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蜡烛》评课稿1
在章老师的引导下,学生花费了二十几分钟的时间来探讨蜡烛会在什么情况下熄灭,问题非常具有发散性。只是提供了器具,让学生自由的思考、讨论、实验、得出结论。由此学生探究出了很多的思路,得出了很多的答案,以至于,此堂课是(也正于章老师所说)一个起点。是点燃学生热情,点燃学生探究精神的一根导火线。章老师说下节课,下节课的下节课可以就这堂课进行引申,“打破砂锅问到底”!
于此,这就不是教科学了,学科学了。
这是在做学问,是在培养学生精神和科学素养。
结合我们课堂实际,以及在科培班教授提出的,并自身视野,教材只是一个文本,只是一个载体,只是一种“行政约束”下的教育教学规定。目的`毋庸置疑,与章老师和科学精神毫无疑问是同方性的。可是,可是,在政府教育主管部门下,按章老师的做法是不可行的,不切实际的。当然也可行,在获得杰出的成就后,向主管教育部门申请,费九牛二虎之力。
当然,单老师提供的是一种视野,提供的的一种借鉴,一种方向。只要我们抱着这样一种思路,思想、视野,并坚持这样去做,那可以想见,我们的学生是多么的“幸福”。但如果我们只是将这样一种精神或理念只是局限于科学教学那无异于身在宝山只手回。
《蜡烛》评课稿2
《半截蜡烛》是五年级的孩子第一次接触剧本,所以很有必要了解、感受、强化这个新知识。X老师正是从戏剧视角定位教材,并且特别注意激趣,以多种形式为落实新知识的主要途径。相信孩子们不仅在这堂课,还会在以后都喜欢上剧本。
了解(找、说、补)——
X老师先充分把握住文章的学习提示,让学生自学提示,继而他们找到并说出何为剧本。同时教师补充说明:本文以对话为主叫话剧,它是剧本的一种形式。X老师再让孩子们与文本教师的对话中,辅以他的补充,使他们知道什么是舞台提示、台词、剧情、潜台词。
感受(读、演)——
X老师通过搭设台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孩子们在读演结合中进一步走入剧本,从以下几句别有深意的话中可窥见一斑:1、要演好这个片段,要先做到什么?2、如果把这句话演好,就是活生生的伯诺德夫人了。“导演”们就这句话发表一下高见。3、注意到了提示语,不仅把语气说好了,还能演得活灵活现呢。苏大师有言: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这个过程中,正让我看到了孩子们充分演绎了以上三种角色的内涵。
强化(写)——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还说过:学习的智慧出在指尖上。张老师在课堂上的两次小练笔的.确饱含着师者的匠心独运。
一写:伯诺德夫人()杰克,杰奎琳,有些事情以后给你们慢慢解释……此处的提示语补充,让孩子们深刻感知了剧本中提示语的作用;
二写:读写剧本[屋外的风渐渐小了,三个德国军官走远了,芥奎琳端着熄灭了的蜡烛从楼梯上下来。]()老师在巡视的过程中不断提示:嗯,小括号马上出来了……这样便让孩子们注意以剧本的特点练笔。
围绕新知识展开的学习时刻以研读文本的语言为本,它是一堂真正意义上的语文课。
此外,X老师让我特别欣赏的大将之风是:他总是自然而然地以自己的语言去创设情境,渲染气氛,让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与文本的对话。
拙笔至此,我也说一点拙见吧:人物形象已经饱满,但主题能否提升?对这“半截蜡烛”是否该有所思考?
《蜡烛》评课稿3
本学期有幸听了虞老师执教的《半截蜡烛》,收获不少。教学设计的精妙令我叹为观止。
精妙设计之一:通过检查预习,理清课文主要脉络。虞老师在上课时先默写词语:悲愤欲绝、绝密情报、绝妙主意、聪明绝顶四个词语,选择其中一个词语说一句话。四个词语四句话概括了课文内容。使学生一下子从整体上把握了课文的主要内容。
精妙设计之二:重点段抓重点词,理解课文内容。虞老师直入重点,抓住“绝密”和“绝妙”二个词,让学生自己读文体会,从哪些地方看出“绝密”和“绝妙”?一下子就把第二自然段拎了出来。
精妙设计之三:在品读课文第二部分“保护情报”时“聚”与“散”进行巧妙结合,也是先从整体入手,用“母子三人各采用了什么样的斗争方式”这一问题,用写话的形式让学生先从总体上把握第二部分的`内容,帮助学生学会了概括,训练了学生的思维。然后,分开去研读母亲、儿子、女儿的相关段落,感受最终的胜利是一家三口共同努力取得的成果。最后以“你觉得这一家三口怎么样”这个问题来收拢文本,回归整体,使学生感悟中心。教师抓住故事主人公是个“家庭妇女”以及两个幼小的孩子,使学生明白战争期间这样的人都投入到了战斗中,可见白色恐怖的严重性。
精妙设计之四:跳出教材,拓展思维。课文结束,教师以“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们有什么想说的吗?”这个问题带领学生跳出教材,回顾二次大战带给人们的巨大伤害,引导学生珍惜现在的和平生活,维护现在的和平世界,把对课本的学习牵引向了更为广阔的现实世界,大大地拓展了学生的思维。
《蜡烛》评课稿4
《蜡烛》这篇文章属于八年级上册的第一单元战争单元的一篇文章,是一篇通讯。属于外国文学,是苏联作家西蒙诺夫的一篇文章。本单元后三篇文章均属外国文学,这三篇反映战争的外国文学与中国反应战争的文章最大的区别是它的悲剧性很强。战争的惨烈,人民的痛苦,和平的愿望等都通过文字反应出来了,所以这些文章笼罩着浓浓的悲剧气氛,非常感人。而中国的战争篇文章,两篇是新闻,一篇小说,因为都产生于新中国诞生前夕,所以虽是战争篇,但反应的思想则是乐观、豪迈、对胜利必将到来的自信。那么如何让学生体会到《蜡烛》这篇文章的感人的气氛,悲剧的气氛及它的文学性,就是本次教学的主要任务。新闻最大的特点是真实性,而且语言比较平实。但通讯除了具有真实性,更主要的是它的文学性。张建杰老师如何让学生体会到这一点呢?
张老师用对比的方式一下子就让学生发现了通讯与新闻的区别。张老师把此文改成一篇新闻呈现出来,然后让学生与课文比较区别。学生通过对比一下子就发现了通讯的文学性,它比新闻多出了好多细节描写,尤其是动作描写在本课尤为突出。张老师顺势让学生找出这些细节描写,并品味这其中的形象、情感等。这样本文的重难点就突破了。真是大道至简!这就是本课教学最大的亮点。
那么,课堂的缺憾呢?环节过于繁琐,导致好多环节只能蜻蜓点水,一晃而过。比如光是问题本课就设计了十多个,其实一节课大问题只需三五个即可。而且课堂最好是板块式的,这样便于灵活机动的完成教学任务。因为如果是线性的课堂,只有前面的问题解决了,后面的问题才能呈现出来,这样就显得有些死板了。
此外在随堂听课的`过程中,记下了如下一些小的环节,并随时做了评析。现记录下来做个讨论:
可堂一开始导入之后,板书题目《蜡烛》及作者西蒙诺夫,紧接着出示本课学习目标“了解通讯文体,通过对比揣摩语言把握主旨”,然后返回来介绍作者信息。那么此处介绍作者是否走了弯路?能不能在板书完作者之后紧接着介绍作者,然后再呈现学习目标呢?当然,目标是要课始呈现的,但也要根据课堂情况灵活掌握。同样,介绍完作者后,教者又介绍本文是一篇通讯,这一点其实在一板书完题目之后顺势介绍,可以少走弯路,而且学生在你板书的时候注意力正集中在课题上,肯定对这个课正充满着许多疑问,当然其中可能就有这是一篇怎样的课文?所以合理安排课堂的步骤也是创建高效课堂的要素之一。
介绍完作者、文体的知识后,教者第四步出示本课重点词语,此处,教师对重点词语是自己解释的,那么这样脱离语境的解释词语是否有简单灌输的嫌疑,对于词语的理解,还是随文理解效果更好吧。第五步速读课文,整体感知。学生概括故事的经过等。那么,老师问;老妇人身体状况如何?不等学生作答,或是学生声音低听不清楚,老师便说了一些词,不太好,年迈,艰难。此处学生还未作文本分析,怎么能答得出老妇人的状况?宜让学生亲近文本,划出描写老妇身体状况的句子,再说感受,一目了然。
接着教者在大屏幕上呈现本课的六要素,及记叙的六要素。那么这些内容是不是非得呈现出来呢?学生前面已经感知了的内容有没有必要再次以幻灯的形式呈现加以强调,给人的感觉理性的东西过多了,语文的味道淡化了。第六步教者问为什么本文写的这么感人?其实前面我们还未体会到感人,但既然教者提出了,学生只能作答。但此处教者做的很好,就是打出了把本文改成的新闻,然后做对比。本来这个问题提的时候就有些突兀,不过当提出来之后,教者用对比的方式处理,却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学生发现了文学性。然后顺势找细节。这几步走的很好。但这儿又出现了一个问题,幻灯片上呈现的要求是“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说说文中哪些描写让你感动,为什么?”但是并未让学生朗读,而是直接作答。朗读,作为文学性作品的重要的教学手段,策略,在本节课这个急需朗读的环节上,就这样成了空谈。这其实是好多课的共性问题。20xx的课标再次强调了朗读的重要性,朗读,不仅是手段,也是目标。课标中写道:“提高学生朗读能力。”这个能力怎么提高,在一节一节的语文课上,听不到朗朗的书声,何时才能提高?何时才能让学生爱上朗读?
第七步教者用幻灯呈现行动描写的典型语句,然后分析其作用,呈现肖像描写的典型语句,比如黑色大围巾的描写,然后分析作用,呈现环境描写的语句,然后分析作用。这些步骤同样显得死板繁琐。为什么要分开呈现?学生七嘴八舌说一气不就得了,教师加以点评,何等的互动,有何等的节省时间。而且,最要命的是教师在这里有些急了,于是这些作用全部自己代劳分析,学生只能洗耳恭听了。完全变成了填鸭式的课堂。语文的实践性全部由教师体现了。第八步,教者接连呈现了四五个意义不大而又细碎的一些问题,让学生作答。效果可想而知,课堂比较沉闷。没有踏踏实实的亲近文本,就是出再多的题来检测,也只能属于浪费时间了。比如:“老妇人在方场上目标很明确,为什么炮弹离她却始终很远?”这个问题其实很好,但到底为什么,教者也不置可否,于是听者也昏昏然没有明确。“文中为什么多次交代蜡烛来历?”“老妇人为什么要在红军战士分头点燃蜡烛并彻夜守护?”“你认为烛光有什么意义?”等都单独呈现出来,课堂的时间一分一秒的流逝,然而问题却有点没完没了的感觉,这些问题非得回答吗?这一节课,到下课始终纠结在思想的探究上,始终未曾涉及语言的斟酌品味,有意义吗?阅读课该教什么,“内容人人看得见,而形式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个秘密。”这是歌德的一句。“语文就是教给学生语言运用的能力,”20xx的课标明确到语文的言语功能,“教什么永远比怎么教更重要”我们不能再荒了自家的田,去种别人的地了。
《蜡烛》评课稿5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王雅洁老师精心设计的《半截蜡烛》的第一课时教学。课堂中,教者以人为本,以读为主,重在引导,使整个课堂充满活力,给听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一、以读为主,贯穿始终。
《课标》指出: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王老师在教学中注重让学生参与阅读实践,引导他们从读中质疑,读中释疑,既为学生创造了阅读实践的环境和空间,又很好地发展了学生的智力,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训练了思维的敏捷性、深刻性。如:上课伊始,教者出示“半截蜡烛”的图片,引导学生质疑。学生的阅读欲望一下子提高了,教师用一些鼓励的话引导学生自己读书。在读对、读顺、读好的基础上,让学生身临其境的读,使其感受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与敌作斗争时的机智、勇敢,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读出个人感受,读后有所想,有所为,把自己的感悟、理解逐步变成良好的阅读行为,为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作好准备,整个课堂书声朗朗,议论纷纷,情意浓浓。
二、以人为本,尊重学生。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课堂是学生学习的场所,学生应畅所欲言,自主互动。在文本、教师、学生相互对话中,让学生充分地说出他们的所思、所想、所悟、所疑、所惑。问题让他们去提,答案让他们去辩,结论让他们去得。王老师在教学中,处处体现了她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尊重。让学生自由读文,告诉学生想怎么读就怎么读,还学生自主权。让学生自己管理自己,让学生自由选择感兴趣的学习内容,自由选择学习伙伴。如教学中,学生在初步感知课文的基础上,教者让学生从文中选择一个自己最感兴趣的人物学习,还可以离开座位和你最信任的小伙伴讨论交流。学生情绪很高,讨论得很激烈,让学生在互动中学会合作学习。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课堂中让学生自由表达,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允许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学完课文后,让学生写一句自己认为最精彩的话,学生各抒己见。在整个课堂教学中,教者努力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自主学习。
三、转变角色,重在引导。
教师是学生的学习伙伴,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教师的导,主要体现在激发兴趣,使学生爱学;营造氛围,使学生投入地学,给足时间,使每个学生扎扎实实地学;适当开展合作学习,使学生在探究中互相启发,互动地学,并根据学情,加以引导、点拔。在《半截蜡烛》的教学中,王老师充分尊重学生,用充分赏识、激励的话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点燃学生的智慧火花,让学生享受到学习乐趣,获得成功喜悦。如“你太了聪明了!”、“你真了不起!”、“你把心沉到课文中读,一边读,一边写写画画,真会读书!”……这一句句发自内心的话语去赞美学生,表扬学生,象春雨一般滋润学生的心田,激发了学生学习热情。
一节好课的设计,要求教者既要钻研教材,又要吃透学生,以新《课标》为导向,让课堂充满活力,体现人文情怀,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王老师在这一节课上,精心准备了好长时间,反复推敲、思考、试上,今天终于较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但在有些环节上,设计还可以更优化。如在指导学生读“杰克”这一段内容时,教者可以引导学生抓住人物动作、神态、心理等有关词句多读,体会杰克从容、机智,把语言文字训练落到实处。在学生汇报交流学习心得时,可按学生汇报内容先贴出人物画像,这样学生的兴趣容易集中到这一段内容中。
《蜡烛》评课稿6
X老师的这节课上得很成功,整节课堂贯穿了“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的科学课改理念,为使这一理念落到实处,教师创设了问题的情景,提供了简约的有结构性的材料(蜡烛、集气瓶、火柴等),引领学生在探究中体验,在体验中探究,在众多的体验中感悟到科学探究的乐趣与意义。无论是指导思想、课的设计都充分体现了新的理念,体现了科学学科的本质——科学课不是教知识,而是教孩子科学研究的方法。科学地想问题,指导科学地做,有计划地做,能动地搜集资料。面对所看到的现象进行假设、验证、整理、交流。教师重组教材,力求让学生经历探究学习的全过程。
一、创设情境,以实验调动学生积极性。
在导入环节,X老师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入手,交流自己对蜡烛的变化,又从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开门见山以实验为突破口引入本课,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体现了科学知识的学习是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实验活动主动建构的。
二、引导学生运用正确的、科学的方法进行科学探究。
在科学教学中,我们不仅仅要让学生进行科学探究,还要教会学生如何运用正确的、科学的方法进行科学探究。这堂课中,X教师参与到了整个学生探究过程中,引导学生去发现、去探究,帮助他们解决碰到的困难,体现了科学教学中,教师的指导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就如实验二中,有部分学生在实验中出现了一些不科学的实验方法,X老师就在第一时间做出了及时的、正确的方法指导,使科学更具严密性。
三、重视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与评价。
这堂课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以分工合作的形式进行探究活动,体现了新课程提倡的的合作学习的方法。在交流讨论的过程中,X老师能及时参与评价,及时进行自我反思,以便学生学会更加细致、准确的进行观察。学生通过这样的实验,不仅仅形成了正确的科学概念,而且最重要的是掌握了认识事物的方法,经历了研究问题的全过程,培养了学生的认识能力、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
建议:下课铃声响后,就做总结,不需要为了没有解决的拓展问题在那拖延时间,可以把悬念留给课后,让学生去探究。
小组合作活动中的小组分工应该更加明确,如发言代表等,而不是没多少人举手,如小组整理员,实验完后对于器材的整理。
《蜡烛》评课稿7
语文课要以人为本,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语文素养以及合作探究精神,为体现这些新的理念,实现即定目标,同时也为体现新课程标准中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三个维度的统一,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时我采取引导法,以课文题目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质疑,然后组织学生进行以多种形式的自主读书、合作探究为主的互动活动,最后激情朗读,并结合生活实际进行情感延伸,从而体现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语文课的开放性和语文课与社会、与人生相结合的特点。
一、激发情感,以读促悟,升华情感。
在教学过程中,严洁老师始终以朗读为主线,在读中感悟、在读中激发学生的感情。在朗读中体会危机的严重性,感悟学生在危机中表现、内心世界,进而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为伯诺德夫人一家的安危而担心,感受危机的一波三折,更要引导学生激发起一种强烈爱国热情。
让学生说一说这是一支怎样的半截蜡烛,然后引说课文第三小节中的`一句话,“伯诺德夫人知道,万一蜡烛燃烧到金属管处——(就会自动熄灭),秘密——(就会暴露),情报站——(就会遭到破坏),同时也意味着——(他们一家三口生命的结束)”让学生通过朗读明确保住这半截蜡烛的重要性。
二、精读重点段落,授之以渔
在教学课文重点段落时,重点围绕课文中心内容“在危急关头,伯诺德夫人一家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这个问题来展开教学。古人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会学生如何进行学习是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之一。因此我选择重点教学了伯诺德夫人是如何和德军进行周旋的。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抓住人物在危机中的动作、语言、神情,揣摩人物内心的复杂心理。我引导学生通过抓住“急忙、轻轻”这一组带有矛盾性的动作,来走进人物的内心,体会伯诺德夫人当时紧张、焦急、担心而又非常镇定、不露声色的精神品质。而在教学杰克和杰奎琳的部分时,则是让学生在学习第三小节的基础上,学会如何进行学习,用学到的方法开展自主学习、自主感悟。抓住文章中的关键语句,启发想象。在教学中,反复出现“伯诺德夫人知道,万一蜡烛燃烧到金属管处——(就会自动熄灭),秘密——(就会暴露),情报站——(就会遭到破坏),同时也意味着——(他们一家三口生命的结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进而领略伯诺德夫人一家在面对危机时沉着、冷静、机智、勇敢的品质,更要让学生明白他们的爱国之情。
《蜡烛》评课稿8
今天上午,我们一起聆听了胡老师的《半截蜡烛》的一课教学。课堂上,教者以人为本,以读为主,重在引导,整个课堂让学生充满活学的氛围,给听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一、以读为主,贯穿始终。
《课标》指出: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胡老师在教学中注重让学生参与阅读实践,引导他们从,读中释疑,既为学生创造了阅读实践的环境和空间,又很好地发展了学生的智力,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训练了思维的敏捷性、深刻性。如:上课伊始,教者出示“这半截蜡烛有什么特殊之处呢?”的问题,引导学生解疑。再者出现“这半截蜡烛存在那些隐患?”等问题,学生的阅读欲望一下子提高了,教师让学生自己读书。在读对、读顺、读好的基础上,让学生身临其境的读,使其感受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与敌作斗争时的机智、勇敢,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读出个人感受,读后有所想,有所为,把自己的感悟、理解逐步变成良好的阅读行为,为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作好准备,整个课堂书声朗朗,,情意浓浓。
二、以人为本,尊重学生。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课堂是学生学习的场所,学生应畅所欲言,。在文本、教师、学生相互对话中,让学生充分地说出他们的所思、所想、所悟、所疑、所惑。问题让他们去辩,结论让他们去得。胡老师在教学中,处处体现了她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尊重。让学生自由读文,如教学中,学生在初步感知课文的基础上,教者让学生从文中选择一个自己最感兴趣的'人物学习,。学生情绪很高,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课堂中让学生自由表达,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允许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学完课文后,让学生说一个自己认为最精彩的词,学生各抒己见。在整个课堂教学中,教者努力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自主学习。
三、转变角色,重在引导。
教师是学生的学习伙伴,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教师的导,主要体现在激发兴趣,使学生爱学;营造氛围,使学生投入地学,给足时间,使每个学
生扎扎实实地学;适当开展自主合作学习,使学生在探究中互相启发,互动地学,并根据学情,加以引导、点拔。在《半截蜡烛》的教学中,胡老师充分尊重学生,用充分赏识、激励的话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点燃学生的智慧火花,让学生享受到学习乐趣,获得成功喜悦,激发了学生学习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