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是什么
美是什么
阅读部分说明:本方案阅读部分的一组文章分三个层次来训练。第一层次要求学生用一段话来表达自己对文章的整体解读。第二层次要求学生用精练的语言将文章的主要内容和.写作意图概括出来。第三层次作精当的阅读理解训练。
一
读懂下面各篇文章,写一段话将自己的解读结论表述出来,再与同学交流自己的解读文字,看看自己的解读是否正确,是否完整,是否深刻。
(如果解读有问题,一定要仔细修改,这是提高自己阅读能力的好机会。)
(本部分训练的主要目的是建立“读懂”文章的概念,即怎样才算读懂一篇文章,请用心体会。)
说说打扮
曹媛
早在人们茹毛饮血、钻木取货之时,就已懂得了在身上纹上一些美丽的图腾,将五光十色的贝壳穿起来挂在胸前作装饰。可见爱美之心不仅是人人有之,还是自古有之呢!
时下人们更懂得什么是美了。大街上,小巷里色彩纷呈。蝙蝠衫、T恤衫、喇叭裤、牛仔裤、公主裙、超短裙,日新月异,天天翻新,领导时代新潮流。打扮不仅是年轻人的专利,连老年人也开始爱打扮了。
生活需要美,人们的打扮正是追求美的体现,人们的打扮也正创造了美。然而,打扮不当,装饰欠妥,会使美者变丑,丑者更丑,适得其反。古时便有了“东施效颦”、“邯郸学步”之说。
怎样追求美呢?怎样打扮才合适呢?这倒是一个复杂而敏感的问题。
打扮必须合乎身份和职业。周总理一向十分注重自己的仪表,他的衣服总是很合身,很整洁,显示出了一个大国总理的雍容风度。
不同的年龄打扮也要有不同。年轻人要展示青春活力,中年人要显得成熟、含蓄,老年人则要庄重。倘若近过花甲的老奶奶穿上超短裙,岂不叫人啼笑皆非。
打扮还要注重场合。应聘时,不能穿“牛仔”、“休闲”;上课时不能穿宴会时的“晚礼服”......
人的美,不只在外表,更在灵魂。只有通过打扮显示出知识、修养、气质,才叫真正的“打扮”。
打扮不仅是人们追求美的表现,也是性格的镜子:慵懒的人衣着肮脏,随便的人不修边幅,庄重的人偏爱中山装......
更为有趣的是,穿着打扮还表明了一个人的思想政治态度。赵武灵王实行改革,改穿胡服,学习骑射,实质不是要改变人的思想吗?
打扮,不仅表现一个人的审美观,更是一个民族乃至整个社会的精神风貌,传递着时代前进的足音。
1、解读结论:
发现美,感受美,肯定美
什么是美?美是一种抽象的概念,也是一种具体的感受。有人讲,和谐就是美,和谐造就美。
这种和谐,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天人一体,物我两忘,这是一种美。这种和谐,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高山流水,渔歌互答,也是一种美。这种和谐,是人的外表与心灵的和谐:心口相对,表里如一,把酒临风,宠辱皆忘,更是一种美。人需要生活在一个美好的环境里。无论是杜牧描绘的"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的繁华都市,还是陶渊明笔下的"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世外桃源,美好的自然环境,从来都是人们所向往的。
人需要生活在一个友爱的社会里。在交通通讯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孟子向往的"彼此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似的"小国寡民"生活,早已是不可思议的事情。因特网已经把偌大的世界变成了一个小小的地球村,从未谋面的网友,一个不经意的网上邀请,就可以把一个女大学生,从千里之外的春城武汉召唤到白雪皑皑的沈阳。这既在意料之外,也在情理之中--人们需要友谊,渴望沟通。
人更需要生活在一个真诚的世界里。以真实的自我坦荡面向社会,同时换取社会的真情回报。
我们的周围就有美:在我们北大附中的校园里,春天,迎春花、桃花、玉兰花竞相开放,色彩斑斓;夏天,白杨树用它那宽大的树叶挡住炎热的阳光;秋天,金黄的银杏树叶为我们铺设一条金色的大道;冬天,青翠的雪松上挂满了晶莹的雪花……
在我们北大附中的校园里,每天清晨,当同学们从四面八方涌进校园的时候,那整齐而又整洁的学生装,顿时给美丽的校园增添了无限的生机与活力。谁说校服抹杀个性?在五光十色的人流中,最引人注目的还是穿着整齐的学生,他们朝气蓬勃而又清纯亮丽……
在我们北大附中的校园里,有一位美丽的女孩,她就是我们班的莫萧燕。尽管她还在做着痛苦的化疗,忍受着常人难以忍受的病痛的煎熬,但她总是诚挚地感谢身边每个人对她的一点一滴地帮助,她的脸上永远洋溢着灿烂的微笑……
这就是我们美丽的北大附中,这就是我们永远为它感到骄傲和自豪的北大附中。
我们在自己的生活中,发现美,感受美,肯定美。我们同样要在自己的生活中创造美,享受美,弘扬美!
亲爱的同学们,请您扪心自问:
当你走在校园林荫道上的时候,当你用完早餐、午餐的时候,当你在教学楼里进进出出的时候,你可曾注意过环境卫生?
当你与同学们、亲友们、家长们相处的时候,你是否做到坦诚待人、友善待人?
当你自己单独相处、单独做事的时候,你是否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如果说,校园是社会中最纯洁、最美丽的风景线,我们就是这道风景线中最美的风景。无论是发现美、感受美、肯定美,还是创造美、享受美、弘扬美,所需并不多,只要我们拥有一双美丽的眼睛和一颗美好的心灵。让我们努力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的和谐一致,共同创造美好的今天和明天吧!
2、解读结论:
气质美小议
佚名
在日常生活中,一些打扮相当入时的人,往往使人感到并不美,甚至还使感到别扭;而另一些人打扮得并不入时,却让人感到很美。这是为什么呢?气质美!这正是前者所缺而后者特有的东西。
气质,是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在人的行为和活动中的表现,是指人的相当稳定的个性特点。因此,气质常常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一个人的内心世界。一个有着内在美的人,一定在其气质上有所外露,表现为气质美。诸如,为人宽厚、心地善良的人,多有着诚恳、淳朴的气质;自强不息、不畏艰难的人,多有着刚毅、坚定的气质;勤于思考、勇于创新的人,多有着深沉、进取的气质;心直口快、助人为乐的人,多有着纯真、热情的气质;谦虚谨慎、持重大度的人,多有着深情、幽默的气质……较完善的人,则表现着一种综合的气质,即种迥然不同的气质恰当地集一身,更有一种超俗的魅力和鲜明的时代精神。
气质最能反映人的心灵,同时也最能显示人的文明程度。有人把气质解释为风格、气度、风度。风格,是某一事物方要的思想特点和艺术特色;气度,是人的气魄和表现出来的度量;风度,指美好的举止姿态,如果一个人具备了这些优美的气质,那将是美不胜收了。
在美学理论中,不论哪一种流派,都强调美的魅力,人对美的感觉。在日常生活中,迅速唤起人们美感的往往是相貌美、形体美、装饰美、举止美,而能长久保持人们美感的则往往是综合表现人的外在美与内在美的气质美。人们总是喜欢追求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内在美与外在美的和谐,而气质美又恰恰完全可以承当两者的综合效应。试看,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举止美、仪表美、文静美、含蓄美、幽默美、刚健美、,不都是气质美的种种表现吗!
契诃夫讲过一句名言:“人的一切都应该是美丽的:面貌、衣裳、心灵、思想。”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活动中,让我们注重自己的气质美吧!
3、 解读结论:
气势与古拙
李泽厚
人对世界的征服和琳琅满目的对象,表现在具体形象、图景和意境上,则是力量、运动和速度,它们构成汉代艺术的气势与古拙的基本美学风貌。
你看那弯弓射鸟的画像砖,你看那长袖善舞的陶俑,你看那奔驰的马,你看那说书的人,你看那刺秦王的图景,你看那车马战斗的情节,你看那卜千秋墓壁画中的人神动物的行进行列,……这里统统没有细节,没有修饰,没有个性表达,也没有主观抒情。相反,突出的是高度夸张的形体姿态,是手舞足蹈的大动作,是异常单纯简洁的整体形象。这是一种粗线条粗轮廓的图景形象,然而,整个汉代艺术生命也就在这里。就在这不事细节修饰的夸张姿态和大型动作中,就在这种粗轮廓的整体形象的飞扬流动中,表现出力量、运动以及由之而形成的“气势”的美。在汉代艺术中,运动、力量、“气势”就是它的本质。这种“气势”甚至经常表现为速度感。而所谓速度感,不正是以动荡而流逝的瞬间状态集中表现着运动加力量吗?你看那著名的“马踏飞燕”,不就是速度吗?激烈紧张的各种战斗,戏剧性的场面、故事,都是在一种快速运动和力量中得以展现出磅礴的“气势”。所以,在这里,动物具有更多的野性。它们狂奔乱跑,活泼跳跃,远不是那么安静驯良。当然,汉代艺术也有许许多多静止状态的形象,但特点在于,即使在静态里,也仍然使人可以感受到运动、力量的速度感。在这里,人物不是以其精神、心灵、个性或内在状态,而是以其事迹、行动、亦即其对世界的直接的外在关系(不管是历史情节或现实活动),来表现他的存在价值的。这不也是一种运动吗?正因为如此,行为、事迹、动态和戏剧性的情节才成为这里的主要题材和形象图景。一往无前不可阻挡的气势、运动和力量,构成了汉代艺术的美学风格。它与六朝以后的安详凝炼的静态姿式和内在精神,是何等鲜明的对照。
也正因为是靠行动、动作、情节而不是靠细微的精神面容、声音笑貌来表现对世界的征服,于是粗轮廓的写实,缺乏也不需要任何细部的忠实描绘,便构成汉代艺术的“古拙”外貌。汉代艺术形象看来是那样笨拙古老,姿态不符常情,长短不合比例,直线、棱角、方针又是那样突出、缺乏柔和……,但这一切都不但没有减弱反而增强了上述运动、力量、气势的美,“古拙”反而构成这种气势美的不可分割的必要因素。就是说,如果没有这种种“拙笨”,也就很难展示出那种种外在动作姿态的运动、力量、气势感了。过分弯的腰,过分长的袖,过分显示的动作姿态……,“笨拙”得不合现实比例,却非常合乎展示出运动、力量的夸张需要。包括直线直角也是如此,它们一点也不柔和,却恰恰
【美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