识。困难是良师益友。试想一下,如果没有弹错几个音符,我们便学不会弹奏吉它;如果不摔几次跤,我们就学不会走路。这就是《五项管理》中李践告诉我们心态的管理方法。
李践认为,积极的心态让你成功,消极的心态会导致你失败。凡事都应该往积极方面去想。有句话说的好:“其实人活的就是一种心态。心态调整好了,蹬着三轮车也可以哼小调;心态调整不好,开着宝马车一样发牢骚。”
每个人都渴望成功,每个人都希望成功。在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中,我们如何提升自己,实现自己的梦想呢?答案只有一个:“态度决定一切”。
但凡成功人士,虽然经历不同,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他们都具有一个积极向上的心态。成功只属于那些有积极心态的人,积极的心态决定了成功的85%。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往往会遇到工作量透支、工作任务超难完成等情况。通常我们会说:“这么重的任务根本不可能完成!”如果我们换个角度往积极的方面想,就会认为工作量虽然很大,难度系数虽然很高,但是,这个机会正好可以让自己锻炼一下,不但可以提升自己的工作技能,还可以拓宽自己的业务范围,促进自己的职业发展。这种心态不是乐观的阿Q精神,而是来自于内心的“自信”、“自立”与“自强”的力量。
当电影明星凯文。科斯特纳被问起自己事业起伏的时候,他没有去评价他生活的好与坏,而是非常自然地说:“这就是我所过的生活。”他用最简单的回答告诉我们生活中没有什么真正的失败,更没有什么真正的问题,当我们遇到这些事情的时候,应该用一颗平常心去看待它,用智慧去解决它。而不是沉溺于痛苦中,望洋兴叹。
有句谚语说的好:“当我哭泣我没有鞋子穿的时候,我发现有人却没有脚”。的确如此,如果没有好的心态,海伦·凯勒就会一直生活在黑暗而又寂寞的世界里。她就不会用顽强的毅力克服生理缺陷。更不会去学习常人都很难学会的骑马、滑雪。或许,我们至今都不能读到她的那部励志作品《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了吧?
2008年8月以前,“华尔街”这个词让人联想到的是遍地黄金、牛气冲天、机会与财富共存、享受与豪华齐飞;然而,金融风暴突发其来,速度之快、势头之猛,让人瞠目结舌、难以招架。“华尔街”从此更多地与“动荡、萧条、失业、惨淡”等常用于战后重建的那些词汇相关联。
我们在场的所有人都亲历过这场空前的金融灾难,它带给人们的不仅是泡沫“梦想”的破灭,还有无边无尽的“恐惧”。它就像天花、鼠疫一样,席卷了整个金融界,扰乱了我们正常的生活。很多人在这场风暴中被打得遍体鳞伤,支离破碎。然尔,美国石油大亨巴菲特却在这场风暴中屹立不倒。原因是因为他懂得在资本的市场里如何扼住贪婪与恐惧的咽喉,如何用理性去指导自己。这才是财富游戏中的“天下无敌”。如果能做到这一点,我们都能成为巴菲特级的大师了。
愉快的生活是由愉快的思想造成的。你的态度决定你的心情,影响你的健康,甚至改变你今天的际遇。只是改变一下心情,生活的色彩也可以焕然一新。
现在开始就把麻烦看成是祝福,把绊脚石变成垫脚石,把所经历的创伤变成智慧。这就是《五项管理》带给我们的启迪。
五项管理读后感 篇5
1、心态也是一种动力。现代的节奏和复杂的关系给人们带来了各种心理压力。无论从事什么职业,在什么岗位上,永远保持积极、乐观、向上的心态,才是进步的事业。一个良好的心态,要有昂扬奋发的精神状态;良好的心态,以便处理生活和工作中的各种人际关系;只有有了良好的心态,才能把压力转化为动力,高标准、高效率地做好每一项工作,最终取得优异的成绩。
2、做好自己的工作,取得事业上的成就,是所有人的梦想和追求。然而,为了实现这个梦想和追求,你不仅需要拥有非凡的情商和智商,还需要不懈的努力奋斗,更需要有一个良好的、健康的心态。
3、作为一名教师,尤其需要一个良好、健康的心态。据调查,大量教师心理压力过大,会直接导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一些不恰当的言行。教师肩负着塑造人的灵魂的重要任务,有人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来赞扬教师的敬业精神。有人也称教师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作为一名教师可以说有很大的责任,所以教师在工作中带着良好的心态,是非常重要的。
4、要进一步调整自己的心态。
5、人们常说,青春是本钱,我们年轻人不是抱怨当前的环境,而是要把正确的态度放好,只要态度正确,对工作的高度重视和责任感自然就会形成。
6、夜深人静,我轻轻合上书。我刚读完(工作赢心态)这本书。我的思绪在飞舞,有一种读尽浮华与宁静的感觉!叹息了很多,张开思绪的翅膀,慢慢梳理出思绪的脉络。
7、一个成功的人在事业上必然是一个正确的态度,良好的心态,敢于承担责任,能够积极完善自己。正如书上所说:“成功者总是依靠自己改变环境,而不是抱怨外部世界。”“不要抱怨,做点什么来改变它。”这就是“工作赢心态”这句话。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恰当的抱怨是一个人敢于揭露现实中存在的问题,而以抱怨作为解决问题的办法的人将找不到一个黑。
8、心态也是一种能力。积极的心理态度导致积极的思考和行为,而积极的思考和行为必然导致积极的心理态度。正直、希望、乐观、勇敢、感恩等积极的态度可以使人调动积极性,激发人的潜能,适应不同的环境和变化,从容应对各种困难和挑战,从而获得更多、更大的发展机会和空间。而悲观、孤独、易怒、颓废、抱怨等消极心态,会使人悲观失望、情绪低落、不思进取,也失去很多发展机会。一个好的心态,一定是一个有良好修养的人,一个真诚的人,一个洒脱幽默的人。这样一个人无论在哪里,都会让人感到一种温馨的气息,一种与-谐的气氛,自己也感到幸福与快乐。
9、做一个快乐的老师,让快乐的心态影响学生,而且避免学生厌学的情绪,能够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进而对学生的学习产生良性的影响。良好的心态,成功的起点;心态好,用得着核电;心态好,你的核心竞争力!
10、心态决定了我们人生的高度,良好的心态就像涓涓细流,滋润我们的内心世界,成就我们人生的辉煌,成就自我价值的高度。告诉自己,给自己一个良好的心态,你还在等什么。
11、“不外乎喜,不外乎悲”是一种心态,是一个人对一件事的态度和看法。同样是半杯水,有人看到不完整的部分,也有人看到最完整的部分;同样的事情,有些人视之为风险、恐惧,有些人视之为挑战,去做吧;同样的话,有些人觉得刺耳,有些人觉得可耻,有些人觉得振奋。不同的心态产生不同的态度,而孕育不同的心理和行为,必然会产生不同的结果。自然,心态决定我们将达到的境界,而心态最终决定我们人生的高度。
12、心态,简单地说,就是一个人对事物的态度和态度,心态有两种,一种是积极心态,一种是消极心态。积极向上的心态是人类最强大的法宝。有些事情你可以用积极的态度或消极的态度来看待。例如:杯子是半满的。有人说:“唉,只装满了一半。”另一些人说:“哦,这是半杯水!”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心态。一个是悲观的,另一个是乐观的。在追求人生目标的过程中,会有成功和失败两种结果,差别在于什么样的心态。播下一种心态,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个行动;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份命运。
五项管理读后感 篇6
有时很多真理在当时是无法被深刻理解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阅读和经验的增长,潜移默化的东西会逐渐被理解,管理的学问也会逐渐被理解。我记得当我第一次接触管理学时,老师告诉我们,管理不仅是一门科学,而且是一门艺术。管理有原则,但没有固定的原则。现在看来,这是真的,在管理中,人的管理是最重要的环节,也是管理科学性和艺术性最能生动展现得地方。
人性是最难思考的,任何制度设计都必须有人性思考,实现人性管理或通过科学与艺术的结合方式来引导人性应该是组织管理中最重要的内容,这是质上是一个协调个人利益和组织利益的过程。而这一过程我们应当如何去开启与完成呢?我的思考是:
我们应当采取积极主动的方式对人进行管理,但这并不意味着铁腕与强制,而是主动为组织中的人创造发展的机会,积极为员工着想,为他们提供不断“学习”的环境与制度保障。最终当组织中的人整体上实现了“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时候,整个组织也就学会了学习,成为了会对动态的环境实现自适应的“学习型组织”。乍一看,这似乎并不是说如何使个人利益与组织利益保持一致,而是说,当组织处于这样的状态时,这个目标就实现了。
因为人性真的很复杂,我们不必说什么是个人利益,什么是组织利益,如何使之一致,如何制定合理的规章制度等等。我们要做的其实只有一件事,就是在坚持组织使命和核心价值理念的同时,让员工能够有自由选择的机会与条件,而这就是让员工具备“学习”的能力。只有让员工感到自己在组织中工作和生活,才能达到今天的状态,让他们获得更大的幸福感。从那时起,他们的生活发生了变化。他们发自内心底对组织产生了感激和激情。即使在他离开公司后,他也将成为潜在的合作伙伴。
如果他继续留在组织中,那么他也将自己的生活与组织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样不就实现了个人利益与组织利益一致的状态了吗?而这一有机的结合恰恰是不断地“学习”才能科学地实现的状态。
但是我们如何实现员工的不断“学习”,打造所谓的“学习型组织”呢?这就需要我们拜读彼得·圣吉的大作《第五项修炼》了,上文中的论述其实也是我对《第五项修炼》阅读学习之后的思考结果。
一、凳子模型
彼得·圣吉认为组织的发展应当通过人的成长来推进,这也就是说要对人进行管理,要引导员工成长,而这就离不开所谓的“学习”。因此他在《第五项修炼》一书中,建立了一个“凳子模型”作为知道建立学习型组织的框架。
在这个模型中最主要的目标也是核心的部分就是提高团队核心学习的能力,这构成了这个“凳子”坐人的部分,即“凳面”,有了它才能让组织具有强有力的根基。个人学习很容易,但团队学习确实很难。每个人对同一件事、同一个问题都有不同的学习能力和不同的看法。即使组织了团队学习和培训,也可能只是一种形式。因此,我们需要采取科学的方法,使团队学习达到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效果。
而这有三个方面的内容,它们就是“凳子腿”,对团队学习起到了支撑作用,这三个方面分别是“理解复杂的事物”、“开展反思性交流”和“激发热望”。现在就让我们来看看它们各有哪些“奇效”。
二、理解复杂的事物
第一个方面实质上是对组织中的个人的引导与要求,即具备“理解复杂事物”的能力,这就是说我们需要学会系统思考。现有的流行管理体系存在许多脱离实际与管理规律的问题,这包括:非系统性思考、非整体性视角、线性反应模式以及认识不到自身也受系统约束,从而这些所谓的管理方式对人和组织都形成了束缚。
因此我们应当如何训练自己系统思考的能力呢?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我们自己的刻板思维制约着我们。事实上,许多问题的根源更多地在于基本的思维方式和互动方式,而不是组织结构和政策的具体特点。彼得·圣吉在书中为我们介绍了有趣的啤酒游戏,其中的启示有以下几点:
一。结构影响行为:同一结构中不同的人会做出相似的表现;
2。人的系统结构是非常微妙的:人的主观能动性也是结构的一部分,但我们是结构的一部分;
3、解决问题的关键杠杆作用往往来自新的思考方式。但是许多人往往只是注意自己的决策,忽视了这些决策如何影响他人而忽视了系统,我们需要有“结构性”或者系统思考的概念框架,即发现影响行为的结构性原因。
总的来说,对系统思考的认识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也是最初级的,即只能看到“事件”,即无经验且不知道系统运行的原理,仅仅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看待问题是线性反应式的,并未将自身看成系统的一部分。第二个层次则是能够分析“行为模式”,这是一种回应式的看待问题方式,这一层次的人有丰富的经验,但对系统的运行原理不甚了解,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而最高的层次就是能够认识到“系统结构”,经验丰富且通晓系统运作的原理,拥有敏锐的洞察力。
在了解了系统思考的层次之后,我们就可以进一步将系统运行机制进行“分解”,以明晰我们需要学习哪些东西。《第五项修炼》中将一个系统抽象化地分为了三个环节或者说基本模式。
一。正反馈,即增长模型,包括好增长和坏增长,增长模型会使系统的效果越来越像一个雪球;
2。负反馈是为了找出稳定因素和阻力的来源。其本质是一种平衡机制。当系统运行的效果达到一定标准时,除非改变其运行过程,否则整个系统将趋于稳定或达到瓶颈期;
三。延迟,顾名思义,就是说应该发生的事情总会发生,但会有一个时差,即一个变量影响另一个变量需要时间。延迟的一个影响使人们不能立即看到结果,从而导致认知偏差和过度行为。
这三个环节是系统运行的基本环节,它们的不同组合造就了不同的系统。
最后,在理解了系统运行原理后,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在工作实践中进行实践。总之,把系统思维的本质作为管理事件来把握,就是要看到结构模式,而不是仅仅依靠个体事件及其直接影响来做出压力反应。系统思维不是忽视细节的复杂性,而是把复杂的细节组织成一个连贯的经验和故事,使其揭示问题产生的原因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系统思维是建立整个团队学习能力的基础,也就是说,要完善组织的各个环节,即每个人的系统思维能力,然后逐步组织员工形成团队学习能力,从而达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所以在完成个人的系统思考锻炼之后,要进行的就是“激发热望”了。
三、激发热望
这一部分可以说是管理艺术性的体现。如果系统思维需要个人的努力,那么激发积极性就需要组织和个人的合作。这里涉及组织需要更加深入地对人性进行管理。
第一步要做的就是自我超越的修炼,首先我们要认识张力的概念。张力分为创造性张力和情感张力,前者是创造性的来源,后者是看到现实与理想的差距而产生的焦虑与负面情绪。创造性张力是人们追求进步的驱动力,力求缩小理想与现实的差距,达到愿景;而情感张力总是让人们迎合现实、降低标准、进行妥协。
二者之前就会形成一种“拉锯战”,使人们处于一种矛盾的状态,即处于“结构性冲突”之中。在人类意识的深层,就会形成这样的自我意识:现实很残酷,我们无法实现自己的愿望。
因此能否用战胜这一冲突,就决定着能否实现自我超越。因为如果员工连个人的目标都无力实现,如何能指望他们与组织保持一致追求共同愿景呢?优秀的组织在本质上来说是因为有了优秀的人,才得以成为优秀的组织。
因此,引导员工实现自我超越也是一个基础但重要的环节。接着,在学习了什么是张力之后,我们就可以通过“对真相的承诺”和“运用潜意识”来实现自我超越。前者是指引导员工直面残酷的现实,但学会不失去信念,让他们通过自我努力看清真相,把握结构模式;后者则是激发各自的天赋,在潜意识中形成一致的协调力或者说团队之间的默契。
接下来的第二步,就是建立共同的愿景。组织的愿景是要靠人来实现的,但是对于个人来说,追求个人愿景的实现具有天然的内在驱动力,但对于组织的愿景来说就不一定了,这是组织管理中的一个基本问题,如何让员工对实现组织愿景也具有内在驱动力呢?答案当然很简单,就是建立个人与组织的共同愿景,但要做到这一点却头绪繁杂,非常困难。
不过万里之行始于足下,再艰难,也有实现的方法,只是能否最终达到效果则要看管理的艺术了。
首先,我们必须明确:共同愿景是从个人愿景中结晶、浮现出来的。没有人能够赠与别人“他的愿景”,只能采取正面措施来创造一种氛围以利于激发个人愿景。
接着就是如何搭建从个人愿景到共同愿景的桥梁了,这也是有原则无定势的管理工作:在这一环节,愿景的源头并不重要,它得到分享的过程才是关键。但是员工是否能接受这一分享的内容?
其实应有这样一种理念:人并不是组织最重要的资源,合适的人才是。人不合适,再有吸引力的愿景也不会得到真正的接纳。
因此不必要求每一个员工都参与到愿景的分享过程中来,要给员工一个相对自由的选择环境,合则留不合则去。所以说我们要允许各种愿景共存,聆听所有个人愿景,以找到超越和整合各种愿景的最佳行动路线。另外,在分享愿景的过程中还要注意:
每个人都有着自己心中对组织的最佳图像,每个人分担着对整体的责任,而不只是对自己的那部分负责。
最后,当有了合适的员工与共同的愿景之后,组织与员工的关系就将得到根本的改变,从“他们的组织”变成了“我们的组织”,这一转变正是进一步实现团队学习所必须的互相信任的基础。
四、开展反思性交流
“理解复杂的事务”部分形成的是个人基础,而“激发热望”部分则让个人与组织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组织基础。那么通过“开展反思性交流”则最终使得组织学会学习。而这一反思性交流也分两个环节:
1、进行心智模式的修炼
首先,我们仍然先要有一个基本的认识:新的观点和知识未能得以实践的原因是:它们与人们内心深处有关世界运行模式的图像发生了冲突,而这些图像则把人们局限在自己习以为常的思考方法和行为方式之中,这就是心智模式的局限性。
心智模式根深蒂固的惯性力量会把最杰出的系统思考智慧湮没。所以说影响心智模式比单纯说教、提供信息更重要,但是我们必须要先发现、意识到自己的心智模式,才能去检查它、改造它。而这一修炼即需要个人的坚持,也需要团队的合作才能完成。
第一步要进行反思实践,这是要求我们建立起在行动中反思自己思考方法的能力;
第二步则是要学习“声称的理论”和“实行的理论”,也就是说我们要敢于承认真相、言行一致,不逃避现实;
第三步是进行跳跃性推断,这是说我们要认识到如果仅仅直接进行观察,不经过检验就达到一般化的概念,这样的思维方式会阻碍学习。因为它成了不需要证明的东西,它把假设当成了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