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前看过一篇文章。
讲作者到一个朋友家里,看到朋友的孩子非常喜欢读书,不仅喜欢童话与故事,连一本工具书,也读得津津有味。
他很讶异,问那对父母是如何培养的。
怎么培养的呢?
根本没有培养。
父亲是学者,母亲是作家,两人又相爱,家里藏书又多。
客厅、书房、卧室、儿童房、厕所,随处可见父亲喜欢的历史哲学宗教,母亲热爱的社科文学艺术,孩子痴迷的绘本寓言童话……只要你想读,随手就能拿到自己喜欢的读物。
没事的时候,全家人就聚在一起读书。
夜色温柔,灯光缱绻,大家都沉浸于各自的人文世界,读到欢喜处,就一起聊一聊。
“哈哈哈,孙悟空好好笑啊……”
“怎么好笑呢,说来听听吧!”
也玩角色扮演,结局改编,或者写三个人的故事,妙趣横生,令人忍俊不禁。
这一切都没有刻意而为,父母热爱,孩子喜欢,自然不抗拒,做得开开心心。
孩子从一出生,就在这种氛围中长大,自然,在他看来,读书是和吃饭、呼吸一样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这件事让我很触动。
它使我想到:真正的教育,从来不是点石成金、立地成佛的技巧,而是一段春风化雨、自然无为的过程。
就像一颗树摇动另一颗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它没有声响,它只是让走在前面的人,做好自己的事,走好自己的路,然后,任由改变自然发生。
前行者如何,跟从者也会如何。
长者如何,晚辈也会如何。
这就是拼爹了。
但教育语境下的拼爹,不是毛新宇有个爷爷叫毛泽东式的寄生,也不是王思聪有个老爹叫王健林式的遗传,不是葛优有个父亲叫葛存壮式的继承……
这种拼,只是权力、金钱、资源的世袭,与我所说的拼,没有什么关系。
真正的拼爹,是比拼父母的观念,以及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处世方式。
离开体制以前,我从事了多年教育工作。
和学生及家长打交道越多,就越发现:孩子就是家庭的缩影,教育就是拼爹拼妈。
一个优秀的孩子,其背后的家庭,一定充满尊重、书香与爱,父母不说博古通今,但一定通情达理。
相反,一个问题学生,他所置身的原生家庭,则一定也充满问题,比如缺爱,不平等,不自由,父母普遍文化层次不高,观念落后,视野狭隘,并且多有暴力行为。
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叫《不良少女杨纸》。杨纸的原型,是我的一个学生,追求班主任、自杀、未满14岁与6个男人上过床……
一了解,得知她幼时被父亲抛弃,母亲酗酒、抽烟、无业,靠做别人二奶生活,她一直与奶奶呆在一起,不被爱,最常听见的一句话是:“你怎么不去死呢?只要不死在家里我都无所谓……”
这样的父母,带给孩子的影响可想而知。
去年的时候,我回老家,再一次见到她,已经辍了学,小太妹打扮,出口成脏,见到过往的老男人,嘻皮笑脸说:“嗨,帅哥,一起玩玩啊!”
我请她吃饭,席间,她说自己怀了孕,是一个网友的,犹豫着要不要生下来。
“你今年几岁了?”我问她。
“15。”
她母亲也是知道的,只是羞辱,只是殴打,并没有给予她妥善的帮助。
我当时想,这孩子,怕是注定要被边缘化了。
英国有个纪录片,叫《56UP》。
导演选择了14个不同阶层的孩子,进行跟踪拍摄,每七年记录一次,从7岁开始,14岁,21岁,28岁,35岁,42岁,49岁,一直到56岁。
在短短的100多分钟里,14个人的真实一生就过完了。
这个纪录片看得人非常难受。
因为,它是尖锐的、令人不喜的现实,忽然噗地一声,戳破鸡汤、励志、幻想的薄衣,不由分说地,扎到眼前来。告诉我们13个字:
龙生龙,凤生凤,老鼠儿子会打洞。
在电影里,60年一晃而过,走到后来,精英的孩子,依然是精英。穷人的孩子,依然是穷人。
阶层固化,流动困难。这种僵局的产生,到底缘于什么?
有一个总结非常棒,它是这么说的:其实,除了硬实力(资源)的分配不均,更关键的,是软实力(观念)的高低不一。
精英传递给下一代的,多是自由、野心、从容、自律与不屈不挠。
穷人遗传给下一代的,多是自卑、短视、暴戾、散漫与轻易放弃。
禀持不同观念的人,自然拥有不同的视野,匹配不同的行动,支付不同的代价,导致不同的结局。
天才是不存在的。任何一个优秀的孩子,都不是横空出世的奇迹,而是有迹可寻的因果。
它的因,在家庭。
它的根,在父母。
父母是无知的,就会以控制、奴役、摧残的方式,对待一个孩子,并且做得毫不自知。
以恶的方式传递恶,以愚蠢的方式传递愚蠢。那么,在人生的奋斗链条上,孩子从一开始,就掉了链子。
父母是开明的,就会给孩子尊重和自由。
不强迫,不设置,接纳生命的可能,让孩子的最大压力,仅仅来自他自己,发现他的优点,欣赏他的特质,运用成人的思维与资源,帮助他放大……那么,他就比同龄的孩子,赢了一大截。
这样的父母所生育的孩子,纵然不成功,也必然成器。
纵然不成才,也必然成人。
纵然不成名,也必然成就一番自己的人生气候。
魏永康小时候确实表现出了异于常人的天赋,这也与其母曾学梅的教育有很大关系。当小小年纪的魏永康因为会写很多汉字的消息慢慢传开后,“神童”之誉也接踵而至,曾学梅为了让孩子保持“神童”光环,更加严格要求孩子,为了不耽误孩子的学习,魏永康什么事都不用做,洗澡、洗脸都不用自己洗,都是曾学梅帮忙,甚至在魏永康读高中时,曾学梅还亲自给他喂饭,让儿子在吃饭的时候都看书,曾学梅的“付出”,也得到了收获,魏永康成了远近闻名的“神童”,早年取得的成绩也足够“神奇”。
但正是因为曾学梅一心让孩子专心读书,忽视甚至有意忽视了对孩子生活能力的培养,当魏永康到北京读大学后,需要过集体生活,母亲不再能与他朝夕相处照顾他的起居,曾学梅的这种“单刀直入”式教育的弊端凸显,魏永康完全无法安排自己的学习与生活,甚至还忘记还要参加考试和撰写毕业论文,为此他有一门功课记零分,最终连硕士学位都没拿到,就被学校劝退了。
在儿子被劝退后,一直以儿子自豪的曾学梅的表现很“反常”,她甚至指着学校大楼,让儿子跳楼,指着公路,让儿子去让车撞死。曾学梅将毕生心血倾注在儿子前程上,当儿子被劝退,如同是由天上跌落到地下,情绪不免沮丧,但从这种“崩溃”状态中,也让人看到这位母亲偏执而错误的教育观,她把儿子当成了私人财产,当儿子不能如其所愿,甚至产生宁愿将其“毁灭”的疯狂念头。很多父母都有这种心态,将子女看成自己的私人财产,自己所没能达到的成功,要在子女身上实现,孩子自身的感受被忽视,这是以爱之名的自私自利表现。
魏永康的故事是很典型而极端的中国式家庭教育范本。“神童”最终跌入了“凡尘”,庆幸的是,魏永康虽然并没有像母亲期待的读博、成为精英等等,但他也并没有走仲永的老路,他成了一个普通人。不知道“神童”经历对他还有多少影响,但他现在一家软件公司上班,过着大多数人过的平常而平淡的生活,有自己的家庭,有自己的幸福,而他的母亲曾学梅倒似乎一直耿耿于怀,如她到现在都最怕别人问她:“你家永康怎么样了?”很多父母都像曾学梅一样,将自己的意愿强加到孩子身上,那些被这种教育环境伤害的人,都只是受害者,家长及学校才是施害人。
还有多少这样的“神童母亲”?曾学梅现在称自己做错了,她的“泣血忏悔”能否让其他的“神童母亲”有所警醒?不要等到“神童梦”破灭时才来忏悔。鲁迅曾说过:“肩住了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孩子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爱孩子,就请先还孩子一个快乐成长的环境,就请先将孩子当成独立的人来看待。
家长最重要的是与孩子结为朋友
我的女儿念小学二年级,在清华附小她不是最优秀的,但她经常跟我展示在清华附小拿到的各种各样的奖状,包括获得两次"校长奖"。两年的时间里,她得到了很多小奖状,这可能跟其她的小学非常不一样。
家长最重要的是与孩子结为朋友。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我最大的体会是怎么和她变成朋友。有时候孩子很逆反,尤其在七八岁的时候,关键问题是怎样变成孩子的朋友,能够陪孩子一起做一些事情。在这点上我是想了很多的方法,比如我陪女儿去骑自行车,她挺开心的。后来赶上雾霾天气不适合骑车,我们就一起去滑雪。北京滑雪时,很长时间是在排队,我和女儿有足够长的时间来交流。在寒风凛冽之中,两个人坐在缆车上,这个环境中聊的话题肯定跟平时聊的不一样。
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绩好,当然我也不例外。我基本不看着孩子做作业,有时我问她哪门科目最好,她说英语最好。我说我数学最好,要不你教我英语,我教她的数学。她很开心,当小老师的时候还特别认真。我就是通过这种方式,让孩子给我当老师。
很多时候我们的家长特别在意每天陪孩子做作业,但陪久了以后很容易没耐心。(成长君按:看来他是真的陪过孩子做作业啊!哈哈!)其实我建议不用每天陪,只要检查一下作业就好,更重要的是如果你决定陪他做作业,一周拿出一两个小时,跟他认认真真地坐在一起分享学习的方法、培养学习的兴趣,我觉得这个是比较重要。
孩子最重要的是情商和逆商
谈到到这一点的时候,我觉得其实有比成绩好更重要的东西,大家都希望孩子智商高,但情商和逆商在某些方面甚至比智商更重要。现在的孩子我觉得智商都不差,关键是在学校教育前提下我们家长该做什么?
在智商的培养方面最重要的是挖掘孩子的兴趣,培养学习的兴趣,帮助他找到学习的办法。而情商最核心的是与人相处的能力,团队合作的能力。
当然,还有我们没能足够重视的是逆商。逆商的核心是当你遇到困难和挫折,如何去克服,如何艰难前行。在我们今天的社会竞争非常激烈,每个人都有压力也都会遇到困难,关键是如何突破自己。
今天的家长总体来说对孩子都比较宠爱,而这些受宠爱甚至溺爱的孩子未来如何去克服困难,这是最难的一点。
教育最重要的是教会学习方法
2010年我去做手机,很多人都不看好我,这是一个很绝望的过程。但我觉得最重要的就是学习能力。当你具备学习能力的时候,当你真的把目标锁定在这里的时候,其实可以克服很多困难的。
我记得大学的一个老教授说,新生应该怎么上大学?他说上大学的目的很简单,只需要学会一件东西大学就可以毕业了,就是学习能力。读研究生最重要的是培养工作能力。
我认为孩子,或者教育最重要的不仅仅是教会他们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他们学习的方法,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当你有学习能力的时候,你就能克服任何陌生领域遇到的困难,你就有机会在陌生领域里面成功。这也是我父亲在我很小的时候,教给我的东西。
小时候,我特别喜欢玩拆装收音机、电视机,父亲就很鼓励我。这种爱好没有家长的支持你是做不到的,因为买那些东西都很贵,特别是在那个年代。但父亲当时花了钱给我买那些东西。小时候培养的对无线电的兴趣,使我在40岁再创业的时候选择了智能手机这一领域。我在小时候萌发的兴趣到了中年才有机会实践,我想这也是人生的一件乐事。
看了“励志教育文章”还看了:
1.
2.
3.
4.
5.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