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小学语文教学研究的热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怎样统一,如何提高阅读教学的实效。就提高阅读教学的实效性,有专家提出要抓住三个关键环节:一是准确、深入地解读文本,二是进行精心的教学设计,三是灵活机动地实施教学。教学中,为了提高阅读教学的实效,让学生工具性与人文性兼得,我在“准确、深入地解读文本,进行精心的教学设计”时,采用了教案学案两案合一的备课策略;在“灵活机动地实施教学”时,采用了“先学后教,强化运用”的课堂教学策略。通过一年来的实践、探索,教学效果特别明显:学生学习成绩优异,语文学习习惯好,自主学习语文的能力强,真正达到了“教是为了用不着教”的理想境界。
一、准确解读文本,两案合一
1.准确、深入地解读文本。
教师文本解读的程序是什么?对于这个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以为应当是先“走远”,后“走近”。
(1)“走远”。社会生活是“文本1”,作者据此创造出作品是“文本2”,被选入教材提供给教师、学生解读,形成教师及学生头脑里的“文本3”。教师解读文本,首先从近处的作者作品“文本2”进入,借助语言文字及相关背景资料走向作者描给的社会生活“文本1”,与“文本1”中的人、事、景、物共同经历、共同欣赏、共同陶醉,同喜同怒同哀同乐,感受文本的意境美、情趣美、形象美、人格美、语言美……然后,从“文本1”中走出来,思索解读“文本2”的思想内涵、语言特色、表达特点,欣赏文章精巧、精美之处。从而形成教师脑海里的“文本3”。
(2)“走近”。这是文本解读的第二程序,这里的所谓“走近”有二层含义。第一,从学生的视角“走近”学生,思考可以学什么、不学什么,学习中的困惑是什么,哪些可能是学生学习的疑点、难点、兴奋点;第二,从教师教学的角度再次解读文本,最大限度地“走近”学生,从学生学习的角度确定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策略。
2.建立教案学案框架。
传统教学设计具有较完整的理论方法体系和很强的可操作性之特点,其过程有许多优点,但弊端也显而易见:以教案为中心,以教为主,以被动接受为主,不利于培养学生语文自学能力。为了改变这一教学观念,我们倡导在教学中,以学案为中心,教案服务于学案。在学案提纲中预设正确、恰当、符合学生实际的学习目标、学习方法,设计好学生应掌握的知识点、重点、难点组成的学案自学提纲;根据教材、学案的特点,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案中充分预设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及各种教学手段,设计精细、精彩的教学流程。如我在准确、深入地解读文本《慈母情深》后,设计了如下的教案、学案: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用联系上下文及词素分析法理解词语“失魂落魄、震耳欲聋、龟裂”。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句、段。
3.指导学生抓住母亲外貌、动作、语言的重点句段,体会母亲和儿子之间的深情;学会抓住人物外貌、动作、语言、心理刻画人物特点。
教学重点
抓住母亲外貌、动作、语言、心理的重点句、段,体会母亲和儿子之间的深情。
教学难点
学习抓住人物外貌、动作、语言、心理刻画人物特点。
学案
教案
学习提纲
1.自学生字、新词,用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及词素分析法理解下列词语:失魂落魄、震耳欲聋、龟裂。
2.读通读顺课文。
3.跳读课文,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把课文分成三段,写段意。
第一段:
第二段:
第三段:
一、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理清作者思路
1.理解词语注意交给方法,揭示规律。
2.抓住段与段之间地的联系分段,理清写作思路。
(1)(1—4)我想买《青年近卫军》。
(2)(5—33)妈妈给钱让我买书。
(3)(34-35)我终于有了第一本长篇小说。
4.默读课文第二段,勾画母亲外貌、动作、语言的重点句段,想一想,文中的母亲是一个( )的母亲。
5.默读课文第二段,勾画我行动、心理活动的重点句段,思考、批注,我对母亲有 ( )的深情。
二、细读探究,体会母亲对“我”的深情
1.母亲的爱
①外貌描写──瘦弱的母亲
②行动描写──贫苦、辛劳的母亲
③语言描写──通情达理的母亲
(勤劳善良、通情达理、深爱儿子)
2.我的爱(反衬母爱的深沉)
①行动描写
②心理描写
(感动、心疼、崇敬、感激、热爱)
三、自主评价学习收获,总结学法
练习提纲
1.抄写、背诵母亲外貌、语言、动作的精美句、段。
2.运用本文“抓住人物外貌、动作、语言、心理的重点句、段体会思想感情”的阅读方法,进行阅读练习---《伞的故事》
3.以《母亲的爱》为题,仿照课文的写法,写写母亲关心你的一件事。
4.课外阅读《爱的教育》。
四、转换迁移,训练运用
1. 转换积累课内精美语言(1题)。
2. 读写迁移,训练技能,形成能力(2.
3题)。
3.拓展阅读(课内之法用于课外的大量阅读),内化爱的博大(4题)。
二、以学为主,先学后教
1.依据学案,自读自悟。这一过程可以“出示学案自学提纲—→学生依纲自读自悟批注”两个层次进行。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学案自学提纲,抓住课文重点词、句、段,全面深入地自读自悟课文内涵。这是动态的“自读自悟”,教师既要给足时间让学生自读、勾画、批注,精读深思;又要关注每个学生的个体学习差异,深入学生中个别辅导,及时发现学生学习中的难点、疑点,及时“唤醒”、“激励”他们,点拨、引导他们,使他们对教学重点、难点、疑点达到点、面、纵、横全方位的探究。
2.导读导悟或精讲三点(重点、难点、疑点),总结读法、写法。根据学生自学情况及时确定针对性策略,及时组织一条合理、开放的教学主线,师生合作探究教学重点、难点、疑点及读写方法、读写规律。
(1)教师要充分发散学生思维,从多角度、多层次、多方位导读导悟教学重点、难点、疑点,领悟课文思想、情感、价值观及语言规律。在导悟不出的情况下,还须科学地精讲重点、难点、疑点,让学生在科学地精讲中领悟课文思想、情感、价值观及语言规律。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言语能力、自学能力,发展学生智力之目的。如在导读导悟母亲的特点(教学重点),学生对母亲的认识不全面、不深入时,我引导学生联系全文母亲外貌、动作、语言、心理的重点句、段整体精读深思,从整体形象及学生自读感悟的结果一步步抽象出了母亲的特点:勤劳善良、通情达理、深爱儿子。又如在探究难点---抓人物动作、心理体会“我”对母亲的爱(反衬母爱的深沉),学生体会不到位时,我抓住“我”的行为、心理的重点句子“我鼻子一酸,攥着钱跑了出去……”中的“酸、攥、跑”,联系母亲为“我”所做的一切、母亲的特点,精讲了句子含义----“我”对母亲复杂的感情:
a. “酸”是感动、心疼----母亲瘦弱、贫苦、辛劳
b. “酸”是感激----母亲通情达理,给钱买书
c. “酸”是崇敬、热爱-----勤劳善良、通情达理、深爱儿子
(2)在教学中,教师还要注意引导学生总结读法(理解词、句、段、篇的方法,精读、略读的方法,朗读、默读的方法 ……)写法(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方法……),以利在今后的学习、写作中转换迁移,学会运用。如在《慈母情深》一文中要教给学生“抓住人物外貌、动作、语言、心理体会人物思想、感情;抓住人物外貌、动作、语言、心理刻化人物特点”的读写方法。
三、“两腿”并行,强化运用
当今的阅读教学讲究举一反三,它强调精读的重要性,重视方法和能力的迁移运用,凭借教材,练就阅读与写作的熟练技能。但大量的研究、实践表明,语言的学习,还需要“举三反一”,需要把从课文内学到的读写知识、读写方法用于大量的课文外的阅读、写作,需要“举多”而“胜少”,“举十”才“反三”,在“巨大数量”言语“例子”的反复撞击、反复刺激下,才点点滴滴“说出”,成年累月数量无限加大后,才“奔涌而出”。因此,今天的阅读教学需要“举一反三”和“举三反一”两条腿走路(如用《慈母情深》一文“抓住人物外貌、动作、语言、心理的重点句、段体会思想感情”的阅读方法进行《伞的故事》的阅读练习是举一反三;阅读课外读物《爱的教育》是“举三反一”),以“举一反三”为基础,通过“举三反一”求突破和提升,实现“举一反三”和“举三反一”的优化整合。其具体的实践操作可以“课内一篇带课外多篇,读多篇写一篇”、“课内外双轨运行,大量读写”、“读写结合”等优秀实验成果指导学生用来读用来写,让语言和精神在多次“用来读用来写”中不断生成、不断发展,为学生终身学习、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语言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