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文化建设的有效方法是什么
1、扬企业精神、定发展坐标
人不能没有主心骨,没有精神,企业同样如此。良好的企业精神状况,对于企业凝聚人心,鼓舞士气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企业创业和发展的动力。企业除要有自己的主心骨外,还必须有自己的发展坐标。
因为市场竞争既是资金、设备等物质条件的较量,也是开拓进取、锐意创新等企业文化的较量。这就决定了面对市场经济的挑战,企业在具备一定物质条件的同时,必须注重精神的力量,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大庆人的“铁人精神”、鞍钢人的“孟泰精神”,这些企业精神鲜明而形象地体现出本企业的价值观念,具有本企业的独特性。他们经过长期的实践培育而总结出来的行为规范,精神面貌,战略目标,奋斗方向等的综合表述,成为企业文化最深层最具有特色最形象的反映,是企业生存和立足的信念力量。实践证明,一个企业的企业精神必须是自己特有的创业、兴业的实际中概括提炼出来的,应当体现共性和个性的统一,体现企业自身独有的特色和魅力。
2、立企业理念、重铸凝聚力
企业理念是企业发展的理论基础,是市场运作的指导思想,理念形成需要广大员工的认同,并成为共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员工如何建立企业理念,重铸企业的凝聚力,这也是摆在企业面前的一道重大课题。它为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推动整个企业向前迈进起到重要作用。
企业要发展就必须有开拓进取和创新精神,建立和形成企业理念,重铸企业的凝聚力。为此,可以紧紧围绕企业发展来开展一次“金点子工程”、“我为企业进一言”等理论研讨活动,来增强企业员工的参与意识,使员工在企业中能找到个性、能力的'最大发挥,实现价值的最大化。通过这些活动的特有方式,可以汇聚广大企业员工共同的思想结晶。使具有企业文化特色的新理念能把广大企业员工凝结成一个利益共享、风险共担、荣辱与共的命运共同体,铸成企业强大的凝聚力,铸就年年创记录的辉煌业绩,使它成为企业最具潜力的宝贵财富。
3、创服务“名牌”、树良好形象
一个企业如果没有过硬的当家产品,迟早会被市场所抛弃。因为企业的生命在于产品,产品的生命在于销售,在于市场的占有率。企业无论是生产行业还是服务行业,其“名牌”产品就是优质服务,把客户的利益放在首要位置,尽其所能满足客户的需求。
俗话说得好,产品质量是企业走向市场的通行证。只要以优质的服务,为广大客户作出最好的质量承诺,就能赢得市场,保持企业旺盛的生命力。因此,在企业文化建设中,要创服务“名牌”,高起点地塑造企业良好形象,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
好的形象是企业步入良性循环的条件。企业形象包括企业产品形象、服务形象、员工形象等等。企业员工要以高起点地塑造企业形象,作为企业文化的重要切入点,在形象建设中要确保一流的“产品”形象,一流的管理形象,一流的队伍形象和一流的环境形象。
4、抓科学管理、搞厂务公开
没有科学的管理,就没有现代成功的企业。科学的管理是企业成功的关键。企业管理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因此,在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中,不能把企业简单地等同企业的文体活动,而是在企业现有的基础上,通过创新、改革,把文化建设渗透于管理当中,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要求,实施科学管理,提出以标准化统揽全局,创造适合人潜能的发展的机制、条件,形成具有本企业行业的特色管理模式,从而全面提高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实践证明,科学管理时时刻刻都对企业的经济活动发生影响和作用,是企业走向成功的关键。
厂务公开是指涉及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企业员工切身利益、干部廉洁自律等重大问题,通过员工代表大会这一基本载体和其他形式,适时而不加隐蔽地向全体员工公布。厂务公开是一个发动和依靠广大企业员工知厂情、参厂政、管厂事、督厂行、促厂兴的民主管理过程,是企业经营管理者和劳动者双向沟通,互相信任、互相理解、互相支持、互相关心、互相依靠、互相监督、互相制约、互相合作的过程。
推行厂务公开,就一定要坚持公开的全员性、广泛性、群众性、时效性,尊重、保障、落实企业员工的知情权,才能够取信于民,保护、调动和发挥广大员工民主参与、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热情和积极性,使厂务公开真正起到应有的作用。因此,实行厂务公开,是加强企业管理的重要手段,是加大监督力度的有效途径,也是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的一种重要方式。
5、办特色文艺、增企业活力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办好企业特色文艺,不仅是凝聚人心,鼓舞斗志,增添企业活力的润滑油,而且是推进企业文化,促进企业发展的动力源。因此,每个企业都应该把办好企业特色文艺这项工作长期开展下去,加大企业文化建设的投入,舍得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在多形式、多渠道地开展一系列文体娱乐活动的同时,定期或不定期举办题材鲜明、主题突出、紧扣时代脉搏,具有浓郁的行业特色和强烈的现代气息而别开生面的大型文艺汇演,使文艺节目丰富多彩而意义重大,并充分体现企业员工团结实干、自强不息、迎难而上、再创辉煌的进取精神。
随着信息技术的变革,经济结构和竞争方式都发生了新的变化。这就要求企业要保持持续发展,在新一轮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进一步加强企业文化建设,让今天的文化成为明天的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