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论新形势下高校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

2024-09-27 来源:伴沃教育

论新形势下高校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

论新形势下高校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

  姚娟娟,高 雪

  (随州职业技术学院医护学院,湖北随州 441300)

  摘要:从高校师生关系和谐的意义出发,对新形势下高校师生关系现状进行了分析,指出了影响高校师生关系的因素,并提出了构建高校和谐师生关系的对策。

  关键词:高校师生关系;和谐;对策

  一、高校师生关系和谐的重要性

  教师和学生是高校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的两个主要角色,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体现了一种师生间的互动关系。高校师生关系体现了高等教育过程中人与人关系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方面,师生关系是否和谐一致,直接关系到高校学生培养质量和学校未来的发展。和谐的高校师生关系可以推进和谐校园的建设,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校园氛围。

  二、高校师生关系的现状

  中国传统观念认为,“师生如父子”、“严师出高徒”等,这种关系确有其积极的一面,影响和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人才;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民主的进步,这种等级观念鲜明的师生关系的消极一面也逐步暴露。近年来,受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影响、信息浪潮的巨大冲击和民主观念的强烈抨击,传统的师生关系已濒临解体,师生关系的重建已迫在眉睫。2008年1月4日晚,在中国政法大学发生的“杨帆门”事件再次引起了人们对高校师生关系问题的关注。该事件看似个案,实际上是高校普遍存在的问题,折射出了高等教育改革中存在的一个不被注意的问题,即师生关系的改革问题。概括来讲,目前高校师生关系存在的问题有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是高校师生关系的疏远问题。目前我国高校有一个较为普遍现象就是师生关系渐行渐远,学生不愿让老师管,老师也懒得管学生,最好的师生关系就是“师生不存在关系”,因为这样的师生关系很少发生冲突。致使高校师生关系疏远的情况有三种:一是控制与被控制的封闭关系。( )有些教师常体现出一种“唯我性”,把师生关系简单化为控制与被控制的主客体关系,其实质是一种不平等的教学关系。这种关系很难赢得学生的欢迎,因为大学生的独立人格已逐步形成,他们渴望自由和平等,而不是约束和控制。二是知识传授的单一线性关系。有些教师忽视了大学生作为认知主体的主体性作用,采取了“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这种没有包括学生认知能力发挥和思想品德升华的教学,很难使学生产生共鸣,是一种单赢式的教学活动。大学生已经有了较高的认知水平和自我意识,而这种知识传授的单一线性关系很难从内心深处、知、情、意、行方面触动学生的灵魂,也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自然也无法赢得学生的青睐。三是忽视学生成长的临界点。处在大学阶段的学生,生理和心理方面都发生了较大变化,面对学习、恋爱、就业等问题的多重困扰,他们渴望得到老师的理解、宽容、疏导和指引,而许多大学教师却对此漠不关心,自然也难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其次,是师生关系的“市场化”问题。上个世纪90年代末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教育产业化的“邪风”也一度盛行,几乎使“教育成为赚钱的机器”。一方面,学生们觉得自己是花钱换取知识的“上帝”,可以向学校和教师提出各种服务和要求,或者只要能拿到学分,顺利毕业就行;另一方面,教师也觉得只管完成自己的任务,学生没有意见就行。这使得教与学像“市场交易”一样。这种交易性质的思想使得原有的师生关系日渐冷漠。与此同时,许多大学教师整天忙于在不同校区之间“奔波”(在不同校区上课)或到校外“走穴”,导师变成了“老板”;许多学生买毕业论文,雇“枪手”考试等等。这些不正之风玷污了圣洁的知识殿堂,使得教师不像教师,学生不像学生。究其根本原因,在于社会转型过程中制度的不健全、法律的不完善、道德的缺位和失范;究其深层原因在于,教育体制改革过程中对师生关系和教师伦理的关注不够;究其具体原因在于,对教师的教育不到位,特别是对教师职业道德的教育不够。

  三、构建高校和谐师生关系的对策

  (一)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理念。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理念应该是:教师具有尊重、合作意识,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知识、能力并培养健全的人格;而学生作为独立自主的人,应该敬重教师,独立思索,在积极参与教师主导的教学活动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与人格。坚持以人为本,树立民主、平等的教学观念。在高校教学中,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尊严及独特的个性,认真倾听学生的意见和要求,努力营造民主宽松的教学氛围。在教学中,让大学生真正感受到自己的人格得到了尊重,自己和老师之间的地位是平等的,这不仅可以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还可以消除学生的思想压力,使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发言,在交流中进发思想的火花,在争论中产生创新的萌芽,从而有效地调动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同时,也能使教学内容和教师的思想在学生中产生共鸣。因此,教学一线的教师要树立新的教育观、教师观、学生观。纠正教育思想的偏差,改进教学中的不当行为。

  (二)扩大交往时空,增加交往频度。交往是师生关系得以建立的基本条件和途径。为了加强与学生的交往,首先,教师要增强交往意识,提高交往的主动性,尽可能增加与学生交往的时间,丰富交往形式或内容。虽然,大学的教师和学生客观存在着时间和空间上的距离;但是,如果能借用互联网,同样也可以实现师生间的有效交流。比如:教师可以将自己的博客、电子邮箱、QQ号码和电话号码告诉学生,或者学生也可以建立班级QQ群请教师加入。这些现代化的手段可以打破时空的封闭,实现师生间的更好交流,有利于促进师生的关系加强。其次,要根据实际需要和情况,改变教学组织形式和方法,打破一讲到底、满堂灌的作法,尽可能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加强师生双向乃至多向的交流。第三,为了弥补课堂中的有限交往,教师还要走出书斋,积极参加学生的课外活动。

  (三)热爱、关心和尊重学生,树立正确的学生评价方式。教师应当更新教育观念,为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奠定正确的思想基础。首先,树立人本主义的管理理念。人本主义就是以人为本,一切措施应当以人为出发点,以人为中心,把尊重人、关心人、信任人作为推进工作的首要手段。其次,树立师生互动的观念,克服教师中心、单纯灌输和信息单向传递的传统教育模式以及与其相适应的教育理念,树立师生平等交往、双向交流、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新的教育模式以及与此相适应的教育理念。

  (四)加强自身修养,做学生之楷模。加强师德建设是优化师生关系的关键所在,高校应采取措施加强师德建设,教师也应自觉提高道德水平。高校应该成为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示范基地,教师则应是道德实践的先行者和示范者。教师应从外在做到“为人师表”。“师者,人之模范”。“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的劳动对象是可塑性大的学生。教师的言谈举止、仪容仪表,乃至精神面貌等,都对学生起着熏陶、感染和潜移默化的作用。其次,教师要注重“内在修炼”如果说较好的外在形象是学生对老师的感性认识,那么教师内在底蕴就是学生对老师的理性认识。后者远比前者更为重要,对学生的影响更为深刻和久远。在长期的交往中光靠感性认识是不够的,要想与学生建立长久、稳固的和谐关系,教师就必须从以下三方面注重自身的“内在修炼”:第一、良好的道德修养;第二、渊博的知识;第三、广泛的兴趣爱好。

  (五)学校要重视提高办学质量。高校办学质量始终是学校的灵魂和生命线,只有提高办学质量,才能培养出高质量的学生,才能密切师生关系,使之处于良性循环之中。所以办学质量是高校工作永恒的主题,高校应从全面质量观出发,综合考虑办学规模、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的提高。提高教学质量关键在学校要通过各种政策和机制调动和鼓励广大教师热爱教学,潜心教学研究,熟悉教学规律,善于运用教学原则,因材施教,精心设计教学;倡导创新教学,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教学中去,投入到提高教学质量中去,充分激发广大教师的创造活力,创造更高水平的科技成果,促进师德和教风的不断优化。教育教学管理部门要不断形成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和人性化的管理制度。教学管理人员,一方面,要经常深入教师和学生群体中去调查研究,实时掌握和了解师生的思想动态;要形成对师生关系的良性约束和管理机制,建立师生问题的预防和监督机制,以防患于未然。对于问题教师和问题学生,要及时予以适当的教育。另一方面,要不断净化校园周边和校园内部环境,努力提高教师的福利待遇,关心家庭经济困难教师的生活;加强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学风,使学生对自己所受教育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创建和谐校园的基础,它能促进人与人之间相互信任、相互尊重,促进师生道德素质的提高,为高校民主法制建设、公平公正原则的实施提供基础。在广大师生和学校的共同努力下,和谐的高校师生关系将成为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成为学校无形的教育资源,能够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培养出更多更好的高层次的专门人才,为建设和谐社会做出积极贡献。

【论新形势下高校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

显示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