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朱老师带领我们全班同学去游览新建好的风则江廊桥。下午两点多,我们便出发去了新建好的风则江廊桥。不一会儿,我们便到了风则江廊桥的桥脚下。最先映入眼帘的是“廊桥夜月”这四个红红的大字,接着,我们便从桥脚下走到了桥上,在这段路程之间,有一块石碑,石碑上写的是关于风则江廊桥的介绍,石碑的背面写的是“风则江廊桥”这五个大字。
到了桥上,我想:桥上和桥脚下的感觉果然大不一样。在桥脚下时,我们还觉得非常热,但是,一到了桥上看着环城河,吹着那凉爽的风,你说还能热吗?尽管没有风,只要看着那清澈的河水,蔚蓝的天空和周边的一些建筑物,心也跟着静下来,你说对吗?接着,我们向前走了一段路,看见有一个眺望楼。
因为,我们想站得更高,望得更远,所以我们便随着楼梯,走了上去。“在眺望楼上看,真的又是别有一番风味啊!”我自言自语道。是啊!你看,那天空更蓝了,水更清澈了,风更大了,自然,心情也更愉快了!因为时间的非常的紧,所以过了一会儿我们便离开了眺望楼,继续游览下去。
一路上,我们有看见了一做眺望楼,便知道了左右两边的通道上有两个朝四方的眺望楼。不久,我们边走完了这座风则江廊桥,在另一边的桥脚下,我们又发现了一块石碑,这块石碑上面写的也是关于风则江廊桥的介绍,石碑的背面写的也是是“风则江廊桥”这五个大字。我看了以后想这可能就是“前后呼应”的原则吧!然后,我们便又按照原来的路程回到了学校。回到学校以后,我想:这次游廊桥的时间虽然短,但是却给了我很的收获!
瓢泼的大雨,兰江开始咆哮,开始放肆地舔着大坝,舔着大街小巷,舔着人们的住所。
警报开始响起,住在江边的人们开始提心吊胆,生怕洪水会突然淹没自己的家。
这时,抗洪解放军也开始行动。他们到了一个又一个地方,冒着生命的危险,任凭风吹雨打,他们依然坚持不懈,不叫苦、不叫累,奋斗在抗洪第一线。他们扛沙包、堵漏洞,以严谨的纪律和钢铁般的意志筑起了一道道的围墙,同时也保护了大坝。我想这围墙大坝就像是生命桥,在人民群众的心中是永不塌毁的生命桥。
忙碌了一天,为人民群众抗洪、为兰溪这座城市抗洪的解放军累的直接躺在地上休息,我们善良贴心的兰溪阿姨们为他们送上姜汤和食物,还有毛巾和拖鞋。军民鱼水情,大家和乐融融。当然还有一部分在乡镇里面奋斗的解放军,他们的条件更加恶劣,到了晚上可以休息的时候,他们“以天为被,以地为床”,这忙忙碌碌的一天,让他们疲惫不堪,有的躺在地上呼呼大睡,有的则趴在抗洪工具上睡得也很香,还有的人坐着睡但看上去还是睡的很香,因为他们都太累了,也太伟大了!
在他们的“住所”,一边是人民百姓,一边是汹涌澎湃的洪水,他们不去占人民的任何东西,可谓是“真正的英雄是为人民做贡献,并不求回报。”他们做到了,他们是英雄。
王羲之曾经说过“每有患急,先人后己”,抗洪战士就是如此,他们宁愿牺牲自己的生命,也要保护人民百姓。面对着无情的洪水,他们毅然选择无私奉献,这种精神怎能不令我们感动?怎能不让我们觉得可贵?这种精神怎会不值得我们学习?
可爱又伟大的人民解放军,他们用强壮的体魄和坚强的意志为我们造起一座生命桥!
外婆家在河那边,我家在河这边。望着河那边的小院子,我虽害怕,但还是忍不住轻轻地走上那高高的独木桥。
我在桥上小心翼翼地挪动着脚步,不敢向下看,担心一往下看就会掉进河里。但我又很好奇,走着走着,就不禁低下头:只见河边的人只有指甲盖那么大。我胆战心寒,想退回去,可是,桥那边的小院里外婆那慈祥的笑容又诱惑着我。于是,我蹲下身来,觉得安全多了,才继续挪动着脚步。等到过了桥,再站起来的时候,才发现自己已吓得腿脚发软了。
听见响动,外婆从屋子里踱出来。一见到外婆,我禁不住“哇”的一声哭了。外婆一边笑眯眯地抚摸着我的头,一边轻声细语地对我说:“修了,修了,很快就有人修了。”我一听这话,这才破涕为笑,天真地仰起头说:“将来有一天,我会在这儿造座大桥。”
我们正闲谈间,突然听到一声惊呼:“救人啊,有人落水了!”
水性颇好的邻居大伯闻声,一溜小跑到了河边,“扑通”一声跳进河里,在水中摸着……
一分钟过去了,还没找到,岸上的人连大气儿也不敢多出。
时间似乎过得特别慢,半天,两分钟才过去。
“有没有找到?”“快呀!快呀……”岸上的人急急地问着,催促着。
“找到了!找到了!”终于,随着大伯的一声叫喊,大家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
“快送医院!”“快送医院!”随即有人背起那落水的小孩,向医院跑去。
“唉!”大家总算松了口气,继而又纷纷谈论这独木桥是到了该修的时候了。
这时,河里泛起了一朵朵美丽的小浪花。
这天夜里,我做了一个奇怪的梦,梦见就在白天落水的那条河上架起了一座大桥,而那桥的设计者就是我。
有这么一个地方:山清水秀、人人安居乐业。只是这个地方有一条河,说它宽也不过是几十米,可就是这条河把这个地方与外界给隔绝了。河上没有任何的桥,也没有什么办法能够不借助任何工具而越过桥。怎么办?村里最后想了个办法,让某个人摆渡。
可是,又有谁愿意呢?摆渡这种苦差事不仅要风雨无阻,还要饱受日晒雨淋之苦,况且得到的好处就仅仅是那点坐船费。没人愿意!!
村里有个老人,五十多了。很多年前就死了老伴,也没有儿女。一个人孤零零日子过得很清贫。老人的脾气很怪,没人会主动和他搭话也没有人知道他姓啥名啥!
没有人会想到就是这样一个人——他自告奋勇揽了这茬苦差事。
从此以后,村子里的人外出就方便了。只要在渡口等一下,老人就会慢悠悠的摇着船接来送去。只是没有一个人看见老人笑过,只是老人眼中有种说不出的感觉,冷冷的,没有丝毫的热情与温暖。或许他曾经历过一段灰暗的往事吧,人们总是这么猜想。
除了没有任何言语与笑意外,老人还有一个很古怪的毛病。如果你坐船忘带钱或者带得钱不够老人都会缠着你给,就算借都得借来。所以又有好多人说老人是个很小心眼的人,所以更加没人理会他了。老人也更加怪了,在所有人心里他只是一个谜,一个猜不透的迷。人们知道的只是每天撑着船颤悠悠、慢乎乎、怪里怪气的那么一个人。
老人就这样一天一天地撑下去,给人们带来方便。几年过去了,老人还是老人,一点都没有改变,还是那样的眼光,还是那么小心眼,为了一点点船费会盯住你不放。
忽然有一天,当人们又像往常一样去渡船,可是却怎么都找不着那个熟悉却又陌生的身影。人们很着急,不仅仅因为他们过不了河,更害怕老人就这么消失,从此没人再撑船了。
一连几天,老人都没有再出现过了。
当人们找到老人时,老人已经走了,而且是永远的走了。
悲伤的人们在老人的破屋里发现了一堆钱,很多,都是整的。在钱的边上还发现了一封信。老人念过书,所以会写字。从信中人们知道,原来老人曾经也幸福过,有个妻子,还有个儿子。可是后来,儿子不幸被河水淹死了,就死在老人摆渡的.那条河里。后来,他妻子也因儿子的死而伤心过度去世了。从此,老人就很少说话了,更别说笑了。
老人在信中提到了钱。这堆钱是老人一生的积蓄,当然包括摆渡得来的收入了。老人说他要把这笔钱全部捐出来,然后让村里人造桥,造一座最坚固的桥。那样就不会有人再白白送命了!
后来,村里人真用老人的钱造了桥。正像老人所期望的那样,桥很牢固。老人可以安息了。从此,不再需要摆渡了,人们都能很方便的过河。而每次过桥,人们都会想到老人,想到老人的故事。
人们给桥取了个名字,叫做“老人桥”。
我的家乡有座桥,家乡的人都叫它四角桥。你如果看到它,一定会感到惊奇。
我的家乡在江南农村,那里是一片平原,四周没有山地也没有丘,多的是大大小小的河。在我奶奶家的东面不远处有一条南北走向的桥,南面不远处有一条南北走向的河,就在这两条河的交叉河面造起了这座四角桥。
这座四角桥,实际上是由两座水泥双曲拱桥垂直交叉而成的一座川字形的桥。桥由钢筋混凝土构成。川字形的横竖相交显得粗壮了点,成正八边形,边长两米。在相互间隔的四条边,分别向东南。西北。西南和东北四个方向延伸出去。延伸部分的宽有两米,而长有二十米,这是桥的本身。八边形其余四条边上装有栏杆,栏杆上刻有简朴的图画。以中间的正八边行看延长部分就像从它们身上长出来的四只角,所以,家乡的人叫它四角桥。
为什么把桥造成这个样子呢?我为了弄清其中的奥秘,来到桥的中央。原来。在这一片被河流分割成四块的土地上,如果要从一个地方走到其他三个地方,不知要绕多少路:若是建造普通的桥,起码要造三座,才能把四个地方连通。如今,在这交叉点的河面上再座桥,大大节省了造桥财力,还节省了不知多少往来行人的时间和体力。
站在桥中央向四方眺望,都是不风尽头的水流,在那清清的河面上行驶着装粮载物的船只:顺着桥面四个通道的方向望去,却又满是平坦的农田和竹树掩映之中依稀可风的房舍村庄。
奶奶告诉我,四角桥是_年建造的,我回家乡的次数虽然不多,但是,远望中有四角桥的形象却常常浮现在我眼前。啊!四角桥,你多像一个身材魁梧的大力士,撑着你的两手和两脚,引起你的脊梁,默默无声地,让赶路的人从你身上走过,走向希望的田野,走向幸福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