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势大好的日本动画行业
在《日本动画产业报告 2016》中,最直观的感受就是整体的动画市场产值(包括音乐、衍生周边、活动等)出现了大幅度的提高,相对2014年增长了12%,总产值达到了1兆8255亿日元(约1183亿人民币),保持了自2013年以来连续3年的高速增长态势。
但值得注意的是,日本动画视频和动画商品销售额较2014年相比,分别下滑了9.1%与11.6%,收入减少了93亿日元和758亿日元。实际上,如果我们再查看历年的市场数据,这两个在动画市场主流的盈利领域,其实已经遇到了发展的瓶颈,在固有的市场模式之下,其实很难实现突破。
与之相对的,则是日本动画行业与海外国家和地区交易额的大幅上涨。这些海外合作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海外动画版权售卖,2015年日本动画对外销售额为349亿日元,大幅增长了79%。而另一类则是为海外企业制作动画的订单,2015年日本的16家动画制作公司共与海外公司达成了4345份合同,相比起2014年的1022份,增长了4倍以上。
相比起2014年日本动画行业的情况,这简直是两个截然不同的画风。在2014年,日本动画行业虽然同样也实现了增长,但是却同样遇到了发展的瓶颈,以至于不少日本动画从业者因制作能力达到极限感受到了危机感,甚至还提出了“2016危机”的概念。而到了2015年,虽然这些发展瓶颈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但由于商业模式的转型,日本动画行业正逐渐从低谷期的阴影中走了出来,以网络配信市场为代表的多元化产业结构,让“药丸”的日本动画行业变得“形势大好”。
这其中,来自中国的资本成为了逆转的关键。
来自中国的资本力量
该报告指出,虽然首先接触日本动画市场的是美国的企业,但对日本动画市场最为关心和热情的则是中国企业。
一方面,这些中国企业在日本购买了大量动画的播放权。东映动画在2015年财报中就提到“多部作品面向中国市场的配信权销售”为东映动画贡献了重要的业绩,他们对中国市场的销售占了整体海外销售比重的很大一部分。不少中国的互联网巨头为了能够得到日本动画的中国播映权,还出资参加了制作委员会,甚至出现了中国企业在动画制作委员会中出资比例超过50%的案例。
此外,由于中国政府对于外国制作的动画在本国的放映有着数量上的限制,所以中国的公司往往会购买大量的日本动画播放权储备起来,给出的购买价格还“异常的高”。
而另一方面,中国的资本也同样在进军日本市场。比如绘梦动画正在进军利润率并不高的日本动画制作行业,还参与投资了一些日本动画企业和项目;像腾讯、优酷土豆、爱奇艺等互联网巨头,也在开始推进一些中日合作的动画项目,不仅仅是中日合作拍摄,也出现了日本动画制作公司纯代工的案例。
该报告还指出,在中国资本大举进入日本动画行业的背景下,中国与日本动画制作公司签订的合同金额很大可能还会进一步膨胀,因此新一轮的日本动画行业泡沫可能已经开始出现。可以说,中国资本的大举进入,不仅是新一波的日本动画创作热潮的主要推手,也让日本动画产业在行业结构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中国公司进入日本市场的目的
值得注意的是,该报告提到的仅仅是2015年的数据,而2016年中国公司对在日本的资本动作更是远大于2015年,像前文提到的绘梦动画,在2016年甚至还投资了日本动画企划与制作公司ARTLAND。这些中国公司之所以要进入日本动画市场,主要是为了用日本动画产业的力量,来弥补中国本土动画行业的短板。
首先就是在动画内容方面的竞争。由于日本的动画内容在中国以90后、00后为代表的年轻人中拥有较高的认知,他们更愿意选择日本的动画内容。所以,大面积地购入日本的动画内容,能够有效地吸引用户的关注,向平台导入相对精准的流量,进一步提升平台的影响力。
此外,随着IP这个概念在中国的火热,尤其是资本市场显然更为看重IP所代表的价值,而动画化则是提升IP价值的有效途径之一。但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中国本土的动画制作团队的制作能力仍然与日本动画存在一定差距,性价比仍然不高,再加上“中日合作动画”这个概念也更容易实现IP增值,所以我们能够看到越来越多的“中日合作”动画项目得以出现。
再者,通过与日本动画公司的合作,中国的企业也能从中学习到日本动画制作公司的商业组合策略,通过制作日本风格的动画,运用在合作过程中学习到的动画项目运作方法,最终在中国市场寻求新的突破。
所以,即便是中国动画市场有着盗版、政策、流程不透明、审查严格等诸多限制,不少日本动画公司也十分希望能够与中国展开进一步的合作。虽然这有可能存在会让日本动画制作模式变为劳动力密集型“动画工厂”的风险,但毕竟对于已经遇到产业瓶颈的日本动画行业来说,更多的中国公司涉足这个领域,仍然是一个巨大的“金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