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官渡之战读书笔记

2024-09-28 来源:伴沃教育

  官渡之战读书笔记范文1

  东汉末年发生的官渡之战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在公元200年,袁绍带大军讨伐曹军。袁军攻下了黎阳,渡过黄河,包围了白马。曹操先派一支人马到达黄河,假装要渡河,袁绍听到消息后,急忙派兵阻拦。曹操趁机带兵突袭白马。将袁军杀了个措手不及,一举解除了白马之围。

  袁绍闻讯,气得双脚跳。派丑文带领6000骑兵渡河追击。而曹军当时只有500多名骑兵,形势十分危急。在这危急关头,曹操命令众将士解下马鞍,放开战马,把武器丢在路上。不久,丑文带兵赶到,见曹操丢掉的战马;武器后,纷纷下马抢夺。曹操看到后,一声令下,埋伏的500骑兵一起冲出。袁军来不及抵抗,溃不成军,文丑也被俘获。

  袁绍又命士兵堆土山;建高台,在上面将箭射向曹军。曹军制造出一种霹雳车,发射石头推毁高台。袁军开始半夜挖地道,企图突袭曹军。曹军发现后,切断了地道。

  曹军粮食不足,想退兵,但被劝阻了。许攸建议袁绍烧了曹军的粮食。袁绍不听,还把许攸骂了一顿。于是,许攸投奔了曹操。许攸说:“我军粮食很少,咱们把敌军的粮草烧光吧!”“好!”曹操说。曹军装成袁军混进了敌军的粮草库,一把火把整个粮库烧光了。袁军只好退兵。

  在这场强弱分明的战斗中袁绍为什么会输?我认为有三点:第一点是袁绍不采纳属下的建议,这是袁绍最大的败笔,主要体现在两处:第一处是在战前,袁绍不听田丰、沮授的话执意开战。第二处是在曹操率大军进攻乌巢之际,袁绍不听张郃,高览之言,进攻曹操大营,而不救乌巢,致使张郃,高览叛变,让袁绍的战事雪上加霜;第二点是袁绍指挥不利,导致颜良、文丑过早被关羽斩杀,以至于最后无将可用;第三点是袁绍不能够充分信任其手下,导致许攸叛变,唆使曹操派兵火烧乌巢;当然,曹操获胜的原因也有两点,第一点是他能稳定军心,第二点是曹操能知人善用,最终取得了成功。

  官渡之战向我证明了“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这句俗语。我们要向这一战中的曹操学习,知人善用,这样才能取得成功。

  官渡之战读书笔记篇二

  “人才之盛,莫过三国”这是清朝诗人赵翼所说的,辛弃疾的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中“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这几句话中表现了三国时期人才的多与精。三国人才多得很如孙权方面有的周瑜、张昭、陆逊等人,曹操方面有典韦、郭嘉、荀攸等人,刘备则有万人不敌的五虎将与如同神的化身-孔明。他们都是三国中,最后能形成鼎足之势共立天下的。他们都是一些很有才能的人,其中官渡之战是曹操的代表作。

  官渡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196年,曹操迎献帝,迁都许都,自此挟天子以令诸侯,威势大增。他先后击败吕布、袁术等人,占据了兖州、豫州、徐州。199年,袁绍最终战胜公孙瓒,据幽州、冀州、青州、并州,尽有河北之地,意欲南向以争天下。这样,华北最重要的两个政治军事集团,决战难以避免。

  最初的形势是袁强曹弱。袁绍已无后顾之忧,地广人众,可动员的兵力在十万以上。曹操则是四面受敌,除了北方的袁绍,关中诸将尚在观望,南边刘表、张绣不肯降服,东南孙策蠢蠢欲动,暂时依附的刘备也是貌合神离。尽管如此,当时的一些有识之士,包括曹操的主要谋士荀彧、郭嘉,还在张绣麾下的贾诩,以及凉州从事杨阜,在综合分析了曹、袁的优劣后,认为袁绍外宽内忌,好谋无决,他们都看好曹操。

  建安四年,张绣听从贾诩的劝告,归降曹操。刘表缺乏决断,两不相帮。曹操用卫觊之计,镇抚关中。这一年,曹操屯兵官渡,以防卫许都。 建安五年正月,曹操亲自领兵,击破已经背叛且交结袁绍的刘备于徐州,生擒并招降关羽,旋即还军官渡。袁绍迟疑不决,失去夹击曹操的良机。 二月,袁绍率十万步兵、一万骑兵,进军黎阳,准备渡河,同时派遣颜良进攻白马。

  四月,曹操用荀攸之计,声东击西,佯装欲于延津渡河,诱使袁绍分兵西向,实则轻兵突袭白马,令颜良措手不及。此战关羽阵斩颜良。白马之围已解,曹操迁移民众,沿河西退。袁绍率军渡河,追击曹操,至延津南。曹操令骑兵解鞍放马,将辎重丢弃。文丑与刘备带着五六千骑兵先后追至,士兵们分取辎重,逐渐混乱。曹操以五百余骑,乘机进攻,斩杀文丑。此后,曹操还军官渡,袁绍进保阳武,关羽复投刘备。

  官渡之战正打的火热时,江东孙策想偷袭许都,却被刺客暗杀。汝南黄巾刘辟叛变,袁绍使刘备前往相助,为曹仁击破。八月,袁绍不听沮授持久作战的建议,自阳武逐渐进逼至官渡,依沙塠为屯,东西数十里。 九月,曹操与袁绍交战不利,转而坚壁拒敌。袁绍建高橹,垒土山,居高而射,曹兵只得蒙盾而行。曹操命人制作霹雳车,事实是投石车。袁军又掘地道,曹军就挖长沟。曹军粮草将尽,士卒疲乏,曹操写信给荀彧,商议要退守许都。荀彧回信说:“袁绍将主力集结于官渡,想要与公决胜负。

  公以至弱当至强,若不能制,必为所乘,这是决定天下大势的关键所在。当年楚、汉在荥阳、成皋之间,刘邦、项羽没有人肯先退一步,以为先退则势屈。现在公以一当十,扼守要冲而使袁绍不能前进,已经半年了。情势已然明朗,绝无回旋的余地,不久就会发生重大的转变。这正是出奇制胜的时机,千万不可坐失。”于是曹操决心继续坚守待机,同时令徐晃等人骚扰袁军补给线。

  十月,袁绍派遣淳于琼率兵万余护送军粮,宿于距袁绍大营四十里的乌巢。沮授建议增派蒋奇率部于侧翼掩护,袁绍不从。许攸献计轻军夜袭许都,也不被采纳;其家属犯法下狱,许遂与袁决裂,转投曹操。曹操光着脚出来迎接,问计于许攸。许攸告诉曹操,袁军辎重万余乘在故市、乌巢,守备不严,劝他轻兵破袭,则袁将自败。

  曹操当机立断,令曹洪、荀攸留守官渡大营,自领步骑五千人,伪装成袁军,人衔枚马缚口,携带柴草,从小路夜行,迅速赶到乌巢,纵火围攻,淳于琼部惊慌混乱。拂晓,淳于琼才发现曹操兵少,出阵反攻,曹操率军突击,淳于琼又退守营中。袁绍得知军情,只派轻骑救援淳于琼,而命令张郃、高览重兵攻打曹操官渡大营。张郃认为,乌巢战场才是战局关键,应全力救援,袁绍不听。援军迫近乌巢时,曹操鼓舞士气,集中兵力,先斩淳于琼,再破援骑,将袁军物资全部焚毁。

  消息传至官渡前线,张郃、高览率部降曹。于是袁军完全崩溃,袁绍与长子袁谭渡河逃走。 官渡之战,曹操威震天下,而袁绍主力精锐尽失,元气大伤,已无力与之争衡。此后,袁军节节败退。建安七年,袁绍忧病而死。其后,袁谭、袁尚争位,河北大乱。曹操乘乱进取,终于平定北方。

  整个官渡之战打了一年多,许多人都大掉眼镜,包括孔子的后人孔融、孙权等人。这一战表现了曹操的勇敢、智慧。从友好到敌对,曹操、袁绍之间矛盾的表面化,是从据有兖州之后开始的,终于导致了矛盾的激化。通过官渡曹胜袁败的战争,这个矛盾才最后得以解决。从兖州到官渡,显示了历史发展的辩证关系,在许多斗争中,没有永远的盟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敌”、“友”之分是随着利害关系的变化而不断转换的。

  官渡之战读书笔记范文三

  这两天看《三国》官渡之战,谈些体会。

  先来说一说《三国》的好话,免得那些愚忠《三国》的人不爽,说我不宽容、专门挑刺什么的。

  一是战争场面确实拍出气势,天昏地暗,战车滚滚,箭雨纷飞,的确有点史诗大片的味道,不管怎么说,这点不能否认。当然,我还是坚持我自己的观点,从整体上看,《三国》还不能说是史诗剧,不能算是一部理想的电视剧,为什么这么说?看看本文后半部分对“连环奸计”的分析就知道了。

  也许有的'三国迷会考证出这个什么阵、什么阵的,还有什么兵器什么的,历史上没有,古代打仗不是这样打法的,等等,对于这种痴迷三国的观众和他们的观点,我们应该抱宽容、欣赏的态度。我也是文史科班出身的,他们帖子里讲的那些道道,有的我还真不知道。看他们的帖子,增长了不少知识,受益匪浅。但如果借此把《三国》批得一无是处,我也不赞同。《说岳全传》、《隋唐演义》、《杨家将》等等,里面这个阵那个阵,也很精彩,历史上确有书里描写的那些阵法、那些兵器吗?如果以兵器、阵法是不是符合史实来判断文艺作品的成败,那中国古代战争演义小说就没有什么可看的了。

  二是不能接受但可以理解袁绍秘书班子被精简。原著袁绍手下秘书班子有一班厉害的谋士,在《三国》中被精简了,只剩下许攸、郭图、田丰等人。这让许多三国迷感到失望,他们希望《三国》能一一展现他们熟悉的人物,心情可以理解。说实话,我开头也很难接受这种事实,但从电视剧创作、欣赏和制作成本的角度来看,这种精简可以理解。毕竟在袁绍还不是三国的重头戏,这样安排减去了一些枝蔓。在原著中,田丰和沮授命运相似,因此可以在《三国》中合二为一。许攸是比较关键的人物,后面有用处,所以要留着。《三国》的郭图身上则有着逢纪的影子。

  不能接受又不能理解的是曹操手下秘书班子被精简。《三国》主创团队强调曹操阵营是本剧主角,但不知曹操手下秘书班子为何也被精简了几个?象贾诩等,而且许多人喜爱的郭嘉的戏份也减掉了不少,曹操的幕僚们大多聪明睿智(除了蒋干),各具丰采。如果这样的干部队伍都保留着,不是更好地体现了曹操阵营人才济济、智士云集的优势和长处吗?不是更好体现了曹操爱惜人才、善于使用人才的智慧、气魄和风度吗?让这样一些聪明能干的干部下岗,真的是难以接受、难以理解。

  三是一些情节如田丰之死这一段拍得比较成功。

  现在谈谈非常不好的观感。

  首先,官渡大战前,曹袁会面喝茶。

  不知为什么,这种情节安排有点俗,是不是因为现在喝茶成了一种风尚,进而也成为一种创作的套路?

  喝茶是有点俗套,但是两边金戈铁马,战旗猎猎,真个是“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而这边厢,两边主帅战前喝茶,画面拍起来也很美,虽然让人感觉有点矫情,但很有情调。

  当许攸劝袁绍不要应邀前往喝茶时,袁绍不听,说什么这一战必将青史留名,一定要去。我心想,这一战,《三国》编导创作的这个袁绍真的是青史留名了,因为他和宋襄公一个腔调。

  再一个,“连环奸计”。喝茶就喝茶,喝完拉倒,接着开打就是了,偏偏又来什么恶心的“连环奸计”。为什么说恶心呢?

  “连环奸计”之一:奸商阴招让对手变傻。两边将士都在那里摩拳擦掌,等着在战场上奋勇杀敌,建功立业,而两个主帅则在那有一搭没一搭地胡扯皮。最可恨那曹贼还把皇帝当筹码,只可怜袁本初象个受骗上当又无处维权的消费者。

 

显示全文