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曲观后感1000字。
您提供的信息让高分作文网小编找到了以下有用的资料:“昆曲观后感”。通过观看影片,我们能够逾越自己的身心,陶冶情操的同时让我们产生自己的感悟。沉浸在故事情节中以后,可以将给自己的感悟结合自己的见解写出一篇观后感,每次写观后感我们都能发现自己对作品的理解程度有所提高。你有没有考虑过借鉴优质的作品名观后感呢?相信你有能力找到对自己有价值的信息!
昆曲观后感(篇1)
我不求人们都像我那般痴迷昆曲,只希望那些习惯了摇滚的血雨腥风或爵士的灵诞怪异的耳朵也能体会它的好。一位昆曲迷的心声
可是,生在江南的我却一向对这历史悠久、成就辉煌的昆曲兴趣不大。或许是因为接触得少,又或许因为年纪小。偶然的机会,学校里组织去看昆曲,那感觉无法细细描绘,只觉得清丽婉转,余音不绝。
听《牡丹亭》,杜丽娘见满园春色,欣喜地四处观赏,感受着自然的美。我虽听不太懂她的唱词,却也从那秀气的一招一式和那婉转的嗓音中尝出了江南女子特有的韵味,温文尔雅、典雅大方。静静地倾听,这舒徐婉转的曲调所散发出的素雅的清香,渐渐地笼罩着你,使你被这江南古韵的美所醉倒。
而《长生殿》中的《小宴》一折,没有了那一份淡雅,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娇艳的同样迷人的美。这其中也不失一份婉转和抒情。听过这一折,我忽然感到大人所说的字正腔圆、气定神闲是什么意思了。
昆曲,以它所拥有的江南独有的闲情逸致将我的内心轻轻触动。那种轻逸的感觉就像是欣赏了一幅粉墙黛瓦、炊烟缕缕的江南小巷水墨画一样,有一种悠悠的淡雅弥散开来。心中就像忽然飘过一朵云似的,感到纯洁无瑕、余音袅袅。这不禁使我有些明白那位昆曲迷的话了。在繁忙的学习之余,静静地欣赏一些古典文化戏曲,确实醉人。
你听,多美!给听惯了流行乐的耳朵一个机会,去体会昆曲之美。
昆曲观后感(篇2)
常有人说《牡丹亭》是中国版的《人鬼情未了》,其实我很讨厌这样的说法。《牡丹亭》作为昆剧之母,其艺术魅力绝不是一部惊悚加言情的欧美电影所能比拟的。昆曲之旖旎悠扬,牡丹亭之曲折梦幻,二者结合,在彼此基础上迸发出的美感染了自北宋至今无数的国人,就连汤显祖自己也感叹道临川四梦,得意在于牡丹处。
一部本质上仍未跳出才子佳人的作品竟有着这样巨大的影响,自有其不可及之处。
贫寒书生柳梦梅梦见一位佳人立于院中梅树下,说两人姻缘今世,梦醒之后久久难忘,思念不已。官宦人家的小姐杜丽娘知书达礼,偶然读到诗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不禁心神荡漾,愁肠满怀,步入后院感叹这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纵然是如花美眷,也付予这似水流年。
不觉于一棵梅树下梦见一位俊秀书生手执柳枝,二人钟情相许,幽会与亭中。回去后丽娘相思成疾,一病不起,临终前要求来到花园将自己的画像埋在梅树下,最后香消玉殒。三年后,柳梦梅进京赶考,借宿于此,机缘巧合地发现了太湖石下的画像,惊讶地发现原来丽娘就是他魂牵梦萦的佳人。
夜里,丽娘的灵魂在后院游荡,又遇见了梦梅。后来,柳梦梅开了墓,丽娘死了,复活了。两人私下结婚。不久后被丽娘的父亲发现,告柳梦梅盗墓之罪,幸好柳梦梅科举拔得头筹,在皇上的帮助下最终与丽娘白头偕老。
这是一个女人追求真爱的故事。她为爱而死,为爱而生,这是一个神话。这园外春色无边,这墙角繁花开遍,姹紫嫣红。我花容月貌,我锦衣玉食,却得不到爱情,这无边无际的乏味与空虚何日才是尽头。
既然求爱不得,如此终老,不如就此死去,至少还怀抱着对他的回忆。丽娘的勇敢与痴情即便是现在也是极为少见的。故有人这样说:
天下女子有情宁有如杜丽娘者乎?梦其人即病,至手画形容传于世而后死。死三年矣,复能溟漠中求得其所梦者而生。
如丽娘者,乃可谓之有情人耳。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
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
她的这种大胆看似少见其实在北宋这样一个如此封建的年代,无数被精神束缚的女子早已遥想过千万遍,汤显祖无疑借丽娘之身道出了她们难以言明的渴望,那就是自由,那就是真爱。这温柔的歌声,这缠绵的丝竹,一寸一寸走进我的心湖。女为悦己者容,其实是女为己悦者容,因为你所以有了美丽的理由,我的每一次微笑都是为了你能长一点的停留。
若生不能与君相伴,那么死又有何惧。人精神上的共鸣虽然抽象可却有着不可忽视的力量,如同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那样,我心有所愿,便愈发有着冲脱周围的欲望。然而求之不得,只好寄梦想于他人,在戏曲里需求精神寄托。
兼之昆曲本就有其活色生香之长,更是将牡丹亭这段死生缠绵的爱情故事唱了个荡气回肠,引天下女子为之向往。
痴情勇敢的丽娘终于有了一个圆满的结局。然而,仍然有那么多的女性渴望追求自己的梦想,热爱自己美丽的脸庞。她是个奇迹。她为爱而死,为爱而活。她在黑暗中像一盏高高的孔明灯,寄托了自己的梦想,终于成就了《牡丹亭》这样一首名曲。
昆曲观后感(篇3)
上午的会议课上,老师神秘地告诉我们,今天上午我们要去看两三节课的演出。
我们全班都很兴奋。很多人甚至不擅长上课,一直在看钟。
下课后,我们拿着铅笔袋和笔记本,在老师的指导下,排着长队走向会议室。
只有几百米就像几千米,怎么走不到尽头。
最后到了大会议室,那里充满了神圣的地方。
橘子门的边上有两盆绿色的花,边上有两块牌子,上面印着四个唱着歌的孩子和粉红墨水宝宝的大色字。
会议室**被彩色的灯光打照得五光十色,席间已经有几个班落座了,我们也在老师的指引,按着队伍坐下了,待到所有班级到齐后,表演开始了。
这一刻,只见屏幕上白光一闪,一幅正在唱戏的**就出来了,上面还有昆曲回故乡五个红色的大字。
但演出并没有立即开始。我们第一次看到一张粉红色和墨水的婴儿拖车。我看到幻灯片,明白他们要玩什么。是昆曲!我没想到。
的确是昆曲,随着后主持人介绍了昆曲中生·旦·净·未·丑是怎么一回事后开始了表演。
第一个出场的是武生,他把一面令旗和一根权杖舞得八面生风,身上的袍子随风飘荡,嘴里不停地唱着什么,随着**的节奏越来越快,他把手上的权扙舞得越来越快,渐渐地只剩下一片黄色的光圈。
第二个节目是娄阿鼠和一位先生的对话,表演过后还有一个互动环节。
我们班的周品毅同学有幸被选上了,全班同学都以为他会去当那个偷偷摸摸的娄阿鼠,没想到他却当上了堂堂正正的算命先生。
这一幕不仅让我们吃惊,老师也不停地笑。
第三个节目是鲁智深的十八罗汉。他已经独出了12分钟,做了他的十八罗汉。
第四个节目是昆曲中最著名的《牡丹亭》,终于出来两个女的了!有人感叹到。
《牡丹亭》里的歌词和**真的和宋词一样美!最后一个节目是舞剑。一个穿黑衣服的武生舞着两把大刀,让它们闪闪发光。从下面我们可以看到它们。
看完昆曲,我才明白上台一分钟,**十年是什么意思。从这次演出,我知道昆曲有600多年的历史了。
我也渐渐地,爱上了昆曲。
昆曲观后感(篇4)
姓名:黄炜学号:***院部:商学院
年级:2014级班级:2014级物流管理四班
2001年5月18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次授予世界不同地区的19个文化社区和文化表现形式以"人类口述与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中国昆曲(kunqu opera of china)赫然在列。
每个民族的艺术都有自己的特点和独特性。希腊人有悲剧,意大利人有歌剧,俄罗斯人有芭蕾舞,英国人有莎士比亚的戏剧。这些雅乐往往是他们民族的骄傲与自信的源泉。我们中国人的雅乐又是什么呢?
中国的昆曲当然也不例外。
《昆曲六百年》。这部纪录片使许多中国人认识到昆曲这一民族艺术。昆曲又在人们的生活中被广泛提及。昆曲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里的一颗璀璨的明珠,他在那个时代曾经引领着一个时代文化的潮流昆曲六百年》总共有八集,单集片长为三十八分钟,分别是:
1)前世今生
2)迤逦之声起江南
3)不朽传奇(上)
4)不朽传奇(下)
5)璀璨折子戏
6)百戏之母
7)一脉相承
8)昆曲归来
中国昆曲自出现以来至今已经走过了六百年的历史了,起源于中国苏州的昆山,首先在一个叫七里山唐街的地方传唱,那里的人对于这门艺术十分的热爱。
昆曲的出现,代表着商业文化的繁荣、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艺术的追求和享受的不断发展。昆曲的发展是当时中国社会下层艺术与上层精英艺术的接触。虎丘民间音乐节的出现,创造了一个人人都有空巷的局面,可以与古希腊的大元剧院相提并论。
昆曲发端于江南,传遍了大江南北,在中国的戏曲史上写下了赫赫光辉的一页。
昆曲讲究一种优雅,温和,安逸,从容。曲调纯真,妥帖,缠绵悠远。昆曲素材广泛,结合南北曲,在“曲圣”张良辅的柔和之下,发展的更加完善,逐步走向全国。
昆曲曲调“功深熔琢,气元烟火”,使唐诗宋词又重回人间。
昆曲代表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三五知己,几杯茶,几首音乐,悠闲自在的生活。在我们现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里,我们不妨欣赏昆曲,听昆曲,让自己慢下来,空虚自己,过上舒适的生活,这有利于我们生活质量的提高。
昆曲首先描写了一种爱的氛围,这是人性的表现,也是当时文人抒发情感的一种方式。它体现了爱的美。
面对19世纪至20世纪的文化鸿沟,中国文化不断西化。陈丹青先生提出文化自觉,希望我们能够认清自己的文化,弘扬民族艺术。楼宇烈先生还认为,只有文化自觉才能使昆曲的复兴取得辉煌的成果。
作为中国文化的代表,昆曲象征着一个时代的特征。同时,他也代表着中国人民的一种生活方式。优雅、舒适、放松、冷静、人性化的特点在当今社会是非常必要的。我们不妨让昆曲回归我们身边。在这个时代,我们的昆曲工作者让昆曲环绕着我们。600年前,昆山人顾坚改进和完善了这首歌的南方旋律,画出了昆曲传说的第一笔。
四百年前,汤显祖完成不朽的传奇《牡丹亭》,昆曲由此进入鼎盛时期。 三百年前,两部传奇巨作《长生殿》和《桃花扇》先后唱响大江南北,昆曲在康乾盛世奠定了无可动摇的国剧地位。两百年前,在一代又一代昆曲艺术家的努力下,昆曲越来越完美,为方兴未艾的地方戏曲提供了最宝贵的经验和借鉴。中国现代戏曲蓬勃发展的大幕已经缓缓拉开。
80多年前,40多名青少年走进苏州昆曲学院大门。在昆曲最脆弱的时候,他们用一生来保护昆曲的芬芳。 五十年前,周传瑛等传字辈艺人演出新编《十五贯》,造就了新中国文艺史上“一出戏救活一个剧种”的佳话。
今天,古老的昆曲焕发了青春,迎接着下一个百年。在这个狭隘而广阔的舞台上,六百年昆曲演绎着属于全人类的永恒经典。台下,是一个民族的唱和。
昆曲观后感(篇5)
看到这次论文题目我颇为郁闷,作为一个地地道道的中国人,我从未看过中国传统戏曲,说来很是惭愧。我只好向周围朋友求救,希望他们推荐给我一些好剧。收获真是不小,如:《穆桂英挂帅》、《窦娥冤》、《霸王别姬》《西厢记》、《牡丹亭》等,我本来想看《西厢记》的,但后来我选了《牡丹亭》,因朋友跟我说这是昆曲青春版《牡丹亭》。我虽然没看过中国传统戏曲,但还是知道一些凤毛麟角的,不至于孤弱寡闻。《牡丹亭》我是知道的,但青春版就没听说过了,这让我有了很大兴趣,所以就决定看它了。
在看之前我决定先做一些功课,怕看不明白,听不懂。
昆曲,原名“昆山腔”或简称“昆腔”,清代以来称为“昆曲”,现今已被称为“昆剧”。昆曲发源地苏州,它作为我国传统的戏曲,已经有600年的历史,兴盛于明清时期,后来逐渐衰败,特别是到了近现代,出现了传承危机。可喜的是,2001年,昆曲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牡丹亭》是明代剧作家汤显祖的代表作之一,共55出,描写杜丽娘和柳梦梅的爱情故事。与其《紫钗记》、《南柯记》和《邯郸记》并称为“临川四梦”。汤显祖本人也十分得意此作品,曾说:“一生四梦,得意处惟在牡丹。”明朝人沈德符称“汤义仍《牡丹亭梦》一出,家传户诵,几令《西厢》减价。”此剧创作于1598年,全名《牡丹亭还魂记》,即《还魂记》,也称《还魂梦》或《牡丹亭梦》。
“青春版”《牡丹亭》由著名作家白先勇主持制作,两岸三地艺术家携手打造的。全剧充满朝气,非常赏心悦目,融合现代剧场和古典精神,把五十五折的原本,撮其精华删减成二十九折,分上中下三本,从第一出“标目”演到最后一出“圆驾”,基本保持了剧情的完整。
《牡丹亭》是一部爱情剧。少女杜丽娘长期深居闺阁中,接受封建教伦理道德的熏陶,但仍免不了思春之情,梦中与书生柳梦梅幽会,后因情而死,死后与柳梦梅结婚,并最终还魂复生,与柳在人间结成夫妇。
戏是在网上看的,虽然不是去现场看的,效果还是很好。整部看下来就只能用一个字形容感受了-----“美”!
故事美!我国明代就有如此浪漫爱情故事,可见当时的文明程度。汉民族的含蓄和年轻人追求爱情的勇敢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放到现在都堪称典范!当我们现代人还在讨论清朝留下的封建礼教的时候,从元代的年轻人张生和莺莺到明代青年柳梦梅和杜丽娘已经实践着现代年轻人的生活了!
唱词、唱腔、台词美!我不知道青春版牡丹亭和原来有什么不同,但汤显祖曲词,与昆曲唱腔的婉转、柔美珠联璧合、相得益彰,配合现代感台词仿佛柳梦梅和杜丽娘的故事就在我们身边,痴情的柳梦梅对丽娘的呼唤,好像喊出的是我们曾经的呼唤!
舞台、服装美!整个舞台布景、灯光非常简洁,十分古典,背后的水墨山水、淡雅的牡丹,写意传情、含蓄悠远。服装设计全是古色古香、水墨淡雅的风格,服装随着剧情时而靓丽夺目,时而淡雅飘逸,还是一个字“美”。
舞蹈美!印象中传统戏剧除了武生的打戏之外,舞蹈动作应该相对较少,青春版的《牡丹亭》似乎融合了现代舞蹈、京剧动作为一体。同时,演员的舞蹈动作与舞美、灯光、服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有机地配合剧情的发展,让整个舞台变大了,戏剧更美了。
二十一世纪观众的审美观,毕竟迥异于明清时代,这次制作青春版《牡丹亭》,一方面保持昆曲抽象写意,但也适当利用现代剧场的种种概念,来衬托这项古典剧种,使其既适应现代观众的视觉要求,同时亦遵从昆曲的古典精神。
很明显的,以前的《牡丹亭》唱都是有经典唱段的部分,重在抒情,而青春版的把很多以前的版本里没有出现的情节都排上去了。你要欣赏文辞和唱功,自然是看老版好,特别是张继青的。至于青春版,这些个文辞也都在,只不过演员是年轻版的,论唱功和身段自然比不过老一辈的,但已经很不错了,而且演员的扮相和道具都很华美,可能更符合年轻人的审美。
《牡丹亭》除了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外,其艺术成就也是非常卓越的。一是把浪漫主义手法引入传奇创作。首先,贯穿整个作品的是杜丽娘对理想的强烈追求。其次,艺术构思具有离奇跌宕的幻想色彩,使情节离奇,曲折多变。再次,从“情”的理想高度来观察生活和表现人物。二是在人物塑造方面注重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发掘人物内心幽微细密的情感,使之形神毕露,从而赋予人物形象以鲜明的性格特征和深刻的文化内涵。三是语言浓丽华艳,意境深远。全剧采用抒情诗,倾泻人物的情感。另一方面,具有奇巧、尖新、陡峭、纤细的语言风格。这些特点向来深受肯定。一些唱词直至今日,仍然脍炙人口。表现出很高的艺术水准。
《牡丹亭》的主题在于一个“情”字,以“情至”、“情真”、“情深”的理念来发展:第一本启蒙于“梦中情”,第二本转折为“人鬼情”,第三本归结到“人间情”。《牡丹亭》可以说是一部有史诗格局的“寻情记”,上承《西厢》,下启《红楼》,是中国浪漫文学传统中一座巍巍高峰。
从内容来说,《牡丹亭》表现的还是古老的“爱欲与文明的冲突”这一主题,不过,在《牡丹亭》里,“文明”具有特殊的内涵,那就是明代官方所极力宣扬的理学、礼教。杜丽娘对爱情的向往是天生的,尽管她被长期看管,但仍然免不了强烈的.思春之情,并最终获得了爱情。
《牡丹亭》的爱情描述,具有过去一些爱情剧所无法比拟的思想高度和时代特色。明确地把这种叛逆爱情当作思想解放、个性解放的一个突破口来表现,不再是停留在反对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这一狭隘含义之内。剧中的青年男女为了爱情,出生入死,除了浓厚浪漫主义色彩之外,更重要的是赋予了爱情能战胜一切,超越生死的巨大力量。通过杜丽娘和柳梦梅生死不渝的爱情,歌颂了男女青年在追求自由幸福的爱情生活上所作的不屈不挠的斗争,表达了挣脱封建牢笼、粉碎宋明理学枷锁,追求个性解放、向往理想生活的朦胧愿望。
其实在文学作品里头,死而复生,生而复死,神神鬼鬼是不足为奇的,且放开心胸去关照。汤显祖说得好,“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真情到了,爱得死去活来,那是再平常不过的事了。看过《牡丹亭》之后开始对元代戏曲产生了兴趣,尤其是优美的唱词。
昆曲观后感(篇6)
在家里,我最喜欢看古装的电视剧,剧中人物的服饰、装扮、道具深深地吸引了我。今天,我终于有幸亲眼目睹真人扮相,亲自领略了戏曲表演,真让我打开眼界。
我从来没有看过昆曲,不知道戏台是什么样子的。一到那里,古色古香的戏台就映入了我的眼帘。戏台的背景是一幅华丽的牡丹图,听说,听昆山人唱昆曲,无异于吃水磨粉做的宁波汤团,一进嘴就滑到肚里,一个字,糯。今天,我就感受到了这种糯糯的感觉:
第一幕是《牡丹亭》的游圆,演的是小姐杜丽娘在丫鬟春香的陪同下,来到自家的后花园,看到盛开的牡丹。随即甩动那长长的水袖,姿态动人。这使我不由想起了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她的举止是那么端庄秀雅。丫鬟春香的服饰虽然没有小姐的那么华丽,但也素雅清丽。昆曲不但舞蹈美,而且唱词雅。杜丽娘与春香一唱一和,唱出了杜丽娘心中的无限喜悦。
另一幕是《长生殿》的小宴,自从杨贵妃与唐明皇在长生殿中结为夫妻后,唐明皇就终日与杨贵妃游宴玩乐。一日在长生殿中小宴,杨贵妃不胜酒力,脸颊上泛起红晕,头上的金簪闪闪发光,一缕青丝垂在胸前,长裙飘逸,显得格外妩媚动人。这时,两位主人公你唱我应,丫鬟们的唱词轻轻呼应,表达了人物的绵绵情谊。
这些糯糯的唱腔只有在昆曲中才能感受得到,就象一杯香醇的美酒,让人回味无穷。
昆曲观后感(篇7)
它的唱词、唱腔、台词美:演员、乐师皆按明代服饰装扮;舞美设计充分尊重皇家粮仓建筑原貌;现场演剧采用明式家具陈设;角儿完全靠嗓子和身段,乐师完全现场演奏,杜绝麦克风和扬声器;开放式扮戏房一览中国戏曲勾脸绝活;曲词,与昆曲唱腔的婉转、柔美珠联璧合、相得益彰,配合现代感台词仿佛柳梦梅和杜丽娘的故事就在我们身边,痴情的柳梦梅对丽娘的呼唤,好像喊出的是我们曾经的呼唤! 满园春色,丽娘作为一个大家闺秀所具有的内敛、含蓄、腼腆的特性没有遗漏的展示在了我们眼前,而她作为一名养在深闺的少女所拥有的伤春的神态更是迷乱了我们的双眼。
它的舞台、服装美:整个舞台的布景、灯光都很简单,很古典。服装设计全是古色古香、水墨淡雅的风格,服装随着剧情时而靓丽夺目,时而淡雅飘逸,还是一个字“美”!
其主题之美:剧中男女青年为爱而生死攸关,除了浓烈的浪漫色彩外,更重要的是它赋予了爱情战胜一切、超越生死的巨大力量。所谓理想的爱情一定是两个人的爱情。所谓爱情理想,也一定是两个人的共同理想。
《牡丹亭》就是在演绎一部可歌可泣、入死出生的旷世之恋。杜丽娘告诉我们,爱不仅仅是一个令人满意的丈夫。她之所以爱柳梦梅,是因为两个人对人性有着共同的追求。
皇家粮仓有着600年的历史,昆曲之作也传诵了600年,我7月20号观看的是第599场演出,在明晚也将迎出它的第600场演出,这真是别有一番滋味,真心的预祝明晚演出更加美满!
昆曲观后感(篇8)
舞台、服装美——整个舞台布景、灯光非常简洁,十分古典,背后的水墨山水、淡雅的牡丹,写意传情、含蓄悠远。服装设计全是古色古香、水墨淡雅的风格,服装随着剧情时而靓丽夺目,时而淡雅飘逸,还是一个字“美”!
主题美:剧中的男女青年为爱而生死攸关。除了浓烈的浪漫色彩,更重要的是,它们赋予了爱情战胜一切、超越生死的巨大力量。女主角杜丽娘不同于比她早几百年的刘兰芝和崔莺莺,也不同于比她晚100多年的林黛玉。她并不像崔莺莺那样,不满包办婚姻,要求郎才女貌的结合;不像林黛玉那样,要求男女双方思想、道德、感情一致的婚姻;也不像刘兰芝那样以死而殉情。
她对爱情的理解很简单,就是要求女人获得自己的力量,也就是对男人的需要,换句话说,女人天生就有爱的力量。杜丽娘告诉我们,爱不仅仅是一个令人满意的丈夫。她之所以爱柳梦梅,是因为两个人对人性有着共同的追求。
《牡丹亭》所写的爱情,远远超出了爱情的范围,洋溢着追求个人幸福、呼唤个性解放、反对封建制度的浪漫主义理想。
《牡丹亭》中瑰丽的爱情传奇,以典雅唯美的昆曲来演绎,真是相得益彰,剧情曲折,架构恢宏。
昆曲观后感(篇9)
昆曲可谓是我们苏州的一大特色。而该曲发源于14、15世纪苏州昆山的曲唱艺术体系,揉合了唱念做表、舞蹈及武术的表演艺术。昆曲以鼓、板控制演唱节奏,以曲笛、三弦等为主要伴奏乐器,主要以中州官话为唱说语言。
很高兴,学校最近组织了同学们去欣赏昆曲。且不说小学里曾不止一次地去细细品味,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其中所蕴含的深层意义便逐渐自然而然地浮现在眼前。的确,能够观看昆曲现场演出,心里着实兴奋好奇。随着悠扬的笛声,一个个袅娜的身影娉婷而至,仿佛从画中走来,歌喉婉转,舞姿曼妙,一颦一笑,楚楚动人,多场戏下来我就宛如做了一个华丽的梦,当然,可能也是因为“外行看热闹”的缘故吧。接下来,就来说一说我这个外行人看过热闹之后的一些想法吧。
仍令我记忆犹新便是《牡丹亭》。因为之前了解过,所以便更认真地聆听着。那委婉的唱词,婀娜的身段,无一不让人沉醉在昆曲的韵味之中。“转过这芍药栏前,紧靠着湖山石边,和你把领扣儿松,衣带宽,袖梢儿揾着牙儿沾也。则待你忍耐温存一晌眠。是那处曾相见?相看俨然,早难道好处相逢无一言。”单是看词,便生动、委婉地展现出一幅幅美景。更暗藏着柳梦眉对杜丽娘的深深爱慕。细细去品味这个角色,慢慢的,我被里面的人物所深深吸引。
接下来的便是打戏——三岔口,虽然没有念白和唱词,只有震耳欲聋的锣声鼓声,但是也仍然可以吸引大家的眼球。戏中,丑角和武生用精彩的动作、灵动的眼神向大家展示了昆曲各个方面的艺术。博得了满堂彩的好评!
由此得知,昆曲的韵味并非一般人就能感受到,而是需要用心去聆听,去品味。《牡丹亭》那刻苦铭心的爱情,以及《三岔口》那矫健的身姿,不是用一句句富有作者心血的唱词,就是用演员们深厚的演技所一一表现出来的。所以,让我们共同用心去感悟昆曲的奥妙所在吧!
昆曲观后感(篇10)
细细一想,将昆曲比作牡丹并不妥当。只是一来《牡丹亭》是昆曲中数一数二的经典剧目,二来自己十分偏爱,便取其中二字用以取代了。
昆曲没有牡丹的雍容华贵,惊世骇俗,她雅致,恬淡,即便是像《长生殿》这样的宫廷大戏,也会不知不觉早早流露出苍凉末世之感。她没有木棉的赤瓣玲珑,比水仙少几分萧然清冷,较丁香多几分端庄素雅,又不及玉兰冰肌柔弱。在我看来,它更像一株空谷幽兰,在了无人迹的峡谷中,茕然一身散发幽香,不孤寂,不沮丧,不高傲,不张扬。只静静的等待着相隔数百年的知音,踏着晨露而来,欣喜地因她的.美流下热泪。
很多同龄人不理解我对昆曲的喜爱。他们常带着同样诧异的表情,说出同样的理由:“那是老年人才看的东西。”更有人说:“那是早该淘汰掉的。”听到这句话我的心凉透了。无法想象若昆曲在将来的一天彻底为我们抛弃,中国还有哪些文化值得我们如此义无反顾的坚守,传承下去;中国人向外国人介绍戏曲之母时头脑会否一片空白。毫无疑问的是,后者这种情况在大部分青少年甚至中年人身上早已出现了。
昆曲,这门曾经风靡全国如同今日流行乐且整个社会为其显现出集体痴迷的古老艺术,在今日的中国,竟一度出现“台上演员比台下观众多”的现象,其原因显而易见,又令人匪夷所思。
改革开放后,中国大量吸收西方文化。在音乐领域,从七八十年代的迪斯科,霹雳舞到今天的摇滚,重金属如LinkinPark,AvrilLavigne,无一例外的冲击着青少年的耳膜,再把他们迷得晕头转向的同时,中国的这门传统艺术也在逐渐失去自己的定位。所幸,老艺术家们力挽狂澜终于使得昆曲得以保留,在各地亦成立了昆剧院,培养新一代人才。然而,昆曲仍一直处于一种少人问津的尴尬境地,似空守闺房的思妇,形销骨立,恹恹然清冷。
昆曲观后感(篇11)
昆曲可谓是我们苏州的一大特色。而该曲发源于14、15世纪苏州昆山的曲唱艺术体系,揉合了唱念做表、舞蹈及武术的表演艺术。昆曲以鼓、板控制演唱节奏,以曲笛、三弦等为主要伴奏乐器,主要以中州官话为唱说语言
我很高兴学校最近组织学生们欣赏昆曲。且不说小学有过不止一次的回味,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其中蕴含的深意将逐渐自然浮现在我们面前。的确,能够**昆曲现场演出,心里着实兴奋好奇。
随着悠扬的笛声,一个个袅娜的身影娉婷而至,仿佛从画中走来,歌喉婉转,舞姿曼妙,一颦一笑,楚楚动人,多场戏下来我就宛如做了一个华丽的梦,当然,可能也是因为“外行看热闹”的缘故吧。接下来,就来说一说我这个外行人看过热闹之后的一些想法吧
仍令我记忆犹新便是《牡丹亭》。因为之前了解过,所以便更认真地聆听着。那委婉的歌词,优美的身姿,无不让人沉醉于昆曲的魅力之中。
“转过这芍药栏前,紧靠着湖山石边,和你把领扣儿松,衣带宽,袖梢儿揾着牙儿沾也。则待你忍耐温存一晌眠。是那处曾相见?
相看俨然,早难道好处相逢无一言。”单是看词,便生动、委婉地展现出一幅幅美景。更暗藏着柳梦眉对杜丽娘的深深爱慕。
仔细品味这个角色。慢慢地,我被里面的人物深深地吸引了
接下来的便是打戏——三岔口,虽然没有念白和唱词,只有震耳欲聋的锣声鼓声,但是也仍然可以吸引大家的眼球。在剧中,小丑和武生用精彩的动作和灵动的眼神展现了昆曲的方方面面。博得了满堂彩的好评
由此得知,昆曲的韵味并非一般人就能感受到,而是需要用心去聆听,去品味。《牡丹亭》那刻苦铭心的爱情,以及《三岔口》那矫健的身姿,不是用一句句富有作者心血的唱词,就是用演员们深厚的演技所一一表现出来的。所以让我们一起去了解昆曲的奥秘吧!
2019年09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