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校本培训与有效链接
校本培训是基于学校、在学校中、为了学校的一种培训。如果校本培训组织有序,开展得扎实有效,它应该推动着学校、老师以及学生的发展。但是,如果我们潜心地审视当前学校的校本培训,你会发现诸多的问题。让我们先看几组“镜头”: 镜头一 “我们学校的校本培训非常好。学校给每位教师建立了成长的档案。关于校本培训我们学校有许多的档案……”这是一位校长在交流校本培训经验会上所讲的一段话。 【我们不可否认教师成长档案的作用,但是在这位校长看来,档案越多校本培训的效果就越好,档案粉饰着培训的效果。】 镜头二 “我们现在提倡开放、互动式培训,所以今天的培训希望每个人都发表自己的看法。”随后,每位教师基本上都挖空心思的谈了一点。 【组织者认为,每个人发言就是互动式培训。其实在培训的过程中并没有真正地“脑力激荡”,没有在互动的过程中生成任何新的问题。】 镜头三 某个学校在组织教师读完《帕夫雷什中学》这本书后,组织了一次交流会,让教师谈谈读书的体会。但是在交流会上,教师们只是从书中摘出了几个段落读了读。 【研读其实是最好的培训方式。但是要联系自己的教学实际,不然校本培训就成了无源之水,实效更无从谈起。】 从以上几组“镜头”,我们可以看出,校本培训的意识已深入到了各学校。但是校本培训的“有效”意识还亟须加强。如何让“校本培训”真正与“有效”发生链接?现从校本培训的“两个主体”(培训者与被培训者)怎样做的角度来阐述一二。 组织者怎样做? 把握在开展校本培训的过程中,组织者必须把握国际国内教育的动态,把握时代的脉搏,把握教育改革的方向,诸如:“教师专业化”、“知识经济”、“新课改”等,还要注意把握教育教学的规律。如果我们的培训者不明确这一些,那么培训肯定是无效的。 了解既然“校本培训”是根植于学校的培训,那就需要培训者了解学校的办学思想、办学目标,要了解学校的办学特色,要了解教师们的需要,要了解教育教学中实际存在的问题,要了解学校的优势资源。这一切是培训者确定培训内容的依据,这样的培训指向性就会增强。 跟踪“校本培训”后,培训者的任务并未随之结束。培训者一定要跟踪调研,要跟踪了解参加本次“校本培训”教师的想法与真实感受,要了解本次培训是否真正对教师有所帮助,要了解教师是否有新的思考,要认真地倾听教师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重要的是培训之后我们的培训者应该亲临课堂,结合培训的内容与培训参与者进行研究。 反思作为培训的组织者,“反思”是非常重要的。作为培训者要反思“校本培训”主题的确立是否恰当,要反思“校本培训”的形式是否有利于教师的交流,是否让教师真正地“动”起来了,要反思“校本培训”的效益等。这一切反思都将有助于提高“校本培训”的实效性。 被培训者怎样做? 带着自由来在参与培训的过程中,作为被培训者一定不要拘束自己,要尽可能地表达出自己的看法。如果在培训中只听到培训者的一种声音,那么培训的效果一定不高。正如肖川老师所言:“当只有一只夜莺在歌唱,别的夜莺都被割掉舌尖的时候,这只夜莺的歌喉再美妙也是令人毛骨悚然的。当只有一个人在写诗,别的诗人都被捆住了双手的时候,这个诗人的诗再出色,也只是撒旦的诗篇。”所以,在培训中被培训者的自由表达会丰富我们的校本培训。 带着思考来被培训者是否能带着思考来,是制约我们的培训是否能向纵深方向发展的重要因素,所以我们提倡提前把培训的主题告诉被培训者,让培训的参与者做充分的准备。要善于让参与者围绕着培训的主题,广泛地查阅资料,认真审视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认真地进行思考,然后带着这一切走进培训,与别人一起交流,与别人一起碰撞。 带着问题来“问题”是被培训者不断发展的一种动力。在“问题”的驱动下,被培训者会主动地去思考。因此,最好是被培训者带着问题来参加校本培训。当然被培训者也可以在培训中或培训后提出问题。问题意识,会强化被培训者的主动发展意识。 在新课改实施的道路上,我们不仅要关注“校本培训”,还要关注其实效性。当培训的双主体真正互动起来的时候,“校本培训”就会真正与“有效”链接。
【让校本培训与有效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