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实践是大学生课外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大学生自我能力培养的一个重要方式,通过社会实践,大学生可以讲课堂上所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结合起来,能够更好地提升自己。因此在寒假利用充足的时间进行实践活动,认识社会、了解社会,以便提高自我能力的重要的机会。当下,中央努力构建和谐社会,各民族、各地区共同发展。然而,我们大学生对于少数民的认识和了解却不多。为了增加对少数民族的认识,进一步促进社会发展,民族和谐,组织此次社会实践,我们到少数民族地区参观,了解当地相关文化艺术传统,游览当地历史文物,加深对各民族的认同感。
一、实践内容
社会实践安排在1月25日至2日,地点位于湖南省怀化市会同县及其周边市镇,通过走访当地居民住所,参观历史文物,查阅相关资料,对侗族民俗民风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同时,发现当地的一些问题,并给予关注。出发前,我们寻找一些有关侗族的资料:侗族,主要分布在贵州省、湖南省及广西壮族自治区交汇处。侗族的名称,最早以“仡伶”,见于宋代文献。明、清两代曾出现“峒蛮”、“峒苗”、“峒人”、“洞家”等他称。新中国成立后统称侗族。民间多称“侗家”。侗族使用侗语,属壮侗语系,分南、北部两个方言。原无文字,沿用汉文,1958年设立了拉丁字母形式的侗文方案。现在大部分通用汉文。主要从事农业,兼营林木。林业以产杉木著称。以生产鱼粳稻为主,选育栽培有本民族独特优质的水稻品系“香禾糯”;善用稻田养鱼,创造和传承了以“稻鱼鸭共生”为特点的侗乡有机农业文化遗产。有自己的民间戏曲——侗戏。鼓楼、风雨桥、风雨亭是侗族的主要标志。侗族的箫与笛是中国传统的乐器之一。侗族还以建筑艺术见长。每个寨子都有造型别致的木楼。这种不用一钉一铆的木结构建筑吸收了中国古代亭台、楼阁建筑的部分精髓。侗族的村落依山傍水,聚族而居,大寨三、四百户,小寨三、五十户,极少单家独户。而我们所去的侗族村落是大寨,并且其中85%以上都是“杨”姓。
25日下午3点左右,我们乘车近1个小时的山路才进入这个会同县的侗族村落,名曰:高椅鼓楼。村落在大山之中,四周山水环绕,仅有三条山路通往其中,可以看出村落对外交流并不频繁。村中大道是水泥路,但坑坑洼洼的,满是稀泥。找到一个停车处,停车步行,去到一位70多岁的杨姓爷爷家中。途中看到四周,都是两三层木质房屋,但木头都已范黑,可见这些房子定时有一段时间了。
到了杨爷爷家中,方才把这种木制房屋看的完全。听爷爷介绍侗族多居于“干栏”楼房,一般一幢三间两层楼,左右连“偏厦”,也有三层楼的,楼下安置石碓,堆放柴草、杂物、饲养禽畜。楼上住人,前半部为廊,为一家休息或手工劳动之所;走廊里边正间为堂屋,设神龛,左右侧为火塘,上面有烘烤禾谷的吊炕,这是取暖、煮饭的地方。卧室设于两侧偏厦或第三层楼上,顶楼存积粮食、糯禾多挂在上面,有的在寨边建立禾晾,便于防火。饭还没做好,爷爷又带我们去其他家看看。往后走,我们看到许多用石砖建起的楼房,爷爷说,向着种木制房屋,很容易起火,而且一但起火,很容易把周边的房屋也点燃,一直蔓延开来。为了避免火势难以控制,清朝时期,部分人家开始在木房外围再修了层石墙,因此实际里面还是木房。我认为,当地应加大防火救火的应急措施,光靠石墙是远远不够的。而一旦发生火灾,局面还是难以估量,毕竟包括房屋在内绝大多数都是木制的,还有大片森林,没有一些保障性救火措施,很难有效控制火势的蔓延。同时,还应该将强防火教育,减小火灾发生的几率。
村落中每家每户间隔都不大,仅有一条可两人并排通过的石板路。在杨爷爷的带领下,我们一路进过很多人家,院门家门都未关闭,我们偶尔还会进去看看,爷爷熟人还会和我们亲切地打招呼。回想现代都市中,高楼林立,小区别墅,或许住上几年,也不一定认识对面的邻居是谁,更别说如此这般夜不闭户,路不拾遗了。在快节奏的都市生活中,我们真的应该暂缓脚步,留意身边的风景,拾起那些曾经的,我们所遗忘的人间真情,互相关爱,相互信任,而不是被眼前充斥的金钱、名利所惑,所追逐。
天晚了,我们回到爷爷家中,饭菜已经做好。奶奶说,这些都是自家种的菜,至于肉,也是熟人家买的,吃的放心。俗话说“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反观那些商贩,一己之利,至社会责任于不顾。现在许多人为了赚钱,各种不负责任的,违法的添加剂层出不穷。人们吃得不放心,却又无可奈何。倒是在农村,自家种菜,不为盈利,只图吃得放心,吃得健康。他们不追求多么高雅的生活环境,多奢侈的物质消费,安于平静而安宁的生活,生活朴实,民风淳朴,俨然一处隔离尘世的世外桃源。
隔日,爷爷又带我们参观了后山,“麻婆婆”陵墓,了解到村中许多杨姓的还是杨家将的后代,虽年代久远,族谱却未曾间断。从村寨中出来,一段路程后,远远的就能看到前方有数座形态大小各异的风雨桥。之前有了解到:风雨桥因桥上建有长廊式,可遮蔽风雨的桥屋而得名。侗寨的风雨挢,俗称花挢。凡侗族人聚居地区,有河必有挢,挢梁全都建筑在村前寨后的交通要道上。大部分为木挢,长廊两旁设栏杆长凳,可供行人躲避风雨,观赏休憩。顺山路一直深入,找到了那座年代久远的鼓楼,名为“马田鼓楼”。鼓楼很大气,楼九层檐,下八层四角,最上面一层为八角,每层檐角都有心态各异的动物。据了解鼓楼的造型都十分别致,它的底部多为四方形,楼顶是多角形状,楼的层数均为单数,如9、11、13、15、17,楼顶悬有象征吉样的宝葫芦。鼓楼全为杉木穿枋或接榫而成,不用一颗铁钉。在过去,鼓楼的功用是昌鼓在楼顶,以便寨老击鼓报警和击鼓议事。在现在鼓楼一般为大家的娱乐场所。看到此处,我不禁又有疑问,像鼓楼、风雨楼、年代久远的侗寨木楼,为什么没有得到有效的保护。寻常百姓为便利,常常没有顾及这些古建筑的保护,为挂空调而在木墙上打空;生火做饭而把这些古建筑熏得面目全非;到处开挖建房,而使得建筑失去了原有的风貌;古陵墓得不到很好的维护,弃之田野。这一些,难道还得不到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吗?长此下去,先人留下给我们的财富又还能遗剩多少呢?
二、实践结果
此次社会实践圆满完成。到此,实践已告一段落,但留下给我们的回忆和疑问却并未离去。侗族人民的淳朴民风和侗寨美丽的自然环境使我流连忘返,而侗族同胞对古建筑的维护意识,当地有关部门对民风民俗的保护管理,当地文化遗产的保存与开发确实值得我们反思。希望当地加强各种保护力度,加强文化教育宣传,配以基本设施,使大家共同维护起这些独具特色的、珍贵的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