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背诵全篇,积累文言字词。
2.品读课文,感受莲花的形象美领会作者品质和情操。
3.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
教学重点
1.疏通文意,背诵全文。
2.学习莲“出淤泥而不染”的美好品质,做一个洁身自好、品德高尚的人。
教学难点
1.理解作者在文中寄寓的思想感情。
2.学习托物言志和衬托的写法。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授课类型:
赏读课
教学方法:
诵读、讨论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我国古代文人喜欢借物来抒情言志,如,借梅花表现自己坚定的品格高雅的志趣,借竹来写自己坚守节操,借莲表现自己洁身自好的品行。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周敦颐的《爱莲说》,感受莲的高尚品格,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二、初步感知
1、介绍作者,体裁
周敦颐:宋代著名哲学家,理学奠基人。他历任地方官吏,胸襟淡泊。平生酷爱莲花,在南郡做官时,曾亲自率领属下开挖了一块四十余丈宽的池塘种莲。每当夏秋之交,莲花盛开,披霞含露,亭亭玉立,微风吹过,田田荷叶轻摇,朵朵鲜花颔首,阵阵馨香扑面。他凭栏放目,触景生情,提笔写下传世名篇《爱莲说》。
说:古代一种文体,是一种议论文体裁,用以陈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看法、观点和主张。
2、自读课文,疏通字词。
蕃fán淤泥yū濯zhuó清涟lián
隐逸yì噫yī鲜有闻xiǎn
1、听录音,初步感知课文语言美、意境美。
2、指导朗读。
①古文朗读可采用吟诵法,语言舒缓,抑扬顿挫,有韵味。
②在读“而”、“也”、“噫”、“矣”等词时,语气适当延长些。
③骈散结合的句子,诵读时,语气应逐渐加强,层层推进,富有气势。
3、学生自由朗读,个别展示,师生评点。
4、齐读课文,注意朗读节奏。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4、结合主疏通文意
三、读文见义,整体感知
1、小组合作探究:组内分工,结合注释,疏通文意,整体感知。
2、探究成果展示交流
四、熟读精思,感受文章主旨
1.找出描写莲花的句子,受莲花的美好形象。
A、生长环境“出淤泥而不染。”(高洁、洁身自好)
B、体态芳香“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正直)
“香远益清。”(芳香)
C、风度气质“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清高)
2.作者写莲的目的是什么?“莲,花之君子者也”这句话该怎样理解,“君子”是指怎样的人?
参考:君子即指那些拥有正直、高洁、傲岸、安贫乐道、不趋炎附势等美好品质的人。作者把莲比作君子,可见赞美莲花的根本目的是:借莲花赞具有莲一样高尚品德的人。这种写法叫“托物言志”。
3.作者以花喻人,试找出相关语句,谈一谈她们都象征了哪些人?作者对这两种人又有怎样的看法?
参考:
菊——隐逸者(逃避现实)——不完全赞美隐逸生活,只赞同陶渊明不苟于世人的品格,流露出“惋惜”之情。
牡丹——富贵者(贪慕荣华,追名逐利的`人)——流露出“鄙视”之情。
莲——洁身自好,不慕荣利、清白正直——赞美之情。
4.本文题目是《爱莲说》,文中却三次提到“菊”、“牡丹”,为什么?
参考:由学生讨论交流,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运用。
菊———正面衬托
衬托莲花洁身自好,不慕荣利、清白正直的品质
牡丹——反面衬托
5.自由朗读,并尝试背诵全文。
五、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通过对《爱莲说》的朗读、学习,感受到了文章的语言美,又从莲的形象美和意蕴美,把握课文主旨。深刻体会了托物言志手法的应用和作者借莲花的形象来言君子之志的匠心独运。课后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请同学们仿写一篇作文
六、回顾内容,拓展提高
大自然中的美无处不在,你喜欢什么样的花草树木?为什么喜欢?请用“我爱,因为她”的句式说一句话。
(示例:我爱梅花,因为她不畏风霜,高洁傲岸。)
七、作业布置:
选择自己喜爱的一种事物,运用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写一篇300字的短文
八、板书设计:
生长环境“出淤泥而不染。”(高洁、洁身自好)
爱莲的形象体态芳香“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正直)
“香远益清。”(芳香)
莲风度气质“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清高)
说花的寓意菊——隐逸者正面衬托
莲——君子以花喻人托物言志
牡丹——富贵者反面衬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